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学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兰亭集序 学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20:4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
【学习
目的要求】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2.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一、知识储备
1.正音
癸(guǐ)
殇(shāng)
稽(jī)
骸(hái)
悟(wù)
禊(xì)
骋(chěng)
湍(tuān)
曲(qū)水
2.释词
⑴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趣”通“趋”)
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
⑵古今异义词:
列坐其次(古义,这个地方。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古义,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古义,思想抱负。今义,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⑶重要实词或虚词: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一起)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相同,一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点,少量)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高的)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修: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整治)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必定达到)
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满一年)
不期而遇(约定)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情趣)
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罗敷前致辞(表达)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序,按照次序)
初一交战,操军引次江北(驻扎)
信可乐也(的确,实在)
言必信,行必果(讲信用)
信:
忌不自信(相信)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送信的人,此处指媒人)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
及其所之既倦(到、到达,追求)
不能喻之于怀(代词,悲伤的缘由)
之:
不知老之将至(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⑷词类活用:
少长咸集(年轻的,年长的。形容词作名词)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喝一杯酒。名词作动词)
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开畅。使动用法)
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数词意动)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形容词意动)
⑸成语及常用语

游目骋怀(驰骋胸怀,使胸怀开畅)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
3.文化常识
纪年法:①干支纪年,如岁在癸丑。②帝王年号纪年,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③年号干支并用纪年,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暮春:即晚春、季春,古人将春天的第一月称孟春,第二月称仲春,第三月称季春。
修禊:古代风俗,古人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在水边洗濯、嬉戏,临水为祭,消除不祥。
4.人物卡片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其书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雄强多变化,为历来学书者所宗尚。
《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其卓绝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用笔精巧炼达,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巍然成大家风骨。笔势优美娴熟,娟秀中蕴疏狂之气。笔意萧峻,错落有致,挥洒自如,被书法界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5.写作背景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一:揣摩作者思想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情怀?
子问题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盛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明确:人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子问题2.文中“信可乐也”中“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从字面上来看,“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以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子问题3.第3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明确:第3自然段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作者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虽然有的“悟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己”,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子问题4.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家之意。这两句表达了对庄子虚无主义的反叛,难能可贵。
子问题5.如何看待作者借题发挥所阐明的生死观?
明确:作者以“死生亦大矣”来概括本书序之意,从最后作者首开一笔,谈及与古人体验“若合一契”的论说中可得以下三点:
其一,他不被玄学家们的论调所蔽,对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思想的倾向,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作,说明阐述生死观的必要。
其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者览诗集“亦将有感于斯文”,因此强调生死之大的意义自不待言。
其三,生死观的阐释,是作者旷达性格所为,但文中“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低沉调子,不能不说是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的环境所致。
子问题6.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慨“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情调有些低沉,你觉得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的?
明确:
观点一: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观点二: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流逝和对死亡的恐惧并
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王羲之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本文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这样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了。
主问题二:学习本文如何体现准确生动、自然清新的语言风格的?
子问题1.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用词生动、准确的特点?
明确:①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句中“清”字写出了兰亭周围的水质——清澈透明,“激”字写出了水状——激越奔流。两者静动结合,构成互补。“映带”既写出了远观水的情态,又巧妙地引出与兰亭的关系,为“流觞曲水”创造了条件。
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句中这四个字,写出了兰亭集会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地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子问题2.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三、课文小结
本文的主旨是作者否定虚无主义人生观,主张惜时有为;表明了诗集编成的意义——“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本文的这一主旨体现在叙事和抒情上。作者叙事突出其乐,正因为乐,作者才顺势提出“人之相与”的普遍命题,接着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悟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目的是烘托,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而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的那些美好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接着由生说到死,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留那美好的留恋。由此而提出作者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昭示了应惜时有为的主题。本文的主旨还体现在介绍诗集编成的意义上。作者由感慨有来由,然后把眼光转向未来,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意义上来,点明“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 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看待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以骨鲠称
B.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
D.而羲之竟不顾
答案:
1.B(“目”应为“认为、品评”)
2.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
3.A(A项中的“骨鲠”古今意思相同,都是“耿直”的意思;B项中的“同志”文中指“志趣相投的人”,现在多用于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C项中的“名誉”文中的意思是“声望”、“声誉”,即好的名声,现在的意思是“名声”,泛指社会评价或指“名义上的”;D项中的“不顾”文中的意思是“不去看望”,现在的意思是“不照顾”或“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