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重庆九龙坡区期末改编)学校开展“寻觅秋天”主题活动,小语写了一篇随笔“秋”,请帮他完成下面任务。
①秋天,杨树叶子黄了,挂在树上,好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花;a.落在树旁的小河里,b.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c.飘荡在空中,d.仿佛是金色的小船。
②广袤的田野里一片金黄,袅袅的炊烟是老屋升起的云朵,是木柴化成的魂魄,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钻过漆黑的烟道后,从烟囱中冠冕堂皇地飘出来,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轻líng、飘逸。老屋是冷色调的,炊烟则是暖色调的。这一冷一暖,互相映衬,相得益彰。鸟儿呢喃,花儿鲜妍,轻轻柔柔的细语与红红绿绿的色彩让古老的乡村更加宁静平和。一株金桂沉醉在动人的秋色中,pīng婷地站立着,悠悠地吐着香气,姿态优美,馨香沁人。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轻líng 鲜妍 轻轻柔柔 pīng婷
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袅袅 B.冠冕堂皇
C.超凡脱俗 D.呢喃
3.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的顺序不合理,请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
A.acbd B.bdac
C.cbad D.acdb
4.(重庆潼南区月考节选)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强,燃起心中希望;奋斗,点亮人生华章。
B.勾践、欧阳修、苏轼……等先贤的例子告诉我们,面对困境,不能自惭形秽。
C.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救国救民的勇气;坚持斗争的决心。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诗歌《自嘲》里的名句,表现了他坚决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5.下面语段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新时代为每个人提供了无比广阔的人生,②祖国的繁荣发展让人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③唯有全力以赴、奋勇拼搏,方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④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行,高扬奋斗风帆、焕发昂扬斗志,我们必能成就人生的梦想,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A.① B.② C.③ D.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完成6~9题。
6.全诗中,作者把“你”比作了哪些物象?
7.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9.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请结合诗句分析。
(二)拓展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10~13题。(15分)
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梁从诫
①母亲爱文学,但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往往是灵感来时才欣然命笔,更不会去“为赋新词强说愁”。然而,对于古建筑,她却和父亲一样,一开始就是当作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的。
②从一九三一到三七年,母亲作为父亲的同事和学术上的密切合作者,曾多次同父亲和其他同事们一道,在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广大地区进行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测。我国许多有价值的、成貌尚存的古代建筑,往往隐没在如今已是人迹罕至的荒郊野谷之中。当年,他们到这些地方去实地考察,常常不得不借助原始的交通工具,甚至徒步跋涉,“餐风宿雨”“艰苦简陋的生活,与寻常都市相较,至少有两世纪的分别”。然而,这也给了他们这样的长久生活于大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一种难得的机会,去观察和体验偏僻农村中劳动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淳朴的作风。
③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母亲有她独特的作风。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从她关于古建筑的研究文章,特别是为父亲所编《清式营造则例》撰写的“绪论”中,可以看到她在这门科学上造诣之深。她并不是那种仅会发思古之幽情,感叹于“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古董爱好者;但又不是一个仅仅埋头于记录尺寸和方位的建筑技师。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一处半圮的古刹,常会给她以深邃的哲理和美感的启示,使她禁不住要创造出“建筑意”这么个“狂妄”的名词来和“诗情”“画意”并列。好在那个时代他们还真不拘于任何“框框”,使她敢于用那么奔放的文学语言,乃至嬉笑怒骂的杂文笔法来写她的学术报告。母亲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的基本功不如父亲,但在融汇材料方面却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④一九三七年六月,她和父亲再次深入五台山考察,骑着骡子在荒凉的山道上颠簸,去寻访一处曾见诸敦煌壁画,却久已湮没无闻的古庙——佛光寺。七月初,他们居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外面找到它,并确证其大殿仍是建于唐代后期(公元八五七年)的原构,也就是当时所知我国尚存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这一发现在中国建筑史和他们个人的学术生活中的意义,当然是非同小可的。直到许多年以后,母亲还常向我们谈起当时他们的兴奋心情,讲他们怎样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和无孔不入的臭虫堆中摸索着测量,母亲又怎样凭她的一双远视眼,突然发现了大梁下面一行隐隐约约的字迹,就是这些字,成了建筑年代的确凿证据。而对谦逊地隐在大殿角落中本庙施主“女弟子宁公遇”端庄美丽的塑像,母亲更怀有一种近乎崇敬的感情。
⑤可惜这竟是他们战前事业的最后一个高潮。七月中旬,当他们从深山中走出时,等着他们的,却是卢沟桥事变的消息!
