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1 电荷(课件+学案+练习)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章 1 电荷(课件+学案+练习)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4 15:37:32

文档简介

 第九章 静电场及其应用
1 电荷
分值:50分
[1~5题,每题4分]
考点一 电荷量与元电荷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一个带电体的带电荷量可以是205.5倍的元电荷
C.元电荷就是一个电荷
D.元电荷e的值最早是由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得的
2.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A.2.4×10-19 C
B.-6.4×10-19 C
C.-1.6×10-18 C
D.4.0×10-17 C
考点二 三种起电方式 验电器
3.(多选)(2024·漳平第一中学高二期中)关于起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因为电子的转移
B.自然界中的电荷是守恒的
C.接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摩擦起电是因为创生了电荷
D.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的创生
4.如图,在干燥、无风的环境中,将一段塑料绳撕成许多细条,用一只手提起这些塑料细条。另一只手快速重复捋塑料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了。下列关于细条散开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细条间的弹力使细条散开
B.重力减小使细条自然散开
C.摩擦起电使细条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散开
D.感应起电使细条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散开
5.某同学在研究静电感应时,用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A.    B.    C.    D.
考点三 电荷守恒定律
6.(8分)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金属导体分开后,A带上了-1.0×10-8 C的电荷。实验过程中,电子由   转移到   (以上两空均填“A”“B”或“C”);A、B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分别为    个、    个。(已知e=1.60×10-19 C)
[7题6分]
7.(多选)如图,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把C移近导体A,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D.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8.(8分)有三个相同的金属小球A、B、C,其中小球A带有3×10-3 C的正电荷,小球B带有2×10-3 C的负电荷,小球C不带电。先让小球C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再让小球B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试求最终A、B、C三个小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
[8分]
9.如图所示,在绝缘支架上的导体A和导体B按图中方式接触放置,原先A、B都不带电,且开关K1、K2均断开,现在将一个带正电的小球C放置在A左侧,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只闭合K1,则A左端不带电,B右端带负电
B.只闭合K2,接着移走带电小球C,最后将A、B分开,A带负电
C.K1、K2均闭合时,A、B两端均不带电
D.K1、K2均闭合时,A左端带负电,B右端不带电
 
