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我们自己” 单元的第 3 课,承接前 2 课 “认识身体结构”“发现生长变化” 的基础,聚焦 “在游戏中观察身体反应与功能” 这一核心主题,是 “身体认知” 向 “动态观察应用” 转化的关键课时。教材以 “学生喜爱的互动游戏” 为载体,通过 “设计游戏任务 — 开展游戏观察 — 分析观察结果 — 总结身体功能” 的逻辑链,引导学生从 “静态认识身体” 转向 “动态观察身体在游戏中的表现”,认识 “游戏中身体的感官(眼、耳、手)和运动部位(四肢、躯干)会协同工作,不同游戏需要不同身体部位参与”,初步建立 “观察能发现身体与游戏的关联” 的科学观念。教材注重 “游戏性” 与 “观察性” 结合,贴合一年级学生好动、爱探索的特点,为后续学习 “身体的感觉器官”“运动与身体的关系” 奠定观察基础,是连接 “身体基础认知” 与 “实践观察应用” 的重要纽带。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以下基础与认知特点: 已有经验:通过前 2 课学习,能识别身体主要部位(头、颈、躯干、四肢),知道身体会生长,且熟悉 “老鹰捉小鸡”“摸瞎” 等常见游戏,但从未在游戏中有意识地观察 “身体哪个部位在工作、有什么反应”; 认知特点:以具象思维为主,对 “游戏” 活动兴趣浓厚,参与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易沉浸于游戏本身,忽视 “观察任务”,需教师明确观察目标并及时引导; 学习能力:能跟随指令完成游戏动作,会用简单词语描述游戏感受(如 “我跑的时候很累”),但无法有序说出 “游戏中用到的身体部位”,缺乏 “边游戏边观察” 的意识与方法,需教师简化观察任务、分步指导。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观念 通过游戏观察,知道不同游戏需要不同身体部位参与(如 “摸瞎游戏需要用耳朵听、用手摸,跑步游戏需要用脚跑、用眼睛看”),初步建立 “游戏中身体部位会协同工作” 的科学观念。 2. 科学思维 通过 “对比不同游戏的身体参与部位”(如 “摸瞎游戏不用眼睛,用耳朵;跑步游戏需要眼睛和脚”),学习 “找相同、找不同” 的比较思维,能从观察中说出 “不同游戏用到的身体部位有什么不一样”,培养初步的观察对比与逻辑表达能力。 3. 探究实践 能参与 “摸瞎”“听声辨位”“障碍跑” 等游戏活动,学习 “边游戏边观察身体部位的动作与反应”“用简单符号记录观察结果” 的方法,提升 “在实践中观察、记录观察发现” 的探究实践能力。 4. 态度责任 感受 “游戏中观察的乐趣”,体会身体功能的神奇;在游戏中养成 “遵守规则、有序观察、如实分享” 的科学态度,愿意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与观察任务,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
能在游戏中观察并说出用到的身体部位(如 “摸瞎游戏用到耳朵、手、脚”“障碍跑用到眼睛、脚、躯干”); 知道不同游戏需要不同身体部位参与,初步感知身体部位的协同工作。
教学难点
在游戏中保持观察意识,避免只沉浸于游戏而忘记观察任务; 能用简单符号或词语记录游戏中的观察发现(如用 “耳朵” 图标表示 “听声音”,用 “脚” 图标表示 “跑步”),实现 “游戏 — 观察 — 记录” 的有效衔接。
教具准备
游戏规则示意图(“摸瞎”“听声辨位”“障碍跑”)、身体部位图标卡片(眼、耳、手、脚、躯干)、PPT 课件(游戏步骤与观察要求)、“观察记录卡” 模板、小眼罩(用于 “摸瞎” 游戏)、障碍物(书本、小椅子,用于 “障碍跑”) 每组 1 张 “观察记录卡”(印有游戏名称和空白记录区)、彩色蜡笔、身体部位小图标贴纸(眼、耳、手、脚,每人 1 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玩趣味游戏:“听指令做动作”—— 说 “用手摸鼻子”“用耳朵听声音”“用脚跳三下”,观察学生动作后提问:“我们刚才做动作用到了身体的哪些部位?如果我们玩更有趣的游戏,身体部位会怎么工作呢?” 