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精神的三间小屋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
诗歌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每个人都可以读诗。读诗是一场心灵的旅行,动情时,潸然泪下;困厄处,自惭形秽。读诗要读透饱含情感的意象,抽丝剥茧。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附庸风雅。我们读过的每一首诗,都会sù造我们的气质,浸染我们的品质。写诗不仅能rú养生命,更是生命的本能。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困厄 è 浸染 jìn sù造 塑 rú养 濡
2.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可望而不可即 B.自惭形秽
C.抽丝剥茧 D.断章取义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此处用来形容读诗遇到困难时的表现,不符合语境。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周汝昌先生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被学术界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B.为提高市民行车的舒适度,有关部门对多处路井部位进行了整修,解决了颠簸现象。
C.忽视母语修养会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渐逐步消退。
D.矗立在鲁迅纪念馆前的雕像,是由热爱鲁迅的人士集资铸成并提出倡议的。
B.搭配不当,改为“解决了颠簸的问题”;C.重复赘余,删掉“日渐”或“逐步”;D.语序不当,应该为“提出倡议并集资铸成的”。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
②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③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④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③②①④⑤ B.①②⑤④③
C.①⑤③④② D.③⑤①④②
文段写了正能量的传播及途径。③是正能量传播的社会效益,是总起句,应放在首句,②句承接③句说明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①句“而不是”从反面来说明传播渠道,④句“同时”是进行补充说明,⑤句是总结句,应放在最后,故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③②①④⑤。
阅读文章,完成5~8题。(14分)
人不炼,不成器
杨 绛
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
②人也一样,______________。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他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④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⑥了解自己,不是简单的事。人的头脑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调查犯罪嫌疑人那样窥视自己,在自己毫无防范毫无遮掩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常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念。在这种时候,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则会憬然警觉:“我自以为没这种想头了,原来是我没有看透自己!”一个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袒护自己了。这样才会仔细修身。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从而服从灵性良心的指导。能这样,一家子就可以很和洽。
⑦家和万事兴。家家和洽,又国泰民安,这就可以谋求国际的和谐共荣、双赢互利了。在这样和洽的境界里,人类就可以齐心追求“至善”。这是孔子教育人民的道理,孟子继承、发扬并充实了孔子的理论。我上文所讲的,都属“孔孟之道”。
⑧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5.请在第②段开头横线处填写一句能概括本段观点的句子。(3分)
人要经历磨炼才能走向成功。
6.分析选文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比喻论证。将人成才经历磨炼的过程比作香料研磨的过程,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人只有经历磨炼才能走向成功的观点,使说理更浅显易懂。
7.有人说:“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结合本文第⑤段和第⑥段的内容,说说作者认为人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了解自己。(4分)
①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②对自己毫无偏爱。
8.阅读选文第⑧段,理清论证思路。(4分)
开头提出观点“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然后“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论述人天生善恶杂糅,要不断锻炼才有价值。最后“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连用三个比喻,阐述人要利用各种场合努力锻炼自己。
9.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 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训》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制》中主张“人之爱子,但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 “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庭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材料一:__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起源早”)。__
材料二:__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或“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__
材料三:__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__10 精神的三间小屋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
诗歌不是 的艺术,每个人都可以读诗。读诗是一场心灵的旅行,动情时,潸然泪下;困厄处, 。读诗要读透饱含情感的意象, 。不能 ,更不能附庸风雅。我们读过的每一首诗,都会sù造我们的气质,浸染我们的品质。写诗不仅能rú养生命,更是生命的本能。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困厄 浸染 sù造 rú养
2.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可望而不可即 B.自惭形秽
C.抽丝剥茧 D.断章取义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周汝昌先生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被学术界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B.为提高市民行车的舒适度,有关部门对多处路井部位进行了整修,解决了颠簸现象。
C.忽视母语修养会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渐逐步消退。
D.矗立在鲁迅纪念馆前的雕像,是由热爱鲁迅的人士集资铸成并提出倡议的。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
②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③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④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③②①④⑤ B.①②⑤④③
C.①⑤③④② D.③⑤①④②
阅读文章,完成5~8题。(14分)
人不炼,不成器
杨 绛
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
②人也一样,______________。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他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④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⑥了解自己,不是简单的事。人的头脑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调查犯罪嫌疑人那样窥视自己,在自己毫无防范毫无遮掩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常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念。在这种时候,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则会憬然警觉:“我自以为没这种想头了,原来是我没有看透自己!”一个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袒护自己了。这样才会仔细修身。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从而服从灵性良心的指导。能这样,一家子就可以很和洽。
⑦家和万事兴。家家和洽,又国泰民安,这就可以谋求国际的和谐共荣、双赢互利了。在这样和洽的境界里,人类就可以齐心追求“至善”。这是孔子教育人民的道理,孟子继承、发扬并充实了孔子的理论。我上文所讲的,都属“孔孟之道”。
⑧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5.请在第②段开头横线处填写一句能概括本段观点的句子。(3分)
6.分析选文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7.有人说:“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结合本文第⑤段和第⑥段的内容,说说作者认为人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了解自己。(4分)
8.阅读选文第⑧段,理清论证思路。(4分)
9.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 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训》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制》中主张“人之爱子,但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 “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庭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材料一:__ __
材料二:__ __
材料三:__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