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文言文《鹿亦有智》,完成下面各题。
博山①李氏者,以伐薪②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③,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呜。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④,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⑤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注:①博山:古地名。②伐薪:砍柴。③仔:同“崽”。④秋祭:官府在秋季举行的祭天地的仪式。⑤固:坚持。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李氏不与 (2)鹿稍长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夜鹿去,遂不归。
3.文中鹿的“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用文中原句回答。(写两点)
文言文阅读。
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②子已,哀鸣数声,乃拔剪堕地而死。射者折矢③弃弓,誓不复射。(选自《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②付:交给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射之 折矢
5.翻译下面的句子。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6.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文言文阅读。
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①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②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以:因为。②铤:同”锭”,古代货币单位。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见一客来濯足 足:
②去,遗所提囊 去:
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王华估计他酒醒后一定再回来。
B.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须过来。
C.王华计算他酒醒后一定再回来。
D.王华计算他酒醒后必须过来。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个故事发生在王华六岁时候,地点是水边。
B.王华将金子投到水中,是想等人们都走后,自己再取走,但没想到那人找回来了,只好给他。
C.其人“号”是因为担心他的金子找不到了,其人“喜”是因为他的金子失而复得。
D.王华拒绝“一铤”的报酬更加体现了其拾金不昧的可贵品格。
10.从文中看,“其人喜”的原因是 。
11.这则故事中,王华具有 和 的品质。
文言文阅读
桃园结义
①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②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③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12.根据意思写文中词语。
共同合作,互相帮助。( )
背叛道理,忘记别人的恩情。( )
1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2)上报国家,下安黎底。
14.文章主要写的是( )、( )和( )(人物)在桃园结义的故事。这篇文章选自名著《 》,
作者是 。
古文阅读。
鲁人好钓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②,垂翡翠之纶③,其持竿处位④即是⑤,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⑥不在芳饰⑦,事之急不在辩言⑧。”
——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①错:镶嵌。②银碧:银丝和宝石③纶:钓鱼线。④处位:所处的位置⑤即是:都是正确的。⑥务:关键。⑦芳饰:漂亮的装饰。⑧辩言:巧妙的言语。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鲁人有好钓者
(2)以桂为饵
(3)故曰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
(2)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17.读了这则寓言,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阅读《伯牙鼓琴》,完成下面小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志:
(2)汤汤: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0.“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你赞同他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①,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jué】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②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③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悲鸣:动听地鸣叫。②弹丸:弹弓铁丸。③掘株:树桩。
21.这段文字选自故事《螳螂捕蝉》,后来这个寓言故事演变成了一成语,这成语是 。
22.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 奋:鼓动、振动。
B.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举:伸长、抬起。
C.童子方欲弹黄雀。 欲:欲望。
D.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掘株:树桩。
23.对于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本文中,蝉在鸣叫,却不知道自己大难临头。
B.在本文中,螳螂的诱惑是蝉,但是它的祸患黄雀却紧随其后。
C.在本文中,黄雀的诱惑是螳螂,殊不知他的祸患童子虎视眈眈。
D.在本文中,童子的诱惑是黄雀,正是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树桩,迟迟没有下手。
24.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简要说说?
