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4 21:11:22

文档简介

期末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四季景象,美不胜收。早春时节,唐代诗人白居易徜徉于西湖之畔,在《钱塘湖春行》中写下了“ , ”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春天花草的娇嫩可爱!而宋代散文家欧阳修荡舟西湖,在《采桑子》中写下了“ , ”的诗句,让我们仿佛看到那如镜般平静美丽的湖水。而晏殊漫步花园,在飘零的落花之下发出了“ , ”的感叹,感慨生活中伤感常与欣慰相交织。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吴均《与朱元思书》中“ , ”写出了江水晶莹清澈的静态美;郦道元《三峡》中“ , ”用奔马和疾风作对比,衬托出水流湍急迅猛的特点。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甲]他让战友们走出以后,才取下了铁锁,放入衣袋,作为一种特殊的纪念品。他相信,这把象征着美蒋反动派特务统治的大铁锁,将来会和许多缴.获的战利品一样,陈列进革命bó物馆里去的。
[乙]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shòu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才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缴.( )获    bó( )物馆    清shòu( )    鼎.( )鼎大名
(2)文中画线词语的词性与“终于”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才 B.马上 C.曾经 D.如何
(3)[甲][乙]语段分别选自《红岩》和《红星照耀中国》,其中[甲]语段中的“他”是 ,他出生于大地主家庭,却投身革命,是知识分子中的楷模;[乙]语段中的青年军官A是 ,他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2分)
(4)作为红色经典,《红岩》和《红星照耀中国》两部作品题目都有丰富的内涵,请选择其中一个,根据原著说说它的含义。(3分)


3.吉米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13分)
(1)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特点:
①几岁孩子 ②三十多岁青年人 ③四十多岁中年人 ④七十多岁老人
请你按照示例,说说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叫法。(3分)
①几岁孩子——垂髫 ②三十多岁青年人——
③四十多岁中年人—— ④七十多岁老人——
(2)吉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被校刊登载了,稿费以每字10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吉米写收据时,不会用汉字大写数字的标准写法来写金额,请你帮帮他。(2分)
已领金额: 元。
(3)今天的课堂作业中有一道语序排列题,吉米被难住了,请你帮他把语序排列好。(4分)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 ; ; 。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①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②玄妙灵动的狐女、机智勇敢的屠户,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流传
③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
④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因为你而一起被采进《诗经》的抑扬顿挫
(4)吉米在中国学习了一年,即将回国的时候,写了一段感悟。感悟中有不少问题,请你帮他改正。(4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世界人民学习。[甲]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使我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格物致知”等等。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典诗词,[乙]它的内容丰满多彩,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的瑰宝,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①[甲]处画线句有成分残缺的语病,应将“ ”删去。(2分)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 ”一词改为“ ”。(2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父亲的金蛉子(22分)
赵丽宏
①七十三岁的父亲,竟越来越像个孩子,对小虫小草之类的玩意儿的兴趣越来越浓。
②乡下的亲戚用塑料盒子装了一只金蛉子,带给读小学的小外甥,却让他“扣”下来了。“小囡,迷上了小虫子,读书就没有心思了。”他一边微笑着申述理由,一边凑近透明的塑料盒子,仔细看那关在盒子里的小虫子。“听,它叫了!”他压低了声音,惊喜地告诉我,并且要我来看。盒子里的金蛉子果然在叫,声音幽幽的,但极清脆,仿佛一根银弦在很远的地方颤动,金蛉子形似蟋蟀,但比蟋蟀小得多,只有米粒大小,背脊上亮晶晶地披着一对精巧的翅膀,叫的时候那对翅膀便高高地竖起来,像两面透明的金色小旗在飘……
