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塞翁失马
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②者,马无故亡③而入胡。人皆吊④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ì)。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选自《淮南子》,有删改)
[注释]①塞上:指长城一带。②术:特指医、卜、星、相等方术。③亡:逃跑。④吊:慰问。⑤何遽(jù):如何,怎样。
1.请解释加点字意思。
(1)近塞上之人( ) (2)有善术者( )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B.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C.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D.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3.下列各项中,与“人皆贺之”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近塞上之人 B.人皆吊之 C.此独以跛之故 D.不毛之地
4.用现代汉语翻译“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5.这个故事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文言文阅读。
鹰,喜食小鸟。嘴曲如钩。爪利如刃。羽翩①甚健,虽久飞不倦。目光尤锐,去地数十丈,能见小物,常盘旋空际,注视地上以觅食。鸡雏之属,苟②为所见,则攫jué③之而去。其飞极疾,人每不及防也。
[注释]①翻:禽鸟羽毛中间的硬管。②苟:如果。③攫:抓取;夺取
6.下面加点的“去”和文中“去地数十丈”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挥手自兹去。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7.阅读短文,用合适的词语概括鹰的特点。
鹰的嘴 , 羽毛 ,
目光 , 飞行
8.布封笔下的松鼠多么可爱啊!从小古文《鹰》中找到相关语句,仿照课文《松鼠》的写法,生动活泼地写出鹰的外形和习性。
《松鼠》 《鹰》
外形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习性 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
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写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请选出“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一项( )
A.期待 B.期望 C.一起 D.约定
10.请选出“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一项( )
A.理睬 B.顾虑 C.回头看 D.照顾
11.请选出“待君久不至,已去”正确翻译的一项( )
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
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
D.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12.这则小古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小古文练习。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乃下地以屐②齿碾③之,又不得。瞋(chēn)④甚,复于地取内⑤口中,啮(niè)⑥破即吐之。(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屐:木底鞋,下有齿以防滑。③碾:踩。④瞋:发怒。⑤古:同“纳”,放入。⑥啮:咬。
13.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食鸡子(品尝) B.以箸刺之(用尖锐的东西向前直戳)
C.乃下地以屐齿碾之(用) D.复于地取内口中(又)
14.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15.短文把王蓝田 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妙用“ 、 、 、 ”等动词作动作描写,选用“ 、 ”两字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给人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16.下列不能用来形容文中的王蓝田的一项是( )
A.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B.小不忍则乱大谋 C.直筒炮——一点就着
文言文阅读。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释:①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②处子:安顿儿子。③贾人:商贩。④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⑤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其舍近墓 (2)遂迁居市旁
18.说说句子的意思。
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19.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
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
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旁
20.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
好沤鸟①者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②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③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注释】①沤(ōu)鸟:指海鸥。沤,同“鸥”。②住:数。③取:捉。
