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1. 唯物史观:通过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能够分析出政策背后形成的原因,并通过相关史实总结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2.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本课,能知道当代中国外交在不同阶段获得的不同成就,针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对应的不同外交方针。
3.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能够探究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三大方针的内涵意义
4. 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概念,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的外交成果,了解祖国在一步步的变得强大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949年
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4年
1955年
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64年
中国与法国建交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9年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89年
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1997年
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2000年
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13年
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16年
中国在杭州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峰会
2012年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978年
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十八大
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
外交是 主权国家的官方行为,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通过互相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派遣或者接受特别使团,领导人访问,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参加政府性国际会议,用谈判、通讯和缔结条约等和平方法,处理其国际关系及维护国家利益的活动,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国家形象。
2021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
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
霸气“回怼”美国
回望百年前……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什么时候站起来?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外历史背景,概括外交诉求
国际局势漫画
苏联专家援助中国
进行工业化建设
1950年美国的第七舰队
开到台湾海峡
1.时空背景
苏联:大量援助
一、站立于世界舞台: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50年代中)——外交奠基)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外历史背景,概括外交诉求
1.时空背景
(1)外:美苏冷战,两极格局逐步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孤立、封锁政策;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一、站立于世界舞台: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50年代中)——外交奠基)
(2)内: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人民政权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外援支持
材料1: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的新中国,此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和外交上不承认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孤立无援。 ——郭永虎,张杨《社会主义外交观》
外交诉求:巩固新生政权、维护国家主权、建立平等国际秩序
一、站立于世界舞台: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50年代中)——外交奠基)
材料: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特此公告。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10月1日)
1.时空背景
国际:美苏冷战
2.外交诉求
国内:新生政权需巩固和外援
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总方针)
(2)“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三条方针 解决的问题 含义 意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国民政府的旧外交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确保独立自主的开展外交
帝国主义
在华特权
巩固了新生政权,奠
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
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
基础。
外交上依靠谁
不致于孤立
具体政策: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特点:革命性(意识形态色彩重);结盟性;平等性;过渡性。
材料:“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一边倒”政策是否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相背离?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合理性:“一边倒”政策是在新中国刚成立,世界处于两极对峙、美苏冷战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的国际背景下,以独立自主为前提,为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需要与经济发展所作出的战略选择。
局限性: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来决定外交对象,限制了新中国外交的纵深发展,错失了部分发展良机。
问题1:当时为何实行“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材料:美苏两国都不可能允许新中国在它们之间采取某种较为平衡的政策,新中国要保持中立的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在两大阵营中作出抉择。
——邓小玲《从“一边倒” 到“新型伙伴关系”》
国际形势中美苏冷战;美国孤立封锁新中国;苏联和新中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相同,愿意同中国建交并援助中国。
问题2:一边倒会不会导致中国丧失外交独立性?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
(2024·北京高考·10)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
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
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
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以明确感受到周恩来对于“两个中国”这一说法的坚决反对,并明确指出“中国本来是统一的”,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一个中国原则。而中法建交本身就需要基于双方对彼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因此,这一原则自然成为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故选A项;虽然“求同存异”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针,但在这段话中,并没有明确提及或阐明这一点。周恩来的主要论述是围绕一个中国原则展开的,与“求同存异”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与材料中的时间(1955年)和内容不符,排除C项;“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与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均不符,排除D项。
新中国成立,并与苏联、越南、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0年2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55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54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0-1953年
抗美援朝
1950年2月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1955年
万隆会议
1954年
日内瓦会议(五大国之一)
特点:大多数国家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立倾向较强的欧洲国家
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参加日内瓦会议,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
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外交的成熟:革命外交→国家外交)
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5)1956年:
1950年前后中国周边形势图(世界局部图)
4.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