古人谈读书
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②。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①士人:读书人。②恒:恒心。③下流:下等,劣等。
25.解释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
不敢以一得自足 足: 皆无识者也 皆:
26.文中的“此三者缺一不可。”的“此三者”指 、 、 。
27.文中“井蛙之窥天”,让你想到的成语是: 。
28.关于读书,颜真卿叹:“黑发不知勤学早, 。”
29.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中的哪些方法对你有启发。
30.由“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
《期中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赞同 稍微、渐渐 2.当天晚上鹿走了,就没有回来。 3.①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呜。②鹿出,至暮必归。
【导语】这篇《鹿亦有智》以简洁的笔法勾勒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李氏收养小鹿的温情与官府狩猎的严苛形成鲜明对比,鹿的“至暮必归”显其灵性,而“是夜鹿去”的决绝更凸显其生存智慧。文中“深悔”二字含蓄点出人类对自然生灵的愧疚,暗含道家“无为”思想。叙事层层递进,结尾戛然而止,余韵悠长。全篇通过鹿的自主选择,巧妙诠释了“智”不在狡黠而在顺应天性的深刻哲理。
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李氏不与”意思:官府督猎者向李氏索要鹿,李氏不答应。“与”意思是赞同。
(2)“鹿稍长”意思:鹿渐渐长大,很温顺。“稍”意思是渐渐、稍微。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是夜鹿去,遂不归”中“是夜”指“这天夜里、当天晚上”,“去”为“离开”之意,“遂”是“于是、就”。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当天晚上鹿走了,就没有回来。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首先明确“智”是指鹿表现出的聪明、有灵性的行为。从文中找相关语句:
“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鹿长大后很温顺,见到人会鸣叫,体现出它对人类的亲近和有一定的互动灵性,可看出“智”。
“鹿出,至暮必归”:鹿白天出去,到傍晚必定回来,有规律的活动体现它能知晓时间、有归家的意识,展现“智”。
【点睛】参考译文:
博山有个姓李的人,以砍柴为生。一天,他在山坳里发现一只小鹿,便带回家喂养。小鹿渐渐长大,非常温顺,见到人就发出“呦呦”的叫声。李家屋外都是山,鹿白天出去,傍晚必定回来。当时正值秋季祭祀,官府按惯例要用鹿。官府催促猎户尽快上交,但猎户十多天都没捕到鹿,于是向李家索要,李氏不肯给。猎户坚持请求,李氏犹豫地说:“让我考虑一下。”当天晚上,鹿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李氏对此深感后悔。
4. 代词,指“猿”。 弓箭 5.射鸟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 6.因为射鸟的人被猿母中箭后把子女托付给雄猿的场景所震撼,觉得杀死他们实在残忍,所以不再破坏动物的生活。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一个悲剧性的小故事,描绘了母猿在中箭后,将幼子托付给雄猿,悲鸣后死去的情景。它揭示了动物间亲情的伟大以及人在面对生命时的良知觉醒。射者看到了猿母的牺牲,不禁心生怜悯,折矢弃弓,发誓不再狩猎。这不仅表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悔悟的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道德和责任的思考。文章虽短但情感浓烈,引人深思。
4.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射之”的意思是射向它。之:代词,指“猿”。
“折矢”的意思是把箭折断。矢:弓箭。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的时候要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以先把句中的重点字词翻译出来,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句通顺。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这个句子中的“者”指“……的人”,“折”是折断之意,“弃”翻译为丢弃,“誓”解释为发誓,整句话翻译为射鸟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
射者“誓不复射”是因为“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剪堕地而死。”即射鸟的人被猿母中箭后把子女托付给雄猿的场景所震撼,觉得杀死他们实在残忍,所以不再破坏动物的生活。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个叫悟空的和尚在离江边不远的地方,看见一只母猴坐在树上,射鸟的人等待它不注意的时候用箭射向它,正巧射中母猴腹部。母猴呼唤雄猴近前,将孩子托付给它后,悲戚地鸣叫了几声后,才拔掉身上的箭,掉到地上死了。射鸟的人把箭折断,把弓丢弃,发誓不再射箭。