2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 (2)每旦之海上:
22.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 B.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C.吾闻/沤鸟皆/从汝游 D.沤鸟/舞而不下也
23.下面对“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来看海鸥的人,有百个以上。 B.来看海鸥的人,不到一百个。
C.来和他玩的海鸥,有百只以上。 D.来和他玩的海鸥,不到一百只。
24.为什么沤鸟“舞而不下也”?结合《珍珠鸟》一课,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的道理。
阅读小古文,借助注释,完成后面的问题。
光①生七岁,凛然②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①光:司马光 ②凛然:稳重的样子
25.请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①回去 ②离开 ③放下
(1)退为家人讲( )
(2)众皆弃去( )
(3)自是手不释书( )
26.在庭院嬉戏的孩子中只有司马光砸缸救人,原因是什么呢?前文已打下伏笔,请在文中用“ ”画出这句话。
27.破瓮救友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什么样的品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发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28.“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29.下面朗读停顿标注不正确的是( )
A.匡衡/勤学/而无烛 B.衡/乃穿壁/引其光
C.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30.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 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31.文言文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要争做“中华优秀少年”,借助传统的力量,让我们感受一下古时儿童的魅力!请认真阅读后完成练习。
小时了了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①有盛名,诣门者,皆俊才。融至门,谓吏曰:“我乃李府亲。”少顷,元礼至,问曰:“君与我有何亲?”对曰:“昔先祖仲尼②与君先人伯阳③有师生之义,故世代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称奇。太中大夫陈韪曰:“小时了了④,大未必佳。”融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窘。
【注释】①李元礼:东汉名士。②仲尼:孔子。③伯阳:老子。④了了:聪慧。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盛名(丰盛)
B.莫不称奇(不要)
C.大窘(很,非常)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合理的一项是( )
A.昔/先祖/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生之义。
B.昔/先祖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生之义。
C.昔先/祖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生之义。
(3)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①当时有许多长相英俊的人才到李府去拜访。( )
②“少顷,元礼至”的意思是“过了一会,元礼就来了”。( )
③“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陈韪在夸奖孔融。( )
④“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里,孔融只是说了个前提,省略的结论是“难怪太中大夫现在这么聪明”。( )
(4)从上文看,你觉得孔融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期中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靠近 擅长 2.B 3.B 4.人们都来安慰他(塞翁),他的父亲却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福祸相依,事情的好坏往往难以预料,因此不必因一时的得失而过度欢喜或悲伤,应保持平和的心态。
【导读】这篇《塞翁失马》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诠释了"祸福相依"的辩证哲理。作者以简洁的白描手法,通过"失马-得马-折髀-免战"的四重转折,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生活的智慧。塞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态度,体现了道家"福兮祸所伏"的哲学思想。文本结构精巧,三次"何遽不为福乎"的重复设问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最终以"父子相保"的圆满结局,完成了对祸福转化的终极论证。
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近塞上之人:靠近边塞居住的人。“近”的意思是:靠近。
(2)有善术者:有位精通术数的人。“善”的意思是:精通,擅长。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的意思是: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
“胡人大入塞”是主谓句,“胡人”是主语,“大入塞”是谓语部分;“丁壮者引弦而战”是主谓句,“丁壮者”是主语,“引弦而战”是谓语。根据主谓之间停顿的原则,“胡人”和“丁壮者”后需分别停顿。这句话朗读节奏划分为: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人皆贺之”意思是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这里的“之”是代词,指塞翁。
A.“近塞上之人”这里的“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B.“人皆吊之”的意思是人们都前来慰问他。这里的“之”是代词,也指塞翁。