答案精析
1.D [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单元,不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A、C错误;一个带电体的带电荷量必须是元电荷的整数倍,B错误;元电荷e的值最早是由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得的,D正确。]
2.A [任何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1.6×10-19 C的整数倍,则不可能是2.4×10-19 C,故选A。]
3.AB [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因为电子的转移,选项A正确,C、D错误;自然界中的电荷是守恒的,选项B正确。]
4.C [塑料细条与手摩擦起电,塑料细条上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间相互排斥,所以散开,故选C。]
5.B [当带正电的金属球靠近验电器上的小球时,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金属箔片上的自由电子上移,验电器上的小球带负电,金属箔片带正电,选项A错误;同理可知,当带负电的金属球靠近验电器上的小球时,小球带正电,金属箔片带负电,选项C、D错误,B正确。]
6.B A 6.25×1010 6.25×1010
解析 A、B是金属导体,金属内部可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由于A带上的是负电荷,所以是电子由B转移到A,A得到的电子数为n==6.25×1010个,与B失去的电子数相等。
7.AB
8.-2.5×10-4 C +6.25×10-4 C +6.25×10-4 C
解析 让小球C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则这时A、C各带有1.5×10-3 C的正电荷
再让小球B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则A、B各带电荷量为=-2.5×10-4 C
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则B、C各带电荷量为=+6.25×10-4 C
则最终A、B、C各带电荷量为-2.5×10-4 C、+6.25×10-4 C、+6.25×10-4 C。
9.D [当只闭合开关K1时,导体A、B和大地组成了一个大导体,这时A左端为近端,大地为远端,由于静电感应,B右端不带电,A左端带负电,故A错误;同理可知,当只闭合开关K2时,导体B右端不带电,A左端带负电,接着移走带电小球C,导体A所带负电荷和大地中的电荷中和,不再带电,最后将A、B分开,A、B都不带电,故B错误;同理,K1、K2均闭合时,由于静电感应,A左端带负电,B右端不带电,故C错误,D正确。]1 电荷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2.理解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重难点)。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重点)。4.知道元电荷的概念,体会电荷量是不连续的。
一、电荷
1.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    电荷和    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2.电荷量:电荷的多少,用Q或q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    ,符号是C。正电荷的电荷量为    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    值。
3.每个原子中    的正电荷数量与    的负电荷数量     ,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表现为     。
4.电荷间有相互作用力,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两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    ,方向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5.两物体发生相互吸引的作用时未必都带电,因为带电体不管是带正电荷还是带负电荷,都有    轻小物体的性质。
6.比较带电体带电的多少时,比较的是其电荷量的      ,绝对值大的带电多。尽管电荷量有正、负值之分,但“+”“-”号仅代表电荷的种类,不表示大小。
(1)电荷的正负是人为规定的。(  )
(2)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羽毛,说明羽毛带了电。(  )
二、物体的三种起电方式 验电器
1.摩擦起电
原因:当两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个物体上的一些受束缚较弱的    会    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原来      的物体由于        而带负电,        的物体则带正电。同一物体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时,可能带不同种类的电荷。
2.将一个带电体与另一个不带电的导体接触,就可以使不带电的物体带上与带电体电性相同的电荷,叫作        。
3.感应起电
如图所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闭合的。
①手握绝缘棒把带正电荷的带电体C移近导体A,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②这时手持绝缘柱把导体A和B分开,然后移开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③再让导体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1)定义: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2)规律:近端(靠近带电体端)感应出   电荷,远端(远离带电体端)感应出    电荷(均选填“异种”或“同种”)。
(3)本质: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      。
4.验电器
(1)作用:检验物体      。
(2)原理:同种电荷相互    。
(3)静电计:把金属箔换成     ,并用    制作外壳的验电器。
例1 如图所示,在桌上间隔一定距离放两本书,将一块洁净的玻璃板放置于两书之上,使玻璃板离开桌面2~3 cm。用宽0.5 cm的纸条剪出各种姿态的人形小纸片,放在玻璃板下面,然后用一块硬泡沫塑料在玻璃上摩擦,可见小纸人“翩翩起舞”。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过的玻璃板不带电
B.小纸人“翩翩起舞”之前一直带负电
C.小纸人跳舞是万有引力的结果
D.小纸人“翩翩起舞”时与玻璃带同种电荷
例2 如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正电,将A靠近验电器上的金属小球B,则(  )
A.验电器的金属箔不会张开,因为球A没有和B接触
