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
与国际法的发展
民主国家(nation-state)作为一种现实的国家形式,是由民族(nation)与国家(state)结合而产生的,是一个复合概念。民族获得了国家的外壳,获得了内外部暴力工具的保护,成了拥有主权的民族共同体;同时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使得国家获得了统一的政治认同,这成了国家统治合法性的来源,也使国家获得了民族的特性。所以“民族国家不是臆造的产物,而是为解决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矛盾而创建的一种国家形态”。可以把民族国家定义为“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具有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同质的国民文化的、由本国的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
——张寅《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域下的民族建构》
【学习目标】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过程;近代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难点:专制王权在近代西方民族国际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时空坐标
16世纪
《战争与和平法》
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国联
《联合国宪章》
非战公约
国际法院
1625
1648
1815
1920
1928
1945
1946
1917
16-19世纪,西方
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
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独立
近代国际法形成,
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推动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维也纳体系
国际关系
外交关系
概念解释
所谓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时代普遍形成的国家形式,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主权国家,它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因素,即国家主权与民族一体性。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结合材料思考:
中世纪是否存在民族国家?
材料:封建西欧……像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这些概念,基本上是一种地域概念……现代人脑子里的“民族”观念,在中世纪是很模糊的。同时,“国家”的概念也一样模糊……因此,人们说在中世纪西欧,只有领地,没有国家……事实上,如果说中世纪西欧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它是个天主教大世界,天主教是所有人共同的身份认同。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
①封君封臣制度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②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盖了民族特性
中世纪西方人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第一篇章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一:当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贵族的疯狂争斗的喧嚣充塞着中世纪的时候,被压迫阶级的静悄悄的劳动却在破坏着整个西欧的封建制度,造成封建主的地位日益削弱的局面。……在这些(自治市)城墙和城壕的后面发展了中世纪手工业,积累起最初的资本,产生了城市相互之间和城市与外界之间商业来往的需要,而与此同时,也逐渐产生了保护这种商业来往的手段。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威廉完成了对北方的征服后,一改盎格鲁-撒克逊末期把英格兰划分为六个伯爵领的局面,他加强了对王国的直接管理,取消了私人军队和城堡,……英王的直属封臣在再次分封时,受封人除了宣誓“因为领有您的土地我将效忠于您”,还必须加上:“除了效忠国王之外”这一句话。据此,英国的各级封建主,不管是否是国王的直属封臣,都首先是国王的附庸。
——摘编自《英国通史》
材料三:文艺复兴的基本精神就是人的发现。简单说来,就是以人为本。这个“以人为本”,是和“以神为本”的中世纪的世界观正相反。以人为本强调,人是有价值、有尊严、有自由、有选择的,人的现实的生活是美好的、值得过的,人的欲望并不见得都应该受到压制。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于世俗生活的肯定和向往。
——彭刚《西方思想史十二讲》
【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制王权国家产生的背景。
经济:西欧中世纪后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兴起发展。
政治: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王权复兴,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思想: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教会势力,推动了世俗王权的发展。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从战争角度看,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都是悲剧。百年战争以英国的惨败而告终,英国丢失了它在大陆的所有地盘。玫瑰战争在两大封建主集团之间进行,结果是两大集团都被消灭干净。
从历史的角度看,两次战争都是英国的幸事。百年战争让英国退回到不列颠岛,从此它只能按民族和地狱的原则行事了,从而为组建民族国家设置了方向。玫瑰战争消灭了封建领地军事贵族,而这些人正是组建民族国家的最大障碍。
——钱乘旦《英国通史》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
发生在金雀花王朝治下的英格兰王国和瓦卢瓦王朝治下的法兰西王国之间,针对法国统治权的战争。战争以英格兰战败告终,法国完成民族统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
英王爱德华三世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战争最终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与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联姻为结束,也结束了法国金雀花王朝在英格兰的统治,开启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15—18世纪,欧洲国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王权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路易十四(1643—1715)宣称“朕即国家”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朕乃君主,故可以为所欲为。 ——(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一世
思考:专制王权国家=民族国家?