C.“此独以跛之故”意思是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这里的“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D.“而疑邻人之父”意思是怀疑邻居的父亲。这里的“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结合注释“吊:慰问。”“何遽:如何,怎样。”可知,“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的意思是:人们都来慰问他,他的父亲却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 ”。
5.本题考查主旨概括。
文章主要讲了边塞老翁的马逃入胡地,众人安慰,他却认为可能是福;后马带回胡马,众人祝贺,他却担忧招祸;儿子因骑马摔断腿,众人慰问,他仍持乐观态度;最终因儿子残疾免于征战,保全性命。故事以祸福循环阐明道家“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想,告诉我们福祸相倚,世事无常,需以长远眼光看待问题。
【点睛】参考译文: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精通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来安慰他,那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丢失的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个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那户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6.C 7. 弯曲如钩子 矫健有力 非常敏锐 速度快,久飞不倦 8.外形:鹰拥有一张弯曲如钩的利嘴,尖锐而有力,仿佛能瞬间撕裂猎物。它的双眼锐利如炬,闪烁着智慧与冷酷的光芒,即使在高空也能清晰地捕捉到地面的动静。羽毛紧密而坚硬,每一根都蕴含着强大的力量,使它在空中翱翔时如同一位穿着铠甲的勇士,既威风凛凛又优雅灵动。
习性:鹰常盘旋高空,注视猎物,一旦发现便迅速俯冲捕获,飞行速度极快,展现出其勇猛与智慧。
【导语】这篇古文通过细致的描写,将鹰的捕食习性和健壮外形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读者感受到鹰在空中飞翔时的威猛和迅捷。文章语言简洁明了,体现了文言文高度凝练的表达风格。
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去地数十丈”中的“去”表示距离。
A.“挥手自兹去”中的“去”表示离开。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的“去”表示舍弃。
C.“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中的“去”表示距离。
故选C。
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根据短文内容,可以提取出描述鹰特点的关键词。通过逐句阅读,可以发现:
“嘴曲如钩”描述了鹰的嘴的形状,即鹰的嘴“弯曲如钩子”。
“羽翩甚健”描述了鹰的羽毛的强健,即鹰的羽毛“矫健有力”。
“目光尤锐”描述了鹰的目光的敏锐,即鹰的目光“特别敏锐”。
“虽久飞不倦”和“其飞极疾”描述了鹰的飞行,即鹰的飞行“久飞不倦,且速度很快”。
8.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在仿写时,首先要明确原文《松鼠》的写作风格和特点,即生动活泼地描述动物的外形和习性。然后,结合短文《鹰》的内容,提取出鹰的外形和习性的特点,并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进行描述。在外形描写中,可以突出鹰的利嘴、双眼和羽毛的特点,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在习性描写中,可以描述鹰盘旋高空、注视地面、迅速捕获猎物的场景,展现出鹰的智慧和勇猛。同时,可以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有趣。
示例:外形:鹰,其嘴弯似铁钩,锋利无比;双眼犹如璀璨星辰,锐利且深邃;羽毛紧实坚韧,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展现出一种威严而不可侵犯的气质。
习性:鹰,盘旋于苍穹之上,如同王者巡视着自己的领地。它锐利的目光穿透云层,锁定地面上的每一个细微动静。一旦发现猎物,它便以闪电般的速度俯冲而下,用锋利的爪子和嘴巴瞬间捕获。其飞行之速,令人叹为观止,仿佛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展现出它无与伦比的勇猛与智慧。
【点睛】译文:鹰喜欢吃小鸟,它的嘴巴弯曲得像钩子一样,爪子锋利得像刀刃一样。它的羽毛非常强健有力,即使长时间飞行也不会感到疲倦。鹰的目光特别敏锐,即使在离地面几十丈的高空,也能清晰地看到小物体。它常常在天空中盘旋,注视着地面以寻找食物,一旦像小鸡这样的小动物被它看见,就会被它迅速抓走。鹰飞行得极快,人们往往来不及防备。
9.D 10.C 11.B 12.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信。
【导语】通过简洁的故事情节,展现了诚信与礼仪的重要性。文中,陈太丘友人失约,元方则以理据理,以幼者形象凸显出诚信和礼仪的重要。元方在与友人对话中的机智与果断更是成了亮点,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信义和家风教育。整篇文章不仅通过简洁的语言塑造了深刻的形象,也通过对人物对话的安排传达了深厚的伦理道德观念。
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陈太丘与友期行”意思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的意思为约定。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元方入门不顾”意思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的意思回头看。
故选C。
11.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重点词义:待:等待。
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至:到。
去:离开。
“待君久不至,已去”句意: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故选B。
