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7张PPT)
导 语
同学们: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
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鲁迅,原名____,字豫才,现代_______、___、___,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作品有小说集__________ 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
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风筝》
《雪》
小说
《呐喊》
知识回顾
《朝花夕拾》
《野草》
《呐喊》 《彷徨》
在初中三年,我们学过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____ ____ 、 ____和____。
散文诗集《野草》____和 ____。
小说集《呐喊》中的____ 和 ____。
《孔乙己》是选自鲁迅的___集___。
《社戏》
《故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 海经》》
鲁迅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为下列红色字注音并解词
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混和,掺杂
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偶然,有时候。
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打断
(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认为不值得争辩
精神萎靡,不振作
伤害。戕:杀害。
chuò
chàn
zhàn
jiàn
zhàn
shé
hè
xiè
tuí
qiāng
hōng
du
jiàn
yáo
hūn
k n
shì
yàn
1、阔绰
2、羼
3、绽出
4、间或
5、蘸
6、打折
7、附和
8、不屑置辩
9、颓唐
10、戕害
11、哄笑
12、君子固穷
踱进
舀出
荐头
笔砚
拭去
荤菜
门槛
安守
根据提示复述小说的内容
(3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时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4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5)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6)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7)“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8)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9)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10)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
(11)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
(12)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13)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14)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5)在这些时间,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16)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地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17)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18)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19)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20)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21)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
(22)“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23)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
(24)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上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25)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26)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象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27)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28)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29)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30)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咸亨酒店在清朝光绪年间,是一家普通小酒店。自从小说《孔乙己》问世以来,咸亨酒店也随之闻名于世了。现在的咸亨酒店,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一百周年诞辰而重新修建的。改革开放使咸亨酒店也成了同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
今日绍兴的咸亨酒店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孔乙己。
站喝
长衫
唯一的
短衣
坐喝
孔
乙
己
特殊身份
1、孔乙己在什么地方活动?
鲁镇的咸亨酒店。
2、哪一句显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3、你认为孔乙己的哪一次遭遇最悲惨?
4、找出文中表明孔乙己的结局的句子?
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
5、对于周围的人来说,孔乙己
的出现有何作用?从文中哪些
语句可知?
