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杜甫(
712—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被尊称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羌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等。
作者简介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
资料链接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泰山简介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
衡山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五岳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写作背景
《望岳》的朗读
这首诗写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表达出来?
思考
地域广阔、
(齐鲁青未了)
景色秀美、
(造化钟神秀)
山势高俊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题目介绍
望岳
远望:泰山秀美(虚写)
近望:泰山高大(实写)
细望:心情激荡,眼界开阔
望岳而想登岳,攀登人生顶峰(望中有感)
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吗?
课堂小结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写作背景
春望朗读
思考
1、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诗歌赏析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
(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花鸟反自落泪伤心。/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
(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心情。)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悲伤、愁闷程度之深。(在忧国念家、感时恨别之外,又自叹老将至矣,更添一份悲哀。)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的朗读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写作背景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及经过分别是什么?
课文讲解
石壕吏
时间:
暮
地点:
石壕村
人物:
杜甫、差吏、老妇一家
事件:
有吏夜捉人
事件的经过:
官吏的问语和老妇的回答
2、老妇和官吏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人们已经睡下了。
老翁逾墙走
4、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
自请服役。
《石壕史》: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主题思想
《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壕史》: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堂小结
杜甫名诗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拓展阅读
羌村①三首(其一)
峥嵘赤云西②,日脚③下平地。
柴门鸟雀哚,归客千里至。
妻孥④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⑤。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觑欷⑥。
夜阑更⑦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释】①羌村:在陕西鹿州(今富县)郊外。“安史之乱”中,杜甫曾将妻儿安顿在此而只身外出,曾被叛军所俘,历尽颠沛流离之苦。②峥嵘赤云西:西边的云彩被夕阳染红,形状如同重叠而高峻的山峰。③日脚:指透过云团缝隙射到地面的光束。④妻孥:即妻子儿女。⑤遂:遂了心愿。⑥觑欷:感叹之声。⑦更:换上。
其二
晚岁①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②。
忆昔好追凉③,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④。
赖知⑤禾黍收,已觉糟床注⑥。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释】①晚岁:晚年。②畏我复却去:怕我再离开家。却,再。③追凉:纳凉。④抚事煎百虑:想起许多事,心中十分焦虑,如煎熬一般。⑤赖知:幸而知道。⑥糟床注:糟床,制酒的器具。注,注出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