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九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九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21:19:04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九校学期初联考
高三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2第四至六单元十选择性必修3十《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
至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诸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出土的玉器上(如琮、钺等)常刻有一种神人兽面纹,
也被称为“神徽”,其主体由飞翔的神兽、骑在神兽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组成,兽面一般表现为
圆目獠牙、鼻梁宽大的形象,很容易让人产生敬畏和畏惧的感觉。据此可推知,良渚文化
A.具有高度统一的精神信仰
B.呈现向阶级社会演进的态势
C,展现了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D.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祭祀体系
2.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以群体的方式轮流把持最高政权。统治架构中没有与君权
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权保证,当君权从皇太后的依附品一外戚手中夺回以后,只能转手
到皇帝的依附品一宦官手中。这说明东汉中后期
A.政治生态稳定性遭破坏
B.君主继承制度有所调整
C,中央集权方式出现畸形
D.中外朝制退出历史舞台
3.《梁书》记载:“(南海)郡常有高凉生口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旧时州郡以半价
就市,又买而即卖,其利数倍,历政以为常。”由此被称为“宦于南方者,遂多贪墨之徒”。这从
侧面体现出当时
A.海外贸易有所发展
B.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
C.官吏贪腐难以治理
D.经营秩序由地方政府管控
4.唐朝后期,乡村里正、村长及保长的事权开始加重。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吕温在
衡州发现乡村管理人员隐藏不输税户,还私自征敛;唐敬宗时期(824~826年)湖州“富户业
广,以资自庇,产多税薄,归于赢弱”。这些现象的出现折射出
A.商品经济的发展弱化了乡村自治功能
B.教化民众成为基层官员的主要职责
C.赋税制度变迁增加了基层治理复杂性
D.藩镇割据降低了地方行政管理效率
【高三九校联考·历史第1页(共6页)】
26-L-013C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九校学期初联考·高三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考查史前文明。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往往伴随若统治阶层的出现和社会权力的集中。
良渚古城遗址规模宏大,而“神徽”在玉器上的出现说明当时存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权力机构来规范和传播这
种文化符号。掌握这种权力机构的人很可能就是早期的统治阶层,他们利用宗教、艺术等手段来维护自己的
地位,推动社会从相对平等的原始社会形态向有明显阶级分化的社会形态演进,故B项正确。“神徽”作为良
诸文化玉器上的常见图案,其普遍性和一致性反映了良渚社会对于某种精神信仰的共识。然而,仅凭神徽的
普遍存在并不能直接证明“高度统一的精神信仰”,因为还涉及信仰的具体内容、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力等多
个方面,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文明起源的多样性,故排除C项:“神徽”作为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反
映了良渚社会的祭祀活动,但仅凭神徽的存在并不能直接证明“较为完整的祭祀体系”已经形成,因为这还需
要考虑祭祀活动的频率、规模、仪式内容等多个方面,故排除D项。
2.A考查东汉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以群体的方式轮流把持最高政权”“没有与君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
权保证”可知,东汉时期,随若君权的强化和相权的衰弱,国家权力长期在外戚与宦官之间流动,这反映了中
央政治稳定性遭破坏,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的继承制度,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保障君权的举
措存在问题而非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畸形,故排除C项;“退出历史舞台”的说法与史实相悖,至清朝军机处
的设立,仍是中外朝制的延续和发展,故排除D项。
3.A考查南北朝时期海外贸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州郡作为地方行政单位,拥有一定
的经济自主权,“半价就市”“买而即卖”“其利数倍”“以为常”反映出地方政府在海外贸易中的角色和地位。
州郡政府或官员在市场上以半价的价格购入商品:在购入商品后,州部政府或官员会立即将其转手卖出。这
种快速转手的行为,旨在迅速获取利润,通过低价购入和高价卖出的方式,州郡政府或官员能够从中获取数
倍的利润,于是出现了“宦于南方者,遂多贪墨之徒”,这实际上折射出官吏对海外贸易利润的大量“汲取”,这
缘于当时南方海外贸易的发展,放A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南方海外贸易活动较为繁荣,而到南宋时经济
重心才完全转移到南方,形成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故排除B项:这种高额利润的海外贸易成为南方官吏贪
腐严重的诱因,但不能说明“难以治理”,故排除C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州郡政府参与贸易活动,但并未明确
指出整个经营秩序都由地方政府管控,且这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
4.C考查唐朝地方治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随着两税法的推行,赋役征派对象复杂化,
涉及多层级户等和多样性土地类别,放造成里正、村长以及保长等乡村管理人员事权的膨胀,在征户税中有
一定实际权力和操作空间,出现隐藏不输税户,私自征敛和富户偷税等问题,增加了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故C
项正确。材料中出现的现象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造成的,故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说明基层官员的主要
职责是教化民众,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地方行政效率是否降低,故排除D项。
5.D考查宋代儒家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敦顾和朱熹都强调文章是用来承载
道理的,作文章的功能便是弘道,强调文与道的紧密联系,这有利于理学借助文学艺术的形式传播,进而在文
学艺术中发挥其价值,故D项正确。“世俗化”强调思想观念贴近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材料中周敦颐和朱熹主
要围绕文与道的关系展开论述,未提及向普通民众传播或贴近民众生活等相关内容,无法得出促进理学向世
俗化方向发展的结论,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佛教和道教文化吸收与借鉴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文道
关系论述,故排除B项:材料重点在于闸述文与道的关系,没有涉及需学发展路径转变的相关内容,如从先秦
【高三九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6-L.-013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