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4 20:0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节,是连接速度—时间关系与位移—时间关系的核心桥梁。教材通过实验数据引入位移公式的推导,强调从v-t图象中“面积”求位移的物理思想,体现数形结合的科学方法。该节内容不仅深化对匀变速运动规律的理解,也为后续自由落体、竖直上抛等典型运动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和速度—时间图象的基本读图能力,初步具备函数与图像的数学基础。但对“面积表示位移”这一抽象概念理解困难,易将匀变速位移公式与匀速公式混淆。此外,学生在逆向思维(如减速运动)、多过程问题分析中存在障碍。教学中需借助情境化任务与可视化手段,引导学生从图像中“看见”位移,从公式中“理解”变化,提升建模与推理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通过生活实例(如汽车启动、刹车)识别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并描述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2. 能结合v-t图像观察不同加速度下位移的累积过程,理解“面积即位移”的物理含义。
思考现实世界
1. 能运用微元法与极限思想,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 v t + at ,并理解各项的物理意义。
2. 能对比匀速与匀变速位移公式的差异,分析初速度、加速度对位移的影响机制。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文字、公式和图像三种方式准确表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并实现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
2. 能规范书写解题过程,运用位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刹车距离、加速时间等。
科学思维与探究实践
1. 能设计简单实验方案,利用打点计时器或数字传感器测量物体的位移与时间,验证位移公式。
2. 能在多阶段运动问题中分段建模,合理选择公式进行计算,体现逻辑推理与系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x = v t + at 的推导与理解。
2. v-t图像中“面积”表示位移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
难点
1. 从v-t图像中“面积”推导位移公式的极限思想理解。
2. 在复杂情境中(如多过程、反向运动)灵活选择并应用位移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议题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v-t图像动态演示软件、打点计时器实验装置、小车、斜面、刻度尺、计算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追车危机
【5分钟】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视频片段:
展示一段城市道路监控视频:一辆轿车以10m/s匀速行驶,一辆警车停在路边。当货车经过时,警车延迟5.5秒后启动,以2.5m/s 加速度追赶,限速90km/h(25m/s)。画面定格在警车刚启动瞬间。
提问:如果你是指挥中心,你能预判警车是否能追上?何时距离最大?需要哪些数据?
引导语:要解决这个“追车危机”,我们不仅要知道速度,更需要知道“位置如何随时间变化”——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核心: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二)、回顾已有知识,建立连接点
提问: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如何计算?公式是什么?在v-t图中如何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匀速运动的v-t图,用阴影标出t时间内的矩形面积,强调:“位移=速度×时间=图线下方面积”。
追问:如果是匀加速运动,速度一直在变,还能用“长×宽”算面积吗?那它的位移又该如何求?
过渡语:伽利略曾说:“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微分思想”,去读懂这本运动之书。 1.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2. 回忆并回答匀速运动位移公式。
3. 观察v-t图,理解面积意义。
4. 对变速运动位移产生好奇与疑问。
评价任务 情境理解:☆☆☆
知识迁移:☆☆☆
问题提出:☆☆☆
设计意图 以真实交通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制造认知冲突,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复习匀速运动的位移与图像关系,为新知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从“静态公式”走向“动态图像”,为后续极限思想的引入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图像寻踪
【15分钟】 一、分组实验,绘制v-t图像 (一)、提供实验数据,引导绘图
教师发放实验数据表:某小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每隔1秒记录速度如下:
| 时间t(s) | 0 | 1 | 2 | 3 | 4 | 5 |
| 速度v(m/s) | 0 | 2 | 4 | 6 | 8 | 10 |
要求各小组在坐标纸上描点并连线,绘制v-t图像。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坐标轴标注、单位、比例尺。
(二)、引导观察图像特征
提问:图像形状是什么?斜率代表什么?说明运动性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斜率k=Δv/Δt=a=2m/s ,表明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极限思想,推导位移公式 (一)、提出核心议题:“如何求变速度下的位移?”
引导语:我们无法直接用v×t,因为v在变。但如果我们把时间切得足够小,在每一个极短时间内,速度近似不变,就可以用“小矩形面积”来估算位移。
教师在v-t图上,将0-5s分成5段,每段1s,画出5个矩形,面积之和即为粗略位移。
提问:这样算准吗?误差在哪?如何改进?
引导学生思考:分得越细,误差越小。当时间间隔趋近于0时,折线就趋近于直线,矩形面积之和就趋近于梯形面积。
(二)、动态演示极限过程
使用GeoGebra软件动态演示:将时间间隔从1s→0.5s→0.1s→0.01s不断细分,矩形列逐渐逼近梯形,面积总和趋近于精确值。
提问:最终形成的图形是什么?面积怎么算?
