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湖心亭看雪 同步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湖心亭看雪 同步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4 19:25:04

文档简介

13 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晚上八时左右)
B.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处白)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罢了)
D.莫说相公痴(不要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住西湖   余拏一小舟
B.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
C.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矣
D.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默写。
(1)《湖心亭看雪》中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近的句子是: , 。
(2)《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借舟子之口表达志趣的语句是: , 。
(3)《湖心亭看雪》中表达了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 , ,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5分)
【甲】《湖心亭看雪》,全文略。
【乙】初至西湖记(节选)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4.下列选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全在洞庭一湖”的“一”是“全、都”的意思,可以推知“上下一白”的“一”也是“全、都”。
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的“西”翻译为“向西”,“从武林门而西”的“西”也翻译为“向西”。
C.利用组词法,“即棹小舟入湖”的“即”,我们可以解释为“即使”。
D.“余拏一小舟”的“拏”和“棹小舟入湖”的“棹”的都是撑船的意思。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6.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通过记述湖心亭看雪一事,表达了自己的闲情逸致及高洁的情怀,其中也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B.甲文中“痕”“点”“芥”“粒”几个量词,将天地的辽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强烈对比,呈现出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
C.甲文中“痴”字表现了作者的痴傻,映射出其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以及透露出无限的惆怅迷惘和淡的故园哀愁之思。
D.甲文写的是雪后的西湖,乙文写的是春天的西湖,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7.甲文和乙文都写的是西湖的景色,试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和手法上有何不同。(5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8~11题。(15分)
【甲】《湖心亭看雪》,全文略。
【乙】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①、丁酉②,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湮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甲午:指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②丁酉:指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上下一白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及下船,舟子喃喃曰/及至断桥一望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10.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中,“雾凇沆砀”写出了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的情景。
B.甲文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C.乙文中,张岱二十八年后见到的西湖与他梦中的西湖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D.甲文中,“大喜”不但写出了客人见到“我”时的惊喜,也暗示了“我”夜遇知己的高兴。
11.结合甲、乙两文,分析两篇文章共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5分)13 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是日更定矣(晚上八时左右)
B.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处白)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罢了)
D.莫说相公痴(不要说)
B.有误,一白:全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余住西湖   余拏一小舟
B.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
C.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矣
D.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我;B.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C.判断动词/指示代词,这;D.白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3.默写。
(1)《湖心亭看雪》中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近的句子是: 大雪三日 , 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借舟子之口表达志趣的语句是: 莫说相公痴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3)《湖心亭看雪》中表达了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 余拏一小舟 , 拥毳衣炉火 , 独往湖心亭看雪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5分)
【甲】《湖心亭看雪》,全文略。
【乙】初至西湖记(节选)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4.下列选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从“全在洞庭一湖”的“一”是“全、都”的意思,可以推知“上下一白”的“一”也是“全、都”。
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的“西”翻译为“向西”,“从武林门而西”的“西”也翻译为“向西”。
C.利用组词法,“即棹小舟入湖”的“即”,我们可以解释为“即使”。
D.“余拏一小舟”的“拏”和“棹小舟入湖”的“棹”的都是撑船的意思。
即:就,便。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6.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C )
A.甲文通过记述湖心亭看雪一事,表达了自己的闲情逸致及高洁的情怀,其中也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B.甲文中“痕”“点”“芥”“粒”几个量词,将天地的辽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强烈对比,呈现出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
C.甲文中“痴”字表现了作者的痴傻,映射出其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以及透露出无限的惆怅迷惘和淡的故园哀愁之思。
D.甲文写的是雪后的西湖,乙文写的是春天的西湖,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痴”字不是表现了作者的痴傻。
7.甲文和乙文都写的是西湖的景色,试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和手法上有何不同。(5分)
内容上:文章写的是冬天雪后的西湖,万籁俱寂、天地空阔的悠远;链接材料写的是春天的西湖山光水色的明丽美好。手法上:文章用的白描,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材料用的比喻写景。
从武林门朝西,望着保俶塔高耸地直立在山崖上,我的心就早已飞到西湖上了。中午进入昭庆寺,喝完了茶,就划着小船进入湖里。山色像眉毛的青黛色,桃花艳丽像少女的面颊,和风像酒一样令人陶醉,波纹像丝绸一样细软平滑,刚一抬头观看,不知不觉眼睛和心都醉了。这时要想用一个词来描绘也不可能了,这种情形大约像曹植梦中初次遇见洛神一样。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8~11题。(15分)
【甲】《湖心亭看雪》,全文略。
【乙】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①、丁酉②,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湮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甲午:指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②丁酉:指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 B )
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上下一白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及下船,舟子喃喃曰/及至断桥一望
A.消失;B.酒杯/白色;C.在;D.等到。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而梦中的西湖,确实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我。
10.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C )
A.甲文中,“雾凇沆砀”写出了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的情景。
B.甲文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C.乙文中,张岱二十八年后见到的西湖与他梦中的西湖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D.甲文中,“大喜”不但写出了客人见到“我”时的惊喜,也暗示了“我”夜遇知己的高兴。
由乙文中“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湮没,百不存一矣”可知,C项表述错误。
11.结合甲、乙两文,分析两篇文章共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5分)
故国之思(怀念);甲文中“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乙文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表现了作者想保全梦中的西湖,借西湖表达了对失去的家国的眷恋之情。
我生不逢时,离开西湖已经二十八年了,但西湖没有一天不在我的梦中出现,而梦中的西湖,确实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我。以前甲午年、丁酉年时,(我)两次来到西湖,像涌金门商家的楼外楼,祁家的偶居,钱家、余家的别墅,以及我家的寄园,(这)一带的湖边庄园,只剩下一堆瓦砾,而我梦中所存的记忆,反而在现实的西湖没有了。等到了断桥一看,凡是以前的柳树桃树、亭台楼阁,像被洪水淹没了一样,几乎没有了。我于是赶快离开,说是我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我看到的西湖成了这样,反倒不如保全我梦中的西湖,还能保持完整没有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