③金蛉子成了他的宝贝了,形影不离。时间长了,他仿佛和盒子里的金蛉子有了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交流。那幽幽的叫声响起来的时候,他便微笑着陷入沉思,表情完全像个孩子。
④有一次,他把塑料盒放在掌心里,屏息静气地谛视了好久。见我进屋来,他神秘地一笑,喜滋滋地说:“相信吗,我能懂得金蛉子的意思呢!”我当然不相信,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他把我拉到身边,要我和他一起盯着金蛉子看。“我要它叫,它就会叫。”他很自信,也很认真。米粒大小的金蛉子稳稳地站在盒子中央,两根蛛丝般的触须悠然晃动着,像是在和人打招呼。看了一会儿,他突然轻轻地叫了起来:“听着,它马上就要叫了!听着!”果然,他的话音刚落,金蛉子背上两片亮晶晶的翅膀便一下子竖了起来,那幽泉般的鸣叫声便如歌如诉地在我的耳畔回旋……“它马上要停了,你听着!”金蛉子叫得正欢,父亲突然又轻轻推了我一下,用耳语急促地告诉我。他的话音未落,金蛉子果真停止了鸣叫。
⑤这事情真有些奇了。我问父亲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秘,他淡淡地一笑说:“其实无啥稀奇的,看得多了,摸到它的规律了。不过,这小生命确实有灵性呢,小时候,我就喜欢听它们叫,这叫声比什么歌子都好听。有些孩子爱看它们格斗,把它们关在小盒子里,它们也会像蟋蟀一样开牙撕咬,可这有啥意思呢,人间互相残杀得还不够,还要看这些小生灵互相残杀取乐!小时候,我就喜欢听它们唱歌……”
⑥他沉浸在童年的回忆中,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童年乡下的琐事,讲他怎样在草丛里捉金蛉子,怎样趁着月色和小伙伴一起去地主的瓜田里偷西瓜。在玉米田里,在那无边无际的青纱帐中,孩子们用拳头砸开西瓜吃个饱,然后便躺在田垄上,看着天上的月牙、星星和银河,静静地听田野里无数小生命的大合唱。织布娘娘、纺纱童子、蟋蟀、油葫芦,以及许许多多无法叫出名字的小虫子,都在用不同的声音唱着自己的歌,它们的歌声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使黯淡的夏夜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宁静的气息……
⑦“最好听的,还是金蛉子。”说起金蛉子,父亲兴致特别浓,“金蛉子里,有地金蛉和天金蛉。天金蛉爬在桃树上,个儿比地金蛉大得多,翅膀金赤银亮,像一面小镜子,叫起来声音也响,像是弹琴,可天金蛉少得很,难找。别看地金蛉个儿小,叫声幽,那声音可了不起,大地上所有好听的声音都能在地金蛉的叫声里找到。不信,你来听听。”盒子里的金蛉子又叫起来了。父亲侧着头,听得专注而又出神,脸上又露出孩子般的微笑……
⑧秋深了。风一阵凉似一阵。橘黄的梧桐叶在窗外飞旋,跳着寂寞的舞蹈。塑料盒里的金蛉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了,越来越难得听到它的鸣叫。父亲急起来,常常凝视着塑料盒子发呆。盒子里的金蛉子也有些呆了,缩在角落里一动不动,那一对小小的响翅似乎也失去了亮晶晶的光泽。
⑨“你把它放在贴身的衣袋里试试,用体温暖着它,兴许还能过冬呢!”母亲见父亲愁眉不展,笑着提了一个建议。父亲真把塑料盒藏进了贴身的衬衣口袋。金蛉子活下来了,并且又像以前那样叫起来,不过金蛉子的歌声旁人是很难听见了。
⑩只要看到他老人家一动不动地站着或者坐着微笑沉思,我就知道是金蛉子在叫了。有时候,隐隐约约能听见金蛉子鸣唱,幽幽的声音是从父亲的胸口里飘出来的,仿佛一缕缕透明无形的烟雾。这烟雾里,有故乡的月色,有父亲儿时伙伴的笑声和脚步声……
(选自《赵丽宏散文精选》,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扣”是“强留”的意思。写出父亲把金蛉子留下来的动作之果断,是为表现父亲霸道的性格。
B.文章前半部分写父亲养金蛉子的各种沉迷,后半部分写父亲对金蛉子过不了深冬的担忧,表现了父亲对金蛉子的喜爱。
C.文章通过夏夜许许多多小虫子的鸣叫,写出夏夜的生机和宁静,烘托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欢乐之情。
D.写父亲对金蛉子的喜爱和保护,深层含义是指心灵深处有你最美好的回忆,这些回忆为你闪耀着光辉,发出自己的芬芳,让你的生命依然精彩。
5.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主要内容。(4分)
(1)父亲“扣”下亲戚送给外甥的金蛉子。
(2)父亲与金蛉子形影不离,向“我”展示他能听懂金蛉子的叫声。
(3)
(4)
6.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父亲侧着头,听得专注而又出神,脸上又露出孩子般的微笑……

7.第⑥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8.父亲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全文写出两点,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6分)

(二)(17分)
材料一:
①徽派民居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个天井,中有隔扇、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四进或多进,结构均如此,一进套一进,屋套屋。
②古时,徽州男人大多在外经商或为官,家中留下老人妇孺,为了防盗防火,住宅多是高墙深院小窗,对外封闭隔绝。外墙高于屋面,低处不开窗,高处偶有小窗。砖木结构,多为二层楼房。盖房先立构架后砌墙。梁柱式的构架以穿斗为主,穿斗、抬梁组合式为辅,节点榫卯结合,有“墙倒屋不塌”之效。木柱架在石础上,硬山式,无台基;二楼天井一侧置飞来椅。
(选自《幽远雅致的徽派民居》)
材料二:
