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一课时 课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一课时 课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2:41:39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一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


本课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作者简介

初读课文

精读课文

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深入体会文本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与生活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增强对生活与文化的热爱,培养文化自信。
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文中描写雨后水泥道景色的优美语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通过分析课文中 “水泥道像彩色地毯”“梧桐叶像金色巴掌” 等比喻句,结合对比、联想的方法,理解作者对 “雨后水泥道” 场景的描写手法,培养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
感受课文独特的语言美(生动的比喻、精准的用词)和意境美(雨后秋日的清新、水泥道的雅致),尝试用 “有新鲜感” 的语言描述自己校园生活中的一处美景。
激趣导入
谁能说一说这片叶子像什么?
梧桐树叶就像是金色的小巴掌。
张秋生,天津静海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主要作品有《三个胡大刚的故事》《校园里的蔷薇花》《“啄木鸟”小队》等。
作者简介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金色巴掌指梧桐树叶
我会读
明朗 亮晶晶 雨珠 粘贴 印象
图案 平展 排列 规则 凌乱
增添 棕色
zhān
yìn
línɡ
zēnɡ
zōnɡ
liè
排列
印记
凌乱
增添
棕色
粘住
识字游戏
我会写












上边的“日”居中,下边两个“日”分别在竖中线两侧。
jīng
书写指导
左右同宽。注意左半部分不是“良”,第六笔是点;“月”的撇穿插到左半部分。
lǎnɡ
左高右低。左半部分的笔顺依次是撇、竖提、横。右半部分单耳旁的起笔与左半部分竖提的起笔在同一水平线,竖要写直,使整个字重心稳定。
yìn
“夫”的末笔捺改为点,与“见”的撇互相穿插。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写得舒展。
guī
大声朗读课文,讨论:课文都写了几部分的内容?
5-9自然段
水泥道美景
10-11自然段
发出赞叹
1-4自然段
雨后上学
精读课文
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圈画“我”去上学时看到的景象。
精读课文
找近义词
结合生活实际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明亮
晴朗
拆字组词
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晴朗
精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哪些语句体现出了“明朗”。
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精读课文
啊!多么美丽的彩虹。
你能仿照第3自然段写一写句子吗?
啊!多么辽阔的草原。
随堂练习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深入体会文本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与生活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增强对生活与文化的热爱,培养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读准 “明朗、粘贴、凌乱” 等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文中描写雨后水泥道景色的优美语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 “水泥道像彩色地毯”“梧桐叶像金色巴掌” 等比喻句,结合对比、联想的方法,理解作者对 “雨后水泥道” 场景的描写手法,培养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课文独特的语言美(生动的比喻、精准的用词)和意境美(雨后秋日的清新、水泥道的雅致),尝试用 “有新鲜感” 的语言描述自己校园生活中的一处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词的读音与写法,尤其是 “粘(zhān)、凌(líng)、增(zēng)” 等易错字。梳理课文脉络,明确课文各部分内容(雨后上学、水泥道美景、发出赞叹),理解 “金色巴掌” 指的是梧桐树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雨后景色的语句的优美。
教学难点:理解 “明朗” 等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学会运用 “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 等方法理解词语。体会比喻句的妙处,感受作者对水泥道景色的喜爱之情,初步学习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事物。
三、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梧桐树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叶形状,提问 “这片叶子像什么”,创设秋日自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引入课文主题。
朗读感悟法:安排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与情感。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哪些语句体现‘明朗’” 等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示范讲解法:针对生字 “晶、朗、印” 等的写法,结合书写指导,进行示范书写,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5 分钟)
