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吴汉何尝杀妻》课件(81张PPT) (共8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度[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吴汉何尝杀妻》课件(81张PPT) (共8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6:0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1张PPT。邓 拓吴汉何尝杀妻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习利用论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怎样更有效地组织论证过程。
2.仔细学习作者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过程与方法
1.了解文章结构,找出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2.找出作者的观点和要表达的思想、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不迷信盲从的独立精神。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质疑精神。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一九一二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一九三○年十八岁时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三七年秋到达解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作者简介一九六一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以马南邨为笔名。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全国许多报刊、杂志效仿这一做法,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燕山夜话》包括一百五十多篇文章。林彪、江青等人,出于整垮北京市委,进而搞乱全国,乱中夺权的阴谋,对《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最先举起了屠刀。文痞姚文元《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横加罪名,《燕山夜话》变成了“反党黑文,“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制造了一起震动全国的特大冤案。邓拓因此而含冤自尽,成为“四人帮”一九六六年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邓拓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戏曲舞台上的的曹操是奸诈、残 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说说你对曹操的认识  《三国志》记载,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从正史中看,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奸雄———英雄  曹操在戏曲舞台上和历史上看似矛盾的形象说明了什么? 《斩经堂》,京剧传统戏,又名《吴汉杀妻》,取材于《东汉演义》,是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的代表作。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下令通缉刘秀。刘秀过潼关时被守将王莽女婿吴汉拿获。吴母得知,告诉吴汉王莽弑君杀父的往事,责令吴汉放刘秀,散潼关,并授剑命吴汉杀妻王兰英。王兰英为人温婉善良,吴汉进经堂左右为难,写作背景公主方念经,见吴带剑而至,王兰英知情后夺剑自刎。吴母也自缢。吴汉纵火毁家,追随刘秀而去。字词检测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马(mǎ)南(nán)邨(cūn)???篡(cuàn)位(wèi)????燕(yàn)薊(jì)???自(zì)刎(wěn)????诬(wū)害(hài)??????校(jiào)订(dìng)?????祠(cí)堂(táng)?

理解词义
(1)死心塌地:
(2)中兴:
(3)造次:
(4)殊不知:
(5)无稽:毫无根据。稽,查考。竟不知道。由衰微而复兴(多指国家)。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匆忙,仓促。吴汉何尝杀妻吴汉未尝(没有)杀妻作者用一个问句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题目用反问句感情强烈,充分而明确的表达了作者对这类舞台剧本的看法,使读者一目了然。理清文章脉络 本文是一篇很典型的议论文,请根据“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给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差距很大。 第二部分(2-8),论证“吴汉何尝杀妻”,批驳“吴汉杀妻”的说法。 第三部分(9),深化主题,写关于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作者的观点是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2),简述“吴汉杀妻”的剧情,树立批驳的靶子。 第二层(3-8),引用丰富的史料,论证“吴汉何尝杀妻”,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疏通文意 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探究,疏通课文中所引用古文的文意。第4段:“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给事:供职 至:到
以:因为 乏:缺乏,缺少
乃:于是 皆:都,全
亡:逃跑翻译: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人。家里贫穷,在县里供职做亭长。王莽末年,因为宾客触犯了法律,就逃命到了渔阳。(因)因资财缺乏,(于是)靠贩卖马匹为业。往来于燕蓟之间,所到之处都与豪杰之士结交。 第6段:“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尝:曾经 让:责怪,埋怨
之:指代吴汉之妻 遂:于是
以:把 昆:哥哥翻译:吴汉曾经出征,妻子在后方置买了田地。昊汉回来(后),责怪她说:“军队在外打仗,将士的给养都不够,你在后方为什么还要买这么多田宅呢?”于是(把田宅)都分给了兄弟亲戚家。第7段:“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但:仅,只 第:封建社会官僚的大宅子
祠堂:封建社会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翻译:吴汉只修筑里宅,不建大宅子。夫人先死,简单地埋在小坟里,不修筑祠堂。第8段:“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质厚:朴实厚道 造次:匆忙,仓促
辞:言辞,话翻译:(吴汉)为人朴实厚道不善言辞,匆忙时就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阅读第一部分回答下题1.“在旧戏舞台上,许多人都曾看过一出戏”,怎样理解首句中的“旧”字?