7. 脚 离开 8.A 9.B 10.他的金子失而复得 11. 拾金不昧 聪明机智
【导语】这则文言文故事简洁地展现了幼年的王华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他在偶然发现客人遗失的金囊后,选择守护而非占有,表现出非凡的诚实与责任感。文章通过王华拒绝接受赏金,更加突显其无私品德。故事通过对王华行为的细腻描写,揭示了“品行端正,自幼养成”的道德理念,教化读者珍视诚实和正直的价值。
7.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结合文中“与群儿戏水滨”可知,他们是在水边。
见:见到,看见;客:客人;濯:洗。“见一客来濯足”的意思是: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故“足”的意思是:脚。
(2)遗:留下,落下;囊:包裹,包袱。“去,遗所提囊”的意思是: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故“去”的意思是:离开。
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度:估计,猜测;其:指洗脚的那位客人;复:再,还会;来:回来。
“公度其醒必复来”的意思是: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
故选A。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的意思是: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不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来了。由此可知,王华将金子投到水中,坐在那儿等这位客人回来,从来没有想过取走金子。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的意思: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不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找你的金子了吗?”为他指明了地点。那个人很高兴。由此可知,“其人喜”的原因是他的金子丢失后又找到了。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这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王华在六岁时与朋友们在水边玩耍,看到一位客人因大醉而遗落了装有数十金的袋子。王华考虑到客人酒醒后一定会回来寻找金子,为了防止他人捡走,便把金袋投入水中并坐着守候。那位客人果然回来了并表示焦急。综上可知,王华捡到客人遗落的金子,为了防止他人捡走,便把金袋投入水中并坐着守候,等待客人回来归还,这体现了他聪明机智、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品质。
【点睛】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大醉的缘故,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王华拿来看了看,有数十黄金。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不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找你的金子吗?”为他指明了地点。那个人很高兴,用一锭银子作为酬劳,王华却不接受。
12. 同心协力 背义忘恩 13. 刘备、关羽一起答道:“这样很好。” 对上要报效国家,对下要安抚黎民百姓。 14. 刘备 关羽 张飞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过程,展现了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业而结为兄弟,体现了古人对忠义和友谊的重视。文章通过设定在桃园祭天这一有仪式感的场景中,刻画出三位英雄对「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责任感和豪情壮志。而庄重的誓词则突出了他们的坚定信念。整篇文章简洁明了,给人以正气凛然的感受。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第③段“则同心协力,就困扶危”意思是一定共同合作,兄弟一心,救助贫困扶助危难。同心协力:共同合作,互相帮助。
第③段“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意思是皇天后土,明明白白地鉴明我们的心意,(如果)背弃兄弟的情义和恩情,老天和人们都可以将我们杀掉!背义忘恩:背叛道理,忘记别人的恩情。
1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1)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齐声:一起说;曰:说;甚好:很好。整个句子意思是刘备、关羽一起答道:“这样很好。”
(2)报:报效。黎底:黎民百姓。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对上要报效国家,对下要安抚黎民百姓。
14.本题考查名著的积累。
这篇文章写的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作者是罗贯中。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关羽与张飞拜刘备为大哥,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点睛】参考译文:
①刘备于是把自己的志向告诉关羽,关羽很是高兴,(于是)两人一起到张飞的庄子上,一起商量实现大志的事情,张飞说:“我的庄子后面有一个桃园,桃花正开得灿烂,明天我们就到桃园中祭告天地,三人结拜为兄弟,齐心协力、同心同德,然后可以图谋大事。”
②刘备、关羽一起答道:“这样很好。”
③第二天,在桃园中,(三人)准备了黑牛白马作为祭把用品等事项,三人焚香再三交拜并且起誓:“我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姓氏不同,拜为兄弟之后,一定同心协力,救助贫困扶助危难,对上要报效国家,对下要安抚黎民百姓,(我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明明白白地鉴明我们的心意,(如果)背弃兄弟的情义和恩情,老天和人们都可以将我们杀掉!(就是说背叛承诺就会遭到人和神的惩罚)”起誓完毕,拜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
15. 喜好、喜欢 ……的人 作为 所以 16. 他钓鱼时选择的位置和摆出的姿势都是正确的,但是钓到的角却寥寥无几。 钓鱼重要的不是漂亮的装饰,事情是否急迫不在于说辞。 17.做事情要讲究实效,片面追求形式只能取得相反的效果
【导语】《鲁人好钓》通过一个简短的寓言,揭示了实用与表面功夫之间的对比。文章生动地描述了鲁人尽管用珍贵的材料装饰渔具,但由于陷入了形式上的追求,实际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它警示人们在行事时应专注于实质而非表面,强调内容和方法的正确性往往比外在装饰更为重要,是关于实用主义的经典论述。
1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鲁人有好钓者”意思是“鲁国有个喜欢钓鱼的人”,所以“好”解释为“喜欢、喜好”,“者”的意思是“……的人”。
(2)“以桂为饵”可翻译为 “用桂皮当作鱼饵”,故“为”在这个句子中是“当作、作为”的意思。
(3)结合句子“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这里是在前面讲述鲁人钓鱼的事例后得出结论,“故”表示根据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推断,在此处是“所以”的意思。
1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1)“其”是代词,在这里指代那个喜好钓鱼的鲁国人;“持竿”指拿着鱼竿;“处位”意思是所处的位置;“即是”解释为都是正确的;“然”表示转折,可译为“然而”“但是”;“得鱼”就是钓到鱼的意思;“不几”表示不多。
按照字词的意思,先逐词进行理解,然后将字词意思连贯起来。
整句话可以翻译为“他拿着鱼竿(钓鱼时)所处的位置都是正确的,然而他钓到的鱼却没有多少。”
(2)“钓之务”中“之”可理解为结构助词“的”,“务”指关键所在,所以“钓之务”就是“钓鱼的关键”;“芳饰”指漂亮的装饰;“事之急”里“之”同样是结构助词“的”“急”意为紧要、关键之处,“事之急”就是“事情的关键之处”;“辩言”指巧妙的言语。
结合字词解释,把意思整合起来,这句话可译为“钓鱼的关键不在于漂亮的装饰,做事情的关键之处不在于巧妙的言语。”
17.本题考查文章的启示。
先理解故事内容,鲁人钓鱼准备了精美的钓具却收获甚少,然后思考其背后的原因,进而推导出普遍的道理,从钓鱼之事联系到其他事情,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启示。
示例:做事情不能只注重外在形式或表面功夫,而应抓住事情的关键和本质。
【点睛】参考译文:鲁国有个喜欢钓鱼的人,他用肉桂当作鱼饵,用黄金锻造鱼钩,鱼钩上镶嵌着银丝和宝石,用翡翠鸟的羽毛做成钓鱼线,他拿鱼竿的姿势和钓鱼时所站的位置等都是正确的,然而钓到的鱼却寥寥无几。所以说:“钓鱼的关键不在于华丽的装饰,做事情的关键不在于动听巧妙的言语。”
18. 心志、情志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19. 弹得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 (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20.赞同。因为这是他与锺子期之间友谊的体现,知音难得,让人十分感动。
【导语】《伯牙鼓琴》通过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友谊,展现出知音难觅的古典主题。琴声寄托心志,锺子期能准确理解伯牙的琴意,是真正的知音。锺子期去世后,伯牙因失去知音而摔琴不弹,以此表达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文章揭示出高尚友情的弥足珍贵以及对知音情谊的永恒向往。
1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进行分析。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大山。志:心志、情志。
(2)“汤汤乎若流水”意思是琴声宛若奔腾不息的江河 。汤汤: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1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要先逐字翻译,注意补充上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最后按照现代文的语言习惯调整语序。
(1)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巍巍:崇高伟大、高大壮观的样子 。若:好像。太山:高峻的大山。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弹得太好了!像大山一样高峻!