可有可无,是别人的笑料。(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5、笑孔乙己的有哪些人?
短衣帮、长衫蔟、小伙计、掌柜、小孩。
6、在一连串的笑声中,你认为哪一次的笑声最无情?
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笑。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说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咸亨酒店)展现人物一生的悲惨遭遇的?(给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咸亨酒店。(序幕)
第二部分(4-12节):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4-8节)写孔乙己一生的四个片断。
第二层(9-12)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第三部分(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1) 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 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3)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 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开端、发展)
(高潮)
(结局)
小 说 三 要 素
环境
故事情节
人物
咸亨酒店
结局
高潮
发展
开端
孔乙己
(1—3)酒店的格局
(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9—12)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4—8)孔的外貌、言行、性
格和社会地位
序幕
分组合作,完成孔乙己履历表
姓 名 籍 贯
年 龄 出生年月
学 历 身体状况
特 长
工作单位
家庭成员
主要社
会关系
姓孔名不详
鲁镇
五十多岁
晚清
半个秀才没捞到
身材高大、被打致残
写得一笔好字、会茴字的四种写法
无
无
小伙计——短暂的“师生”关系(可惜“学生”不认“老师”)
掌 柜——买卖关系
短衣帮——同为“站着喝酒”的“酒友”关系
邻居小孩——同分吃茴香豆的关系
丁举人——同为读书人的关系,偷与被偷,被打与打的关系, “摔下来”了的可怜虫与“爬上去”了的胜利者之间的关系。
咸亨酒店所有的人——嘲笑与被嘲笑的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
主要工作成就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总评价
填表说明:
①社会关系——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联系的人物。(注明关系)
②生活经历——是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一些事,表达准确清楚,可根据课文中
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
③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
①读过书,终于但没有进学
②替人家钞钞书,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顺手牵羊)
③偶然做些窃书的事,被吊打
④常去咸酒店喝酒,受人嘲笑
⑤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⑥教小伙计识字
⑦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
⑧用手走来喝酒,(笑声中出场,笑声中退场,用手走着退场)
一事无成
不拖欠酒钱, 善良而且热心
好喝懒做、偷东西、迂腐、死要面子
孔乙己是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而又有诚实善良一面的读书人。
文章體裁
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結構分為序幕、發展、高潮和結局 。
段落大意
第一段:
- 交代咸亨酒店的格局、酒客的種類。
序幕
在店外櫃台上站著飲酒
坐到店裏慢慢喝
短衣幫
長衫客
貧
富
段落大意
第二段:
- 介紹掌櫃的為人和「我」的職務。
序幕
掌櫃嫌他不會招呼長衫幫,易得失主顧
又嫌他不會做羼水、欺瞞酒客的事
反映掌櫃為人市儈勢利,欺瞞顧客乃是家常 事
反映當時人們互不信任,爾虞我詐
段落大意
第三段:
- 藉著「我」的回憶介紹孔乙己出場。
序幕
「我」說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
孔乙己是笑聲的根源,暗示孔乙己是眾人的笑柄、取笑的對象。
段落大意
第四段:
- 描述孔乙己的外貌、言語和綽號的來由。
發展
孔乙己的外貌
穿著長衫,但又髒又破
身材高大
青白臉色
滿臉皺紋、傷疤
亂蓬蓬的花白鬍子
衣衫襤褸
孔乙己的語言行為
滿口似通不通的「之乎者也」
故作豪氣(排出幾文錢)
好爭辯,但又不善辭令
死要面子
段落大意
第五段:
- 介紹孔乙己的謀生方法、潦倒的生活和品行。
發展
孔乙己的職業
無人真正知曉
曾讀過書,但未進過學
曾替人鈔書
甚至做過鼠摸偷竊行為
孔乙己的品行
不會營生
好吃懶做
但有信用,不會拖欠酒錢
段落大意
第六段:
- 著力描寫孔乙己考不上科舉,又不會營生,卻死要面子。
發展
通過寫孔乙己不會營生,成為眾人笑柄,反映科舉制度的禍害 ─ 讀書人只顧讀死書,不懂謀生技能
通過寫孔乙己被人們取笑連秀才也考不到而感頹喪,反映當時讀書人以未能考得功名為憾事,沉迷科舉
段落大意
第七、八段:
- 描寫小孩與孔乙己交往的情形,藉此反映孔乙己的迂腐。以小孩對他的態度,反映他不受人尊重。
發展
「我」對孔乙己想教他寫字的一番好意不領情
孔乙己執著於茴字的不同寫法,反映他只會死讀書,讀死書,不切實際
孔乙有愛心的一面,他請小孩子吃茴香豆,但仍不脫愛拋書包的一套迂腐
探究品味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
结构上:
内容上:
概括孔乙己一生的悲剧遭遇,深刻说明孔乙己在
人们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承上启下
段落大意
第九段 (过渡)
- 概括孔乙己在眾人當中的地位。
高潮
孔乙己在店中沒人理睬,只有小孩子才會跟他說話
小孩子對他亦不見尊重
他在咸亨酒店的地位只是作為人們玩樂取笑的對象
段落大意
第十段:
- 記酒客談論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折腿的事。
高潮
丁舉人恃著權勢,可以濫用私刑,反映當時人 們趨炎附勢
掌櫃對孔己己的傷勢如何漠不關心,只記掛他的賬,反映掌櫃唯利是圖
段落大意
第十一段:
- 記孔乙己突然出現。集中描寫孔乙己折腿後的可憐和淒涼境況。
高潮
臉上黑而且瘦
面色頹唐、聲音微弱,不再多言
一件破夾襖
盤著兩腿,墊著一個蒲包, 用繩掛著
拿錢出來時滿手是泥
走時用手撐著地上慢慢走去
孔乙己再次出現在咸亨酒店的外貌
段落大意
第十二、十三段:
- 寫孔乙己一去無蹤,到了哪裏無人知曉,可能死了,大家漠不關心。
結局
留下一個讓讀者思考的空間
究竟是甚麼導致孔乙己有這樣的下場?
