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20:2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技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有(  )
A. 水稻和小麦 B. 水稻和粟
C. 小麦和粟 D. 水稻和玉米
2.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处距今5300多年的都邑遗址内,发现了由野猪牙雕刻而成的、外形酷似正在吐丝状态的家蚕以及大量的农作物。这反映了当时(  )
A. 农桑文明的出现 B. 山顶洞人的存在
C. 纺织技术的成熟 D. 城市功能的完备
3. 实物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下面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共同证明了(  )
A. 原始农业兴起 B. 阶级分化产生
C. 早期国家产生 D. 早期城市出现
4. 下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  )
A. 先民的审美观念 B. 国家的政治形态
C. 汉字的基本结构 D. 青铜的冶炼技术
5. 下图是干栏式建筑使用的榫卯、销钉等部件,最有可能打造这些部件的先民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6. 距今约8000—6000年,中国先民已经懂得饲养家猪。可以印证该结论的是(  )
A. 出土大量的骨针、骨锥
B. 《山海经》中家猪饲养的记载
C. 出土大量野猪的骨骼
D. 出土与现代家猪一致的猪头骨
7. 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作出较为精致的陶器。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
A. 仍处于旧石器时期 B. 原始农业开始产生
C. 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D. 玉器制作技艺高超
8.图一和图二是我国史前社会的两种房屋想象图,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不同地区的审美观念
B. 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
C.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
D. 不同地区的文化氛围
9. 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它们相距遥远,但却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
A. 世界领先 B. 多元一体 C. 起源最早 D. 生产先进
10. 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墓葬出土了多种与祭祀相关的玉器,多有宗教色彩。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型墓葬却极少见玉器,多见礼制和结盟文化因素。这说明,当时(  )
A. 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B. 文明进程呈现多样
C. 阶级分化尚未出现 D. 部落联盟逐渐壮大
1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考古发现表明( )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A.粟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 B.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C.当时已出现大规模精耕细作 D.农业生产广泛使用打制石器
12古人类主要居住在洞穴内,后来他们慢慢地向适宜耕作的山前、低地迁移。大约在1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家畜饲养的出现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原始手工业出现 D.磨制石器的出现
13.当原始农业种植出现之后,人类便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种植农作物来获得食物,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障,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
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
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D.促进人口增长并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14.给下图拟一个标题,合适的是( )
A.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B.山顶洞人采集场景想象图
C.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D.半坡人农耕场景想象图
15.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既有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
A.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16.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正面用阴线雕刻出一组图案,中心为一组同心圆,外圆刻有炽烈火焰,象征太阳。两侧刻有昂首相望的双鸟,面向太阳振翅起飞,呈对称形。这段材料反映了河姆渡人 (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及线描图
A.雕刻技术高超 B.已经学会使用天然漆
C.以大象为食物 D.开始有朴素审美意识
7.仰韶村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史前村落遗址。据考证,该遗址先民的经济形态以粟、黍旱作农业和家猪饲养为主。下列与仰韶村遗址特征类似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18.下面四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B.仰韶文化丰富多彩
C.河姆渡人手工技艺 D.大汶口人艺术水平
19.在半坡遗址公共墓地发掘出250座墓葬,其中成年墓174座,小孩瓮棺墓76座。成年墓保存较好的有118座。死者一般头朝西,墓与墓之间的距离相差不大,有的几乎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这反映出半坡氏族( )
A.处于母系氏族公社 B.生产力水平很低下
C.氏族成员地位平等 D.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20.“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阶级已经萌芽,原始氏族社会开始向早期文明时代过渡。”材料中这个“过渡”开始于( )
A.龙山文化时期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时期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指出,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巨大革命……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此,人类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这场革命指的是( )
A.群居生活的形成 B.建筑技术的进步
C.原始农业的产生 D.商业分工的出现
22.图1所示为距今约8 000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图2所示为距今约7 000多年的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我国稻作农业栽培地呈现多元化 B.贾湖先民农业出现社会分工
C.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已传播到北方 D.我国水稻种植技术领先世界
23.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 000—5 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 300—4 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高柄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存近似甚至相同。以上
材料说明( )
A.两大文化的制陶工艺高超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
24.粟最早在中国种植,经碾磨脱皮后成为小米。粟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Cinaka”和“Shu-shu”,是“秦”“粟”的谐音。英语中的粟为millet,源自印欧语mele,是压碎、磨粉之意。由此可知( )
A.中华文明影响世界 B.语言是文明最主要表现形式
C.世界文明因粟而兴 D.原始农业最早是在中国兴起
25、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入围,该遗址主要是大汶口中期文化遗存,对于实证商丘“五千年不断代”文明史意义重大。该遗址的发现说明(  )
A.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样性
B. 考古发现丰富史学研究
C. 古代手工制造业领先世界
D. 中国考古成就领先世界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迄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请写出其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的远古人类的生活区域和主要情况。
(2)归纳材料二可以印证的历史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27.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围绕“原始农耕生活”主题,完成下列探究。
探究一 原始农业
材料一 人类的祖先发现一些谷类可以在土地上栽种,捕获的小动物可以在家中饲养,年深日久,终于进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农业时代。这样,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开始定居生活,并在农闲时改进工具,逐渐跨入文明的大门。所以,农业是文明之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主要标志。为什么说“农业是文明之母”?
探究二 房屋特色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长屋。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在桩木上架设纵横交错的地梁,然后在上铺设地板,地板以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摘编自梅福根、吴玉贤《七千年前的奇迹——我国河姆渡古遗址》
材料二中提到的“木构长屋”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 先民智慧
材料三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些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图2 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想象图
(1)从图1到图2,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材料二 位于河南省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出土了大批器物,其中的典型器物有锯齿石镰、条形石铲、陶壶、三足陶钵、筒形罐,以及陶塑猪、羊等原始艺术品,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8 000年前人们的生活面貌。甘肃临夏大何庄遗址发现了七座房基,随葬陶罐中还保存着小半罐被火烧焦的粟粒,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制、骨制、角制工具,还有陶制纺轮56件,并发现了
铜匕一件。家畜已能鉴别出猪、牛、羊三种。
材料三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稻穗纹陶盆(见下图)……一株稻穗居中,直立向上,另外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
——摘编自《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
(2)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二、三中考古发现反映的社会生活状况。
答案
1-5BAAAD 6-10DCCBB 11-15BBBCA 16-20ADBCD 21-25CACAB
26.(1)类型:实物史料。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住干栏式建筑,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制成艺术品。
(2)阶级分化明显,早期国家出现。
(3)考古发掘成果,包括稻谷、陶器、墓葬等。
27.(1)主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原因:因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地处南方,空气潮湿,雨水较多,干栏式建筑可通风防潮。
(3)河姆渡人的农业工具是骨耜,农业比较发达;已掌握雕刻技术,制作艺术品;懂得使用天然漆等。
28.(1)生产:从采集、捕猎到原始农耕和畜牧(学会了选择、驯化动植物)。生活:从迁徙群居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2)①原始农业出现早,分布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②体现了南稻北粟的作物分布特点;③以石器为主,农具的种类多;④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⑤原始制陶、纺织技术出现;⑥原始艺术出现;⑦定居生活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