 “旧”字,既是对这出戏的产生时间加以界定,也暗含了对戏剧内容的否定。2.“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什么区别?作者将这两句话进行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的真实”是实事求是地记载历史事件;“舞台艺术的真实”是经过文人艺术加工之后的“真实”,作者将这两种“真实”进行比较,揭示两者“有时距离很大”,然后指出:不能把戏剧当历史。  文章第7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东观记》的作者刘珍作详细的介绍?   详细介绍《东观记》的作者,目的是证明《东观记》作为史料是可信的。思考探究  课文用哪些证据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1)据《后汉书》《吴汉传》的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明确: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吴汉杀妻》中吴汉娶王莽女儿为妻,吴汉与王莽有杀父之仇等情节都是无稽之谈。
(2)《后汉书?吴汉传》中“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明确: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吴汉的家庭关系和夫妇关系很正常,看不出有“杀妻”之类的变故。
(3)汉代刘珍的《东观记》中说:“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
明确:这段再次证明了吴汉夫人的名位也很正常,并没有引起吴汉“杀妻”之类变故的可能。
(4)《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明确:从吴汉的为人来看,“杀妻”的可能性也极低。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以上四段文字都选自汉代的历史典籍中,不但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历史根据,而且分别从典籍中摘录了四条证据说明“吴汉杀妻”的情节是无稽的。这四条分别从吴汉的出身,吴汉的家庭和夫妻关系,吴汉的夫人的名位,吴汉的为人来证明《吴汉杀妻》是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出来的剧本。
思考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这些证据各有何作用?《后汉书·吴汉传》的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从 证明吴汉未尝杀妻。论据一吴汉的出身  他是亭长,并非总兵,而且在《后汉书》中根本没有提他和王莽的关系。这些都证明“吴汉杀妻”的情节是无稽的。论据一  《后汉书·吴汉传》“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吴汉 很正常,看不出有“杀妻”之类的变故。论据二家庭关系或夫妻关系  汉代刘珍《东观记》:“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   从另一本汉代典籍中看出,吴汉夫人的 ,没有引起“杀妻”之类变故的可能。论据三名位正常  作者其实是在旁征博引,使读者更加信服,因为如果单独从一本书上找到证据,显得缺乏说服力,这样可以使他们相互印证。而第7段对刘珍的说明,则证明了刘珍的《东观记》的可靠性,更加使人信服,显示了论证的严密。论据三  《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从 来看,“杀妻”不可能。论据四吴汉的为人  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文中这两处是对史料的 。论据五总体把握难点解析在这五条论据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  四则具体史料中的任何一则的说服力都是不够的,四则史料合在一起,说服力仍然是不够的,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和与此相关的“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而四则具体史料,对“吴汉何尝杀妻”都有一定的支持度。难点解析  就历史考证而言,“说有容易说无难”。因为说有这么回事,一个材料就能证明,当然为防孤记之陋,人们也尽可能地多找材料。但是说没有这回事,即使材料有很多,也未必能证明。   例如研究《红楼梦》的语言,说有某个词,能找出一两个例子就可以了,然而要说《红楼梦》没有某个词,就必须把《红楼梦》从头到尾查一遍。难点解析  同理,说吴汉杀妻,只要有一个史料,就是有根据的,而要说吴汉未曾杀妻,即使有许多史料,其中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仍缺乏说服力。因为人们要说这些地方没有记载,你能保证别的地方没有记载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所举的四则具体史料,尽管其中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仍是不足为据的。因此,本文的最重要的论据并不是这四则具体史料,而是对史料总体把握的那两项。“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学会对史料
的总体把握前后
照应 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四则具体史料呢?难点解析  因为史实的澄清是一个综合思维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对史料的量的把握,而且需要对于史料的质的分析。这四则具体史料的价值就在于,其内容都支持或倾向于吴汉未曾杀妻的看法,而不支持、不倾向于吴汉杀妻的说法。   本文是如何推理出“吴汉尝杀妻”的结论的?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难点解析结论:吴汉未尝杀妻。前提二:在汉代的历史典籍(特别是《后汉书》)中,完全找不到“吴汉杀妻”的记载。前提一:如果吴汉确曾杀妻,那么汉代典籍(特别是《后汉书》)必有记载。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为什么“如果吴汉确曾杀妻,那么《后汉书》必有记载”?追本溯源  《后汉书》是记录东汉历史的正史, 共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是“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一。其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关于《后汉书》  《后汉书》继承了前代的纪传体制,但又有所创建,在完善纪传体断代史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后汉书》除体例上的创新外,最显著的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地。