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二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
上
一
本课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二
精读课文
三
结构梳理
四
板书设计
五
拓展延伸
六
随堂练习
七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深入体会文本中 “平凡场景蕴含诗意” 的生活态度,感受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生活之美,增强文化自信与生活热情。
精准理解 “熨帖、凌乱” 等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背诵文中描写水泥道美景的段落(如 5-9 自然段);积累比喻句,尝试仿写简单比喻句。
通过分析 “水泥道像彩色地毯”“梧桐叶像金色巴掌”“雨靴像棕红色小鸟” 等比喻句,理解比喻手法 “突出事物特点” 的作用;通过探究 “首尾呼应” 的结构,培养逻辑思维与文本分析能力。
品味课文 “用词精准(如‘金黄金黄’‘闪闪发光’)、意境清新” 的语言美,尝试用 “有新鲜感” 的语言(如运用叠词、比喻)描述校园或生活中的一处小景。
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秋雨过后几个美丽的镜头,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领略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
自由读5~7自然段,说一说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写出落叶的特点
一片片
金黄金黄
闪着雨珠
紧紧……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比喻句,写出水泥道的色彩美,形状美。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与水泥道贴合得很紧密
这句话把梧桐树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突出了梧桐树叶颜色和形状的特点。
精读课文
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这里的“凌乱”是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凌乱”的落叶反而“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因为这呈现出的是一种自然之美。
默读课文第8、第9自然段,说一说:走在这样的水泥道上,“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⑨
⑧
比喻
心情愉悦
精读课文
小组探究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文章结尾为什么又写秋风、秋雨?
首尾呼应,写出了刮风下雨所经历的时间之久,强调了秋风、秋雨带来“金色”的秋天,表达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一夜秋风、秋雨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天放晴
天明朗
地面潮湿
梧桐树叶落满道
行走金黄叶丛间
小心走 仔细数
一夜秋风、秋雨
门前水泥道真美
热爱秋天
热爱生活
结构梳理
课文写了一夜秋风、秋雨过后,像金色巴掌的梧桐树叶铺满了门前的水泥道,给这条水泥道增添了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主旨概括
拓展延伸
好像小船一只只,
送给蚂蚁运冬粮。
燕子、蚂蚁齐声唱:
谢谢好心的秋姑娘。
落 叶
风儿吹,天气凉,
吹落树叶一张张,
好像电报一份份,
催着燕子回南方。
随堂练习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词语。
金黄金黄的( ) ( )的天空
闪闪发光的( ) ( )的地方
亮晶晶的( ) ( )的小雨靴
湿漉漉的( ) ( )的地毯
1.亮晶晶(ABB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一片一片(一A一A式)
________ ________
3.金黄(表示颜色的词)
______ ______ ______
二、按要求写词语。
三、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____________。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______________。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______________。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像________。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深入体会文本中 “平凡场景蕴含诗意” 的生活态度,感受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生活之美,增强文化自信与生活热情。
语言运用:精准理解 “熨帖、凌乱” 等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背诵文中描写水泥道美景的段落(如 5-9 自然段);积累比喻句,尝试仿写简单比喻句。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 “水泥道像彩色地毯”“梧桐叶像金色巴掌”“雨靴像棕红色小鸟” 等比喻句,理解比喻手法 “突出事物特点” 的作用;通过探究 “首尾呼应” 的结构,培养逻辑思维与文本分析能力。
审美创造:品味课文 “用词精准(如‘金黄金黄’‘闪闪发光’)、意境清新” 的语言美,尝试用 “有新鲜感” 的语言(如运用叠词、比喻)描述校园或生活中的一处小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 “熨帖、凌乱” 等词语的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分析文中比喻句的妙处,明确比喻句对突出事物颜色、形状特点的作用。
3.背诵描写水泥道美景的核心段落,积累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
1.理解 “凌乱的落叶反而增添水泥道的美” 的原因,体会 “自然之美” 的内涵。
2.识别并理解 “首尾呼应” 的写作结构,分析其对表达主旨(赞美秋天与生活)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通过 “作者描写了梧桐叶的哪些特点?”“为什么凌乱的落叶更添美?” 等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细节。
品读感悟法:采用 “指名读、小组读、配乐齐读” 等形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句的韵律美与意境美,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讨论 “文章结尾为什么再写秋风秋雨?”,共同分析首尾呼应的结构,培养合作学习与逻辑分析能力。
仿写迁移法:在分析比喻句后,给出简单仿写示例,引导学生将所学手法迁移到自己的表达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衔接新知(3 分钟)
快速回顾:提问 “上节课我们知道‘金色巴掌’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请学生快速抢答,巩固第一课时核心知识。
激趣过渡:“上节课我们看到了秋雨过后水泥道的‘初步美景’,这节课我们要像‘小侦探’一样,走进课文 5-9 自然段,仔细找找水泥道到底美在哪些地方,作者又是用什么‘魔法’把它写得这么动人的!”,自然引入精读环节。
(二)精读课文,深化理解(20 分钟)
1. 聚焦 5-7 自然段:品梧桐叶与水泥道的 “形色之美”(8 分钟)
自由朗读:给学生 2 分钟自由朗读 5-7 自然段,要求 “边读边圈画描写梧桐叶和水泥道的关键词,想想作者写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分析梧桐叶特点:
提问:“从‘一片片、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紧紧粘’这些词里,你能看出梧桐叶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一片片” 写出数量多,“金黄金黄” 写出颜色亮,“闪着雨珠” 写出有光泽,“紧紧粘” 写出与地面贴合紧密,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分析水泥道比喻句:
出示句子:“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提问:“作者把水泥道比作什么?这个比喻写出了水泥道的什么美?”(引导学生说出 “彩色” 写颜色美,“印着落叶图案” 写形状美,“闪闪发光” 写光泽美,“一直铺到路尽头” 写范围广)
配乐指名朗读该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水泥道的 “辽阔与雅致”。
2. 聚焦 8 自然段:解 “熨帖” 与 “凌乱” 的内涵(7 分钟)
理解 “熨帖”:
出示句子:“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提问:“‘熨帖’是什么意思?结合‘平展地粘’想一想,落叶‘熨帖’地粘在地上,给你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像衣服熨平后贴在身上一样,落叶与水泥道贴合紧密、平整,突出落叶的 “整齐感”)
对比朗读:去掉 “熨帖” 读句子,再加上 “熨帖” 读,让学生体会词语对 “突出贴合程度” 的作用。
探究 “凌乱之美”:
出示句子:“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小组讨论:“‘凌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规则、凌乱的落叶,反而让水泥道更美了?”(给 3 分钟讨论时间)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凌乱’指排列不整齐,但这种不整齐是自然形成的 —— 秋风一吹,叶子落下的位置不一样,就像大自然随手画的画,没有刻意修饰,这种‘自然、真实’的样子,就是‘自然之美’,比人工排列的整齐更有生机。”
齐读该句,感受 “自然之美” 的独特韵味。
3. 聚焦 9 自然段:悟 “雨靴比喻” 与 “心情”(5 分钟)
出示句子:“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提问:“作者把小雨靴比作什么?从‘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能看出‘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回答:比作棕红色的小鸟,“我” 的心情是愉悦、开心的)
追问:“为什么‘我’会这么开心?”(结合前文:因为水泥道太美了,“我” 沉浸在美景中,所以心情愉悦)
指名带着愉悦的语气朗读该句,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感受 “人在景中乐” 的意境。
(三)探究结构,升华主旨(7 分钟)
小组探究 “首尾呼应”:
出示课文开头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和结尾 “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提问:“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组织小组讨论(3 分钟)。
总结结构作用:请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讲解:“这种‘开头和结尾出现相同内容’的写法叫‘首尾呼应’。它有两个好处:一是强调‘秋风秋雨是水泥道变美的原因’,二是开头引出场景,结尾升华情感(从‘看到美景’到‘觉得真美’),让文章结构更完整,主旨(赞美秋天、热爱生活)更突出。”
提炼主旨:
提问:“作者写这篇课文,仅仅是想告诉我们水泥道很美吗?他还想表达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作者通过描写雨后水泥道的美景,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的积极态度。
(四)随堂练习,巩固运用(7 分钟)
基础练习(3 分钟):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① 填词语,体会叠词与形容词的妙处:
金黄金黄的( 梧桐叶 ) ( 明朗 )的天空
闪闪发光的( 地毯 / 雨珠 ) ( 很远很远 )的地方
亮晶晶的( 水洼 ) ( 棕红色 )的小雨靴
②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熨帖 ——( 平整 / 贴合 ) 凌乱 ——( 杂乱 ) 增添 ——( 增加 )
指名汇报答案,教师纠正并强调 “结合课文语境理解词语” 的方法。
仿写练习(4 分钟):
出示文中比喻句示例:“梧桐叶像金色的小巴掌”“雨靴像棕红色的小鸟”,引导学生观察 “本体(事物)+ 像 + 喻体(有相似特点的事物)” 的结构。
布置仿写任务:“想一想你身边的事物,比如‘天上的云朵’‘校园的小花’,试着说一句比喻句,要说出它们的颜色或形状特点。”
示例引导:“天上的云朵像白色的棉花糖”“校园的向日葵像黄色的小太阳”,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点评,肯定 “用词准确、有画面感” 的句子。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3 分钟)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大家收获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理解了 “熨帖、凌乱”,分析了比喻句,知道了首尾呼应,体会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平凡的水泥道也能变成‘铺满金色巴掌’的美景。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多观察、多感受,发现身边生活的小美好。”
板书设计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同步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考查字词书写)
míng lǎng( ) liàng jīng jīng( ) yǔ zhū( )
zhān tiē( ) líng luàn( ) zēng tiān( )
二、选词填空,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 明朗 ② 明亮 ③ 熨帖 ④ 平整
(1)雨后的天空格外( ),像一块干净的蓝宝石。
(2)阳光透过窗户,让教室里变得十分( )。
(3)梧桐树叶( )地粘在水泥道上,没有一丝褶皱。
(4)妈妈把刚洗好的衣服烫得( ),穿在身上很舒服。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保持句子意思不变。
(1)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仿写比喻句)
(2)水泥道很美。(改为感叹句,突出美的程度)
四、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1)“金色巴掌” 指的是秋天的银杏叶。( )
(2)课文中 “凌乱的落叶” 让水泥道失去了美感。( )
(3)作者把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体现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
(4)课文开头和结尾都提到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
五、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片段中作者把水泥道比作什么?这个比喻突出了水泥道的哪些特点?
为什么 “凌乱的落叶” 反而 “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参考答案
明朗;亮晶晶;雨珠;粘贴;凌乱;增添
(1)①;(2)②;(3)③;(4)④
(1)示例:天上的云朵,都像一团团洁白的棉花糖。(2)水泥道真美啊!
(1)×(“金色巴掌” 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2)×(凌乱的落叶呈现自然之美,更添美感);(3)√;(4)√
(1)作者把水泥道比作 “彩色的地毯”。这个比喻突出了水泥道 “有落叶图案、闪闪发光、范围广阔(从脚下铺到路尽头)” 的特点。(2)因为凌乱的落叶是自然形成的,没有刻意修饰,呈现出自然、真实的状态,这种自然之美让水泥道更有生机和韵味,所以反而增添了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