他不會謀生,因而餓死?
丁舉人打死他?
社會上階級歧視害苦他?
科舉制度害死他?
“笑”的深刻含义:
1、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5、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已被打折了腿,已经萡成样子,
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
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一群孩子都在笑声中散了
3、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
2、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
“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
麻木不仁、穷极无聊,蕴藏着一股悲凉的意味
冷漠无情,没有人性的笑
天真无邪的笑
“笑声”贯穿全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
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批
判了群众的麻木。
对比的写作手法
1、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外貌、动
作、语言、神态的对比描写。凸现孔乙己
的性格特征与不幸遭遇。
3、邻居孩子与大人对待孔乙己的不同态度的
对比描写,揭示封建文化教育使人们逐渐
丧失良知而变得冷漠。
2、科举考试的失败者与获胜者的对比描写,
揭露科举制度罪恶。
学生讨论
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说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外貌描写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则含蓄地说明他硬摆“读书人”
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这一外形的
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
剧命运的必然性。
动作描写
语言神态描写
孔乙己出场时的外貌描写
“他身材很高大”,可又是“青白脸色”,这说明他营养不良和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因为他穷困而偶然偷点东西,结果被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他那“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已是50开外的年龄,又表明他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说明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到了十分迂腐麻木的程度。
动作神态描写
动作神态描写着重表现孔乙己自命清高、死爱面子、迂腐不堪、自欺欺人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和性格。
“站着喝酒” 深刻地提示了孔乙己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的窘迫。是孔乙己形象最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排出九文大钱” 则表现了孔乙己穷酸而想炫耀的自赏自傲心理。
“睁大眼睛”“涨红了脸”地辩解,表现了恐慌、羞恼、死爱面子、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性格 。“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那种读书人自命清高的性格,跃然纸上。“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是他追求功名没有结果的必然反映。
四体不勤,懒
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
死要面子
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角度分析
穷困潦倒
自命清高
至死不悟
热心善良
环境分析
孔乙已是—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短衣帮也处在社会最底层,然而他们对豪强者充满敬畏,对不幸者又肆意嘲弄,他们以“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为话题,故意引逗得孔乙己涨红了脸,绽出额上条条青筋去争辩,于是“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他们还专揭孔乙己的精神上的“伤疤”,“你当真认识字么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以看见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的样子为乐事。惟利是图的掌柜只是惦记着孔乙己是否交清了酒钱,孔乙己不再来之后,他也只是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根本不关心孔乙己的命运。还有那个始终没有出场的丁举人,只因为孔乙己偷了他家的东西便“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更是残忍狠毒。孔乙己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样冰冷的人群中,连一声微弱的抗议也没有,多么悲惨。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的脸色,皱纹间
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
绰号,叫作孔乙己。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
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
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
是现钱,就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神,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
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
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
便又在旁人地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人们用“孔乙己”这一绰号代替他的名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2、当掌柜说孔乙己又偷了东西时,他这回为什么“不十分分辩”?
3、第二段中作者主要用了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
4、结合划线语句,简要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的脸色,皱纹间
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
绰号,叫作孔乙己。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
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
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
是现钱,就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神,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
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
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
便又在旁人地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人们用“孔乙己”这一绰号代替他的名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孔乙己社会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是人们心目中的笑料。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的脸色,皱纹间
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
绰号,叫作孔乙己。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
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
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
是现钱,就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神,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
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
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
便又在旁人地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2、当掌柜说孔乙己又偷了东西时,他这回为什么“不十分分辩”?
