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飞花令式 默写练习(专辑一)(附答案)
一、古诗文目录
曹 操 《短歌行》
陶渊明 《归园田居》 (其一)
李 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 甫 《登高》
白居易 《琵琶行》
苏 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二、文言文目录
荀子 《劝学》
韩愈 《师说》
苏轼 《赤壁赋》
姚鼐 《登泰山记》
《短歌行》.曹操
① 曹操《短歌行》一文中写诗人一边畅快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 , 。
② 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 , 。
③ 曹操《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是: , 。
④ 曹操《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 , 。
⑤ 曹操《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 。
⑥ 曹操《短歌行》中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到今天的诗句是: , 。
⑦ 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是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
⑧ 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运用典故表明诗人优待贤才的态度)的诗句是:“ , 。”
⑨ 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 , 。
⑩ 曹操《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 , 。
曹操《短歌行》中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 。
曹操《短歌行》一文中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又以设问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的诗句是:“ , 。”
曹操的《短歌行》中的“ , ”,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 , 。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① 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这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②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叠字,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的情态,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③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④ 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
⑤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一诗歌中,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是“ , ”。
⑥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作者摆脱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 , ”。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①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亢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正面描写出诗人眼中的天姥山巍峨险峻,气势非凡。
③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④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姥山上仙人如麻的的神奇世界,其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仙人的衣着以及骑乘,“_______________ ”直接点明山上的仙人非常多。
⑤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天姥山上天气和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写仙人们的出场作了铺垫。
⑥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梦境中第一眼看到的天姥山仙境的景象:有无边无际的蔚蓝的天空,有日月照耀的宫阙,景色壮丽,精心炫目。
⑦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梦醒后对人间乐事和古来万世的感慨之情,看似消极,却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省,为后文直抒胸臆积蓄了感情力量。
⑧ 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李白不卑不亢的性格(或诗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眼中的天姥山巍峨险峻,气势非凡。
⑩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自己忽然“魂悸魄动,惊起长嗟”之后,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虽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但诗人感到能抚慰心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比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
《登高》.杜甫
① 杜甫在《登高》中的“ , ”极写作者的羁旅之愁、病痛之苦以及孤独之感。
② 杜甫一生漂泊,老年病苦孤愁,在他的《登高》一诗中有两句诗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 , 。”
③ 杜甫在《登高》一诗中“ , ”两句诗用落叶和江水描写出沉郁悲凉的秋景。
④ 诗人受《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启发,创造出“落木”意象,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
⑤ 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 , ”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⑥ 杜甫在《登高》中用“ , ”归纳出白发日多、因病断炊的根源,忧国伤时的情操感人至深。
⑦ 杜甫在《登高》开篇写登高见闻,以“ , ”两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视觉、听觉融为一体,天、风等六种意象自然成对。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① 白居易《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 ”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 ”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过程,其中既用“ ”“ ”描写弹奏的神态和熟练繁复的指法,也用“ ”“ ”概括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内心情感。但这都是概述性的描写。
② 白居易《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 , 。再如,诗人还用“ , ”的旋律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还如,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 , 。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 , 。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 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 , ”,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 ”,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 ,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 , ”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④ 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一句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
⑤ 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揭示了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
⑥ 在《琵琶行》中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嫁做商人妇。“ , ”两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
⑦ 白居易在《琵琶行》一文中运用侧面烘托的表现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 。
⑧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年轻时五陵的少年争相敬献殷勤,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是“ , ”,门可罗雀,嫁于商人。
⑨ 白居易《琵琶行》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 , 。
⑩ 刘鹗《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展现了听书人的投入,侧面反映出说书人技艺卓绝。白居易《琵琶行》也有类似情景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 。”
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多次运用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 , ”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又用“ ? ”作侧面描写。
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
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苏轼
①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②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装束,尽显儒将风度。“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③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描写了惊涛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④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这里涌现的叱咤风云的豪杰,向下阕过度的句子是: , 。
⑤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式的句子是“ , 。
⑥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风度潇洒,指挥从容,再现“以少胜多”的战例,艺术地写出周瑜才能的句子是: , 。
