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醉翁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饮少辄醉(就)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放)
C.觥筹交错(酒杯)
D.树林阴翳(遮盖)
B.有误,开:散开。
2.“也”字表达的语气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A、B、D三项中的“也”都表判断语气。C项中的“也”表陈述语气。
3.默写。
(1)山水之乐,__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
(2)《醉翁亭记》中用“ 日出而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 ”写出了琅琊山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将写景与抒情联系起来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 。
(3)《醉翁亭记》中用“ 野芳发而幽香 , 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 , 水落而石出者 ”精练传神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之美。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5分)
【甲】《醉翁亭记》,全文略。
【乙】子瞻①迁于齐安,庐于江上。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②载酒,乘渔舟,乱流③而南。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⑤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子瞻:苏轼的字。苏辙是其弟。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策:拐杖。③乱流:横绝江水。④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⑤撷(xié):摘取。
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
A.山行六七里 有山可登
B.醉翁之意 出其不意
C.醉能同其乐 其如土石何
D.得之心而寓之酒 寓情于景
A.名词用作状语,沿着山路/名词,山。B.意趣、情趣/意料、料想。C.代词,他们/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D.寄托。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2)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6.下列对甲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D )
A.第一段运用移步换景、层层缩小的写法,从大处落笔,由整体到局部,描写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全文多用骈偶句写景,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朝暮相对,互为照应,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C.第三段依次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这四个场面,勾勒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D.写太守与滁人游于山水之间,是作者被贬滁州后政治失意,借游山玩水排遣内心苦闷的表现。
“是作者被贬滁州后政治失意,借游山玩水排遣内心苦闷的表现”有误。
7.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乐”,“太守之乐”和“子瞻之乐”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5分)
相同:在被贬谪后都能够在山水中得到快乐(醉心于山水之中)。不同:从“太守之乐其乐”可以看出“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以民为乐;由“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可以看出“子瞻之乐”是追求合乎自己心意的自得其乐。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作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合乎自己心意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醉翁亭记》,全文略。
【乙】醒心亭记(节选)
曾 巩
凡公①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②丰乐③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④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⑤,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⑥《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⑦优游⑧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⑨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⑩,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注释】①公:欧阳修。②即:到。③丰乐:丰乐亭,为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建。④醒心:醒心亭,处于滁州西南丰乐亭东山上,也为欧阳修所建。⑤滋:滋生、蔓延。⑥韩子退之:韩愈,字退之。⑦君:指宋仁宗。⑧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⑨夷狄:泛指少数民族。⑩隅:角落。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
A.野芳发而幽香/朝发白帝
B.山间之四时也/四时俱备
C.名之者谁/名之以见其实
D.太守归西实容从也/公乐也
A.开放/出发;B.季节;C.取名;D.句末语气词,无定义。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
(2)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一座山的角落,一条泉的旁边,哪里是他的乐趣所在啊,只是他的寄托罢了。
10.下列选项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D )
A.甲文多用对偶句进行描摹,如“负者歌于途”对应“行者休于树”,描画滁人之游,生动传神,也令音韵谐美。
B.甲文叙事角度巧妙,通篇以第三人称写太守,写醉翁,貌似旁观者,既避免了第一人称写作给人以炫耀政绩之感,还能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意趣。
C.乙文语言简练精准,以“饮”和“望”两字,概括区分了“丰乐”和“醒心”二亭不同的用途:前者用于饮酒,后者用于览胜。
D.甲、乙两文恪守传统“记”文以记事为主的规范,都记录欧阳修与众人游乐的事迹。同时,融入了一定的抒情、议论,削弱了作者的主体性。
甲、乙两文没有恪守传统“记”文以记事为主的规范。
11.一方山水,两座名亭。欧阳修借“醒”与“醉”所传达的情志是否相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5分)
相同。①《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宴饮酣醉,但“醉”是表象,“山水之乐”才是本质。《醉翁亭记》中写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也是在山水间寻找乐趣,赏自然美景。“醉”与“醒”都表明欧阳修虽处贬谪,仍纵情山水的旷达。②《醉翁亭记》结尾“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与《醒心亭记》中曾巩描述欧阳修乐在“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表明无论“醒”与“醉”,欧阳修的志在乐民之乐,与民同乐。
但凡欧阳公和宾客来这里游玩,就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12 醉翁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饮少辄醉(就)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放)
C.觥筹交错(酒杯)
D.树林阴翳(遮盖)
2.“也”字表达的语气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默写。
(1)山水之乐,__ __。
(2)《醉翁亭记》中用“ , ”写出了琅琊山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将写景与抒情联系起来的句子是: , 。
(3)《醉翁亭记》中用“ , , , ”精练传神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之美。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5分)
【甲】《醉翁亭记》,全文略。
【乙】子瞻①迁于齐安,庐于江上。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②载酒,乘渔舟,乱流③而南。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⑤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子瞻:苏轼的字。苏辙是其弟。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策:拐杖。③乱流:横绝江水。④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⑤撷(xié):摘取。
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山行六七里 有山可登
B.醉翁之意 出其不意
C.醉能同其乐 其如土石何
D.得之心而寓之酒 寓情于景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6.下列对甲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运用移步换景、层层缩小的写法,从大处落笔,由整体到局部,描写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全文多用骈偶句写景,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朝暮相对,互为照应,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C.第三段依次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这四个场面,勾勒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D.写太守与滁人游于山水之间,是作者被贬滁州后政治失意,借游山玩水排遣内心苦闷的表现。
7.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乐”,“太守之乐”和“子瞻之乐”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醉翁亭记》,全文略。
【乙】醒心亭记(节选)
曾 巩
凡公①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②丰乐③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④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⑤,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⑥《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⑦优游⑧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⑨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注释】①公:欧阳修。②即:到。③丰乐:丰乐亭,为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建。④醒心:醒心亭,处于滁州西南丰乐亭东山上,也为欧阳修所建。⑤滋:滋生、蔓延。⑥韩子退之:韩愈,字退之。⑦君:指宋仁宗。⑧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⑨夷狄:泛指少数民族。⑩隅:角落。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野芳发而幽香/朝发白帝
B.山间之四时也/四时俱备
C.名之者谁/名之以见其实
D.太守归西实容从也/公乐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10.下列选项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多用对偶句进行描摹,如“负者歌于途”对应“行者休于树”,描画滁人之游,生动传神,也令音韵谐美。
B.甲文叙事角度巧妙,通篇以第三人称写太守,写醉翁,貌似旁观者,既避免了第一人称写作给人以炫耀政绩之感,还能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意趣。
C.乙文语言简练精准,以“饮”和“望”两字,概括区分了“丰乐”和“醒心”二亭不同的用途:前者用于饮酒,后者用于览胜。
D.甲、乙两文恪守传统“记”文以记事为主的规范,都记录欧阳修与众人游乐的事迹。同时,融入了一定的抒情、议论,削弱了作者的主体性。
11.一方山水,两座名亭。欧阳修借“醒”与“醉”所传达的情志是否相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