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21: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新课导入: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22年在北京举行,从开幕式上的“迎客松”、“二十四节气”,到闭幕式上的“送别柳”、“十二生肖”,中华文化与冰雪文化交相辉映。赛场内外,中华文化元素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融合。中国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同世界各国“一起向未来”。
中华文化几千年连续不断,绝无仅有,是现存的人类文化自然发展的唯一模式。研究中国文化史,正是解剖人类文明自然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的不可绕过的途径。
让我们走进课堂,感受中华文化的世界魅力。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程标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自主学习,概括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
开始传入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日趋兴盛
魏晋南北朝
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完成本土化
隋唐
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融合
宋明
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
1、佛教的传入
材料: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而且,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樂”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佛教还提出了唯心主义的“十二因缘”说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希望从佛教中找到为自己统治所需要的精神武器,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这就是佛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生根的一个重要原因。
——叶洵灶: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原因: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佛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实现本土化;佛教思想本身具有合理之处,容易被统治者接受和利用维护统治;社会统治的黑暗和封建剥削的沉重,人们生活困苦,寻找精神寄托等。
问题探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思考: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材料一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材料二 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来源于佛教的汉语词汇: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烦恼、解脱、一尘不染、一厢情愿、臭皮囊、觉悟等。“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赵朴初《俗语佛源》
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佛教传入的影响
(1)积极: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纳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佛教建筑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等是中化文化的瑰宝。
(2)消极:
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1)明末清初:
背景:
①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②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③传教士的推动;
④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⑤政府的支持。
表现:
①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
②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④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招揽人才。
材料 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 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 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问题探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思考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原因、表现?
2、西学东渐
(1)明末清初:
特点: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所触动;②传教士在宗教传播的同时,也传入科学技术;③西方科技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相对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
影响:①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生机;
②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
问题探究:依据所学思考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影响,分析西学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
原因:
①经济:重本抑末,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②政治:封建专制强化,统治者盲目自大
③文化:理学,文字狱,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④对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约束
学有所思:根据所学知识对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背景:
前者是在中国国力较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而后者则是在中国落后于西方被迫向西方学习
内容不同:
前者内容涉及较少主要是自然科学,后者则内容包括广泛,涉及器物、制度、思想等多个方面
主体和目的不同:
前者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与中国士大夫进行合作,反映了向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目的; 后者是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目的是救亡图存。
(2)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
背景:
①19世纪中叶,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②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新式学堂,留学教育,译书机构等等)
表现:
①学器物:
A.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影响有限。
B.洋务运动时期:
新式学堂: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留学教育: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译书机构: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2、西学东渐
自主学习:梳理教材,概括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的背景、表现?
2、西学东渐
(2)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
表现:
②学制度:
A.资产阶级维新派:效仿西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B.资产阶级革命派: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得到传播,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的思想,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③学思想:
A.资产阶级激进派:1915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B.无产阶级: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层次 时间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19世纪60年代 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编译书籍;仿制西方战舰
地主阶级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
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产阶级维新派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思想 民国时期 资产阶级激进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问题探究: 归纳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历程及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特点:①历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即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②主题:救亡图存。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③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进行了探索和斗争;④认识: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从走他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
历程:
材料一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7卷
材料二 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卷
问题探究:近代的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影响:①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②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兴起,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推动了中国改革和革命运动的兴起;④近代教育出现,培养了大量近代人才;⑤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态度:①应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在外来文化面前,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类别 时间 影响
汉字
儒学
佛教
社会 制度
社会 生活
文化 传播
前4-3世纪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
3-5世纪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4世纪以后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赋税制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
7世纪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
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7世纪
14世纪
15世纪
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自学:结合教材梳理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现代韩国的“端午祭”除了时间是在五月初五外,基本和我们的传统端午节毫无关系,并且也未影响“中国端午节”于2009年申遗成功。此次争端警惕国人:在构建文化自信的同时要摒弃文化优越论,保持批判性的思考,形成知性的力量,令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
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当时国内很多人都愤愤不平,误以为韩国抢注了中国端午节,导致中国无法申遗。后来才知道,原来韩国端午祭和中国端午节是两码事。
2006年韩国将一本问世400周年的韩医学圣典《东医宝鉴》,申请为“纪录遗产”。因中国大多数民众误会为韩国要将中医变为“韩医”申请为世界遗产而批判声四起。
之后“有关孔子是韩国人”“韩国发明活字印刷术”等关系到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主权”之争一直持续着。
2006年在汉语研究英文网站上将一篇2002年发表的题为《韩国人发明了汉字》的文字再次提出,讨论更为激烈。
知识拓展: 中韩端午“申遗”、文化之争。
启示: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在“争”而在继承和弘扬。
①激发国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②反思传统文化遭遇冷落现象;
③强化国人对无形文化的认同;④重视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⑤采取措施来传承无形文化遗产。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学西传
造纸术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促进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欧洲人借鉴中国活字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8世纪后(唐朝),造纸术逐渐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和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影响:①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便利了文化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思想解放;②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封建武士阶层日益衰落;
③指南针的使用,为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总之,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
自学:结合教材梳理四大发明外传概况和影响?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热”
(1)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用孔子的自然信仰来批判基督教神学。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谈家胜《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材料二 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巴黎印行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附有《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译文。作为首次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译本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1691年英文译本出版,书名叫《孔子的道德》……孟德斯鸠等著名启蒙运动思想家都仔细研读过此书。当时整个欧洲到处可以听到颂扬中国的声音。
——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思考: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欧洲17-18世纪掀起“中国文化热”的原因。
提示:①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根本); ②欧洲诸国加强实力,反对专制的需要;③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运动的推动;④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性和互补性;⑤儒家思想的优秀成分,具有借鉴价值。
自学:结合教材梳理中华文化在欧洲传播的概况及影响?
材料:对待传统文化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的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文化,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一种历史包袱,是拖累时代前进的惰性力量,是应该彻底抛弃的糟粕。 一种是死守旧有文化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
坚持取其精华(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民惟邦本、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忧患意识等)、去其糟粕(迷信、愚昧、专制思想等)、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外来文化:+ 洋为中用)
课堂探究: 如何看待材料中的两种观点?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①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明的多元发展。
②辐射其他国家,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汉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佛教、四大发明、伦理观、哲学观、政治思想等传播影响世界)
③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
P12思考点: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政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经济:开通海陆“丝路”,促进欧亚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深刻影响欧亚大陆;开创“一带一路”带动欧亚经济发展;
外交:开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特色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文化等:科举制影响西方文官制度;孔子学院;中医学促进世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2020抗疫为世界提供借鉴;
习近平指出: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密码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佛教传入:原因、进程、影响
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传入
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
东亚文化圈
朝鲜、日本、越南
琉球、东南亚
中学西传
四大发明的外传
“中国热”
学器物
学制度
学思想
课堂总结
1.(2025年·全国Ⅰ卷)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C
高考真题演练:
2.(2025年·全国Ⅲ卷)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D
3.(2025·广西卷)晚清时期,国人对西学的认知,经历了从“朝士皆耻言西学”到80年代的“谈洋务者亦不以为深耻”,再到90年代后,形成了“中国人心至是纷纷欲旧邦新命”的气象。这种转变源于(  )
A.阶级矛盾尖锐 B.洋务运动失败
C.立宪运动兴起 D.民族危机加深
D
4.(2025·浙江卷)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
A.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B.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
C.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
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