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二上2.4《除法的意义和除法算式的读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二上2.4《除法的意义和除法算式的读写》(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04 16:48: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除法的意义和除法算式的读写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二
课题 除法的意义和除法算式的读写 课时 1
课标要求 会简单地应用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教材以 “分桃子”“分苹果” 等生活情境为载体,通过具体分物活动(如 “6 个桃子每盘放 2 个”)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是 “平均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等方式,将 “总数”“每份数”“份数” 等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表象。例如,分桃子的情境中,学生将 6 个桃子每 2 个放一盘,得到 3 盘,对应算式6÷2=3。同时,强调除法算式的规范读法:“6÷2=3” 读作 “6 除以 2 等于 3”,并通过对比 “12 除以 3” 与 “3 除 12” 的不同表述,帮助学生明确 “除以” 对应 “被除数 ÷ 除数”,而 “除” 需调换顺序(即 “12÷3”),避免因语言混淆导致符号表征错误。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平均分”本质,知道“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学生已认识除号 “÷”,能根据平均分情境列出简单除法算式,并会规范读出算式;理解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意义,能初步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体会除法的意义,知道如何用除法解决把一个数按每份几个分,求平均分成多少份的问题。2. 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会根据操作和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3. 在小组合作分物、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合作意识与规范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算式,掌握“总数:每份数量=份数”的关系,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 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会根据操作和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圈一圈,填一填。(1)把 8 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 )个苹果。(2)12个梨子,每个人分3个,可以分给( )个人。教师随机指名汇报。师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学生先圈一圈,然后填一填。 复习导入,从已有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主动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课件出示:师:从题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师:你是如何解决可以放几盘这个问题?先用桃子学具分一分,再想想如何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师: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除号“÷”读作“除以”。师:谁来读读这个除法算式?“6 除以 2 等于 3”,强调 “÷” 读作 “除以”,从左到右按顺序读;师:那你知道算式里的 6、2、3 分别对应分桃子的哪个部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列出除法算式。读读除法算式。除法算式中的每个数代表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被平均分的物品总数÷每份的个数=平均分成的份数。 生:有6个桃子。每盘放2个。学生动手分分,然后尝试列式解决问题。学生尝试读读。生:6 是桃子总数,2是每盘2个,3是每盘有3个。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汇报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一学习过程理解知识,学会思考,懂得交流,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
三、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师:同学真聪明,学得真快,接下来我们再来分分菠萝。看看谁最先完成。课件出示: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答案,全班评议。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订正。 过变式设计能进一步深化教学意图,让学生在不同情境和形式的练习中,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2. 20支铅笔,每个笔筒里放4支,需要( )个笔筒。3. 12根骨头够( )只小狗吃。4. 18枝花,每个花瓶插6枝,需要( )个花瓶。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师小结: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被平均分的物品总数÷每份的个数=平均分成的份数。 生:把一些物品按几个一份平均分,求分成几份,可以用连减算式表示,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 先动手摆一摆,再填算式。2. 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3. 看图写算式。能力提升:4. 读出下列各算式。按照算式15÷3=5,在下图中圈一圈。拓展迁移:6.要摘掉多少花?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围绕 “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读写” 展开,严格遵循教学设计中 “操作→情境→抽象” 的路径,结合二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通过分学具、辨情境、练表达等活动推进教学。教学通过 “操作 + 情境” 的方式,让学生初步建立了 “除法即平均分” 的认知,但也暴露了 “个体差异应对不足”“符号与意义衔接不深” 等问题。后续教学中,需更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痛点,通过 “分层支持、强化联结、优化时间” 等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从 “会列算式” 走向 “懂意义、会应用”,同时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除法认知体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乘法和除法》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乘法和除法》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提出了: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运算之间的关系。
2.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课程标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
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乘法和乘法算式、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认识平均分、除法的意义和除法算式的读写、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三)学生认知情况
本单元是二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乘除法的意义,由于在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很少会遇到乘、除法相关概念,对于体会运用乘法、除法计算的优越性与必要性比较有难度,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应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的书写方法以及读法,并且可以运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目标拟定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理解相同加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动手操作和具体事例,经历由“平均分”到用除法算式表示的抽象过程,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借助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如分糖果、苹果等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
4.解决复杂分物问题时,鼓励学生积极交流、互相协作,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共同攻克难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交流能力。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理解相同加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
2.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4.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法算式,掌握“总数÷每份数量=份数”的关系,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5.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根据具体事例写出除法算式。
(二)教学难点:
1.感受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准确将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
2.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会根据操作和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培养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分析问题、模型建立、推理证明等,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启动创新思维,积极探数学知识,并具各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从具体编排来说,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乘法和除法” 在教材编排上独具匠心,紧密贴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数学学习规律,致力于为学生构建系统且扎实的乘除法知识体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开篇,如游乐园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圈一圈等直观方式,观察相同加数连加的现象,从 4 + 4 + 4+ 4 4的加法算式自然过渡到乘法算式 5×4 或 4×5,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建立乘法的基本概念。随后,逐步引入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乘数× 乘数= 积,使学生清晰认识乘法算式的结构。在乘法学习基础上,教材通过大量平均分物的情境,如分水果、分鱼等,引导学生回顾 “平均分” 概念,进而引出除法运算。将 9 个苹果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每人几个?学生在动手分一分的过程中,深刻体会除法的本质,同时认识除法算式中被除数 ÷ 除数 = 商各部分名称,完成从乘法到除法的知识迁移。
教材进一步通过不同情境,让学生理解除数的双重含义。在对比练习中,强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乘法和除法 认识乘法和乘法算式 1
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1
认识平均分 1
除法的意义和除法算式的读写 1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认识乘法和乘法算式 目标: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会读、写乘法算式,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任务一:认识乘法 1.通过学习活动,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会读、写乘法算式,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目标: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熟练将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乘数、乘号、积)。 任务一: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乘数、乘号、积) 1.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能熟练将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乘数、乘号、积)
认识平均分 目标: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能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方式进行平均分,掌握“按份数分”和“按每份数量分”两种方法 任务一: 认识平均分 1.通过合作探究活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掌握“按份数分”和“按每份数量分”两种方法。
除法的意义和除法算式的读写 目标: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会根据操作和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 任务一:除法的意义和除法算式的读写 1.通过合作探究活动,会读、写除法算式,会根据操作和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目标: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根据具体事写出除法算式。 任务一: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通过合作探究活动,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