⑥战争对于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当时也许想得不很具体,但对于需要做出的牺牲,他们是有所准备的。这点,在母亲一九三七年八月回到北平后给正在北戴河随亲戚度假的八岁的姐姐写的一封信里,表达得十分明确。母亲教育姐姐,要勇敢,并告诉她,爸爸妈妈“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人”,因此,她也要“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就这样,他们在日军占领北平前夕,抛下了那安逸的生活、舒适的四合院,带着外婆和我们姐弟,几只皮箱,两个铺盖卷,同一批北大、清华的教授们一道,毅然地奔向了那陌生的西南“大后方”,开始了战时半流亡的生活。
(节选自《回忆让我情不自禁》)
10.文中介绍母亲不畏艰险,去探寻古建筑,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4分)
11.作者写道:“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母亲有她独特的作风。”母亲“独特的作风”指什么?(4分)
12.简析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13.试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的人”的句式来概括“我”的母亲的特点。(4分)
14.九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吟诵风雅·品味人生”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请你参与。
(1)小重所在小组负责策划活动,请你帮忙设计活动三和活动四。
活动一:搜集诗歌,诵前准备
活动二:组内诵读,评价交流
活动三:_ __
活动四:__ __
(2)小庆所在小组负责制订本次朗诵比赛的评分标准,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朗诵评分标准
内容项目 评分标准 分数
思想内容(2分) 1.__ __ 2.思想性强
精神面貌(2分) 1.自然大方 2.精神饱满
朗诵能力(3分) 1.脱稿朗诵 2.普通话标准 3.__ __
艺术处理(3分) 1.情绪饱满 2.表情得体 3.富有感染力
合计
说明 计分时去掉一个最低分,去掉一个最高分,最后取平均分
(3)诗歌朗诵要有一定的技巧。下面是小渝的朗诵设计(“ ”表重读,“/”表停顿,“→”表稍稍延长,“?”表声音上扬,“↓”表声调下降),请帮他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 )
雪花的快乐
(A)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B)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C)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D)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5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重庆九龙坡区期末改编)学校开展“寻觅秋天”主题活动,小语写了一篇随笔“秋”,请帮他完成下面任务。
①秋天,杨树叶子黄了,挂在树上,好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花;a.落在树旁的小河里,b.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c.飘荡在空中,d.仿佛是金色的小船。
②广袤的田野里一片金黄,袅袅的炊烟是老屋升起的云朵,是木柴化成的魂魄,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钻过漆黑的烟道后,从烟囱中冠冕堂皇地飘出来,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轻líng、飘逸。老屋是冷色调的,炊烟则是暖色调的。这一冷一暖,互相映衬,相得益彰。鸟儿呢喃,花儿鲜妍,轻轻柔柔的细语与红红绿绿的色彩让古老的乡村更加宁静平和。一株金桂沉醉在动人的秋色中,pīng婷地站立着,悠悠地吐着香气,姿态优美,馨香沁人。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轻líng 灵 鲜妍 yán 轻轻柔柔 róu pīng婷 娉
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袅袅 B.冠冕堂皇
C.超凡脱俗 D.呢喃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此处用来形容“炊烟”,不符合语境。
3.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的顺序不合理,请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C )
A.acbd B.bdac
C.cbad D.acdb
根据生活实际可知,树叶应是先“飘荡在空中”,再“落在树旁的小河里”。故c句应排在a句前面;而“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是描写树叶飘荡在空中的情态,“仿佛是金色的小船”是描写树叶落在水中的情态,故b句应排在c句后面,d句应排在a句后面。正确的顺序应为cbad。
4.(重庆潼南区月考节选)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A.自强,燃起心中希望;奋斗,点亮人生华章。
B.勾践、欧阳修、苏轼……等先贤的例子告诉我们,面对困境,不能自惭形秽。
C.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救国救民的勇气;坚持斗争的决心。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诗歌《自嘲》里的名句,表现了他坚决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B.省略号和“等”不能同时使用。C.此句不是并列句子,分号使用有误。D.此处引号内逗号使用有误。
5.下面语段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①新时代为每个人提供了无比广阔的人生,②祖国的繁荣发展让人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③唯有全力以赴、奋勇拼搏,方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④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行,高扬奋斗风帆、焕发昂扬斗志,我们必能成就人生的梦想,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A.① B.② C.③ D.④
成分残缺,可在“人生”后添加“舞台”。
(一)课内阅读
阅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完成6~9题。
6.全诗中,作者把“你”比作了哪些物象?