B.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正电
C.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
D.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的两片金属箔都带上了正电
拓展 若验电器带正电,用一根带大量负电荷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的张角将如何变化?
例3 如图所示,不带电导体B在靠近带正电荷的导体A后,P端及Q端分别感应出负电荷和正电荷,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用导线将Q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导体A,则导体B将带负电
B.若用导线将Q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导体A,则导体B将带正电
C.若用导线将Q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导体A,则导体B将不带电
D.若用导线将P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导体A,则导体B将带正电
静电感应中导体接地问题分析
1.如图甲所示,当B接地时,在导线的连接下,导体A、B和大地组成了一个新导体,这时近端为A,而远端为大地。由于静电感应,A带负电,而B原来感应出的正电荷被大地流来的负电荷中和了,所以B不带电。
2.如图乙所示,如果是A接地,近端仍然为A(这里很容易错误地认为B为近端或远端),远端为大地。由于静电感应,A仍然带负电,而B感应出的正电荷被从大地流来的负电荷中和,所以B不带电。
3.如果前面两种情况不是接地,而是改为用手触摸A或B,则结果相同。
三、电荷守恒定律 元电荷
1.电荷守恒定律
(1)内容:电荷既不会    ,也不会    ,它只能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    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    保持不变。
(2)电荷守恒定律的另一表述是: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     保持不变。
2.元电荷
(1)元电荷:最小的     ,即    所带电荷量的大小。所有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     。
(2)元电荷的值e=         , 由物理学家     测定。
(3)比荷:带电粒子的     与其    之比叫作比荷。
电子的比荷为:=1.76×1011 C/kg。
3.电中性: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在数量上    ,对外不显电性,表现为不带电的状态。
4.电中和:两个带    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时,都恢复成不带电的情形。
5.元电荷不是实际粒子,仅表示    电荷量单元,没有正、负。
6.质子和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为    元电荷,它们    (填“是”或“不是”)元电荷,质子和正电子是实际存在的粒子。
(1)所谓“电荷的中和”是正、负电荷一起消失了。(  )
(2)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能为6.0×10-18 C。(  )
(3)物体带电荷量为+1.60×10-9 C,这是因为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
例4 完全相同的两金属小球A、B带有等量电荷,相隔一定的距离,让第三个完全相同的不带电金属小球C,先后与A、B接触后移开。
(1)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求接触后两球带电荷量大小之比;
(2)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求接触后两球带电荷量大小之比。
接触起电时电荷量的分配规律
当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量将平均分配。
(1)若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最初带同种电荷,接触后电荷量相加后均分;
(2)若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最初带异种电荷,则接触后电荷先中和再均分。
材质、形状、大小不同的导体接触时电荷量一般不能平均分配。
答案精析
一、
1.正 负
2.库仑 正 负
3.质子 电子 一样多 电中性
4.排斥 吸引 相等 相反
5.吸引
6.绝对值
易错辨析
(1)√ (2)× 
二、
1.电子 转移 电中性 得到电子 失去电子
2.接触起电
3.①两侧金属箔都张开。
②金属箔仍张开,但张角变小。
③金属箔都闭合。
(2)异种 同种
(3)转移到另一部分
4.(1)是否带电 (2)排斥
(3)指针 金属
例1 D [小纸人会在玻璃板下被吸住,又被弹下去而跳跃起舞,这是因为泡沫与玻璃摩擦,使玻璃带电吸引小纸人,小纸人被吸到玻璃上后也带上了与玻璃相同的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小纸人“翩翩起舞”,故选D。]
例2 D [带正电的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上的金属小球B,由于静电感应,B球带负电,验电器的金属箔带正电,故两片金属箔因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D正确。]
拓展 先变小后变大
解析 验电器带正电,用一根带大量负电荷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棒上的部分负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中和验电器上的正电荷,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变小,剩余的负电荷继续向验电器转移,验电器的金属箔的张角又会变大。
例3 A [导体B在靠近带正电荷的导体A时,导体B上的自由电子会向P端运动,导体B的P端因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Q端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用接地导线接导体B的任何部位,大地的负电荷都会中和B导体Q端的正电荷,因此断开导线,再取走导体A,导体B将带负电,故A正确,B、C、D错误。]
三、
1.(1)创生 消灭 转移 转移 总量 (2)代数和
2.(1)电荷量 电子 整数倍
(2)1.60×10-19 C 密立根
(3)电荷量 质量
3.相等
4.等量
5.最小
6.一个 不是
易错辨析
(1)× (2)× (3)√
例4 (1)2∶3 (2)2∶1
解析 (1)设A、B带电荷量均为q,则A、C接触后,A、C带电荷量为qA1=qC1=q
C与B接触后,B、C带电荷量为qB1=qC2==q
故A、B带电荷量大小之比为==
(2)设A带正电荷,B带负电荷,且所带电荷量大小均为Q,则C与A接触后,A、C带电荷量为
QA'=QC'=+Q
C与B接触后,B、C带电荷量为
QB'=QC″==-Q
故A、B带电荷量大小之比为||=。(共46张PPT)
电荷
1