12.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整篇文章通过元方的回应,反映出诚信和礼仪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不守约行为的不满与谴责,教导人们要讲诚信、为人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和信用。
【点睛】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3.A 14.鸡蛋在地上滚动转圈还没有停止,于是(王蓝田)便下地用屐齿去碾压它,还是没有成功。 15. 急躁 举 掷 刺 碾 瞋 怒 16.B
【导语】《王蓝田性急》以轻松的笔调展现了王蓝田急躁的性格。通过简单而生动的场景,作者利用动作描写如“掷”、“碾”、“啮”等以及神态词塑造人物,刻画出他为一点小事愤怒不已的滑稽形象,讽刺了急性子的行为。
13.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A.“尝”在这里的意思是“曾经”,表示过去某个时候发生的动作,而不是“品尝”。原文中的“尝食鸡子”应理解为“曾经吃鸡蛋”,因此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
故选A。
1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鸡子:鸡蛋。
于地:在地上。
圆转未止:指鸡蛋在地上滚动且未停止。
乃:于是,就。
下地:走下地去(这里指从原本的位置走到鸡蛋所在的地方)。
以:用。
屐齿:木底鞋的齿,用以防滑或增加行走时的稳定性。
碾:踩踏,碾压。
又:再次,依然。
不得:没有成功(指没有踩到或碾碎鸡蛋)。
句子整体意思是:鸡蛋掉在地上滚动不停,王蓝田于是走下地去,用木底鞋的齿去踩踏碾压它,但依然没有成功。
15.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找关键词。
《王蓝田性急》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通过描述王蓝田吃鸡蛋时的一系列行为,将其急躁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短文中,王蓝田因为无法用筷子顺利夹起鸡蛋而大怒,甚至用脚去碾,这一系列行为充分展现了他急躁的性格特点。因此,可以说短文把王蓝田“急躁”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从句子“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乃下地以屐②齿碾之,又不得。”可知作者妙用了一系列动词来描绘王蓝田的动作,这些动词包括:
刺:王蓝田用筷子去刺鸡蛋,但未能成功夹起;
举:因为刺不破或夹不起鸡蛋,王蓝田大怒,将筷子和鸡蛋一起举起来。
掷,举起来后,将鸡蛋和筷子一起掷到地上。
碾:鸡蛋在地上滚动不停,王蓝田于是走下地去,用木底鞋的齿去踩踏碾压它。
取和内(同“纳”):王蓝田未能碾碎鸡蛋,又在地上捡起来放入口中,准备用牙咬破。
除了动作描写外,作者还选用了两个字来刻画王蓝田的神态,从句子“尝食鸡子①,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可知王蓝田因为无法夹起鸡蛋而大怒,可以用“怒”直接表现了他的愤怒情绪。
从“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可知在未能碾碎鸡蛋后,王蓝田的愤怒情绪进一步加深,“瞋”这个字进一步描绘了他的神态。
16.本题考查对谚语、歇后语和课文的理解。
A.“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用来形容人因为急躁而做不好事情。在文中,王蓝田因为性急,吃鸡蛋时用筷子刺不破就大怒,甚至用脚去碾,这种行为正好符合“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描述,即因为急躁而失去了耐心和冷静,导致事情没有做好。
B.“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意思是,在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虽然文中王蓝田的行为表现出急躁,但并未直接体现他在“大谋”上的失败或因为小事不忍耐而导致的后果。因此,这个选项不能形容王蓝田。
C.“直筒炮——一点就着”形容人性情急躁,容易发火。在文中,王蓝田因为鸡蛋刺不破就大怒,甚至用脚去碾,这种行为完全符合“直筒炮——一点就着”的描述,即性情急躁,稍有不如意就发火。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扎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于是他从席上下来用木屐鞋底防滑的齿踩,又没有踩到。十分愤怒,又从地上捡起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17. 靠近 于是 18.此处不是安顿儿子的地方。 19.B 20.居住的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导语】《孟母三迁》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其子的成长教育,几次搬迁住所的故事,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以及寓教于环境的智慧。故事中的孟母通过对环境的选择,明智地影响和塑造孟子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这一故事展现了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彰显了孟母教育方法的先见之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家庭教育的经典范例。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仔细阅读原句“昔孟子少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意指:起初,孟子家靠近墓地,孟子常与邻童嬉戏,模仿墓间丧事。孟母见状,忧虑地说:“这里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原句中“其舍近墓”意指:孟子家靠近墓地。其中的“近”表示 靠近、临近 的意思 。在这里,“近”用来描述孟子的家(舍)与墓地(墓)之间的空间关系,即孟子的家靠近墓地。与现代汉语中“近”表示“距离短,与‘远’相对”的意思有所不同,但两者都包含了距离上的接近或缩短的含义。