路易十四修建凡尔赛宫,削弱贵族势力,
成为法国专制王权的象征
封建神权国家
专制王权国家
近代民族国家
“神的国家”
“王的国家”
“我的国家”
专制王权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资产阶级发动革命,推翻专制王权
新兴资产阶和王权结盟
寻求统一和经济发展
在16、17 世纪,“专制君主”成了民族国家的第一个阶段,形成了国内独占的权威,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清除,国家的发展具备了初步的条件。
—洪 霞 ·《欧洲的灵魂:欧洲认同与民族国家的重新整合》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强化世俗王权
(1)中央集权:15世纪前后,西欧封建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教权消弱:宗教改革运动打击教会势力,强化各国的世俗权力。
(3)专制王权确立:
①英国:1534年,亨利八世《至尊法案》,确立王权高于教权。
②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4)特点: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2.确定官方语言
(1)英语: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成为官方语言。
(2)法语:16世纪,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印刷品的广泛出现与宗教改革运动相结合,在欧洲迅速催生出一个人数众多的非拉丁语阅读团体。这些人在阅读和思考中由于使用本地语言,进一步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共同体想象。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一些学者认为,现代民族国家主要由制度化要素构成:
(1)国家政权,(2)领土,(3)语言,(4)宗教,(5)历史,(6)礼仪与庆典。
—Rethinking Nationalism and Ethnicity
民族语言强化民族认同。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3.王权国家演变为民族国家
材料一:(专制王权国家)臣民化的社会个体,尤其是他们与君主所结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为王朝国家的稳定和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臣民身份成了王朝国家体制的基石。王朝整合臣民身份个体而形成的民族,在增强王朝整体性的同时,逐渐地演变成为王朝内部足以抗衡王权的社会政治力量,导致了王朝国家社会政治力量的二元化。民族的自我意识觉醒后,其与王权的关系便朝着紧绷的方向演变。
——《民族国家的历史演变及面临的挑战》
材料二:各个现代民族国家语言的诞生是挣脱古老的神圣语言——拉丁文、希腊文或希伯来文逐渐向地域方言靠拢,通过现代印刷语言从而建立起各区域的书面语言。换言之,欧洲现代民族语言的诞生是地域方言替代神秘拉丁语的‘祛魅’过程。
——《现代国家治理》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民族’被看作 ‘祖国’和 ‘人民’的同义词。它代表法国人民和领土的统一,排除了阶级与地域的观念”。卢梭也在国族的意义上使用民族这一概念,如他指出的,“在现代世界,民族是团结一国人民的根本力量”。
——《国家公民身份认同及其教育》
【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
政治:中世纪后期专制王权的加强为民族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文化: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社会: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3.王权国家演变为民族国家
(2)表现:对国家的忠诚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对爱国人士的崇拜;
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意识强化。
(3)特点: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我们走吧!祖国的孩子们。光荣的那一天已经到来。对抗我们的,是专制横暴。血染的旗帜已经扬起!血染的旗帜已经扬起!你们听,在旷野上,凶残的兵士们咆哮著,他们来到我们的臂膀间,屠杀你们的孩子,屠杀你们的伴侣。拿起武器!公民们!组织起来!你们的军队!前进!前进!敌人的脏血将灌溉我们的田地!拿起武器!公民们!组织起来!你们的军队!前进!前进!敌人的脏血将灌溉我们的田地!
——《马赛曲》
材料一:中世纪时,罗马帝国的普济主义存在于天主教会和神圣罗马帝国,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民众应该忠于国家这一点是无人知晓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粉碎了领土割据,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所有居民都被忠君思想联结在一起。1534年英国《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的首领,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拒绝接受这一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主张“专制之下无祖国”、“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自己”, (政权)它在本质上属于人民,仅仅为人民所固有。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法国革命中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灌输民众对国家的热爱,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仪式和象征。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概括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阶段特征,并予以说明。
中世纪处于不知有国的前民族国家阶段,没有完整主权,没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国家观念淡薄。西欧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封君封臣制度下的分裂割据和超国家势力天主教会的存在使国家主权被层层分割;教权与王权并立的二元政治结构和基督教会对西欧人精神生活的深刻控制导致民族和国家意识淡薄。
中世纪晚期到15、16世纪,专制王权国家出现,民族国家具备雏形。随着11世纪以来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自治和市民社会兴起,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王联合市民阶层及资产阶级,在同教会和贵族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上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国家主权观念加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通过支持王权、提高民族意识来对抗教会神权,强化了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
18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向强调公民主权意识、具有独立主权的现代民族国家演变。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专制王权逐渐成为阻碍。启蒙运动抨击君主专制、宣传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思想,资产阶级发动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践行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想,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逐步超越了对宗教和国王的忠诚,封建臣民逐渐向国家公民转变。
第二篇章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的形成
(1)背景: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国家利益至上,国际纷争加剧。
(2)理论基础:1625年,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学思之窗】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合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荷]格劳秀斯著,何勤华等译《战争与和平法》
主权国家间的关系适用于契约原则
国际关系的利益主体是主权国家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3)确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①原则: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②机制:通过会议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各缔约国可对违约国集体制裁。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背景: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
(三十年战争)战争的爆发与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诸侯争权和王朝争霸有密切联系,交战的一方是神圣罗马帝国福音教邦国等级、诸侯以及与之结盟的丹麦、瑞典和法国,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另一方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其支持者主要有教皇和波兰。……这些战争都不仅仅是为了某一所谓神圣原则而进行的战斗,而是具有明确整治目的的宗教战争,或者说是打着宗教旗号的政治战争。
——孙立新《德国通史》
◎1560年欧洲宗教形式
◎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1)常驻使节:17世纪,欧洲各国互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
(2)形成体系:1815年,建立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维也纳体系。
(3)扩展:19世纪后,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
(4)立法:各国之间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
1793年到1813年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6次欧洲反法同盟