①撒拉族人称自建的民居为“富日甘热亥”,意即篱笆建的房子。篱笆楼始于元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约公元13世纪,撒拉族人从撒拉克(今土库曼斯坦境内)迁移到青海省循化县,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借助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周边藏、汉、回、土等民族建筑技艺,因地制宜地创建和传承了精美秀丽的篱笆楼建筑。
②篱笆楼设计灵活,以木、石、土、篱笆为一体。因楼座大部分墙体用林间杂木长条编制,具有限高的篱笆编制技艺,并形成了独有的建筑特色,故得名篱笆楼。其整体建筑布局采取两层通柱造木构架带前廊做法,篱笆编墙,有三合院式、拐角式、横建式等样式。楼体通道门座形制,一般为坐北朝南,以间为单位,三、五、七间组成楼座。其中,上层为生活间,设卧室、客房、厨房等;底层内间廊窄,设仓库,牲畜圈等,从整体看,篱笆楼轻巧、美观、经济、实用,布局合理科学。楼体框架均由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取用山林珍稀灌木树种忍冬、红瑞木垂直笆条编成墙体。墙体两面抹以草泥,中间为空,取材方便,施工简单。
(选自《篱笆楼:撒拉族古民居》)
材料三:
①客家土楼,初现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延续至今。客家土楼的形成与中原汉人的迁徙紧密相连。为了避免外侵,他们聚族而居,共御外敌,就地取材筑成厚重的土楼。
②土楼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3至5年,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一般四周由1至2米厚的外墙和50厘米左右厚的承重内墙围合,起到抵御作用。夯筑前先在墙基挖出一条墙沟,夯实后再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原料以当地黏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多次捣碎拌匀建造而成。
③土楼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八卦形、半月形、交椅形等30多种。其中以圆形土楼数量众多,造型优美,远看像蘑菇。圆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其直径多在30至60米之间,楼高13至16米,有3至5层,每层30至60个房间,内设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的天井空间,可居住200至700人。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而且都没有窗户。三层以上为起居室,设有外小内大的喇叭形窗户。
(选自《客家土楼盖世民居》)
材料四:
①船型屋流行于海南黎族聚居区,主要在白沙、保亭、乐东等县市。黎族是最早生活在海南岛的少数民族之一,并在此繁衍生息延续至今。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他们建造船型房,并将这种造型像船篷、内部空间似船舱的房屋称为船型屋。
②船型屋构造为原始的干栏式住宅,分为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船型屋(落地式)。建造通常用红、白藤扎架,造型卫拱形,状似船篷,屋顶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一直延至地面,远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富饶的海南岛给黎族民居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竹子、藤、茅草等,这些天然环保建材唾手可得,拆建方便。因此,船型屋才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选自《船型屋:椰林中的古民居》)
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徽派民居为砖木结构,盖房先立构架后砌墙,梁柱式的构架有“墙倒屋不塌”之效。
B.篱笆楼楼体框架都由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用忍冬、红瑞木垂直笆条编成墙体。
C.客家土楼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3到5年的功夫,长的要几十年,甚至几代工匠的劳动。
D.船型屋构造因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的重要意义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10.材料三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1.徽派民居的高墙深院小窗和海南黎族船型屋构造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1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撒拉族篱笆楼和客家土楼建筑上的相似之处。(6分)

(三)(16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③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⑤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⑥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⑦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节选自《孟子·尽心上》)