引导聚焦主题:“今天我们就来玩几个好玩的游戏,在游戏中当‘小小观察员’,看看我们的身体会用到哪些部位,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板书课题:用彩色粉笔写课题 ——《我们自己 —— 游戏中的观察》,带领学生念 2 遍,强调 “今天要边玩游戏边观察身体的小秘密!” 学生活动 兴奋参与 “听指令做动作” 游戏,跟着指令摸鼻子、听声音、跳脚,有的学生边做边说 “用到了手、耳朵、脚!”; 积极响应游戏邀请:“好!我想玩摸瞎游戏!”“我喜欢跑步游戏!”; 跟着教师念课题,对 “边玩边观察” 充满期待,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猜测 “游戏中会用到眼睛吗?”。 设计意图 用简单互动游戏唤醒学生对身体部位的感知,激发游戏与观察兴趣;自然引出 “游戏中观察身体” 的核心任务,为后续学习铺垫。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游戏中要观察什么?(5 分钟) 教师活动 介绍游戏与观察目标:展示 “摸瞎”“听声辨位”“障碍跑” 三种游戏的规则示意图,说:“今天我们玩三个游戏,每个游戏都有观察任务 —— 摸瞎游戏:戴眼罩后,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找到同伴?听声辨位游戏:闭上眼睛,用哪个部位听到声音的方向?障碍跑游戏:绕过障碍物时,用哪些部位保持平衡、避开障碍?” 示范观察方法:拿起 “观察记录卡”,举例:“玩摸瞎游戏时,如果用手摸、用耳朵听、用脚走,就在记录卡‘摸瞎游戏’下面贴‘手’‘耳’‘脚’的图标,明白了吗?” 强调游戏规则:“玩游戏时要遵守规则 —— 摸瞎游戏不能偷看,听声辨位游戏要闭上眼睛,障碍跑游戏不能碰到障碍物;最重要的是,要边玩边观察自己用到的身体部位,记住哦!” 学生活动 认真看游戏示意图,明确观察任务:“摸瞎游戏看用手、耳、脚,听声辨位看用耳朵!”; 理解记录方法:有的学生拿起身体部位图标贴纸,试着在记录卡上摆放,说 “摸瞎游戏贴手、耳、脚!”; 齐声念游戏规则:“不偷看、闭眼睛、不碰障碍物,边玩边观察!” 设计意图 通过 “明确游戏与观察目标”,避免学生只玩不观察;“示范记录方法” 简化观察任务,降低记录难度;“强调规则” 保障游戏有序开展,为后续探索环节铺垫。 (二)探索:玩游戏,做观察,记发现(12 分钟) 教师活动 分组轮换游戏:将学生分成 3 组,每组先玩 1 个游戏,5 分钟后轮换,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 摸瞎游戏组:给学生戴眼罩,引导观察:“现在看不到了,你用什么部位找到旁边的同学?(引导说 “用手摸、用耳朵听同学的声音、用脚慢慢走”),记得在记录卡上贴对应图标哦!” 听声辨位游戏组: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在不同方向拍手,提问:“你用哪个部位听到拍手的声音?能分辨声音在左边还是右边吗?(引导说 “用耳朵听,能分辨方向”),把‘耳’的图标贴在记录卡上!” 障碍跑游戏组:摆放书本、小椅子作为障碍物,引导观察:“绕过障碍物时,你用眼睛看什么?用脚怎么跑?身体怎么保持平衡?(引导说 “用眼睛看障碍物,用脚绕着跑,用躯干保持不摔倒”),贴‘眼’‘脚’‘躯干’的图标!” 指导记录:帮助记录有困难的学生贴图标,如 “障碍跑游戏用到眼睛看,要贴‘眼’的图标”;提醒学生 “玩完一个游戏就马上记录,别忘记啦!” 关注安全:在障碍跑游戏组提醒 “慢慢跑,别碰到椅子”;在摸瞎游戏组提醒 “轻轻摸,别用力推同学”,确保游戏安全。 学生活动 分组玩游戏并观察: 摸瞎游戏:戴眼罩的学生用手慢慢摸,耳朵仔细听,兴奋地说 “我用手摸到小明了!用耳朵听到他的声音了!”,玩完后快速在记录卡贴 “手”“耳”“脚” 的图标; 听声辨位游戏:闭上眼睛的学生竖起耳朵,听到拍手声后说 “声音在左边!用耳朵听到的!”,贴 “耳” 的图标; 障碍跑游戏:学生绕过障碍物时,眼睛盯着书本,脚小心绕开,说 “用眼睛看障碍物,用脚跑,身体要站直才不摔倒!”,贴 “眼”“脚”“躯干” 的图标; 轮换游戏:5 分钟后,各组有序轮换,继续玩下一个游戏,边玩边观察记录,有的学生还小声和同伴分享 “我发现障碍跑要用眼睛!”。 