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程标准: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第十三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从中西比较视角看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 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解读
大单元教学(大概念的主题单元学习设计)
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整体性、连贯性
三个落实:落实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评价
四个步骤:设计单元;实施教学;反思调整;评价反馈;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高中课程标准 对应课题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初中课程标准 对应课题
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大单元大概念: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解读
民族关系: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卜宪群《科学认识和把握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解读
1、概念分析
内容 备注
党的民族政策 (一系列内容的总和) 坚持民族平等
维护民族团结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民族政策和制度保障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考虑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解读
2、本课分析
选择性必修1: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前言:歌曲《爱我中华》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篇幅不多,但内容很重要,地位突出)
探究与扩展:
1、以“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分析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结合本科所学,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地位(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本课属于中国民族发展史的新时代阶段,尤其要突出党和国家对于民族政策事务治理能力的体现。进一步落实学科素养,尤其是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伟大意义。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解读
3、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地位(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与纲要上:本单元是对纲要上知识的整合与深化;
与选择性必修一:民族事务能力治理属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大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选必一第一单元:第四单元为第一单元《政治制度》一个补充;
思想政治 必修3 政治与法治
第6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前言:探究与分享:围绕“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主题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共同繁荣发展
课后活动
1、列举我国建立的五个自治区
2、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央派出大量干部到民族地区加强当地的建设,孔繁森是杰出代表,请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他为发展当地做出的贡献。
知识扩展:吉祥的天路——青藏铁路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解读
4、初高中、跨学科下的教材分析
学生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发展阶段
教师任务:引导构建大单元知识框架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解读
5、学理支撑---国家意志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解读
5、学理支撑---学术
中央文献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1978-2008)》,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4)《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人民日报》2005年3月1日。……
学者研究
(1)雷振杨、王明龙:《改革开放4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
(2)常安:《缔造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历程》(学术月刊),2019年。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4)马戎,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及思路,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3).
(5)张永强,比较与创新:中苏民族政策比较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8。
(6)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西北史地,2015.
(7)易刚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东南亚纵横,2015.
(8)孙磊:《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根源探析---基于中西民族政策比较的视角》2021.……
重点: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难点
在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和制度保障的认识。
教法
学法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解读
6、重难点
7、教学方法
大单元大概念
任务驱动法
史料分析法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总结归纳;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方面:学生通过初中历史以及高中政治的学习,对于本课相关史实基本了解并掌握。
能力水平方面:由于政治学科教学的先入为主,大多数学生很难从历史的角度,对本课知识进入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所以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形成学科大概念、大概念体系,从中西比较、西方博主看中国等视角增添课程历史韵味,理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国家治理、国家民族的意义,进一步落实家国情怀,是本课要完成的基本要求。
第一层次:分析图文资料,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概况(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第二层次:合作调研探究,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和作用,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第三层次:通过从古今民族政策对比,中西比较视角、西方博主等视角设置真实情境,认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增强制度自信和时代责任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立意:
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纲要上与选必一民族关系共同的价值主题)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课标解读
设计意图:通过路人街头随机访谈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兴趣。
教学反思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1、导课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
——2022年7月12日,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的讲话
教学反思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采用学术争鸣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术观点理性分析,落实教学重点。
第一篇章:中华民族觉醒之路——符合国情的民族制度
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形成有以下学术观点,你认可哪种,理由是?
观点一:照搬苏联模式
观点二:中国特色创新
材料1: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几乎全盘接受了苏联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基本概念,以苏联为模式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民族问题的制度和政策,而且直至今日,我国在民族理论、民族问题研究方面大致还是沿袭着前苏联的传统……——马戎,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及思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3).
材料2:中国的民族政策体系……借鉴了苏联……根据中国国情而选择了符合中国的发展道路、顺应各族人民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
——张永强,比较与创新:中苏民族政策比较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8。
教学反思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提升学生分析材料,解读史料和整理教材能力,提升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探究一: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况羁縻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材料:我国历史上民族羁縻统治政策流行了数千年之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如自治原则、国家统一原则、民族间经济文化加强联系的原则,都可以从历史上民族羁縻统治政策中找到它萌芽发展的线索,……民族区域自治尽管也强调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性,但它更强调各民族经济文化共同繁荣。强调民族平等,追求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灵魂,也是它与历史上民族羁縻政策的本质区别所在。
——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西北史地,2015.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分析材料能力,回答当代民族关系与羁縻政策的关联,是对第11课古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回顾与联系,构建学科大概念思维。
教学反思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列强入侵造成民族危机是近代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原因,进而理解梁启超先生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时代背景,也是对单元目录的回顾与联系。
问一问:你认可列强入侵中国是造成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原因吗?为什么?
材料一:欧洲民族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况下,其经济、政治、文化合乎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属典型的内源型。与此不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外来殖民主义催化的结果,属于外源型。由于首要任务是反对殖民主义,故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内容主要是反对外来统治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侧重点是国家独立、主权……——易刚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东南亚纵横,2015.