建交;代办级关系
(2022·广东高考·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毛泽东指出“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建国初中国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迅速提升中国的影响力,故选B项;材料中“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强调的是发展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一边倒”政策需要调整,排除A项;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C项;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项。
一、站立于世界舞台: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努力突破外交困境
1.时空背景
(1)国际:①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②中苏关系逐步恶化;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
(2)国内:国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及“左”倾思想影响。
一、站立于世界舞台: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努力突破外交困境
1.时空背景
2.外交诉求
3.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
维护国防安全,冲破封锁
“两个拳头打人”;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欧洲)
(1)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2)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突破封锁)
一、站立于世界舞台: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20世纪70年代:外交打开新局面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历史背景,概括此时的外交诉求
1.时空背景
(1)国际:①苏攻美守,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劣势,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②资本主义阵营:欧洲联合,日本崛起,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③社会主义阵营:中苏关系恶化,关系降到冰点;
④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发展,成为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军。
(2)国内: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一、站立于世界舞台: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20世纪70年代:外交打开新局面
1.时空背景
2.外交诉求
提高国际地位
3.外交政策
“一条线”:同一纬度的中、日、美、欧团结起来
“一大片”:团结亚非拉地区
(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1)1970年起
①中欧关系: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
(2)1971年
(3)1972年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4)建交高潮:1976年
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1972年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
中日建交
1971年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4.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打开外交新局面
1949
站起来的新生政权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站立于世界舞台: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0世纪
70年代
打开外交新局面
站稳脚跟
1978
走向世界舞台
材料 1: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讲话
材料 2: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
材料 3: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
材料 4:《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美国与台湾当局在1954年间签订的正式国际条约,该条约是以军事为基础、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合作的多目标条约,本条约的基本精神是反共的,不仅在武力军事上协防台湾,亦反对共产主义渗透台湾。
美国: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③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多极化趋势加强,美苏争霸处于劣势
中国:①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
②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合作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发展历程
根本原因:
中美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需要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美为什么会有“跨洋握手”的意向?说明中美建交的历程?影响双方关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问题?
历程:①乒乓外交” →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②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③尼克松总统访华→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障碍:台湾问题
④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的需要
影响:①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
②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接着在国际上出现了同新中国建交的第三次高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③缓和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④提供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契机,加速了统一大业进程。
说明中美的“跨洋握手”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材料: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022·江苏高考·10)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 B.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
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可知美国提出一中一台代表参加联合国,遭到了新中国的极力反对,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双重代表权”案,故选D项;20世纪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趋向缓和,排除A项;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具有否决权,排除B项;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冷战结束后美国才构建单极世界,排除C项。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件事,是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
第三件事,要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
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1.16)
二、“走”向世界舞台: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978-201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历史背景,概括此时的外交诉求
1.时空背景
(1)国际: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国内: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大调整
二、“走”向世界舞台: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978-2012)
1.时空背景
(1)国际: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国内: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大调整
2.外交诉求
为改革开放谋求有利的外部环境
3.外交政策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实行“不结盟”政策,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
4.外交成就
历史解释: 全方位外交
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新安全观,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大旗等。在这些新思路的指引下,中国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传统大国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与新兴大国如印度等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丰富了中国全方位外交的内涵,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VS单边主义、单边主义
联合国
上海合作组织
“金砖国家”组织
博鳌亚洲论坛
G20集团国 2016杭州峰会
1989年