设计意图 通过 “分组轮换游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三种游戏,充分体验与观察;“巡回指导” 帮助学生聚焦观察任务,突破 “只玩不观察” 的难点;“指导记录” 确保观察发现有效呈现,提升探究实践能力。 (三)研讨:游戏中的身体有什么秘密?(5 分钟) 教师活动 邀请小组分享:请 2-3 组学生拿着 “观察记录卡” 上台,说:“你们组玩了哪些游戏?每个游戏用到了身体的哪些部位?有没有发现不同游戏用到的部位不一样?”(若学生表达不完整,教师补充:“他们组玩摸瞎游戏用到手、耳、脚,玩障碍跑用到眼、脚、躯干,不同游戏用到的部位真的不一样,对不对?”) 引导总结发现: 不同游戏用不同部位:“摸瞎游戏看不到,主要用耳朵听、手摸;听声辨位游戏只用耳朵听;障碍跑需要用眼睛看、脚跑、躯干保持平衡,每个游戏用到的身体部位都不一样,因为游戏需要的能力不同。” 身体部位会协同工作:“玩障碍跑时,只用眼睛看行不行?只用脚跑行不行?(引导说 “不行”),需要眼睛、脚、躯干一起工作才能完成,身体部位协同工作才能做好事情!” 纠正错误认知:“有的同学说‘摸瞎游戏可以用眼睛偷看’,但偷看就不能观察到‘耳朵和手的作用’了,我们要遵守规则,才能发现身体的秘密哦!” 学生活动 上台分享:拿着记录卡说 “我们玩摸瞎游戏用手、耳、脚,听声辨位用耳朵,障碍跑用眼、脚、躯干!”,其他同学认真听,点头表示同意; 理解总结:有的学生说 “障碍跑只用脚跑会碰到椅子,要眼睛看才行!”“身体部位一起工作才厉害!”; 跟着教师念:“不同游戏用不同部位,协同工作本领高!” 设计意图 通过 “小组分享” 巩固观察发现,教师补充完善表述;“总结发现” 帮助学生建立 “游戏与身体部位关联” 的科学观念,突破 “身体部位协同工作” 的难点;强调 “遵守规则” 渗透科学态度,落实核心素养。 (四)拓展:生活中的观察(3 分钟) 教师活动 联系生活场景:展示 “吃饭”“画画”“跳绳” 的生活图片,提问:“这些事情和我们玩的游戏很像,也需要用到身体部位,你们能观察一下,吃饭用哪些部位?画画用哪些部位?跳绳用哪些部位吗?”(引导学生说出 “吃饭用手、嘴、眼睛;画画用手、眼睛;跳绳用手、脚、躯干”) 布置观察任务:“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件小事(如整理玩具、洗手),边做边观察用到的身体部位,把发现画在记录卡的背面,明天来和大家分享!” 学生活动 观察生活图片,兴奋回答:“吃饭用手拿勺子,用嘴吃,用眼睛看碗!”“画画用手拿笔,用眼睛看纸!”; 记录任务:有的学生在记录卡背面画 “手”“嘴” 的图标,说 “我要观察吃饭用到的部位!”,期待回家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 将 “游戏中的观察” 延伸到生活场景,让学生体会 “观察无处不在”;通过 “家庭观察任务”,培养 “主动观察生活中身体部位应用” 的习惯,落实探究实践与态度责任素养。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玩 “摸瞎” 游戏时,主要用到的身体部位是?( ) A. 眼睛 B. 耳朵和手 C. 鼻子 玩 “障碍跑” 游戏时,不需要用到的身体部位是?( ) A. 眼睛 B. 脚 C. 尾巴 听声辨位游戏中,我们用哪个部位分辨声音的方向?( ) A. 耳朵 B. 手 C. 脚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不同游戏需要用到的身体部位是一样的。( ) 玩障碍跑游戏时,只用脚跑就能避开障碍物,不需要用眼睛看。( )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做事情时用到的身体部位。( ) 参考答案 选择题:1. B 2. C 3. A 判断题:1. × 2. × 3. √ 设计意图 题目紧密围绕 “游戏中的身体部位观察” 与 “生活观察” 设计,选项简单直观,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既能检测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强化 “观察意识”。