  [注]①宋勾践:人名。②游:游说各国君主。③语:告诉。④嚣嚣:自得其乐、无欲无求的样子。⑤斯:副词,相当于“则”。⑥得己:得之于己,即自得其乐。⑦泽:恩泽,恩惠。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安居而天下熄.         熄:
(2)必敬必戒. 戒:
(3)孟子谓.宋勾践曰 谓:
(4)尊德乐.义 乐: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6.孟子长于说理。请根据[甲][乙]两文,举例说明孟子说理的方法。(4分)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被誉为“沙漠英雄树”的胡杨树,具有惊人的抗干旱、抵御风沙的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这主要是因为它的根系极其发达。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成长的力量;根深,才能叶茂。世间万物,莫不如此。
请你根据阅读后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期末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四季景象,美不胜收。早春时节,唐代诗人白居易徜徉于西湖之畔,在《钱塘湖春行》中写下了“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春天花草的娇嫩可爱!而宋代散文家欧阳修荡舟西湖,在《采桑子》中写下了“ 无风水面琉璃滑 , 不觉船移 ”的诗句,让我们仿佛看到那如镜般平静美丽的湖水。而晏殊漫步花园,在飘零的落花之下发出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的感叹,感慨生活中伤感常与欣慰相交织。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吴均《与朱元思书》中“ 水皆缥碧 , 千丈见底 ”写出了江水晶莹清澈的静态美;郦道元《三峡》中“ 虽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用奔马和疾风作对比,衬托出水流湍急迅猛的特点。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甲]他让战友们走出以后,才取下了铁锁,放入衣袋,作为一种特殊的纪念品。他相信,这把象征着美蒋反动派特务统治的大铁锁,将来会和许多缴.获的战利品一样,陈列进革命bó物馆里去的。
[乙]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shòu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才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缴.( jiǎo )获    bó( 博 )物馆    清shòu( 瘦 )    鼎.( dǐng )鼎大名
(2)文中画线词语的词性与“终于”不同的一项是( D )(3分)
A.才 B.马上 C.曾经 D.如何
(3)[甲][乙]语段分别选自《红岩》和《红星照耀中国》,其中[甲]语段中的“他”是 刘思扬 ,他出生于大地主家庭,却投身革命,是知识分子中的楷模;[乙]语段中的青年军官A是 周恩来 ,他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2分)
(4)作为红色经典,《红岩》和《红星照耀中国》两部作品题目都有丰富的内涵,请选择其中一个,根据原著说说它的含义。(3分)
示例一:《红岩》:齐晓轩为掩护战友撤退牺牲,鲜血染红了他脚下的岩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前仆后继,鲜血染红山川。
示例二:《红星照耀中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地区,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3.吉米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13分)
(1)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特点:
①几岁孩子 ②三十多岁青年人 ③四十多岁中年人 ④七十多岁老人
请你按照示例,说说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叫法。(3分)
①几岁孩子——垂髫 ②三十多岁青年人—— 而立
③四十多岁中年人—— 不惑 ④七十多岁老人—— 古稀
(2)吉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被校刊登载了,稿费以每字10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吉米写收据时,不会用汉字大写数字的标准写法来写金额,请你帮帮他。(2分)
已领金额: 肆佰 元。
(3)今天的课堂作业中有一道语序排列题,吉米被难住了,请你帮他把语序排列好。(4分)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④ ; ① ; ③ ; ② 。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①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②玄妙灵动的狐女、机智勇敢的屠户,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流传
③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