中苏关系正常化
1997年 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
建立10+1领导人会议机制
2000年
成立中非合作论坛
1979年 中美建交
4.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1978-2012)
进入21世纪
1979
1989
世纪之交
2003年 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
①大国关系
②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③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④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发展大国关系
(2022·山东高考·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对非洲提供经援贷款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互利共赢,这符合国际经济新秩序平等互利的诉求和方向,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选D项;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指由同一区域若干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在地理位置上不相邻,排除A项;中国一贯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不会致力于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材料只强调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技术合作,排除B项;“均衡”说法错误,排除C项。
1949
站起来的
新生政权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0世纪
70年代
打开外交
新局面
站稳脚跟
1978
走向
世界舞台
二、“走”向世界舞台: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978-2012)
和平发展理念
全方位外交
2012
走出
一条新路
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
三、中国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当前中国的声音
三、“走”出新路:中共十八大(2012)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时空背景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2.外交成就
大国
关系
周边
国家
非洲
国家
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和平·合作
十
八
大
以
来
外交理念
外交新路
中国方案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①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频繁密集外交活动;推进中外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的新文件、新举措相继出台。
十
八
大
以
来
三、“走”出新路:中共十八大(2012)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三、“走”出新路:中共十八大(2012)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外交
理论
交往
新路
中国
方案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平·合作·共赢
大国关系
周边国家
出席会议
践行多边主义
联合国发挥
核心作用
“一带一路”
十
九
大
以
来
外交理念
外交新路
中国方案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频繁密集外交活动;推进中外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的新文件、新举措相继出台。
十
九
大
以
来
三、“走”出新路:中共十八大(2012)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P83学思之窗:阅读以上数据,认识中国外交发展的巨大成就及原因。
成就: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等少数国家建交,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步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打开外交新局面,迎来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改革开放后,与我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到202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82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日益扩大,建交国家数量日益增加。
原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援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世界发展的诸多问题提出中国方案。
外交背景
外交新路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①四个反对
②一个宗旨
③一个价值
二
十
大
以
来
三、“走”出新路:中共十八大(2012)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三、“走”出新路:中共十八大(2012)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四个
反对
一个
宗旨
一个
价值
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
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和平·合作·共赢
二
十
大
以
来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强弱的晴雨表,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05
01
02
03
04
国家实力
国家利益
国际形势
社会制度
国家形势
时间 背景 外交成就
建国初期 西方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维护新中国安全 恢复并发展经济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 亚非拉民资解放运动高潮 西欧和日本迅速发展 中苏逐渐破裂 赢得亚非国家的友谊和信任
实现与西方大国的外交突破
70年代 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 打开外交新局面
十八大以来 中国综合国力上升 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 国际局势相对缓和 经济全球化和加速发展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 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变”:①国内、外的局势;②具体的外交方针;③中国的综合国力。
“不变”:①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选择;②坚持党的领导;③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949
站起来的
新生政权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0世纪
70年代
打开外交
新局面
站稳脚跟
1978
走向
世界舞台
和平发展理念
全方位外交
2012
走出
一条新路
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
和平
合作
共赢
外交
轨迹
民族复兴
之路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与人民命运相连
与民族复兴同步
与世界发展接轨
共赢
和平
大智慧
大胸怀
大国担当
当代中国外交
本课总结
“站”立于世界: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成立初期
(20世纪50年代)
背景:美苏冷战,两极格局逐步形成、巩固新生政权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三大外交方针
外交成就
20世纪50-60年代
背景:美苏威胁国防安全、阶级斗争思维影响
外交诉求:维护国防安全,冲破封锁
外交政策:“两个拳头打人”;两个中间地带
外交成就
“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20世纪70年代
打开外交新局面
“走”出新路:
中共十八大以来
背景
外交成就
外交诉求: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背景:多极化趋势出现、国力增强
外交诉求:提高国际地位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
外交成就
背景:和平与发展;改革开放
外交诉求:为改革开放谋求有利外部环境
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
外交成就
和平
共赢
大国外交
影响外交的因素
国家利益
国家实力
国家性质
国际环境
材料:20世纪50年代前期,俄语一枝独秀。中学里学习俄语蔚然成风,东北所有的中学,北京和其他城市的 59 所中学都教授俄语;社会上也掀起了俄语学习的高潮,不同层次的俄语学习班、培训班、 学校等快速发展;到1952年,全国有57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教育部只保留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负责 培养全国的中学英语师资。1956年,教育部确定外语教学中俄语与英语的比例是1:1,随后又规定俄语占1/3,2/3为英语和其他语言;
1962年,周恩来指示要在l0~20 年内把世界上主要语种都办起来;1964 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颁布,指出要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
1979年,教育部要求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要把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同时注意日、法、德等外语的比例。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
——孙国宽、王琴《从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管窥我国外交政策》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 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