关于《后汉书》  《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保存了东汉一代的诸多史料。东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朝代兴衰历变,历史大事件等等,皆赖其保存记录。关于《后汉书》  《后汉书》还学习了班固的《汉书》,保存了东汉学者大量有价值的论著,于人物传记中附载。这些论著,都是研究东汉社会的珍贵史料,且对后代社会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成为不朽的史学名著。关于《后汉书》追本溯源  如上所述,《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建立东汉。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的相关历史在《后汉书》中是必定要详述的。如果真有吴汉先捉住刘秀欲报功,后又因身世杀死(或使其自尽)作为妻子的王莽的女儿,最后投奔辅佐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必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方法学习  尽管本文用了许多笔墨写四则具体史料,本文的论证方式却不是归纳论证,而是演绎论证——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方法学习归纳论证:
  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而演绎论证推理的思维方向与归纳论证恰恰是相反的。 演绎论证: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先假说,后求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例如:
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
小前提:铁是金属,
结 论:所以铁能导电。  演绎论证在逻辑学中称为三段论式。运用演绎论证最要紧的是作为论据的一般原理(即大前提)必须正确。方法学习  例如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在评价张思德同志的死时这样写道: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阶级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上例就是典型的演绎论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是大前提(一般事理);“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是小前提(个别事物);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是结论。
  演绎推理在几种推理中可靠性最大,所以演绎论证说服力最强,在科技论文中得到广泛应用。科技文献大量的公式推导,也都是演绎论证。 大前提:所有干部都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
小前提:他是干部,
结 论:他也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推理练习 大前提:如果天气燥热就可能会下雨,
小前提:今天很燥热,
结 论:推理练习今天可能会下雨。 大前提: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由于基础差,或者由于教师辅导不够,或者由于注意力不集中。
小前提:王昆的学习成绩不好,不是由于基础差,也不是由于教师辅导不够。
结 论:推理练习王昆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是注意力不集中。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对具体史实进行澄清吗? 明确目的  一方面:“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明确目的  引导读者或观众科学分辨舞台形象与历史事实。  另一方面:“把历史故事编成戏剧,虽然不必要完全照搬史实,但是也不应该捏造情节,胡编乱造。”明确目的  教育作者或编者树立正确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 小 结1、作者通过否定旧戏《斩经堂》中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阐述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并告诫人们“不能胡编乱造历史剧”。
2、从语言层面看,本文的价值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引述剧情的简洁 对于史料的分析 观点:
“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 结论:
“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杀妻《后汉书》必记
《后汉书》没有记载
所以吴汉未尝杀妻演绎论证论据充分
内涵丰富板书设计结合看过的戏说历史的电视剧,以“我看戏说”为题,谈谈自己对这类作品的创作原则或社会效应的看法。连续剧《康熙王朝》中就不乏涉台的“历史败笔”:
  一是康熙二十八年施琅替郑经夺回金厦。史实是施琅在清顺治十三年即已降清,在康熙元年被封为福建水师提督,而金厦在康熙十九年即被大清收复。
  二是康熙三十二年收复台湾。历史事实是,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收复台澎。 
  三是清军功陷台湾,郑经自刎。历史上,郑经早死于康熙二十年正月,台湾由其次子郑克爽降清。
  四是康熙把台澎合成一县,命魏东亭去当县令。实际上,清在台设立一府三县,由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
  五是康熙下密旨给姚启圣,令施琅不得入台。而事实是,收复台湾后,施琅不仅入台接受郑克爽投降,而且在台三个多月进行安抚。《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嫉贤妒能,气量狭窄;而历史上的周瑜却并非如此。

《三国志》中记载周瑜其人: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文采超群,精于音乐,谦恭有礼,心胸开阔,以德服人,折节容下。
《三国志》中记载程普对周瑜的评价:与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醉了。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近年来,历史剧热播,学了本文,你对这些历史剧有何看法?请组织语言表达你的观点。 国人还有“心灵的故乡”吗?
