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联考9月高三联考
历史
参考答案
ti
2025一2026学年魔上学期高三年级9月份联合考试·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
答案BADCD A CCADBCC CA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表现: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宗法与分封制相结合:推行礼乐制度:民本思想萌发。
(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其他合警案可的情給分)
(2)影响:加快了官僚政治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形成了国家统一局面;推动了思想文化
的进步: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莫定了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
(8分。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其他合耍警案可的情给分)
18.(1)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土断”制度等提供保障;统治者的重视;自然地理条件优
越: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其他合答案可酌情给分)
(2)辩证关系:制度调适促进技术传播;技术传播促使政府调整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人口迁移促进
技术传播革新和制度调适:技术传播推动人口向边远地区迁移。
(8分。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的情给分)
19.(1)迹象:货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租佃关系普及;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海外贸易繁盛。
(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历史意义:提高了社会经济活力与财政收入;革新了商业运作模式;推动了城市职能的多样化;
加速社会结构变迁;增强了文化平民化趋势;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其他合堰答案可的情给分)
20.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政府运作程序在分权与集权间的动态演进。(2分)
论述:制度之“变”:权力结构的调整与程序优化。唐朝三省六部制通过“中书草诏一门下审核一尚书执
行”的程序,将决策权一分为三,而明朝废除丞相后,内阁“票拟”与司礼监“批红”形成新的权力分配。
(4分)
制度之“不变”:秦汉至明清,无论程序如何调整,皇帝始终掌握最终决策权。秦朝御史大夫虽掌
监察,但需对皇帝负责:清朝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决策完全由皇帝操控。这种程序设计台在为皇权服
务,体现出“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本质。(4分)
结论:中国古代政府运作程序的“变”与“不变”,本质上是统治者在维护集权与保障决策合理性间的平
衡,既体现制度的适应性调整,也彰显传统政治的本质内涵。(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国古代政府运作程序中文书流转的规范化,既是权力分配的工具,也是皇权渗透的手段。(2分)
论述:程序之“变”:从粗放管控到精密规范。唐朝三省六部制通过“中书草诏一门下审核一尚书执行”
的文书流转程序,形成分权体系。而明朝建立通政司收文、六科给事中封驳的文书流程,形成“科道互纠”
机制,体现程序对官僚体系的约束。(4分)
本质之“不变”:皇权通过文书控制行政体系。秦朝以“御史大夫审核奏章、封泥验印”确保文书
真实性,实则将行政权纳入皇权监控。清朝密折制度更将文书流转完全私密化,绕过内阁直达御前,使皇
帝“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这种程序设计看似强化效率,实则通过控制信息流通渠道,将官僚体系变为
皇权的延伸。(4分)
结论:文书流转的制度化是传统政治智慧的体现,既通过程序规范限制权力滥用,又通过皇权对文书最终
处置权的掌控实现集权,反映古代政治在“效率”与“控制”间的平衡。(2分)
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绝密★启用前(点石联考】
2025一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9月份联合考试
历史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
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以下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距今约7000一3000年)地层显示,该遗址早期陶器以东北地区传统
“之”字纹筒形罐为主,中期突然出现与大汶口文化相似的彩陶八角星纹,晚期则出现良渚文
化风格的玉璧残片。这可以用来说明
A.东北地区文化与南方交流密切
B.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存在区域间交流
C.游牧文明逐渐向农耕文明发展
D.中国史前文化间经济贸易往来频繁
2.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下列思
想与之一致的是
A.“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B.“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史载,秦南郡郡守腾发布文告称:“今法律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间令下者。凡法律令者,以
教道(导)民,去其淫避,除其恶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中规定:“县道官勿敢擅为
传,狱讼毋请而辄行,罚金四两。”居延汉简显示,边塞烽燧系统每日需向中央呈送《日迹簿》,
记录巡逻情况及敌情预警。由此可见秦汉时期
A.地方官员拥有独立的司法审判权
B.文书制度以服务军事防御为核心
C.儒家思想已成为行政的指导原则
D.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体系比较严密
4.两汉时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巩固大一统王朝。下列举措中,最有利于两汉构建大
一统认同的是
选项
举措
A
汉高祖推行“郡国并行制”
B
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取佛经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东汉时期编修《九章算术》
(点石联考)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5.《魏书·官氏志》载:“太和十九年(495),诏曰:‘代人请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
原出朔土,旧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
公者为姓。’”据此可知
A.占田制推动了民族经济融合
B.北朝重用汉人促进文化交流
C.士族南迁加速了江南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强化了文化认同
6.唐初,由中书省取旨拟定诏令,通过门下省审议核准。《新唐书·百官志一》载:“开元二十六
年(738),始置翰林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通典·职官三》记
载,唐代中后期枢密使(宦官充任)“承受表奏,出纳王命”,并可“贴黄”于诏书。这些情况反
映出唐中后期
A.中枢机构权力逐渐转移
B.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
C.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加强
D.宦官专权得到制度保障
7.下表为唐代不同时期部分州府的赋税数据(单位:万贯)。据此可知唐代
9.8
10
7.1
6.3
6
5.2
3.8
3.5
2.5
2.3
1.7
2.0
2
0
0.5
苏州
汴州
扬州
定州
洪州
太原府
■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宝元年(742年)■元和年间(806820年)
A:安史之乱导致中原经济崩溃
B.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C.国家财政对南方的依赖加深
D.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
8.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描绘了鸿胪寺官员接待三名外国使节的场景,使节服饰、发型
各具民族特色,唐朝官员则身着传统官服。该壁画内容折射出唐代
A.绘画风格开始注重写实
B.对外交往以政治目的为主
C.对外实行开明开放政策
D.朝贡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
9.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诏令:“诸道转运使,察部下官吏,罢软、怠惰、逾滥者,条其事
状以闻。其清强、公勤、明干、惠爱及不治之声著于民听者,亦以名闻。”同时规定,转运使“专
掌一路财赋”,提点刑狱司“专察刑狱”,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各司其职,“皆不得越权干
涉他司事务”。北宋朝廷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B.增设地方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监察地方长官,整饬吏治
D.削弱将领权力,消除割据隐患
(点石联考)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