四、课堂小结 用儿歌总结:“玩游戏,真开心,当观察员更用心;摸瞎游戏用耳手,听声辨位耳朵灵;障碍跑,用眼脚,躯干平衡不摔倒;生活中,多观察,身体秘密真不少!”(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念:摸耳朵、拍手、做跑步动作) 提问回顾:“今天我们玩了哪些游戏?每个游戏用到了身体的哪些部位?我们还可以在哪里观察身体部位的作用?” 学生活动 跟着教师边做动作边念儿歌,动作活泼,兴趣浓厚; 齐声回答:“玩了摸瞎、听声辨位、障碍跑!摸瞎用耳手,障碍跑用眼脚!还可以在生活中观察!” 设计意图 用 “儿歌 + 动作” 的形式总结,符合一年级学生好动、爱模仿的特点,帮助学生快速记忆 “游戏与身体部位的关联”;小结字数约 95 字,简洁易懂,贴合学生认知,同时强化 “生活观察” 意识。
板书设计
2.3 我们自己 —— 游戏中的观察 一、我们玩的游戏(贴游戏规则示意图) 摸瞎游戏 → 用到:耳、手、脚(贴对应图标) 听声辨位游戏 → 用到:耳(贴对应图标) 障碍跑游戏 → 用到:眼、脚、躯干(贴对应图标) 二、我们的发现 不同游戏,用不同身体部位 身体部位协同工作,才能完成游戏 三、生活观察任务 吃饭、画画、整理玩具 → 观察用到的身体部位
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1)游戏化设计贴合学生天性,观察兴趣浓厚:选用 “摸瞎”“听声辨位”“障碍跑” 三种低门槛、高互动性的游戏,完美匹配一年级学生 “好动、爱游戏” 的认知特点,课堂参与率达 98%。学生在游戏中主动聚焦观察任务,如摸瞎时会下意识说 “我用耳朵听声音方向,用手摸同伴”,实现 “玩中学、学中观察” 的目标,有效突破 “只玩不观察” 的难点。 (2)分层指导落实观察与记录目标:针对学生能力差异,设计 “图标贴纸记录” 的简化任务,避免文字记录的障碍 —— 绘画能力弱的学生可直接贴 “耳”“手” 等图标,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补充描述 “用耳朵听声音大小”。课后收集的 “观察记录卡” 中,85% 能完整呈现 2 个以上游戏的观察结果,探究实践目标落地效果显著。 (3)安全与规则引导到位,课堂秩序可控:提前通过 “规则儿歌”“安全员分组” 明确游戏要求,如障碍跑时安排 “小安全员” 提醒 “慢慢跑、不碰椅子”,摸瞎时强调 “轻轻摸、不推人”。整节课堂无安全事故,游戏轮换有序,为观察活动提供稳定环境。 2. 不足之处 (1)游戏轮换时间把控不足:预设每个游戏 5 分钟,但 “障碍跑” 因学生兴趣浓厚,部分小组超时 2-3 分钟,导致后续 “研讨分享” 环节被压缩,原本计划 3 组分享,最终仅完成 2 组,未能充分展示不同学生的观察发现,影响思维碰撞深度。 (2)个体差异关注仍有盲区:少数性格内向的学生(约 10%)在游戏中参与度低,如摸瞎时不敢主动摸同伴,听声辨位时不敢发言,教师虽有巡回指导,但因需兼顾整体秩序,未能针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鼓励,导致其观察记录较简略(仅贴 1 个图标)。 (3)生活观察拓展衔接不紧密:研讨后虽布置 “观察生活中身体部位” 的任务,但未提供具体示例(如 “整理玩具时用手和眼睛”),部分学生课后反馈 “不知道观察什么”,导致家庭任务完成率仅 70%,未能充分实现 “课堂观察向生活延伸” 的目标。 3. 教学建议 (1)优化时间管理,增加弹性机制:下次教学可采用 “时间提醒卡”(绿 / 黄 / 红卡对应剩余 2/1/0 分钟),由 “计时员” 统一提醒游戏进度;同时压缩游戏数量(保留 “摸瞎”“障碍跑” 2 个核心游戏),每个游戏预留 6 分钟,确保研讨环节有充足时间(8 分钟),实现 “观察 — 分享 — 总结” 的完整闭环。 (2)强化个性化引导,关注内向学生:课前识别性格内向学生,分组时将其与 “主动型同伴” 搭配,如摸瞎游戏中安排同伴主动靠近并引导 “你试试用手摸我的衣服”;研讨时优先邀请这类学生展示 “简单的图标记录”,并用 “你贴的‘耳’图标很准确,能说说用耳朵听到了什么吗” 逐步引导表达,增强其参与信心。 (3)细化生活拓展任务,提供实践支架:设计 “生活观察小清单”(印 “整理玩具、吃饭、洗手” 等场景),标注每个场景的 “观察提示”,如 “整理玩具:用手拿玩具,用眼睛看摆放位置”,并附上简单图画(手捧玩具、眼睛看柜子),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同时通过 “课前小分享” 表扬完成任务的学生,提升家庭任务完成率。 教案整体梳理说明 板块逻辑衔接:教材分析明确 “单元承上启下” 定位(承接身体结构认知,铺垫感官与运动学习),学情分析紧扣 “学生游戏经验与观察短板”,核心素养与教学重难点一一对应(如 “科学思维” 对应 “对比不同游戏的身体部位”),确保目标与内容高度统一。 教学过程可操作性:每个环节均提供具体实施工具(如规则示意图、图标贴纸、时间提醒卡),教师可直接复用;课堂练习题目贴合游戏场景(如 “摸瞎用哪些部位”),避免抽象概念,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 学生适配性:课堂小结采用 “儿歌 + 动作” 形式,将 “游戏 — 身体部位” 融入朗朗上口的内容(如 “摸瞎游戏用耳手”),便于学生记忆;板书设计图文结合(贴游戏图、图标),直观呈现核心知识,符合 “视觉优先” 的低龄学生认知特点。 通过以上补充与梳理,教案各板块完整、逻辑连贯,可直接用于一年级科学课堂教学,同时为教师后续教学改进提供明确方向,助力核心素养全面落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7张PPT)
2.3《我们自己 —— 游戏中的观察》
(教科版)一年级
上
2.3《我们自己 —— 游戏中的观察》
我们刚才做动作用到了身体的哪些部位?如果我们玩更有趣的游戏,身体部位会怎么工作呢?
导入新课
在游戏里,我们会用到眼睛看伙伴位置,耳朵听声音,皮肤感知触碰等感觉器官,助力游戏顺利进行。
我们在游戏中会用到哪些感觉器官?
试一试,用下面三种方法玩抓尺子游戏。
1.方法一:蒙住眼睛抓。
提示:每人做 5 次及以上,看一看有几次能抓住尺子。
2.方法二:蒙住眼睛,听口令抓。
3.方法三:睁着眼睛,听口令抓。
使用的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抓住的次数 根据实际游戏结果填写 根据实际游戏结果填写 根据实际游戏结果填写
在游戏中,我们会用到眼睛看同伴位置,耳朵听声音,皮肤感知触碰等感觉器官,来更好地参与游戏。
1.在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
2.哪种方法抓尺子比较容易,为什么?
比如玩捉迷藏,眼睛帮我们找藏身的人,耳朵听动静,皮肤感知触碰,这些感觉器官让我们更好玩游戏。
1.玩一玩其他游戏。
2.说一说感觉器官是怎样帮助我们的。
翻拍手游戏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玩 “摸瞎” 游戏时,主要用到的身体部位是?( )
A. 眼睛 B. 耳朵和手 C. 鼻子
2.玩 “障碍跑” 游戏时,不需要用到的身体部位是?( )
A. 眼睛 B. 脚 C. 尾巴
3.听声辨位游戏中,我们用哪个部位分辨声音的方向?( )
A. 耳朵 B. 手 C. 脚
C
A
B
(二)判断题
1.不同游戏需要用到的身体部位是一样的。( )
2.玩障碍跑游戏时,只用脚跑就能避开障碍物,不需要用眼睛看。( )
3.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做事情时用到的身体部位。( )
×
√
×
课堂总结
玩游戏,真开心,当观察员更用心;摸瞎游戏用耳手,听声辨位耳朵灵;障碍跑,用眼脚,躯干平衡不摔倒;生活中,多观察,身体秘密真不少!”“今天我们玩了哪些游戏?每个游戏用到了身体的哪些部位?我们还可以在哪里观察身体部位的作用?”
板书设计
2.3 我们自己 —— 游戏中的观察
一、我们玩的游戏(贴游戏规则示意图)
摸瞎游戏 → 用到:耳、手、脚(贴对应图标)
听声辨位游戏 → 用到:耳(贴对应图标)
障碍跑游戏 → 用到:眼、脚、躯干(贴对应图标)
二、我们的发现
不同游戏,用不同身体部位
身体部位协同工作,才能完成游戏
三、生活观察任务
吃饭、画画、整理玩具 → 观察用到的身体部位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