“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月圆”“新鲜初放芽的绿”“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呢喃”,突出了“你”娇柔、温和、静雅的特点。
7.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表达出了她对对方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对方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8.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音乐之美:本诗格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意象之美:选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诗,色彩柔和,动静相宜,昼夜雨雪都被她写得极其纯净美好,营造出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句式之美:“黄昏吹着风的软”“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美感。情感之美:本诗所写情感轻柔、纯美、真挚、动人。
9.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人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和煦的微风在春光里飞舞,黄昏的云烟弥漫,繁星在夜空闪烁,细雨洒落花瓣,百花润泽鲜艳、婀娜多姿,夜夜的月光皎洁明净,草是鹅黄、芽是嫩绿、莲是洁白,繁花一树树绽放,春燕在梁间呢喃。
(二)拓展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10~13题。(15分)
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梁从诫
①母亲爱文学,但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往往是灵感来时才欣然命笔,更不会去“为赋新词强说愁”。然而,对于古建筑,她却和父亲一样,一开始就是当作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的。
②从一九三一到三七年,母亲作为父亲的同事和学术上的密切合作者,曾多次同父亲和其他同事们一道,在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广大地区进行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测。我国许多有价值的、成貌尚存的古代建筑,往往隐没在如今已是人迹罕至的荒郊野谷之中。当年,他们到这些地方去实地考察,常常不得不借助原始的交通工具,甚至徒步跋涉,“餐风宿雨”“艰苦简陋的生活,与寻常都市相较,至少有两世纪的分别”。然而,这也给了他们这样的长久生活于大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一种难得的机会,去观察和体验偏僻农村中劳动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淳朴的作风。
③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母亲有她独特的作风。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从她关于古建筑的研究文章,特别是为父亲所编《清式营造则例》撰写的“绪论”中,可以看到她在这门科学上造诣之深。她并不是那种仅会发思古之幽情,感叹于“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古董爱好者;但又不是一个仅仅埋头于记录尺寸和方位的建筑技师。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一处半圮的古刹,常会给她以深邃的哲理和美感的启示,使她禁不住要创造出“建筑意”这么个“狂妄”的名词来和“诗情”“画意”并列。好在那个时代他们还真不拘于任何“框框”,使她敢于用那么奔放的文学语言,乃至嬉笑怒骂的杂文笔法来写她的学术报告。母亲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的基本功不如父亲,但在融汇材料方面却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④一九三七年六月,她和父亲再次深入五台山考察,骑着骡子在荒凉的山道上颠簸,去寻访一处曾见诸敦煌壁画,却久已湮没无闻的古庙——佛光寺。七月初,他们居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外面找到它,并确证其大殿仍是建于唐代后期(公元八五七年)的原构,也就是当时所知我国尚存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这一发现在中国建筑史和他们个人的学术生活中的意义,当然是非同小可的。直到许多年以后,母亲还常向我们谈起当时他们的兴奋心情,讲他们怎样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和无孔不入的臭虫堆中摸索着测量,母亲又怎样凭她的一双远视眼,突然发现了大梁下面一行隐隐约约的字迹,就是这些字,成了建筑年代的确凿证据。而对谦逊地隐在大殿角落中本庙施主“女弟子宁公遇”端庄美丽的塑像,母亲更怀有一种近乎崇敬的感情。
⑤可惜这竟是他们战前事业的最后一个高潮。七月中旬,当他们从深山中走出时,等着他们的,却是卢沟桥事变的消息!
⑥战争对于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当时也许想得不很具体,但对于需要做出的牺牲,他们是有所准备的。这点,在母亲一九三七年八月回到北平后给正在北戴河随亲戚度假的八岁的姐姐写的一封信里,表达得十分明确。母亲教育姐姐,要勇敢,并告诉她,爸爸妈妈“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人”,因此,她也要“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就这样,他们在日军占领北平前夕,抛下了那安逸的生活、舒适的四合院,带着外婆和我们姐弟,几只皮箱,两个铺盖卷,同一批北大、清华的教授们一道,毅然地奔向了那陌生的西南“大后方”,开始了战时半流亡的生活。
(节选自《回忆让我情不自禁》)
10.文中介绍母亲不畏艰险,去探寻古建筑,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4分)
文章主要记叙了从一九三一到三七年,母亲曾多次同父亲和其他同事们一道,在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广大地区进行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测;一九三七年六月,母亲和父亲再次深入五台山考察,寻访佛光寺这两件事。
11.作者写道:“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母亲有她独特的作风。”母亲“独特的作风”指什么?(4分)
指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
12.简析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母亲和父亲深入五台山考察,开启下文战争对母亲和父亲的影响。
13.试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的人”的句式来概括“我”的母亲的特点。(4分)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爱好文学,不畏艰难,深入野外研究古建筑,协助丈夫写好论文和调查报告,有爱国之心,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人。
14.九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吟诵风雅·品味人生”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请你参与。
(1)小重所在小组负责策划活动,请你帮忙设计活动三和活动四。
活动一:搜集诗歌,诵前准备
活动二:组内诵读,评价交流
活动三:__(示例)推选选手,进行排练__
活动四:__开展活动,诵读点评__
(2)小庆所在小组负责制订本次朗诵比赛的评分标准,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朗诵评分标准
内容项目 评分标准 分数
思想内容(2分) 1.__(示例)主题鲜明__ 2.思想性强
精神面貌(2分) 1.自然大方 2.精神饱满
朗诵能力(3分) 1.脱稿朗诵 2.普通话标准 3.__节奏准确__
艺术处理(3分) 1.情绪饱满 2.表情得体 3.富有感染力
合计
说明 计分时去掉一个最低分,去掉一个最高分,最后取平均分
(3)诗歌朗诵要有一定的技巧。下面是小渝的朗诵设计(“ ”表重读,“/”表停顿,“→”表稍稍延长,“?”表声音上扬,“↓”表声调下降),请帮他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 D )
雪花的快乐
(A)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B)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C)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D)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中的“方向”应该重读,加“ ”,句尾声音应该延长,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