引导得出:是一个直角梯形,上底v ,下底v,高t,面积S = (v + v)t / 2。
再结合v = v + at,代入得:x = v t + at 。
板书公式,强调每一项的物理意义:v t是若无加速时的位移, at 是因加速而“多走”的位移。 1. 分组绘制v-t图像。
2. 观察图像,回答问题。
3. 参与讨论,提出改进建议。
4. 理解极限思想,推导公式。
评价任务 图像绘制:☆☆☆
规律发现:☆☆☆
公式推导:☆☆☆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绘图,强化对v-t图像的理解。采用“微元+极限”思想,将复杂的变速运动转化为熟悉的匀速运动叠加,既渗透了高等数学的初步思想,又让学生“看见”了公式的来源。动态演示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跨越抽象思维的鸿沟,真正理解“面积即位移”的深层含义。
公式应用:破解难题
【15分钟】 一、回归导入情境,分步解决问题 (一)、提出问题链,引导建模
回到“警车追货车”情境,给出完整数据:
货车:v = 10 m/s 匀速
警车:延迟5.5s,a = 2.5 m/s ,v_max = 25 m/s
问题1:警车在加速阶段(0~10s)内,两车距离如何变化?何时距离最大?
提示:当警车速度小于货车速度时,距离仍在拉大;当警车速度超过货车时,才开始缩短。
设警车启动后t 秒两车速度相等:
v_警 = a t = 2.5 t = 10 t = 4 s
此时货车总位移:s_货 = v (5.5 + 4) = 10 × 9.5 = 95 m
警车位移:s_警 = a t = × 2.5 × 16 = 20 m
最大距离 Δs_max = 95 - 20 = 75 m
(二)、判断能否追上
问题2:警车在加速阶段能否追上?
计算警车加速到最大速度所需时间:t = v_max / a = 25 / 2.5 = 10 s
此时警车位移:s_警′ = a t = × 2.5 × 100 = 125 m
货车总位移:s_货′ = 10 × (5.5 + 10) = 155 m > 125 m
结论:尚未追上。
二、拓展应用:多过程运动分析 (一)、引入桥梁减速问题
出示练习13情境:列车长100m,原速72km/h(20m/s),过桥需降速至36km/h(10m/s),减速加速度0.2m/s ,加速0.5m/s ,桥长1000m。求延误时间。
引导学生画出运动过程图:A→B减速,B→C匀速过桥,C→D加速恢复。
分步计算:
减速时间:t = (20 - 10)/0.2 = 50 s
减速位移:x = (v - v )/(2a) = (400 - 100)/(2×0.2) = 750 m
匀速段:速度10m/s,路程=桥长+车长=1100m,时间t =110s
加速时间:t = (20 - 10)/0.5 = 20 s
加速位移:x = (v - v )/(2a) = (400 - 100)/(2×0.5) = 300 m
实际总时间:T = 50 + 110 + 20 = 180 s
若一直以20m/s匀速通过总路程(750+1100+300=2150m)所需时间:T = 2150 / 20 = 107.5 s
延误时间:Δt = 180 - 107.5 = 72.5 s
强调:延误时间 = 实际时间 - 原速通过时间。 1. 分析问题,列出已知量。
2. 分段计算位移与时间。
3. 比较判断,得出结论。
4. 理解“延误时间”的物理意义。
评价任务 模型构建:☆☆☆
公式应用:☆☆☆
逻辑推理:☆☆☆
设计意图 将导入的情境问题拆解为可操作的子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新学公式进行分步求解,体现“学以致用”。通过“警车追击”与“列车过桥”两个典型多过程问题,训练学生画过程图、分段建模、选择公式的能力,提升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同时渗透“比较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当堂检测:技能闯关
【8分钟】 一、基础巩固:公式辨析 (一)、出示选择题2
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随时间的关系为:S = 4t + 2t (米),那么物体运动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
A. 2m/s,0.4m/s B. 4m/s,2m/s C. 4m/s,4m/s D. 4m/s,1m/s
引导学生对比标准公式x = v t + at ,直接匹配系数:
v = 4 m/s, a = 2 a = 4 m/s ,故选C。
二、能力提升:图像解读 (一)、出示选择题5
图(a)为甲的x-t图象,图(b)为乙的v-t图象,则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
A. 甲在整个t=6s内运动方向改变,总位移为零
B. 甲在整个t=6s内运动方向不变,总位移为0
C. 乙在整个t=6s内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总位移为零
D. 乙在整个t=6s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总位移大小为4m
引导学生分析:
甲:x-t图线斜率恒定,说明速度不变,方向不变,位移从0到4m,不为零,AB错。
乙:v-t图中0~3s速度为负,3~6s速度为正,方向改变;位移为两段三角形面积代数和:(-3)+3=0,故C正确。
强调:x-t图看位移,v-t图看速度与位移(面积)。 1. 独立完成选择题。
2. 分析图像特征。
3. 匹配公式系数。
4. 判断运动方向与位移。
评价任务 公式识别:☆☆☆
图像分析:☆☆☆
选项判断:☆☆☆