1.知道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
2.理解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重难点)。
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重点)。
4.知道元电荷的概念,体会电荷量是不连续的。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
课时对点练
一、电荷
二、物体的三种起电方式 验电器
三、电荷守恒定律 元电荷
< 一 >
电荷
1.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 电荷和 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2.电荷量:电荷的多少,用Q或q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 ,符号是C。正电荷的电荷量为 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 值。
3.每个原子中 的正电荷数量与 的负电荷数量 ,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表现为 。
4.电荷间有相互作用力,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两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 ,方向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库仑


质子
电子
一样多
电中性
排斥
吸引
相等
相反
5.两物体发生相互吸引的作用时未必都带电,因为带电体不管是带正电荷还是带负电荷,都有 轻小物体的性质。
6.比较带电体带电的多少时,比较的是其电荷量的 ,绝对值大的带电多。尽管电荷量有正、负值之分,但“+”“-”号仅代表电荷的种类,不表示大小。
吸引
绝对值
(1)电荷的正负是人为规定的。(  )
(2)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羽毛,说明羽毛带了电。(  )

×
返回
< 二 >
物体的三种起电方式 验电器
1.摩擦起电
原因:当两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个物体上的一些受束缚较弱的 会 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原来 的物体由于____
______而带负电, 的物体则带正电。同一物体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时,可能带不同种类的电荷。
2.将一个带电体与另一个不带电的导体接触,就可以使不带电的物体带上与带电体电性相同的电荷,叫作 。
电子
转移
电中性
得到
电子
失去电子
接触起电
3.感应起电
如图所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闭合的。
答案 两侧金属箔都张开。
②这时手持绝缘柱把导体A和B分开,然后移开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答案 金属箔仍张开,但张角变小。
①手握绝缘棒把带正电荷的带电体C移近导体A,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③再让导体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答案 金属箔都闭合。
(1)定义: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2)规律:近端(靠近带电体端)感应出 电荷,远端(远离带电体端)感应出 电荷(均选填“异种”或“同种”)。
(3)本质: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 。
4.验电器
(1)作用:检验物体 。
(2)原理:同种电荷相互 。
(3)静电计:把金属箔换成 ,并用 制作外壳的验电器。
异种
同种
转移到另一部分
是否带电
排斥
指针
金属
(来自鲁科教材改编)如图所示,在桌上间隔一定距离放两本书,将一块洁净的玻璃板放置于两书之上,使玻璃板离开桌面2~3 cm。用宽0.5 cm的纸条剪出各种姿态的人形小纸片,放在玻璃板下面,然后用一块硬泡沫塑料在玻璃上摩擦,可见小纸人“翩翩起舞”。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过的玻璃板不带电
B.小纸人“翩翩起舞”之前一直带负电
C.小纸人跳舞是万有引力的结果
D.小纸人“翩翩起舞”时与玻璃带同种电荷
例1

小纸人会在玻璃板下被吸住,又被弹下去而跳跃起舞,这是因为泡沫与玻璃摩擦,使玻璃带电吸引小纸人,小纸人被吸到玻璃上后也带上了与玻璃相同的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小纸人“翩翩起舞”,故选D。
 如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正电,将A靠近验电器上的金属小球B,则
A.验电器的金属箔不会张开,因为球A没有和B接触
B.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正电
C.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
D.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的两片金属
箔都带上了正电
例2

带正电的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上的金属小球B,由于静电感应,B球带负电,验电器的金属箔带正电,故两片金属箔因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D正确。
拓展 若验电器带正电,用一根带大量负电荷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的张角将如何变化?
答案 先变小后变大
验电器带正电,用一根带大量负电荷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棒上的部分负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中和验电器上的正电荷,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变小,剩余的负电荷继续向验电器转移,验电器的金属箔的张角又会变大。
 如图所示,不带电导体B在靠近带正电荷的导体A后,P端及Q端分别感应出负电荷和正电荷,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用导线将Q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
导体A,则导体B将带负电
B.若用导线将Q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
导体A,则导体B将带正电
C.若用导线将Q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导体A,则导体B将不带电
D.若用导线将P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导体A,则导体B将带正电
例3