材料二:“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
教学反思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第二篇章:中华民族凝聚之路——与时俱进的民族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中西民族政策的对比,理解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连续、创新性。
探究二:与中西方民族政策相比如何理解当代中国民族政策具有连续、创新性?
材料: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由于其政策内容、价值取向等因素,最终造成了种族、民族问题积重难返,涉及种族、民族问题的矛盾与冲突不断。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虽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全球化进程而进行调整,但纵观其民族政策演进过程和政策内容,对待少数族群和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政策具有明显的非连续性。……从中西方民族政策的比较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把民族平等作为民族工作的基石,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不同时期坚持民族政策的连续、创新性……
——孙磊:《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根源探析---基于中西民族政策比较的视角》
教学反思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落实新课标,用好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落实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时空史观、历史解释的培养,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一)当代中国民族政策连续、创新性的表现
1901
梁启超与中华民族
1941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947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
全国政协通过《共同纲领》
1954
基本政治制度
195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
宁夏回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5
西藏自治区
1984
《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0
三个离不开
1997
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012
两个共同
五个认同
20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探索与建立
恢复与发展
完善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2005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教学反思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落实新课标,用好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落实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时空史观、历史解释的培养,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二十一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第三十六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
……
教学反思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落实新课标,用好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落实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时空史观、历史解释的培养,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全国30个自治州分布情况
全国120个自治县(旗)分布情况
教学反思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西方博主记录的视角,提升学生整合教材,归纳总结当的民族政策意义,坚定制度自信,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西方博主的肯定:从民不聊生到繁荣稳定
教学反思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解读,升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越性,对本节课的难点进行升华。
(三)如何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西方民族理论的全面超越?
材料一:教材P79:学习拓展
材料二: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的根子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与之不同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始终坚持不以人种、宗教和地域来区分人群,更强调文化认同、社会和谐,始终坚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大一统”政治理念在中国根深蒂固,而在西方,无论希腊还是罗马,始终没孕育出“大一统”和共同体的政治文化……但限于政治上的冷战思维和假想敌情结……从中西社会结构不同来看,中华文明以共同体为本位,以家国情怀为纽带,强调责任伦理……个人与集体相伴,忠孝节义四字体现着无限责任伦理。西方民族国家和社会结构运行强调以个体为本位……强调个体权利高于一切……西方民族国家鼓吹每个民族都有独立建国的权利……世界所有国家几乎都不是“一个族群一个国家”,真正实行“一族一国”,必将世界大乱……中华民族共同体坚持“大一统”,追求一个“统”字,始终相信和而不同、多元一体。
——彭建军: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当性,中南民族大学,2004年。
教学反思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从西方国家干涉我国民族内政的角度,通过学生做外交发言人的义正言辞,从而升华民族道路自信。也是对第14课的呼应,利于学生构建大单元思维。
第三篇章: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中国之治的民族道路
※ 情节创设,提出主题:西方国家干涉我国民族问题典型示例:
2020年6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当日例行记者会。美国务卿蓬佩奥就涉疆问题发表声明称,德国学者郑国恩研究表明,中国政府对生活在新疆的维吾尔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实施强制绝育、堕胎和计划生育,持续虐待、镇压少数民族。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2021年3月2日,路透社记者: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日前会见了“维吾尔族维权人士,双方谈及了新疆当地的“人权问题”。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面对西方频频干涉我国民族问题,请你利用本课所学知识和手头资料,作为外交部发言人阐明我方立场。
教学反思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总结与升华。
小结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结合中国国情,借鉴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成果,探索出了一条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不仅仅是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正确选择。也为解决世界民族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
板书设计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从中西比较视角看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第一篇章:中华民族觉醒之路——符合国情的民族制度
第二篇章:中华民族凝聚之路——与时俱进的民族政策
第三篇章: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中国之治的民族道路
教学反思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作业设计
(一)课时常规作业:高考真题精选安排 3—5 道选择题和 1 道材料分析题(如:2021·北京·10; 2017·浙江·14; 2023·海南·7; 2012·安徽·36)
(二)单元作业
1、绘制本单元思维导图: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的各项因素按一定逻辑设计成思维导图
2、研究性学习:回顾八年级下册和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中国近代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2课内容,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铸造与复兴”主题,任选一个感兴趣时间段或角度(例如甲午海战与中国民族觉醒,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少数民族抗日战争事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等)组成5人小组,小组自拟命题,查阅资料,做一个汇报。
【设计意图】:常规作业有助于学生消化本节的知识点,而单元作业更多是助理学生构建大单元主体,以强化本课及本单元的课标的学习,达到依标教学。
教学反思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亮点:
1、从中西比较视角看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为微视角,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
2、通过初高中、跨学科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本课的基础知识。
3、通过羁縻政策、中华民族意识、民族道路自信实现本单元11、12、14三节课的关联,进而实现大单元教学,落实本节课的核心素养。
反思:
本节课属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涉及到的学者观点和国家政策较多,本课以大单元、中西比较的视角进行了初步探索,怎么让偏理论教强的章节更具历史思维,尤其是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再进入深入研究与学习。
课标解读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