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走进互联世界》教案
第一课时:认识互联网与资源共享
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理解互联网定义与核心特征,能识别数据通信(邮件、即时聊天)、资源共享(共享文档、打印机)场景,构建基础认知框架。
计算思维:从互联网应用案例中抽象共性规律,关联功能与生活需求,提升归纳、逻辑分析能力。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掌握识别归纳互联网应用的方法,探索新应用场景。
信息社会责任:感知互联网便捷性,理性看待其价值,树立负责任的使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互联网的概念,数据通信与资源共享的内涵。
难点:深入理解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的原理与多样形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网络问题场景图片(如家庭 Wi - Fi 信号弱导致设备无法联网的画面),提问:“同学们,大家在家上网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网络连接不稳定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那大家想不想知道网络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运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互联世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二)新授知识
认识互联网
教师讲解: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分散、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连接起来,遵循像 TCP/IP 这样的通信协议,从而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而互联网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把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和电子设备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庞大网络。
结合教材图 1 - 1 - 1 互联网示意图,用多媒体放大展示,向学生详细说明图中路由器、结点、网络等部分的作用,让学生直观看到互联网是如何将众多设备连接起来的。并强调互联网作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让世界变成了 “地球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数据通信与资源共享
教师举例:“我们平时通过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这就是在进行数据通信,把邮件数据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而在家里,多台电脑使用同一台共享打印机打印文件,这就是资源共享,大家共同使用打印机这个资源。”
组织小组讨论:“同学们,除了收发邮件和共享打印机,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3 分钟,然后每组派代表分享。”
小组分享后,教师总结:像文字资料(如电子书、文档)、图片(摄影作品、表情包)、视频(电影、教学视频)、音频(音乐、有声书)、程序(各类软件、应用)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
(三)课堂活动:“资源分享” 活动记录卡填写
教师发放 “资源分享” 活动记录卡,要求学生在卡上填写自己想到的可网络共享的资源名称及类型。
学生独立填写后,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的记录卡进行展示和点评,肯定学生的想法,补充学生未想到的资源类型。
(四)课堂小结
教师梳理本节课内容:“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互联网,知道它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全球设备形成的,能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而且有很多类型的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希望大家课后能多观察生活中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例子。”
(五)作业布置
“课后请大家收集更多关于网络资源共享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