导体B在靠近带正电荷的导体A时,导体B上的自由电子会向P端运动,导体B的P端因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Q端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用接地导线接导体B的任何部位,大地的负电荷都会中和B导体Q端的正电荷,因此断开导线,再取走导体A,导体B将带负电,故A正确,B、C、D错误。
静电感应中导体接地问题分析
1.如图甲所示,当B接地时,在导线的连接下,导体A、B和大地组成了一个新导体,这时近端为A,而远端为大地。由于静电感应,A带负电,而B原来感应出的正电荷被大地流来的负电荷中和了,所以B不带电。
总结提升
2.如图乙所示,如果是A接地,近端仍然为A(这里很容易错误地认为B为近端或远端),远端为大地。由于静电感应,A仍然带负电,而B感应出的正电荷被从大地流来的负电荷中和,所以B不带电。
总结提升
3.如果前面两种情况不是接地,而是改为用手触摸A或B,则结果相同。
返回
< 三 >
电荷守恒定律 元电荷
1.电荷守恒定律
(1)内容:电荷既不会 ,也不会 ,它只能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 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 保持不变。
(2)电荷守恒定律的另一表述是: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 保持不变。
创生
消灭
转移
转移
总量
代数和
2.元电荷
(1)元电荷:最小的 ,即 所带电荷量的大小。所有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 。
(2)元电荷的值e= , 由物理学家 测定。
(3)比荷:带电粒子的 与其 之比叫作比荷。
电子的比荷为:=1.76×1011 C/kg。
3.电中性: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在数量上 ,对外不显电性,表现为不带电的状态。
电荷量
电子
整数倍
1.60×10-19 C
密立根
电荷量
质量
相等
4.电中和:两个带 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时,都恢复成不带电的情形。
5.元电荷不是实际粒子,仅表示 电荷量单元,没有正、负。
6.质子和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为 元电荷,它们 (填“是”或“不是”)元电荷,质子和正电子是实际存在的粒子。
等量
最小
一个
不是
(1)所谓“电荷的中和”是正、负电荷一起消失了。(  )
(2)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能为6.0×10-18 C。(  )
(3)物体带电荷量为+1.60×10-9 C,这是因为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  )
×
×

