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 2025-2026 学年高三 9 月期初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8 分,每题 3 分)
1-5:C A B D A
6-10:C B B C D
11-16:D B A C C A
二、非选择题(52 分)
17. (14 分)
(1) 经济表现:①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升;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加速;③各国承
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3 分)
政治表现:①宗法分封制崩溃,兼并战争频繁;②世卿世禄制被削弱,官僚体系建立;③各
国推行中央集权改革(如军功爵制)。(3 分)
(2) 共同特点:①以富国强兵为目的;②削弱旧贵族势力,强化君主权力;③建立官僚制度
和军功激励机制。(4 分)
历史影响:①推动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确立封建制度;②增强各国国力,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③促进思想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4 分)
18. (12 分)
(1) 表现:①设立五经博士,兴办太学,以儒学为教育核心;②将儒学作为选官标准,通经
者可授官;③皇帝下诏引经决策,以儒学指导政务;④召开经学会议(如石渠阁会议),统
一经义解释。(6 分,答出 3 点即可)
(2) 原因:①宋初重文抑武政策,提高儒学地位;②科举制发展,士人通过儒学追求功名;
③唐末五代战乱后,社会渴望秩序重建;④佛老思想盛行引发士人变革需求;⑤外部威胁激
发士人振兴儒学的使命感。(6 分,答出 3 点即可)
19. (14 分)
(1) 主要目的:①准确掌握土地资源,保证国家财政收入;②打击土地隐瞒和逃税行为,加
强对地方的控制;③适应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管理需求。(4 分)
局限性:①测量技术落后,数据准确性不足;②地方官员贪污腐败,执行不力;③难以彻底
解决土地兼并问题。(4 分)
(2) 积极影响:①废除人头税,农民负担减轻,人身依附关系松弛;②简化税制,保证国家
财政收入稳定;③抑制土地兼并,减少社会矛盾;④促进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6 分,答
出 3 点即可)
20. (12 分)
示例论题:唐代湘赣诗路的发展反映社会变迁与文人境遇
论述:
①初唐至盛唐:贬谪诗人占比较高(湘水 3 人、赣水 3 人),赴任和游历诗人较少,反映初
唐文人多因政治失意南下,湘赣诗路成为贬谪通道;盛唐赴任诗人增加(湘水 4 人),体现
唐王朝对南方治理的加强。
②中晚唐:贬谪诗人数量激增(湘水 12 人、赣水 6 人),游历避乱诗人增多(晚唐游历避乱
18 人),反映中晚唐政治动荡,文人或遭贬谪、或避战乱南下;不确定身份诗人占比上升,
体现社会流动性增强。
③空间差异:湘水沿线诗人(101 人)远超赣水(53 人),说明湘水是唐代南下岭南的主要
通道,交通地位更重要。
结论:唐代湘赣诗路诗人的时空分布,既是文人个人境遇的反映,也折射出唐代政治变迁、
区域开发及社会动荡的历史图景。(论题 2 分,论述 8 分,结论 2 分)绝密★启用前
2025一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9月期初考试
历史试卷
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考查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将陶寺文化遗址墓葬按照其规格、分布、随葬品情况等分为六类。读表1:
表1陶寺文化遗址墓葬(752座)分类情况统计表
蒸类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五类
六类
数量
6
28
133
31
156
398
百分比(%)》
0.8
3.7
17.69
4.1
20.7
52.9
身份
①
②
③
④
注:墓葬规格、随葬品数量从一类至六类呈递减趋势
据此可推知,这几类墓主的身份分别是
A.①王者②奴隶主③平民④奴隶
B.①天子②诸侯③公卿④平民
C.①王者②贵族③富民④平民
D.①氏族首领②部落首领③家族首领④平民
2.先秦诸子中除了农家、道家曾在某些方面、某种角度向君主专制提出疑问与挑战外,其他各
家几乎都把君主制度作为治理国家“当然”的前提。在崇尚君主至尊、独操权柄及决事独断
等方面,先秦诸子并没有原则上的区别。这说明
A.思想局限性缘于认识水平与时代需求
B.诸子思想受奴隶主贵族阶级性主导
C.各学派均以维护君主专制为根本目标
D.思想争鸣根源于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3.李开元在《秦崩》中分析:“秦制设‘博士’七十人备顾问,看似延揽百家,实则‘非博士官所
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该策略的核心在于
A.保留学术精英维护统治合法性
B.通过垄断解释权实现思想专制
C.平衡法家与儒家的政治影响力
D.建立以吏为师的知识传播体系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4.桑弘羊等人曾奏言,新疆轮台以东“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
沟渠,种五谷…其旁国少锥刀,贵黄金、采(彩)缯,可以易谷食,宜给足不乏”。由此可知,
当时西汉政府
A.经济改革取得成效
B.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
C.物资调集能力增强
D.以商贸促进屯田戍边
5.东汉崔寔编纂的《四民月令》记载,“春分中,雷且发声。先后各五日,寝别外内”“四月立夏
节后,蚕大食,可种生姜,取鲷子作酱”。据此可知,《四民月令》
A.根据自然节律来规范农事生产
B.反映了汉代天文历法发达
C.折射出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体现出当时农业环境改善
6.有学者列举了以下事实:“曹魏恢复太学,褒奖名儒”“刘备定蜀后即设儒林、典学校尉、劝学
从事等官”“东吴孙权留心经史,劝导部下读书”。该学者试图说明,三国时期
A.民族间交流日益频繁
B.文化重心发生转移
C.儒学仍具强大生命力
D.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7.东晋时期,北方士族刁协“性刚悍,与物多忤,每崇上抑下,故为王氏所疾”。北方士族刘隗劾
奏王氏王含,“文致甚苦,事虽被寝,王氏深忌疾之”。元帝司马睿任用刁协为尚书令、刘隗为
侍中,牵制、分化王氏的权力。这体现了,晋元帝时期
A.士族专权局面的结束
B.皇权势力仍较为软弱
C.中央集权的巩固强化
D.土族与庶族矛盾加剧
8.隋文帝时期,社仓由州县管理,如果遇到自然灾害,由州县负责开仓放粮。而隋炀帝时期,地
方是否开仓赈灾,需中央政府批准。这一变化
A.促使救灾体系规范严谨
B.制约了救灾的及时响应功能
C.反映了商品经济新突破
D.彰显出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9.图1所示为重庆万州出土的唐代岳州窑青釉骆驼俑,青釉双峰骆驼俑塑造的骆驼呈直
立回首探望状,双眼圆睁、四肢健壮、体态肥硕,造型生动逼真,生动再现了“沙漠之舟”
稳健机警的形象。这一形象折射出唐代
图1
A.民族交融推动了贸易兴盛
B.手工艺品大量出口西方
C.丝路贸易和对外开拓精神
D.与周边国家贸易的频繁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