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度九年级(上)
开学测试试卷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 开展思想解放运动 B.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 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D. 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 这场鏖战耗时2年零9个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将“武装到牙齿”美军从家门口赶回了三八线,创造了“世界上唯一用步兵围歼机械化部队”的战争奇迹。这里的“战争”指的是( )
A. 甲午中日战争 B. 抗日战争 C. 解放战争 D. 抗美援朝战争
3. 年画是中国人春节期间用来装饰生活环境的一种装饰画,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新得的黄牛》。年画上题诗为: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黄牛,犁椎绳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东头,只要咱们加油干,往后吃穿不用愁。此作品反映了( )
A. 土地改革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B. 农业合作化的模式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4.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指出:(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这一制度是( )
A. 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民主集中制
5. 一名资本家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材料描述相关的事件是( )
A. 农业合作化 B. 一五计划 C. 公私合营 D. 手工业合作化
6. 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增加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且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拨乱反正工作圆满完成 B. 民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7. 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样本,1988 年,海南经济特区提出了引进外资、由外商成片承包开发、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洋浦模式”并得到中央支持。但在当时却因有人公开指责这一模式而引发一场“洋浦风波”。这表明了( )
A. 对外开放需要解放思想 B. 海南政策独树一帜
C. 农村体制改革阻力重重 D. 海南经济发展优势
8. DeepSeek作为一种工具,在技术上打破了许多人为设置的障碍和门槛,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便利快捷,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追赶的机会,推动了全球科技合作的可能性。这体现出( )
A. 协调、绿色的新发展理念 B. 坚持道路自信的发展理念
C. 坚持理论创新的发展理念 D. 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9. 词汇出现的频率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下列高频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2012—2022年媒体上的是( )
A 多快好省、大炼钢铁、“铁人精神”
B. 包干到户、解放思想、经济特区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南方谈话
D. 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新发展理念
10.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下图为西藏自治区在2015—2024的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推动西藏经济稳步发展得益于( )
A. 政治协商制度 B. 人大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
11. 澳门初、高中历史新教材将澳门地方史融入中国史和世界史,增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篇幅,将“正确认识祖国和澳门的历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为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这反映出澳门( )
A. 注重践行“九二共识” B. 加强国家认同教育
C. 转变社会、经济制度 D. 注重民生改善工程
12. 2025年是《反分裂国家法》颁布20周年,该法第五条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由此可见( )
A. 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B. 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C.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当前最主要任务 D. 和平统一是实现两岸统一的唯一途径
13.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20世纪50年代,为促进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全方位外交的原则
C. “一国两制”的原则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14. 1949年,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的致辞中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是一部屈厚的外交史,我们……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据此,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外交政策是
A. 独立自主 B. 互利互惠 C. 求同存异 D. 全方位外交
15. 对联“隆誉功因田地事,平心志在稻粮谋”高度赞颂了一位科学家的突出贡献。这位科学家的主要研究领域是( )
A. 中医药学 B. 国防军工 C. 电子信息 D. 农业科技
16. 近年来,网上购物开始走进普通家庭,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网上购物,小到书,大到家电都在网上购买,年轻人更是热衷于在网络上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国内也随之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购物网站,例如当当网、淘宝网、卓越网、拍拍网等。网购的发展得益于移动支付。材料旨在说明( )
A. 工业化改变人们生活节奏 B.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善了人们生活
C. 科技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 D. 网购需要注意网络安全问题
二、材料题(共52分)
17.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转折】
材料一: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为_______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摘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结合所学,在材料一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会议名称,并指出通过该会议全党工作的中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大胆尝试】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2)请写出材料二中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具体措施。
深入探索】
材料三: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指的是什么?
【理论创新】
材料四: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摘自邓小平《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
(4)根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为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创造性构想是什么?该构想成功实践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还潜伏着国民党派遣特务等各种反革命分子约60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约60万,这些反革命分子着重在财政经济部门中进行破坏活动,企图阻挠中国人民的建设工作。另外,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反动组织也大肆活动,诋毁党的政策,造谣惑众,挑拨离间,极大地扰乱了社会秩序的安定。朝鲜战争爆发后,反革命分子的气焰更为嚣张,认为美国已把战火烧到中国的大门,复辟的时机到了,更加紧了破坏活动。针对这种情况,从1950年12月开始,在全国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
材料二 1950年8月27日起,美军飞机不断侵入中国领空,造成我财产损失、人员伤亡。9月30日,美军全线进抵三八线。中国政府多次表明自己的态度,指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反对美军把战争扩大到整个朝鲜,主张和平解决朝鲜事件。虽然美国政府获知了这些信息,但是却低估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力量。美军于10月7日越过三八线,向朝鲜北方大举进犯,并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志愿军打响入朝作战第一仗的次日,党和政府在国内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
——以上资料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1)据材料一,概括镇压反革命运动的目的有哪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性事件。分析美国低估中国人民“决心和力量”的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上述两场运动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
19. 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成一团,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十六个星座,五六十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摘编自歌曲《爱我中华》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制度。
材料二: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
——摘自港澳回归的诗歌
材料三: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湾,还有那脚印两对半……坐上那动车去北京,日夜思念啊在心中,去看看那天安门上太阳升,还有那雄伟得万里长城……
——摘编自歌曲《2035去台湾》
(2)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50字以上。)
2025-2026学年度九年级(上)
开学测试试卷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题答案】
C
【2题答案】
D
【3题答案】
A
【4题答案】
B
【5题答案】
C
【6题答案】
C
【7题答案】
A
【8题答案】
D
【9题答案】
D
【10题答案】
C
【11题答案】
B
【12题答案】
A
【13题答案】
A
【14题答案】
A
【15题答案】
D
【16题答案】
C
二、材料题(共52分)
【17题答案】
(1)名称:十一届三中全会。变化: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
(2)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构想:一国两制。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18题答案】
(1)保障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稳定社会秩序;为抗美援朝战争建立稳固的后方环境。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连年战乱给中国带来的创伤亟待医治;解放军当时的武器装备相当落后;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综合国力异常强大等。
(3)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9题答案】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观点:“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论述:“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一国两制”首先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我们充分相信“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综上所述,“一国两制”的构想维护了国家主权,实现了祖国统一,是推进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