仔细阅读原句“遂迁居市旁”意指:于是,决定搬家至市集旁。“遂”在这里表示 于是、就 的意思。联系上文“昔孟子少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可以知道,它用来连接前后两个动作或事件,表明孟母在观察到孟子在墓地附近嬉戏模仿丧事后,做出了一个决定,并紧接着执行了这个决定“迁居市旁”,即迁居到市集旁边。因此,“遂”是指“于是、就 ”的意思。在这里起到了承接和顺承的作用,使句子更加流畅和连贯。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仔细阅读文中这句话“此非吾所以处子也”,“此”指的是当前的环境或地点,可能是指孟子家原先靠近墓地的地方。“非”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是”。“吾”是孟母的自称,意为“我”。“所以”在这里表示“用来……的”或“以……为目的的”。“处子”即安顿孩子,“处”是安顿、安置的意思,“子”指的是孟子,孟母的儿子。意思是: 这里不是我用来教育孩子的地方 。整句话表达了孟母对当前环境的不满和担忧,她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成长,因此决定迁居。这也体现了孟母作为一位有远见和智慧的母亲,对孩子教育环境的重视和选择。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
仔细阅读文言文中相关语句可以提取到搬家的信息:“昔孟子少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孟子第一次住在城外公墓旁;“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孟子第二次住在市场旁;“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孟子第三次住在学堂旁。
故选B。
2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阅读本篇文言文,可以知道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均与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关:
第一次搬家 :“昔孟子少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孟家原先住在乡下或墓地附近,孟子常与邻居小孩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决定搬家 。
第二次搬家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搬家后,孟子又模仿商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再次觉得这样的环境不适合孩子,因此再次搬家。
第三次搬家 :“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孟母最终选择将家搬到学堂旁边,因为孟子在学堂附近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 。
综上所述,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都是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避免不良环境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点睛】参考译文:
起初,孟子家靠近墓地,孟子常与邻童嬉戏,模仿墓间丧事。孟母见状,忧虑地说:“这里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决定搬家至市集旁。迁至市集后,孟子又受商人影响,开始模仿买卖与炫卖之事。孟母再次觉得环境不佳,摇头说:“这也不是我孩子应该待的地方。”于是,再次决定迁居。最终,孟母将家搬至学宫之旁。在这里,孟子受到读书人的熏陶,开始模仿设俎豆、揖让进退等礼仪。孟母看到这一幕,满意地说:“这才是适合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他们便在此定居下来 。
21. 喜欢 早晨 22.C 23.C 24.因为故事中的主人公的父亲想让他抓住海鸥,伤害海鸥。
我懂得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诚,才能换来友谊,对待朋友我们要真诚相待,不能伤害朋友。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一个海上之人和海鸥的互动,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海鸥因人的纯真而亲近,但当人心生欲望,试图捕捉时,海鸥便不再靠近。这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在于保持纯净的心灵和无私的态度。文章以简洁的叙述和生动的情节,传达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道理。
2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意思是海边有个喜欢鸥鸟的人。好:喜欢。
(2)“每旦之海上”意思是每天早晨到海上去。旦:早晨。
2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
C.不正确。“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意思是我听说鸥鸟都爱跟你游玩。其中“吾闻”是主谓结构,表示“我听说”,后面接宾语“沤鸟皆从汝游”,表示“沤鸟都爱跟你游玩”。因此,正确的停顿划分应该是“吾闻/沤鸟皆从汝游” 。
故选C。
2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中“沤鸟”指海鸥,“之”是助词,表示主谓之间的取消,“至”是到来的意思,“者”是……的,“百住”指上百只,“而”是连词,表并列,“不止”是不断地。故“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的意思是鸥鸟来玩的有成百只以上。
故选C。
24.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文中的“舞而不下也”意思是海鸥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却再不肯落下来了。在文章中,海上之人因与沤鸟建立了信任,沤鸟才愿意与他亲近。然而,当父亲要求捉鸟时,人的意图发生了变化,沤鸟感受到威胁而不再靠近。这与《珍珠鸟》一课中强调的信任和和谐相处的道理相似,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任何企图控制或伤害都会破坏这种和谐。因此可知沤鸟“舞而不下也”是因为人对它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自然相处变为带有目的性地接近,导致鸟儿感到不安和警惕。通过这篇文章,我学到尊重自然、保持真诚的重要性。