(来自粤教教材改编)完全相同的两金属小球A、B带有等量电荷,相隔一定的距离,让第三个完全相同的不带电金属小球C,先后与A、B接触后移开。
(1)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求接触后两球带电荷量大小之比;
例4
答案 2∶3 
设A、B带电荷量均为q,则A、C接触后,A、C带电荷量为qA1=qC1=q
C与B接触后,B、C带电荷量为
qB1=qC2=q
故A、B带电荷量大小之比为
(2)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求接触后两球带电荷量大小之比。
答案 2∶1
设A带正电荷,B带负电荷,且所带电荷量大小均为Q,则C与A接触后,A、C带电荷量为
QA'=QC'=+Q
C与B接触后,B、C带电荷量为
QB'=QC″==-Q
故A、B带电荷量大小之比为||=。
接触起电时电荷量的分配规律
当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量将平均分配。
(1)若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最初带同种电荷,接触后电荷量相加后均分;
(2)若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最初带异种电荷,则接触后电荷先中和再均分。
材质、形状、大小不同的导体接触时电荷量一般不能平均分配。
总结提升
返回
< 四 >
课时对点练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D A AB C B B A 6.25×1010 6.25×1010
题号 7 8 9
答案 AB -2.5×10-4 C +6.25×10-4 C  +6.25×10-4 C D
对一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考点一 电荷量与元电荷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一个带电体的带电荷量可以是205.5倍的元电荷
C.元电荷就是一个电荷
D.元电荷e的值最早是由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得的
基础对点练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单元,不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A、C错误;
一个带电体的带电荷量必须是元电荷的整数倍,B错误;
元电荷e的值最早是由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得的,D正确。
2.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A.2.4×10-19 C B.-6.4×10-19 C
C.-1.6×10-18 C D.4.0×10-17 C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任何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1.6×10-19 C的整数倍,则不可能是2.4×10-19 C,故选A。
考点二 三种起电方式 验电器
3.(多选)(2024·漳平第一中学高二期中)关于起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因为电子的转移
B.自然界中的电荷是守恒的
C.接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摩擦起电是因为创生了电荷
D.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的创生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因为电子的转移,选项A正确,C、D错误;
自然界中的电荷是守恒的,选项B正确。
4.(来自鲁科教材改编)如图,在干燥、无风的环境中,将一段塑料绳撕成许多细条,用一只手提起这些塑料细条。另一只手快速重复捋塑料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了。下列关于细条散开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细条间的弹力使细条散开
B.重力减小使细条自然散开
C.摩擦起电使细条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散开
D.感应起电使细条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散开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塑料细条与手摩擦起电,塑料细条上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间相互排斥,所以散开,故选C。
5.(来自鲁科教材)某同学在研究静电感应时,用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当带正电的金属球靠近验电器上的小球时,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金属箔片上的自由电子上移,验电器上的小球带负电,金属箔片带正电,选项A错误;
同理可知,当带负电的金属球靠近验电器上的小球时,小球带正电,金属箔片带负电,选项C、D错误,B正确。
考点三 电荷守恒定律
6.(来自教材改编)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金属导体分开后,A带上了-1.0×10-8 C的电荷。实验过程中,电子由  转移到  (以上两空均填“A”
“B”或“C”);A、B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分别为      个、      个。(已知e=1.60×10-19 C)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B
A
6.25×1010
6.25×1010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A、B是金属导体,金属内部可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由于A带上的是负电荷,所以是电子由B转移到A,A得到的电子数为n==6.25×1010个,与B失去的电子数相等。
7.(多选)(来自教材改编)如图,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
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把C移近导体A,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D.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
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能力综合练

8.有三个相同的金属小球A、B、C,其中小球A带有3×10-3 C的正电荷,小球B带有2×10-3 C的负电荷,小球C不带电。先让小球C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再让小球B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试求最终A、B、C三个小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答案 -2.5×10-4 C +6.25×10-4 C +6.25×10-4 C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让小球C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则这时A、C各带有1.5×10-3 C的正电荷
再让小球B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则A、B各带电荷量为=-2.5×10-4 C
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则B、C各带电荷量为
=+6.25×10-4 C
则最终A、B、C各带电荷量为-2.5×10-4 C、+6.25×10-4 C、+6.25
×10-4 C。
9.如图所示,在绝缘支架上的导体A和导体B按图中方式接触放置,原先A、B都不带电,且开关K1、K2均断开,现在将一个带正电的小球C放置在A左侧,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只闭合K1,则A左端不带电,B右端带负电
B.只闭合K2,接着移走带电小球C,最后将A、
B分开,A带负电
C.K1、K2均闭合时,A、B两端均不带电
D.K1、K2均闭合时,A左端带负电,B右端不带电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尖子生选练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当只闭合开关K1时,导体A、B和大地组成了一个大导体,这时A左端为近端,大地为远端,由于静电感应,B右端不带电,A左端带负电,故A错误;
同理可知,当只闭合开关K2时,导体B右端不带电,A左端带负电,接着移走带电小球C,导体A所带负电荷和大地中的电荷中和,不再带电,最后将A、B分开,A、B都不带电,故B错误;
同理,K1、K2均闭合时,由于静电感应,A左端带负电,B右端不带电,故C错误,D正确。
返回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