设计意图 通过精选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公式形式、图像解读、方向与位移关系的理解程度。题目源自教材配套练习,具有代表性。通过即时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强化关键概念,提升应试能力。
课堂总结:升华认知
【2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 (一)、梳理知识脉络
今天我们从“追车危机”出发,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观察**:从v-t图像中“看见”位移——面积即位移;
2. **思考**:用极限思想“推导”公式——x = v t + at ;
3. **表达**:用公式“破解”现实问题——追击、延误、过桥。
这不仅是公式的记忆,更是科学思维的训练: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数学到物理。
(二)、激励性结语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今天你们用想象力切割时间,用数学逼近真实,这就是物理学的魅力。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始终保持这份好奇与勇气,去探索更广阔的物理世界!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点。
2. 理解科学思维方法。
3. 感受物理学习的意义。
4. 树立学习信心。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思维提升:☆☆☆
情感共鸣:☆☆☆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激励性”双模式总结,既系统梳理知识脉络,又升华科学精神与学习情感。引用爱因斯坦名言,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深层认同,为后续学习注入持续动力。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公式应用
1. 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2m/s,加速度为3m/s 。求:(1) 第3秒末的速度;(2) 前3秒内的位移。
2. 已知某物体的位移—时间关系为 x = 5t - t (x单位为m,t单位为s),求:(1) 初速度;(2) 加速度;(3) 第2秒内的位移。
二、能力提升:综合分析
3. 一辆汽车以15m/s的速度行驶,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立即刹车,刹车加速度大小为3m/s 。求:(1) 刹车后4秒内的位移;(2) 刹车后6秒内的位移。
4. 如图所示为某物体的v-t图像,求:(1) 物体在0~6s内的总位移;(2) 0~2s与4~6s的加速度。
(图像描述:0~2s匀加速至6m/s,2~4s匀速,4~6s匀减速至0)
三、拓展探究:真实情境
5. 查阅资料或实地测量:你家附近路口的红灯时长是多少?假设一辆汽车在绿灯最后1秒通过停止线,之后立即以2m/s 的加速度匀加速通过路口(路口宽20m)。请计算该车通过路口所需时间,并分析若加速度减小会对通行效率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1) v = v + at = 2 + 3×3 = 11 m/s;(2) x = v t + at = 2×3 + 0.5×3×9 = 6 + 13.5 = 19.5 m
2. 对比 x = v t + at ,得 v = 5 m/s, a = -1 a = -2 m/s ;第2秒内位移 = x(2) - x(1) = (10 - 4) - (5 - 1) = 6 - 4 = 2 m
二、能力提升
3. (1) 停车时间 t = v/a = 15/3 = 5 s > 4 s,故 x = v t - at = 15×4 - 0.5×3×16 = 60 - 24 = 36 m
(2) 6 s > 5 s,车已停,x = v /(2a) = 225 / 6 = 37.5 m
4. (1) 面积 = 三角形 + 矩形 + 三角形 = 0.5×2×6 + 2×6 + 0.5×2×6 = 6 + 12 + 6 = 24 m
(2) a = Δv/Δt = 6/2 = 3 m/s ;a = (0 - 6)/2 = -3 m/s
板书设计
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左侧】
一、v-t图像 → 位移
匀速:矩形面积 S = v·t
匀变速:梯形面积 S = (v + v)t / 2
【中部】
二、位移公式:
x = v t + at
↑ ↑
初速贡献 加速贡献
【右侧】
三、应用模型:
追击问题 → 分段建模
减速过桥 → 实际 vs 理想
图像分析 → 斜率→a,面积→x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警车追击”真实情境贯穿始终,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实现“问题驱动—探究—应用”的闭环教学。
2. 通过动态演示极限分割过程,将抽象的微元思想可视化,帮助多数学生突破“面积即位移”的理解难点。
3. 作业设计分层递进,既有基础训练,又有真实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不足之处
1. 合作探究环节时间略紧,部分小组未能充分讨论极限思想的深层含义。
2. 对于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公式推导与代数运算中仍存在困难,个别学生未能完全跟上节奏。
3. 实验环节因器材限制未能全员动手,影响部分学生的直接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