(2)足:值得。复:再,又。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20.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述。
作答本题,首先要表述观点(赞同或不赞同),然后阐述理由。如果赞同,可以从他与锺子期之间的友情的角度组织语言;如果不赞同,可以从人生还有许多可能、化悲痛为力量等角度组织语言。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示例:不赞同。虽说知音难求,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知音也终有离开的时候,我们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更好的活下去,才不辜负知音。而且,伯牙也可以通过抚琴寄忧思,无需绝弦。
【点睛】参考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高山,锺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大山一样高峻!”过了一会儿,伯牙弹琴时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若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摔破了琴,挑断了琴弦,终身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值得他弹琴的人了。
2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2.C 23.D 24.①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②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③看待事情要全面。不要只顾眼前。
【导语】这篇小古文通过层层递进的情节结构,娓娓道来自然界中动物间的捕食关系,呈现出一种循环的捕猎与被捕猎的关系链条。通过蝉、螳螂、黄雀与童子之间的故事,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在追求目标时,往往会忽略潜在的危险,体现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意。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生存法则的生动描绘,也是一种对人生处境的隐喻,提醒人们在专注于一事时,需警惕周围潜在的威胁。
21.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
“螳螂捕蝉,黄雀随后”,俗语,意思是螳螂一意捕蝉,不防身后的黄雀又来捕它。比喻人往往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祸患。
这篇文章描写了一环扣一环的情景:蝉想喝露水,不知螳螂在后,螳螂想捕蝉,不知黄雀在后,而黄雀想吃螳螂,不知童子在后,童子欲射黄雀,又遇到了潜在的危险。这种循环的关系正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出处,寓意人在专注眼前利益时,往往忽略潜伏在身后的更大危险。
2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C.“童子方欲弹黄雀。”意思是小孩子正想(拉开弹弓)去弹黄雀。欲:想要。
故选C。
2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D.本文的情境是一连串的捕食关系:蝉被螳螂盯上,螳螂被黄雀盯上,黄雀又被童子盯上。然而,文中最后处提及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说明童子并不知道危险,而不是因为清楚这些障碍而迟迟没有下手。因此,此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D。
2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这个故事用连环相食的情节揭示了“每个人的背后都可能有更大的威胁”这一哲理。蝉、螳螂、黄雀、童子分别代表不同层次的欲望与危机,而彼此都未曾意识到自身所处的险境。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
【点睛】参考译文:
园子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蝉正在振动翅膀发出动听的鸣叫,想要喝到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弯着脖子,准备攫取并吃掉它。螳螂正准备吃掉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它后面,伸长脖子,准备啄食它。黄雀正想吃掉螳螂,却不知道一个孩子带着弹丸藏在榆树下,准备用弹弓打它。孩子正准备弹射黄雀,却不知道前面有一个深坑,后面有树桩。
25. 自满 都 26. 有志 有识 有恒 27.坐井观天 28.白首方悔读书迟 29.“读书要有识”让我知道了人应该谦虚、好学,不能以自己取得的一点小成就而沾沾自喜,要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读书要有恒”让我知道了读书还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30.有志者事竟成
【导语】这篇文章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指出读书需有志向、见识和恒心三者缺一不可,揭示了成功的关键所在。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如“河伯之观海”和“井蛙之窥天”,生动地批判了狭隘见识,启发读者在学习中要有远大志向,广阔视野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富有哲理且发人深省。
25.本题考查字义的辨析。
结合参考译文可知,“不敢以一得自足”的意思: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足:自满;
结合参考译文可知,“皆无识者也”的意思: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皆:都。
2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结合译文,联系上下文,从句子“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可知,“此三者缺一不可”中“此三者”是指:有志、有识、有恒。
27.本题考查成语的掌握。
“井蛙之窥天”意思是:这句话说的就是青蛙在井底看天空,比喻见识短浅。与“井底之蛙”或“坐井观天”意思相同。
28.本题考查名言的默写。
书写时要注意“首”“悔”的正确写法。
2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语言的表达。
结合短文内容来谈对自己有启发的读书方法,答案不唯一。
如:“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让我明白读书要有远大志向,不能得过且过。
30.本题考查名言的积累。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的意思:有恒心的人就肯定没有不成功的事 。会想到有关有恒心方面的名言,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点睛】参考译文: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者缺一不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