【点睛】参考译文
海边有个喜欢鸥鸟的人,每天早上到海上去,跟鸥鸟玩耍,鸥鸟来玩的有成百只以上。他父亲说:“我听说鸥鸟都爱跟你游玩,你抓一只来我玩玩。”第二天,他又照旧来海上,一心想捉海鸥,然而海鸥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却再不肯落下来了。
25. ① ② ③ 26.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 27.司马光聪明机智、乐于助人。
【导语】这篇小古文记叙了少年司马光的聪慧与机智。他在七岁时便呈现出成人的稳重,且对《左氏春秋》产生了浓厚兴趣,体现了对知识的热爱。文中砸缸救人的故事则展示了他观察细致、临危不乱的优秀品质。整体反映了司马光幼时卓越的学习能力与非凡的机智勇敢。
25.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1)“退为家人讲”的意思是回家后为家人讲(学到的内容)“退”,回去,回家。故选①;
(2)“众皆弃去”的意思是大家都扔下他离开了。“去”,离开。故选②;
(3)“自是手不释书”的意思是从此手不离开书。“释”,放下。故选③;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通过读文言文,在庭院嬉戏的孩子中,只有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原因是他爱学习知识丰富且临危不惧。为这一行为打下伏笔的句子是“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这句话说明了司马光虽然只有7岁,却有着成人般的稳重和智慧,爱学习且专注,这为他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冷静思考并果断采取行动,砸缸救人做了铺垫。
故前文埋下伏笔的句子是“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
2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读文言文,当一个小孩儿掉入瓮中被水淹没,其他孩子都惊慌地逃走了,司马光没有慌张,而是迅速拿起石头砸破瓮,救出小孩儿,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在紧急情况下的沉着冷静和机智勇敢,能够迅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他毫不犹豫的去救落水的孩子,也展现了他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故破瓮救友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像成年人一样稳重,听到别人讲《左氏春秋》后,非常喜欢它,回家后给家人讲解,已经能大致理解书中的主要意思。从此以后,他手不离书,甚至忘记了饥渴和冷热。有一次,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大水缸上,失足跌入缸中,水漫过了他的头顶,其他小孩见状都吓得跑开了,只有司马光拿着一块石头击打大缸,把缸打破,水从破口中流出,小孩因此得救。
28.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9.C 30.本文写了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到大户人家帮佣只为借书这两件事。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匡衡凿壁借光和为读书而不求报酬的故事,展现了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匡衡在家中无烛的情况下,凿穿墙壁借邻居的光来读书,表现出他对知识的渴求和不懈的努力。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甘愿为富有书籍的人家做工而不求报酬,体现了他对学习的执着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品质。文章通过这两件事,生动地刻画了匡衡的勤学精神,激励读者珍惜学习机会,努力追求知识。
28.本题考查对内容理解。
结合文中“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可知,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因此“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他希望能得到富人家的书,通读一遍。
29.本题考查断句。
A.匡衡勤学而烛: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结合句意可知“匡衡/勤学/而无烛”,这样的停顿是合理的,将主语“匡衡”与后面的谓语“勤学”“而无烛”分开,标注正确。
B.衡乃穿壁引其光: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结合句意可知“衡/乃穿壁/引其光”,“衡”是主语,“乃穿壁”“引其光”是谓语部分,停顿标注正确。
C.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结合句意可知正确断句是“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衡”是主语,指匡衡这个人。“乃”是副词,表示于是、就。“与其佣作”是一个整体,表示匡衡和某人一起做雇佣工作,“而”是连词,表转折。“不求偿”是动宾短语,意思是不要求报酬。原选项中“乃与其”停顿错误。
D.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结合句意可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停顿合理,将谓语动词“愿”与后面的内容分开,标注正确。
故选C。
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及概括。
结合文中“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和“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可知,本文写了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到大户人家帮佣只为借书这两件事。
【点睛】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31.(1)C
(2)B
(3) × √ × ×
(4)