答:孔乙己被打断了腿,身残气微,到了穷途末路,已无力分辩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的脸色,皱纹间
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
绰号,叫作孔乙己。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
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
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
是现钱,就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神,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
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
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
便又在旁人地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3、第二段中作者主要用了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
答: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的脸色,皱纹间
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
绰号,叫作孔乙己。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
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
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
是现钱,就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神,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
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
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
便又在旁人地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4、结合划线语句,简要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答:第一句写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却又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第二句表现了人们的麻木,对不幸者的冷酷无情。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揭示了在封建思想侵蚀下,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表达准确、简洁
研读探讨:
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1、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2、孔乙己是被冷酷无情的社会所吞没;
3、孔乙己自己太不争气。
4、其它。
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社会原因:
个人原因:
社会制度使民众麻木不仁,以丁举人为
代表的封建统治的摧残将他送上死路。
自命清高、好吃懒做、迂腐不堪、自欺欺人
归纳孔乙己的性格及其思想意义
性格特点: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自命清高,凄苦悲惨但麻木不仁;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孔乙己是在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思想意义: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抛于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即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思想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与黑暗。
练习
1、写酒客和掌柜的笑的作用是
3、结尾一句“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2、文章写几次“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作用是
的麻木,点明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突出当时人们
说明孔乙己之所以让人惦记是因为他欠了十九个钱,
辛辣地揭露了孔乙己还不如十九个钱有价值的残酷现实。
不矛盾。“大约”表明没有亲见,知识一种猜测;
“的确”是猜测后的结果,揭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
性。
三个逗号一个冒号说明了句间关系的直接性,表意流畅,通达。而开头一句还另有作用——对后文具有渗透作用和铺垫作用。大柜台的“大”字,不仅写柜台宽,而且写高。这与后文的描写相合。“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弯腰下去说道……直起身又看一看豆……”望,朝上看,“弯”,“直”写动态都是柜台高大所使然。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
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酒。”
“靠柜外站着”喝,这是穷苦的劳动人民;另一种“穿
长衫的”主顾,“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
慢慢地坐喝”。
这是悠闲阔绰的剥削阶级。这一长一短,一里一外,
一坐一站的鲜明对照,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对立,贫富
的悬殊。
“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慢慢地坐喝”
“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的地位同短衣帮一样,都是穷苦人;
而“穿长衫”又说明他同时又是不同于短衣帮的读书人;他明明
是处于社会最低层,任人嘲笑,任人鞭打的可怜的小人物,都
硬要摆出与众不同的架势。整天穿着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
死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不放,梦寐以求的是
沿着科举的路爬上去,像丁举人那样飞黄腾达;而现实却使他
惨遭丁举人的残害,绝了一切生路,直到在人们的嘲笑中无声
无息地离开人世间。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作者运用互相矛盾的词语构成警句,进而使
矛盾达到内在的高度统一,从而使人物形象得到深刻的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作者采用的是“引用”的修辞手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鲁迅说过,“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浑名也不易”。这里“引用”描红纸上半懂不懂的话,给孔乙己起了个半懂不懂的绰号,概括和凝聚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个绰号本身就是生动形象而高度凝炼的语言。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
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
叫做孔乙己。”
孔乙己的这个付钱的动作和他那斯文、郑重、认真而又透出几分拘谨和朴实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从中我们领悟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而形象、语言凝炼而深刻。同时我们从孔乙己付钱的郑重、认真的神情中也感觉到这九文大钱来之不易!象孔乙己这种悲若无告的下层知识分子,他的灵魂深处本来是诚实与洁白的,偷窃并不是他的本性,但社会把他剥得一干二净,他是被逼无奈走上偶尔偷窃的路的,孔乙己在那种不正常的社会中不得不逆转自已灵魂的方向,演出灵魂的悲剧。