④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因为你而一起被采进《诗经》的抑扬顿挫
(4)吉米在中国学习了一年,即将回国的时候,写了一段感悟。感悟中有不少问题,请你帮他改正。(4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世界人民学习。[甲]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使我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格物致知”等等。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典诗词,[乙]它的内容丰满多彩,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的瑰宝,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①[甲]处画线句有成分残缺的语病,应将“ 通过(或“使”) ”删去。(2分)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 丰满多彩 ”一词改为“ 丰满多彩 ”。(2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父亲的金蛉子(22分)
赵丽宏
①七十三岁的父亲,竟越来越像个孩子,对小虫小草之类的玩意儿的兴趣越来越浓。
②乡下的亲戚用塑料盒子装了一只金蛉子,带给读小学的小外甥,却让他“扣”下来了。“小囡,迷上了小虫子,读书就没有心思了。”他一边微笑着申述理由,一边凑近透明的塑料盒子,仔细看那关在盒子里的小虫子。“听,它叫了!”他压低了声音,惊喜地告诉我,并且要我来看。盒子里的金蛉子果然在叫,声音幽幽的,但极清脆,仿佛一根银弦在很远的地方颤动,金蛉子形似蟋蟀,但比蟋蟀小得多,只有米粒大小,背脊上亮晶晶地披着一对精巧的翅膀,叫的时候那对翅膀便高高地竖起来,像两面透明的金色小旗在飘……
③金蛉子成了他的宝贝了,形影不离。时间长了,他仿佛和盒子里的金蛉子有了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交流。那幽幽的叫声响起来的时候,他便微笑着陷入沉思,表情完全像个孩子。
④有一次,他把塑料盒放在掌心里,屏息静气地谛视了好久。见我进屋来,他神秘地一笑,喜滋滋地说:“相信吗,我能懂得金蛉子的意思呢!”我当然不相信,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他把我拉到身边,要我和他一起盯着金蛉子看。“我要它叫,它就会叫。”他很自信,也很认真。米粒大小的金蛉子稳稳地站在盒子中央,两根蛛丝般的触须悠然晃动着,像是在和人打招呼。看了一会儿,他突然轻轻地叫了起来:“听着,它马上就要叫了!听着!”果然,他的话音刚落,金蛉子背上两片亮晶晶的翅膀便一下子竖了起来,那幽泉般的鸣叫声便如歌如诉地在我的耳畔回旋……“它马上要停了,你听着!”金蛉子叫得正欢,父亲突然又轻轻推了我一下,用耳语急促地告诉我。他的话音未落,金蛉子果真停止了鸣叫。
⑤这事情真有些奇了。我问父亲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秘,他淡淡地一笑说:“其实无啥稀奇的,看得多了,摸到它的规律了。不过,这小生命确实有灵性呢,小时候,我就喜欢听它们叫,这叫声比什么歌子都好听。有些孩子爱看它们格斗,把它们关在小盒子里,它们也会像蟋蟀一样开牙撕咬,可这有啥意思呢,人间互相残杀得还不够,还要看这些小生灵互相残杀取乐!小时候,我就喜欢听它们唱歌……”
⑥他沉浸在童年的回忆中,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童年乡下的琐事,讲他怎样在草丛里捉金蛉子,怎样趁着月色和小伙伴一起去地主的瓜田里偷西瓜。在玉米田里,在那无边无际的青纱帐中,孩子们用拳头砸开西瓜吃个饱,然后便躺在田垄上,看着天上的月牙、星星和银河,静静地听田野里无数小生命的大合唱。织布娘娘、纺纱童子、蟋蟀、油葫芦,以及许许多多无法叫出名字的小虫子,都在用不同的声音唱着自己的歌,它们的歌声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使黯淡的夏夜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宁静的气息……
⑦“最好听的,还是金蛉子。”说起金蛉子,父亲兴致特别浓,“金蛉子里,有地金蛉和天金蛉。天金蛉爬在桃树上,个儿比地金蛉大得多,翅膀金赤银亮,像一面小镜子,叫起来声音也响,像是弹琴,可天金蛉少得很,难找。别看地金蛉个儿小,叫声幽,那声音可了不起,大地上所有好听的声音都能在地金蛉的叫声里找到。不信,你来听听。”盒子里的金蛉子又叫起来了。父亲侧着头,听得专注而又出神,脸上又露出孩子般的微笑……
⑧秋深了。风一阵凉似一阵。橘黄的梧桐叶在窗外飞旋,跳着寂寞的舞蹈。塑料盒里的金蛉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了,越来越难得听到它的鸣叫。父亲急起来,常常凝视着塑料盒子发呆。盒子里的金蛉子也有些呆了,缩在角落里一动不动,那一对小小的响翅似乎也失去了亮晶晶的光泽。
⑨“你把它放在贴身的衣袋里试试,用体温暖着它,兴许还能过冬呢!”母亲见父亲愁眉不展,笑着提了一个建议。父亲真把塑料盒藏进了贴身的衬衣口袋。金蛉子活下来了,并且又像以前那样叫起来,不过金蛉子的歌声旁人是很难听见了。
⑩只要看到他老人家一动不动地站着或者坐着微笑沉思,我就知道是金蛉子在叫了。有时候,隐隐约约能听见金蛉子鸣唱,幽幽的声音是从父亲的胸口里飘出来的,仿佛一缕缕透明无形的烟雾。这烟雾里,有故乡的月色,有父亲儿时伙伴的笑声和脚步声……
(选自《赵丽宏散文精选》,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 )(3分)
A.“扣”是“强留”的意思。写出父亲把金蛉子留下来的动作之果断,是为表现父亲霸道的性格。
B.文章前半部分写父亲养金蛉子的各种沉迷,后半部分写父亲对金蛉子过不了深冬的担忧,表现了父亲对金蛉子的喜爱。