教师展示梧桐树叶实物或高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问:“同学们,仔细看看这片树叶,谁能说一说它像什么呀?”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在作者眼里,这片梧桐树叶就像是金色的小巴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在水泥道上发现了怎样的美景。”
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带领学生齐读课题,强调 “铺(pū)、掌(zhǎng)” 的读音。
(二)作者简介(3 分钟)
教师提问:“大家想知道这篇优美课文的作者是谁吗?” 随后出示作者张秋生的简介:“张秋生是天津静海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他写了很多有趣的作品,比如《三个胡大刚的故事》《校园里的蔷薇花》《“啄木鸟” 小队》等,他的文字充满了童真与童趣,非常适合我们阅读。”
让学生简单说说听了作者简介后的感受,快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三)初读课文(10 分钟)
1.自由朗读:给学生 5 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请教同桌;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2.字词学习
出示生字词卡片:明朗、亮晶晶、雨珠、粘贴(zhān)、印象(yìn)、图案、平展、排列(liè)、规则、凌乱(líng)、增添(zēng)、棕色(zōng)。
3.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纠正易错字音,如 “粘” 是翘舌音,“凌、增” 是后鼻音,“棕” 是平舌音;带领全班齐读生字词 2-3 遍。
4.开展 “识字游戏”:将 “排列、印记、凌乱、增添、棕色、粘住” 等词语卡片分发给学生,教师说出词语,持有对应卡片的学生站起来朗读,巩固生字词认读。
5.梳理内容
提问:“谁来说说‘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呀?”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梧桐树叶)。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课文都写了几部分的内容?”,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梳理:课文分为三部分,1-4 自然段写雨后 “我” 去上学的情景,5-9 自然段描写水泥道的美景,10-11 自然段写 “我” 对水泥道美景的赞叹。
(四)精读课文(15 分钟)
1.聚焦 1-4 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 1-4 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 “我” 去上学时看到的景象。
提问:“‘我’上学时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 “天开始放晴了”“多么明朗的天空”“地面还是潮湿的”“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等语句,教师板书关键信息(放晴、明朗天空、潮湿地面、亮晶晶水洼)。
重点理解 “明朗”:
提问:“‘啊!多么明朗的天空’,这个‘明朗’是什么意思呀?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引导学生运用 “找近义词” 的方法,说出 “明朗” 的近义词(明亮、晴朗);再结合 “联系上下文” 的方法,找出体现 “明朗” 的语句(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让学生明白天空晴朗,才能在水洼中映出蓝天。
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体会作者看到晴朗天空的喜悦之情。
仿写练习铺垫
出示句子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提问:“我们能不能仿照这个句子,说说生活中的美景呀?”
给出示例 “啊!多么美丽的彩虹”“啊!多么辽阔的草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仿写句子,如 “啊!多么洁白的云朵”“啊!多么鲜艳的花朵” 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初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五)随堂练习(5 分钟)
出示练习题:
看拼音写词语:míng lǎng( )、liàng jīng jīng( )、nián zhù( )、líng luàn( )
选词填空:明朗 明亮 晴朗
(1)今天天气( ),我们可以去公园玩。
(2)教室里的灯光很( ),同学们认真地看书。
(3)雨后,天空格外( ),还出现了彩虹。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之后指名学生汇报答案,教师讲解易错点,如 “明朗” 侧重天空的晴朗、光线充足,“明亮” 侧重光线亮,帮助学生区分近义词用法。
(六)课堂小结(2 分钟)
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第一课时,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呀?”
引导学生回顾:认识了作者张秋生,掌握了本课生字词,梳理了课文内容,知道了 “金色巴掌” 是梧桐树叶,还理解了 “明朗” 的含义,尝试仿写了句子。
总结:“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雨后水泥道的美景,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水泥道美景的,体会更多优美语句的妙处。”
五、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作者:张秋生
一、雨后上学(1-4 自然段)
景象:放晴、明朗天空、潮湿地面、亮晶晶水洼
二、水泥道美景(5-9 自然段)
三、发出赞叹(10-11 自然段)
“金色巴掌”—— 梧桐树叶
生字:晶、朗、珠、粘、印、案、展、规、则、乱、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