维也纳体系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历史上第二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它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的专制制度,并通过战胜国财产的瓜分不仅满足了列强的领土野心,而且初步建立起一个新的欧洲大陆的均势。第二,它是一个五极均势结构,依靠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实力均衡、共同维持着欧洲的稳定。第三,它开始用“会议外交”的方法,通过上述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对列强各自的利益和矛盾进行协商解决,从而维护大国的利益。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上四大体系的演变》
特点: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
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维也纳体系漫画
历史纵横
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是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1901年改为外务部。
总理衙门的成立,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都由地方督抚大员兼办外交的历史,这使中国开始有了一个统一的专门外交机构,逐渐依据近代主权国家平等交往的原则处理与西方各国的关系。但清廷外交变化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可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万国公法》
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完成了美国学者惠顿所著《国际法原理》一书的中文翻译工作,恭亲王奕诉上奏折请求批准拨500两白银资助印行此书。
后来,这本书以《万国公法》为名印行,这标志着源自西方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
第三篇章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2)国际联盟:英法操纵,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难以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3)《非战公约》:1928年宣布缔约各国之间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①国联被英法控制,美国未加入,苏联加入很晚,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②“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思考:国际联盟有何局限?
1919巴黎和会
1919《凡尔赛和约》
1921-1922华盛顿会议
1922《九国公约》
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但是,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2.二战及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联合国宪章》:1945年,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2)机构及立法: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
(3)评价:①积极: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②局限:一些大国以自身利益出发,破坏国际法,发动战争,威胁着世界和平。
1943.11开罗会议
(埃及首都)
1943.11德黑兰会议
(伊朗首都)
1945.2雅尔塔会议
(克里米亚半岛)
1945.7波茨坦会议
(德国柏林市郊)
苏美英
苏美英
苏美英
中美英
二战中后期建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国际新秩序——“雅尔塔体系”
历史思考
比较项 国际联盟 联合国
异 原则
成员 特征
作用
同 宗旨 性质 影响 “全体一致”原则
大国一致”原则
成员国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国际法维护和平的作用
更具普遍性,因此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
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不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都宣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宗旨,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都是政治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
都出现过大国强权政治的现象,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对国际法发展作用的异同
【重要概念】
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
民族主义:又称国民主义、国族主义,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也指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利益的认同,旨在追求民族的生存、发展、兴盛,这一观念则起源于人民主权论。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成员的效忠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其基本特征包括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中央集权制、主权人民化、国民文化的同质性、统一的民族市场等。
1.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 )
A.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 B.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 D.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可知,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欧洲国家的主权意识不断增强,B项正确;在题干内容中虽然述及了国际协调,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但是这仅是题干的表象所在,与题干设问“反映”不符,排除A项;题干虽然述及了瑞士、荷兰等国家,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各国”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由大国所主导的国际法是在20世纪,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真题演练
2.这是一场由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冲突引发的战争,也是20世纪之前欧洲最具毁灭性的战争,德意志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这场恐怖的战争之后,交战各国创建了一套外交体系,借此维系相互竞争的独立国家之间的秩序。下列各项中,属于这套“外交体系”的有( )
①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②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
③建立了外交人员衔级制度④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这是一场由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冲突引发的战争”“交战各国创建了一套外交体系,借此维系相互竞争的独立国家之间的秩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卷入其中。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结束了欧洲混战的局面,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签署于二战后期的《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1815年维也纳体系形成后,外交人员衔级制度建立起来;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真题演练
历史学家波拉德认为,近代历史是民族国家的历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初的西欧全然不存在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组织形态。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在持续700余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中逐渐形成虔诚的宗教信仰与爱国意识,最终于15世纪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启短暂却辉煌的新世纪篇章。同时期,英法日益强大的王权成为打破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19世纪,民族解放和重振德意志的壮志激励着俾斯麦用:“铁血”战争方式成功地统一了德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等
材料二 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治理的重要政治单位,也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源于17世纪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这种以欧洲民族国家体系为蓝本的国际体系逐步蔓延到全世界。然而,纷争并未因此而停息,国家利益与霸权之争在欧洲乃至世界国际政治中日益凸显。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民族国家得以产生的共同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国家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答案】(1)形成方式:收复失地运动、加强王权、王朝战争。
共同条件:西欧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央集权和世俗权力的加强;
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增强;军事战争的推动。
(2)明确了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推动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创建。对外殖民步伐加快,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各国的利益冲突加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真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