孔乙己的这个付钱动作,是他在无端受到别人诎笑,嘲弄而陷于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伙计要酒要茴香豆同时发生的,他面对短衣帮的嘲笑,他表面表现出不予理会而镇定的样子,实是用来掩饰他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他象是在告诉伙计,九文,一文不少!他是清白的不做假的。
“便排出九文大钱”
当酒客故意揭他偷东西时,孔乙己要竭力争辩。但话刚说出口,便被抢白打断了。所以,这句话里的省略号表示因被抢白而话未说完。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
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第四、六两段结句都是“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用的是反复修辞方法,它有力的渲染了哄笑的气氛,清晰的表现出人们麻木的嘴脸,强烈的透露出悲凉的意味,同时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文势跌岩有致。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里的省略号反映说话的断续,表示赞赏后在思索新的问题。
上文中的“窃书不能称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称偷么?”其中省略号的用法也属此类。即用以拨出他张口结舌,又要努力思索出辩词借以搪塞的心境。
“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
很显然作者采用的是“引用”的修辞手法,是“暗引”。是为塑造人们形象服务的,作者曾深有感触地说:“创作难,就给人起一个称号或浑名也不易。”这里暗引自《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闻之曰:‘……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的原意是说:“真正的君子会有这样多的技艺在身吗?我想是不多的。”这是孔子听到太宰(官名)赞美自己时自谦的话。孔乙己在“着了慌”的场合,急不择言,于是“半懂不懂”引用了孔子的话,但却不是指“技艺”,而是指“茴香豆”。这样一来,孔乙己的“迂腐无能”,便和盘托出了。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句话从内容上看,它概括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毫无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在人们的心目中孔乙己始终只是一个笑料,打断腿之前之后都一样。
这句话从结构上看,它承上启下。前一分句总结上文,和“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相呼应。后一分句暗示了孔乙己无人关心,很自然的引起下文,把情节引向高潮。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一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极其鲜明地刻画了掌柜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同时也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孔乙己已长久没有来,掌柜只是在中秋结帐时才想起孔乙己来,想起孔乙己只是因为他还欠十九个钱。第二次被打折了腿的孔己乙已经惨不忍睹,可是掌柜见了孔乙己,开口便是付帐,“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这一次反复更显出掌柜冷酷无情,篇末的两次反复,更是把掌柜的市侩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四次反复又让人想见孔乙己再没有钱路了。偷到丁举人家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冒着危险去的,结果被打折了腿,终于悲惨死去。从上可知反复修辞的表达效果是非常突出的。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这是明显的被动句式。谓语前省略了“被”字的被动句式
依照传统的用法,“被”字句主要是说明主语有所遭受,遭受自然不会是自愿的,因此这种“被”字句总是表示有损害或不愉快,不愿意一类的行为。例如:“刚才说的话被他听见了”,说话人一定是不愿意他听见的,跟“他听见了刚才说的话”意思是不相同的。因此“我写信”就不能改成“字被我写”因为“写”对于“字”即没什么损害,也无愉快或愿意与否。
但主语是受事的句子却不一定要用“被”字,尤其口语中“被”字常被省略的。例如:(1)“字写坏了”(2)“桌子放在门口”(3)“工作组老王调走了”等等“他打折了腿了”正属于这一类省略了“被”字的被动句式。
“他打折了腿了”
句中加黑的部分,通常的说法是“一天比一天凉”,“比”是介词,用以比较程度,兼表递进。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句中的省略号表示说话人心情的矛盾。孔乙己死爱面子,想用“跌断”来掩饰。这个饰词连他自己也觉得难以启口,但又不得不说。
“跌断,跌,跌……”
“摸出四文大钱”极其精当地写出了孔乙己穷困和买酒的窘态,我们不难想象,如果孔乙己袋中的钱多,一抓一把,何需下手去摸;退一步说,即使钱少,倘若孔乙己的手腕灵活,一掏就出,也不需手在袋里来回摸索。可是,此时的孔乙己已经是心残身废,瘦骨嶙峋,面如焦土,“已经不成样子”!用那只颤抖的手想从口袋里取出恐怕是仅有的四文大钱,必然是要“摸”一番的!这个“摸”字,不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也深刻预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总之,这个“摸”字也和前文的“排”字一样,准确而形象,显示语言的凝炼深刻。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作者善于运用相互矛盾的词语构成警句,进而使矛盾达到内在的高度统一,从而使人物形象或故事内容得到深刻的表现。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是《孔乙己》一文的结束语。“大约”是表或然判断的,“的确”是表实然判断的。一般说,这两类互相矛盾的词语是不能用在同一个句子中的。然而,我们在这篇小说结尾处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不认为语法和逻辑上有问题,反而觉得别有一种味道,有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
这一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对“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约”又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揣测。从语法上分析,“的确”是对“死了”的修饰,作“死了”的状语,而“大约”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修饰,是全句的状语。文中的“大约”表示一种推测。因为出入咸亨酒店的人谁也没有看见过孔乙己死了的现场。类似这一句的形式,在鲁迅别的作品里还可以找到。例如《阿Q正传》中,“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等等。这类句子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后面的“的确”或“确凿”一类词,常是针对文中提及的一种说法或想法的肯定,而前面的“大约”“似乎”一类词,则常在婉转推测的语气中。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朗读课文
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
从孔乙己的外形、肖像、服饰、语言、
神情、动作等方面进行人物分析,理解
人物性格特征。
三、
任选一题目,写一则读后感。
A)《笑声中的悲剧》
——谈环境描写的作用
B) 《病态的社会,灰色的人生》
——谈孔乙己的性格及人生轨迹。
新编孔乙己
天太冷了,几乎把一切东西都冻得僵硬,风往北吹,伴着沙石狂飙着,太阳好像离我们那么远,为什么不多给我们一些光热呢?