孔融是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人。结合短文内容可知,当孔融随父亲到洛阳时,拜访了名士李元礼,他以孔子和老子的师生关系为由,自称与李元礼是世交,这种机智的回答赢得了在场宾客的惊奇和赞赏 ,这不仅展现了他的学识,也体现了他自信的性格 ;此外,孔融还机智地反驳了太中大夫陈韪的评论,使得陈韪感到非常不安 ,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应对能力。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孔融与李元礼、陈韪的对话,展现了孔融的聪慧和机智。孔融以“我乃李府亲”引起注意,并巧妙地用孔子与老子的关系为自己辩护,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面对陈韪的质疑,他反唇相讥,令对方无言以对,体现了他的机智和自信。文章通过简短的对话,生动地刻画了孔融少年时的聪慧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名士之间的交往礼仪和智慧较量。
【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有盛名”的意思:指李元礼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或声誉,这里的“盛”应解释为“大、广泛”。本项解释错误。
B.“莫不称奇”的意思: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称赞孔融的这里的“莫不”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表示“没有不”,即所有人、都。本项解释错误。
C.“大窘”表示非常窘迫、尴尬的状态。这里的“大”用作副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很、非常”。本项解释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
“昔先祖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生之义”的意思:过去孔融的先祖孔子(仲尼)与李元礼的先人老子(伯阳)之间有师生的情谊或关系。这句话是孔融在拜访李元礼时,利用两家先祖之间的这种关系来拉近与李元礼的距离。
A.“昔/先祖/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生之义”这种划分将“先祖仲尼”和“先人伯阳”都分割成了不完整的部分,破坏了名词短语的完整性,使得句子的朗读变得不流畅,也不符合古汉语的表达习惯。
B.“昔/先祖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生之义”这种划分保留了“先祖仲尼”和“君先人伯阳”这两个完整的名词短语,同时也清晰地分隔了句子的其他成分,如主语、谓语和宾语。这样的划分既符合古汉语的语法结构,也使得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清晰和流畅。
C.“昔先/祖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生之义”这种划分也破坏了“先祖仲尼”和“先人伯阳”的完整性,使得句子意思变得晦涩难懂。同时,“君先人”与“伯阳”之间的划分也不符合古汉语的表达习惯。使得句子的朗读变得不自然,反而增加了理解句子的难度。
故选B。
(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和句子翻译。
①结合短文句子“时李元礼有盛名,诣门者,皆俊才。”意思:当时有许多才智出众、才华横溢的人到李府去拜访。这里的“俊才”并非指长相英俊,而是指才智出众、才华横溢的人。故本项判断为错误。
②“少顷”:过了一会儿。“元礼至”:李元礼就到了。所以,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过了一会儿,李元礼就到了”。故本项判断为正确。
③句子“太中大夫陈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是陈韪说孔融虽然现在聪明,但长大后未必能保持这种才智。由此可知,这并非夸奖,而是一种带有否定意味的预测或质疑。故本项判断为错误。
④从句子“太中大夫陈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可知,陈韪说孔融“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这是对孔融的一种贬低或质疑。孔融则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料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言下之意是陈韪小时候很聪明,但现在却不一定出色 。所以,孔融省略的结论并不是“难怪太中大夫现在这么聪明”,而是“难怪太中大夫现在这么平庸”。故本项判断为错误。
(4)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短文“时李元礼有盛名,诣门者,皆俊才。融至门,谓吏曰:‘我乃李府亲。’少顷,元礼至,问曰:‘君与我有何亲?’对曰:‘昔先祖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生之义,故世代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称奇。”可知,此处描述了他不仅能够随父拜访当时有盛名的李元礼,还在与李元礼的对话中表现得体,显示出他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思维能力。由此看来,孔融是一个才智出众的人;
结合短文“太中大夫陈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融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窘。”可知,陈韪质疑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时,孔融没有直接反驳,而是以一种机智且幽默的方式回应:“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句话既是对陈韪的巧妙反讽,又带有一定的幽默感,使得原本可能紧张的对话氛围变得轻松起来。由此看来,孔融是一个机智灵活、能言善辩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到他 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 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府的亲戚。”不一会儿李元礼来了,问(他) 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