C.文章通过夏夜许许多多小虫子的鸣叫,写出夏夜的生机和宁静,烘托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欢乐之情。
D.写父亲对金蛉子的喜爱和保护,深层含义是指心灵深处有你最美好的回忆,这些回忆为你闪耀着光辉,发出自己的芬芳,让你的生命依然精彩。
5.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主要内容。(4分)
(1)父亲“扣”下亲戚送给外甥的金蛉子。
(2)父亲与金蛉子形影不离,向“我”展示他能听懂金蛉子的叫声。
(3) 父亲回忆童年捉金蛉子、偷西瓜的往事。
(4) 父亲担忧金蛉子被冻死,把塑料盒藏进贴身的衬衣口袋里。
6.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父亲侧着头,听得专注而又出神,脸上又露出孩子般的微笑……
运用神态描写(或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或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父亲倾听金蛉子唱歌时专注而陶醉的神情,表现了父亲对金蛉子的喜爱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7.第⑥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结构上:承上启下或过渡。内容上:承接上文父亲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表明父亲喜欢听金蛉子唱歌的原因,引出下文对金蛉子叫声的描写。
8.父亲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全文写出两点,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6分)
①年迈而不失童心:七十三岁的他对小虫兴趣很浓。②善于观察:能从观察中找到金蛉子叫声的规律。③热爱生活:喜欢回忆童年的美好经历。④热爱生命:喜欢听金蛉子叫,不喜欢看它们格斗。
(二)(17分)
材料一:
①徽派民居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个天井,中有隔扇、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四进或多进,结构均如此,一进套一进,屋套屋。
②古时,徽州男人大多在外经商或为官,家中留下老人妇孺,为了防盗防火,住宅多是高墙深院小窗,对外封闭隔绝。外墙高于屋面,低处不开窗,高处偶有小窗。砖木结构,多为二层楼房。盖房先立构架后砌墙。梁柱式的构架以穿斗为主,穿斗、抬梁组合式为辅,节点榫卯结合,有“墙倒屋不塌”之效。木柱架在石础上,硬山式,无台基;二楼天井一侧置飞来椅。
(选自《幽远雅致的徽派民居》)
材料二:
①撒拉族人称自建的民居为“富日甘热亥”,意即篱笆建的房子。篱笆楼始于元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约公元13世纪,撒拉族人从撒拉克(今土库曼斯坦境内)迁移到青海省循化县,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借助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周边藏、汉、回、土等民族建筑技艺,因地制宜地创建和传承了精美秀丽的篱笆楼建筑。
②篱笆楼设计灵活,以木、石、土、篱笆为一体。因楼座大部分墙体用林间杂木长条编制,具有限高的篱笆编制技艺,并形成了独有的建筑特色,故得名篱笆楼。其整体建筑布局采取两层通柱造木构架带前廊做法,篱笆编墙,有三合院式、拐角式、横建式等样式。楼体通道门座形制,一般为坐北朝南,以间为单位,三、五、七间组成楼座。其中,上层为生活间,设卧室、客房、厨房等;底层内间廊窄,设仓库,牲畜圈等,从整体看,篱笆楼轻巧、美观、经济、实用,布局合理科学。楼体框架均由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取用山林珍稀灌木树种忍冬、红瑞木垂直笆条编成墙体。墙体两面抹以草泥,中间为空,取材方便,施工简单。
(选自《篱笆楼:撒拉族古民居》)
材料三:
①客家土楼,初现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延续至今。客家土楼的形成与中原汉人的迁徙紧密相连。为了避免外侵,他们聚族而居,共御外敌,就地取材筑成厚重的土楼。
②土楼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3至5年,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一般四周由1至2米厚的外墙和50厘米左右厚的承重内墙围合,起到抵御作用。夯筑前先在墙基挖出一条墙沟,夯实后再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原料以当地黏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多次捣碎拌匀建造而成。
③土楼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八卦形、半月形、交椅形等30多种。其中以圆形土楼数量众多,造型优美,远看像蘑菇。圆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其直径多在30至60米之间,楼高13至16米,有3至5层,每层30至60个房间,内设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的天井空间,可居住200至700人。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而且都没有窗户。三层以上为起居室,设有外小内大的喇叭形窗户。
(选自《客家土楼盖世民居》)
材料四:
①船型屋流行于海南黎族聚居区,主要在白沙、保亭、乐东等县市。黎族是最早生活在海南岛的少数民族之一,并在此繁衍生息延续至今。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他们建造船型房,并将这种造型像船篷、内部空间似船舱的房屋称为船型屋。
②船型屋构造为原始的干栏式住宅,分为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船型屋(落地式)。建造通常用红、白藤扎架,造型卫拱形,状似船篷,屋顶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一直延至地面,远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富饶的海南岛给黎族民居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竹子、藤、茅草等,这些天然环保建材唾手可得,拆建方便。因此,船型屋才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选自《船型屋:椰林中的古民居》)
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3分)
A.徽派民居为砖木结构,盖房先立构架后砌墙,梁柱式的构架有“墙倒屋不塌”之效。
B.篱笆楼楼体框架都由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用忍冬、红瑞木垂直笆条编成墙体。
C.客家土楼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3到5年的功夫,长的要几十年,甚至几代工匠的劳动。
D.船型屋构造因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的重要意义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10.材料三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列数字。
用“30多种”说明土楼的种类之多,用“30至60米”“13至16米”“3至5层”“30至60个房间”“200至700人”等具体数字,说明土楼的空间之大。
11.徽派民居的高墙深院小窗和海南黎族船型屋构造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徽派民居的高墙深院小窗是为了防盗防火,对外封闭隔绝,保证家中老人妇孺的安全。海南黎族船型屋构造,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
1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撒拉族篱笆楼和客家土楼建筑上的相似之处。(6分)
①历史悠久:篱笆楼始于元代;客家土楼初现于宋元时期。②就地取材:篱笆楼借助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客家土楼土墙原料以当地黏质红土为主。③布局精巧:篱笆楼采取两层通柱造木构架带前廊做法,篱笆编墙,有三合院式、拐角式、横建式等样式;客家土楼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八卦形、半月形、交椅形等30多种,其中圆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
(三)(16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③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⑤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⑥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⑦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节选自《孟子·尽心上》)
  [注]①宋勾践:人名。②游:游说各国君主。③语:告诉。④嚣嚣:自得其乐、无欲无求的样子。⑤斯:副词,相当于“则”。⑥得己:得之于己,即自得其乐。⑦泽:恩泽,恩惠。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安居而天下熄.         熄: 平息,停息
(2)必敬必戒. 戒: 谨慎
(3)孟子谓.宋勾践曰 谓: 对……说
(4)尊德乐.义 乐: 爱好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16.孟子长于说理。请根据[甲][乙]两文,举例说明孟子说理的方法。(4分)
①善于打比方,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如:用[甲]文“妾妇之道”作比,形象地揭示了“以顺为正”并非大丈夫所追求的正道。②善于运用对比。如:[甲]文将“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对举,形成鲜明对比,加强了说理的效果。③善于举例证明。如:[乙]文中以“古之人”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士“尊德乐义”的重要性。(回答两点即可)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被誉为“沙漠英雄树”的胡杨树,具有惊人的抗干旱、抵御风沙的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这主要是因为它的根系极其发达。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成长的力量;根深,才能叶茂。世间万物,莫不如此。
请你根据阅读后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