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推动
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其成员效忠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
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中古封
建国家
第一阶段
专制王权国家
第二阶段
近代民族国家
学习聚焦:到了16-19世纪,西欧国家才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1 封建西欧……像英格兰、法兰西这些概念,基本上是一种地域概念……现代人脑子里的“民族”观念,在中世纪是很模糊的。同时,“国家”的概念也一样模糊……因此,人们说在中世纪西欧,只有领地,没有国家……事实上,如果说中世纪西欧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它是个天主教大世界,天主教是所有人共同的身份认同。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2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①政治:封君封臣制度下,分裂割据;知领主而不知国家
②经济: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知单个的庄园而不知统一市场
③思想:宗教神学控制;知基督教世界的普适性而不知民族的特殊性
为什么中世纪没有民族国家?
中世纪西欧人的
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打击教会权力和
地方的割据势力
依靠
世俗王权
专制王权形成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1、背景:
①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15世纪前后封建贵族势力衰落,中央集权(王权)得到加强;
③宗教改革沉重打击教会势力,强化了王权,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材料: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如同四处开放的花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城市市民阶层必须展开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这一点与封建王权打击割据势力、加强集权的努力不谋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权与城市的命运系在了一起。”
④经济: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根本原因);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2、过程:
①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③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凡尔赛宫 法国专制王权的象征
法王路易十四
(1638年-1715年)
亨利八世(1491年-1547年)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3、特征:
朕乃君主,故可以为所欲为。 ——(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一世
路易十四(1643—1715)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①国王即国家
1477年,德意志王子马克西米连和与勃艮第公爵的女儿玛丽结婚,由此获取了勃艮第在尼德兰的大片领地,一举成为欧洲强国,哈布斯堡王朝此后通过联姻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由此诞生了一句名言:“让其他人去发动战争吧,你只需和奥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②国家版图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者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思考:专制王权在历史上有什么进步作用?
①结束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②是新兴城市(经济)的保护者,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是早期民族国家的象征和情感纽带,有利于国家观念的形成。
(一)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4、作用:
专制王权国家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思考:专制王权国家=民族国家?
顺应时代潮流→拥戴国王
专制王权国家 民族国家
认同主体
国民身份
政体
专制王权国家:
国家权力掌握在国王一个人手里,他的命令就是至高权威
民族国家: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其成员效忠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
为什么会从拥戴国王到
抛弃国王?
国王(个人)
臣民
专制
国家(共同体)
公民
民主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3世纪,英语开始逐渐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二)民族国家产生
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②政治:王权国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③语言: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
1、背景:
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毫不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剥夺了民众的自由和平等,否认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指出只有当臣民成为公民,民族共同体才会存在,祖国才会存在。在启蒙思想指导下,法国大革命爆发,标志着法国民族主义的形成。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④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传播民主观念,解放人们思想。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2.民族国家特征
3.影响
①利于民族独立和国家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
②推动国际法的诞生和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极端民族主义加剧对外侵略和扩张;
①由单一民族或多个民族组成。
②民族国家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民族国家基本要素
民族认同
(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
共同的语言
国民的文化认同
主权独立
(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专制王权国家
分裂
割据
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结盟,寻求统一
拥戴国王
专制王权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抛弃国王
资产阶级革命
民族国家
以上图示反映了是什么原因推动民族国家产生?
欧洲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
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阐述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的原因?
资产阶级开始兴起,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唯物
史观
为什么会从拥戴国王到抛弃国王?
【归纳】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的形成原因
据课本70页第三自然段
思考:①国与国之间冲突的本质是什么?
②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之初,解决国家间冲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③归纳国际法形成的原因。
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武力
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国际法指若干主权国家参与制定或国际公认的、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2.国际法的形成过程
①奠定基础:
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学习任务,阅读p70--71,梳理国际法的形成过程。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格劳秀斯 《战争与和平法》
学思之窗P68
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 [荷]格劳秀斯著,何勤华等译《战争与和平法》
阅读材料,说一说这段话的核心思想。
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
2.国际法的形成过程
①奠定基础:
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②确立原则:
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意义)
③范围扩大:
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学习任务,阅读p70--71,梳理国际法的形成过程。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3.外交制度建立
①建立: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②进一步发展: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4.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建立的影响
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开辟了新途径。
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一战。
积极:
消极: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恩格斯指出: 当‘科西嘉怪物’最后被牢牢地紧闭起来之后,大大小小的帝王们立刻在维也纳开了一次大会,以便分配赃物和奖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民族被买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一战破坏
新的阶段
战后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总部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于1920年,解散于1946年,高峰时期,曾拥有58个成员国。
评价: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它又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非战公约》存在严重缺陷,它既没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规定任何明确的责任,也未要求各国为此而作出任何实际的牺牲;它既没涉及世人关注的裁军问题,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因而《非战公约》只是一纸原则声明。
——曹胜强《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
二战破坏
战后发展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联合国宪章》
国际法院
各类国际组织
国际法领域扩大
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评价:国际法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平和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地贡献。但是仍有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国际和平。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2.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思考探究
野战医院和军医院应被承认为是中立的。只要这类医院内有任何病员或伤员,它们就应受到交战各方的保护和尊重。
——《红十字公约》(1864年8月22日)
P74:阅读材料,探讨国际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
联合国之宗旨为: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1945年6月26日)
①调整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建立了国际问题的解决机制,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③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拥戴国王
国际法的
形成与发展
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建立
抛弃国王
二战后
背景
过程:英、法
特点
背景
表现
国际法的形成
国际法的扩大: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特征
影响
基础:1625《战争与和平法》
形成:1648《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一战后
【课堂小结】
1.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的纪念碑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 )
A.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B.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
C.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D.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当堂检测】
A
【当堂检测】
2.维也纳会议期间,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不惜糜费巨资,让两百多个参会代表终日沉溺于舞会、观剧、狩猎和游览中。时人讽刺“会议不是在进行而是在跳舞”,但少数几个强国的代表却经常缺席这些活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奥地利尊崇近代外交礼仪 B.全体一致的集体安全体制建立
C.梅特涅重视西方文化传统 D.大国主宰的国际协调机制形成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