——胡编乱改历史剧愈演愈烈
在社会各界对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和新编小说《沙家滨》广泛质疑的时候,有消息传来,新拍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正在最后制作,“八一”将与观众见面。在戏说成风的当今文艺界,《林海雪原》会将原著演绎成什么样子.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林海雪原》人物性格和情感戏大大增加,杨子荣被改编成了一个在首长身边做饭的炊事员,聪明、诙谐得像“老油条”,经过艰苦卓绝的剿匪战斗最后成长为一位铁血英雄;剧中还创造了一位女性角色,失落入土匪窝,最后投诚,对杨子荣一往情深······ 附文赏读  时下,文艺界胡编历史,戏说、新编经典剧目颇为时髦,“汉奸”变“英雄”、“英雄”变“流氓”屡见不鲜,甚至到了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不成剧的地步。以至于一些像新《林海雪原》这样的新作还未与人们见面,就引起了种种猜测。
  一段时间以来,历史剧翻案之风越来越多,也越做越奇,生性暴戾的雍正皇帝变成了刚正干练、爱民如子的模范;大贪官竟然善良,和蔼,精明,而其贪婪是不得已而为之······ 《走向共和》更是将歪曲历史演绎到了极致:臭名昭著的李鸿章成了19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慈禧、袁世凯也都成了出色的政治家,他们都殚精竭虑,具有远见卓识。而维新志士却成了志大才疏的投机分子,不懈追求民主共和的孙中山,看上去却显得有些不识时务、违背纲常、个人英雄主义、唯恐天下不乱······” 一些作品对原有经典著作的改编新编也“蔚然成风”。新编话剧《红岩》中,江姐与许云峰成了一对男欢女爱的情人,叛徒甫志高一口天津话,满嘴骂大街,说江姐“越来越骚”,若招供可以奖励别墅、帅哥······新编小说《沙家滨》面世,更使民怨沸腾,秀外慧中的抗日女英雄阿庆嫂竟成了胡传魁的姘头、郭建光的情妇,成了一个风流成性的“潘金莲”,令人瞠目结舌。照此下去,包公也会被“改造”成为一个贪官,岳飞可以“改造”成为大卖国贼,雷锋也将被“改造”成一个缺德的自私鬼······ 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挂衣服的钩子,能挂很多衣服在上面,所以你想挂什么就挂什么。 人民艺术家老舍说过:“对历史负责,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 董建中博士的话很有意思,他说清史本身就很丰富,没有必要再虚构了,何况虚构后还那么多错。艺术作品是可以夸张的,但绝不能自诩为历史正剧,这样会严重误导观众。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新宇认为:《三国》之毒在于“以文乱史”。观点与思索1、根据本课所学内容,以《戏说之风与历史之眼 》为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500字。
2、通过网络或光盘欣赏京剧《斩经堂》。作 业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片驳论文,批驳了历史剧《斩经堂》中“吴汉杀妻”的说法。作者以《后汉书吴汉传》等史料为论据,运用四则材料论证了“吴汉不曾杀妻”的观点,并由此批判了历史剧创作捏造情节,篡改史实的错误倾向,告诫人们莫把戏剧当历史。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