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件) (23张PPT)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件) (23张PPT)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21:5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治理高铁霸座这样的不文明现象,既需要法律划出“不可为”的红线,更需要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不愿为”的自觉。法治如同铁轨,为社会运行提供刚性保障;精神文明则像轨道润滑剂,让社会秩序更加顺畅和谐。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同共进之路。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程标准】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开始——1949.9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组织法》《...组织法》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二)初创——20世纪50年代
1、成就: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2)1954年,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等。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
2、意义:
第一条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
第七条 夫妻为共同生活的伴侣,在家庭中地位平等。
第十七条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经区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调解无效时,亦准予离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思考:解读《婚姻法》的内容特点,并分析其体现“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
特点: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维护所有家庭成员的权益
本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三)重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遭到严重破坏
思考:为什么在当时宪法没有起到作用?对我国法治建设有什么教训?
原因:民主和法制不健全;民主和法制观念淡薄。
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四)新发展——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
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背景:
②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八二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影响:
82年宪法(现行宪法),历经1988、1993、1999、2004、2018年五次修订
2、成就:
阶段特点:法律较多地涉及经济领域,为改革开放服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54年宪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82年宪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对比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不同
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放在国家机构前面,凸显公民的地位,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尊重保障人权。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五)进一步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法治国时期)
1、背景:
2、措施: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制
法治
(2)1999年和2004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思考点: 一字之改,其对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在于:目标更明确,从重视制度建设,发展为既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又重视国家法律制度的贯彻实施。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成就:
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建设实现有法可依。
②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六)进一步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
(1)背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①全面依法治国: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②立法领域: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法治领域: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司法领域: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⑤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成就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3)意义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六)进一步完善——中共十九大以来(2017)
(1)背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成就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思考: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典的编纂历程有何特点?
结合教材,归纳这部民法典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它的颁布有何意义?
法典特点: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何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对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具有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历程特点:阶段性和渐进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逐步完善。
意义: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学思之窗】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①是中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⑤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国家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
①树立宪法权威,增强社会法治意识;
②强化公职人员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责任意识;
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阶段 内容 意义
1949 《共同纲领》、《政府组织法》、《协商会议组织法》 开始法治建设历程
20C50s 《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宪法》、《组织法》 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
20C80s 修改《宪法》、《刑法》、《诉讼法》、《经济合同法》 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
20C90s—2010 “依法治国”、“尊保人权”入宪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十八大以来 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宪法修正案》、《民法典》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总结: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内容、意义及特点】
特点:①宪法主体;②与时俱进 ③;继承发展;
④以人为本;⑤注重实践;⑥改革开放后制定进程不断加快。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解放军好战士 雷锋
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
科学家华罗庚
思考:下面这些建国初期的“明星”身上折射出怎样的精神和风尚?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奉献与牺牲精神、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精神;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2)影响: 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后
(1)背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表现
“五讲四美三热爱”
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1994爱国主义教育
80年代
90年代
思想道德建设
2001
思考点: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何有效途径。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能动作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提出
①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②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③2012年,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内容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意义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一勋章部分获得者
◎共和国勋章
◎时代楷模黄文秀与黄大年
思考3:从“时代楷模”的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哪些精神?
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
【课堂小结】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创:20世纪50年代
重创:“文化大革命”时期
新发展:改革开放后
完善:十八大以后
【课堂检测】
1.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必须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方向,要看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是不是起了显著的作用。据此标准,这一时期的劳模精神应概括为( )
A.开拓创新、巧干实干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C.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D.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A
【课堂检测】
2.“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等诸多内涵。“铁人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大生产运动
B.社会主义改造
C.社会主义全面建设
D.“大跃进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