孔乙己拖着那两只已被打断的腿,用双手撑着地向前艰难地移动着,他依然穿着那件破夹袄,当然已经不能遮住身体,他在寒冷和饥饿的折磨下几乎无法呼吸,嘴里好似不停地叨咕着:“冻死我也,冻死我也……”就是这样他不知不觉地已经到了菜市场。他看到那些做买卖的都在不停地吆喝着,又都在给那些有钱的长衫主顾低三下四地点头哈腰……在饥饿的驱使下,他拖着那两条被打断的腿,企盼能够得到一些食物。但是他还是放不下那读书人的架子,不肯说出那句:“给我点饭吃吧!”那买卖人见到这个臭乞丐,好似害怕妨碍他们的生意,连声骂道:“抽乞丐,离我们这远点,别妨碍我们的生意,否则就废了你。”就在这时从菜市口东面来了一队人马,后面有一座小轿子,见孔乙己坐在街当中,几个当差的过来,把孔乙己连打带骂的赶到了街边。这下可把轿子里的大老爷惊动了。那个大老爷从轿子里出来走到孔乙己跟前,提提嗓子喊道:“我范老爷如今乃是爱民如子的大好人,哎!当差的,拿几个馒头给这个乞丐。”孔乙己见几个干馒头扔了下来,为了保持读书人的架子并没有理睬。这个反老爷见到孔乙己不理他的馒头。话题一转,双眉倒竖,由刚才的心平气和突变晴天霹雳,把那尖嘴猴腮一噘便骂道:“呀哈!你这个臭乞丐,真不识抬举,你这个现世宝、癞蛤蟆,你在这真是影响市容……”就这样孔乙己又遭受了一次拳脚的洗礼。把那已经非常破烂的衣服打得更加破烂,使孔乙己的身上又多了几处伤口。可是在这拳打脚踢中似乎夹杂着一个声音:“非礼也……非礼也……”这个范老爷的所作所为好似会使每一个人快乐,在众人的围观下,孔乙己好像被人观赏演戏的猴子一样。
慢慢的人群散去了,也许是他们认为没有什么好戏可看了吧。
在孔乙己的面前忽然间伸出了一串糖葫芦,孔乙己大吃一惊,原来是一个小男孩,
身穿一件小棉袄,站在孔乙己的面前。“吃一颗冰糖葫芦吧!”那个小男孩说。孔乙
己看了看那个小孩儿,痛苦的脸显出欣慰的神情。那颗冰糖葫芦含在嘴里好像是一
颗炽热的火球温暖着孔乙己那冰冷的身躯,孔乙己没有想到居然还会有一个小孩儿
来可怜他。这颗糖葫芦让孔乙己感到了一丝甜意,一缕温情。“给你,都吃了吧!”小
男孩把一串糖葫芦递了过来,孔乙己分明听见了这一声清脆的声音“大伯。”几乎全身
的疼痛都消失了,口里回道:“足矣……足矣……”慢慢地闭上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