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小乔”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青春得意、气度雄伟的句子是: , 。
⑧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 ”寓意周瑜功名早成,而自己鬓发斑白却毫无建树,表达了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辛弃疾
① 以乐景写哀情可以使哀伤的情感表达更出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使用这一手法的句子是“ , ”,表达词人对百姓忘记国耻的痛心。
② 作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尾发出“ , ?”的慨叹,这是借廉颇自比,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③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结果落得仓皇逃跑的下场。这里借用刘义隆的典故以古喻今,告诫当今统治者不要草率北伐。
④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是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心中思绪万千,于是发出了“ , ”的感慨。
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和孙权风流余韵的英雄业绩,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是: , 。
⑥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极力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⑦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认为南宋统治者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的雄心,也只怕会是“ ”的结局。
⑧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喻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 , 。
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词人感慨当年的英雄豪杰们,经过风吹雨打,现在也成了历史。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① 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地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是: , , 。
②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 , , ”句子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感情慢慢融入落花,对花自怜,黯然伤神。
③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 , ”写出了天气反复无常,词人难以入眠。
④ 古人有“借酒消愁”一说,词人李清照也不例外。在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中,写到词人本欲用酒来打发愁情,没想到还是驱不散晚风带来的寒意的句子是: , 、 。
⑤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借大雁表达对故国、亡夫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 。
⑥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 , ”这一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无边无际的孤独和度日如年的煎熬之情。
⑦ 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用黄昏时刻的梧桐和细雨表达自己无垠的愁情的句子是: , 、 。
⑧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的结尾,词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心中愁情难遣的句子是: , 。
《劝学》· 荀子
① 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②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③ 荀子《劝学》中的“ , ”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④ 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 ”
⑤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 , ” 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⑥ 荀子在《劝学》中说,“ , ”两句说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⑦ 小明在听到习近平讲话时,感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句中包含的中国智慧,不禁想起《荀子·劝学》中的名句“ , ”也以行路为喻讲述道理。
⑧ 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荀子《劝学》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 。”
⑨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它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 。”
⑩ 苏轼《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说明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在《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人要“ , ”,才能提升到“圣心备焉”的境界。
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有人利用ChatGPT等工具解答困惑,高效学习,这种现象恰好符合《荀子·劝学》中所总结的观点:“ , 。”
在《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
航天英雄王亚平持之以恒地探索浩瀚星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航天梦。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的“ , ”。
古人重视学习对改变自我的重要性,《荀子·劝学》中的“ ”强调要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自己;《论语·学而》中的“ ”强调虚心学习可以匡正自己。
《师说》. 韩愈
① 韩愈《师说》用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 , ,难道就是这个原因?
② 韩愈《师说》中,作者用 , 的例子,论证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从师学习的榜样。韩愈在《师说》中就批评有些家长的做法:爱自己的孩子,“ ”;但对于自身,“ ”。这样的家长真是糊涂!
④ 韩愈《师说》中,“ , ”两句形象地描述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嘴脸。 , 。
⑤ 在《师说》中,韩愈列举了孔子从师谦逊的态度:孔子认为,众人中,至少一人某方面
能比我强点,我就能拜他为师的句子是 , 。
⑥ 韩愈《师说》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评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赞扬了“古之圣人, , ” 的正确态度。
⑦ 韩愈《师说》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赞扬了古之圣人的正确态度,批评了今之众人“ , ”的错误态度。
⑧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 , ”两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⑨ 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一句同义。
⑩ 在《师说》中,韩愈明确的指出了从师学习应以达者为师,而不应分身分高低贵贱年龄长幼的是 , 。
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结果出人意料:“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
满招损,谦得益。 人不能盲目自大,当别人夸奖你的专长时,你可以用韩愈《师说》中的“ , ”两句来表达你的谦逊
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 ”。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一句,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一句是“ ”。
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的
在《师说》中的“ , ”两句所描述的士大夫对从师的态度是一样的。
IT行业人才辈出,出现了学生业绩赶超师傅的事例,许多师傅用韩愈《师说》中的两
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 , ”。
古人认为后天的学习很重要,比如《荀子·劝学》中提出了“ ”的论点,而
韩愈在《师说》首段用“ ”一句指出,任何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道理的,所以要拜师学习。
《赤壁赋》.苏轼
① 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写自己乘着风飞
行,漂浮在天空中,不问前方,不知止地。
② 在《赤壁赋》中,苏轼之客期望自己能“ , ”,在客人的想象中,自己与仙人把臂同游,和日月同生。
③ 苏轼《赤壁赋》一文,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着重描写了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婉转悠扬的悲戚箫声,它能“ , ”,想象奇特。
④ 苏轼《赤壁赋》一文中,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 。
⑤ 苏轼《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泛不起一丝波纹,也恰好体现作者夜游赤壁时怡然自得的心情的语句是: , 。
⑥ 苏轼《赤壁赋》一文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
那么“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那么“ ”。
⑦ 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界开阔,与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⑧ 苏轼在《赤壁赋》一文中,客人感伤个人在天地之间生命短暂与渺小,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下的两句“ , ”消极至极。
⑨ 苏轼《赤壁赋》中“ , ”,常被后人引用,用来勉励自己修身自好,不贪慕身外之物。
⑩ 曹操的形象备受文人称赞,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 , ”
两句,把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长江之水毫不停息地流向大海,“ ”;
月亮时而圆时而缺“ ”。
苏轼《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山川形胜之地,曾有历史烟云。苏轼《赤壁赋》一文中的“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所指山川之景是“ , ”。
小明读《三国演义》时,很喜欢开头《临江仙》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种看淡成败的超脱让他想起了苏轼《赤
壁赋》中的句子“ , ?”
《登泰山记》.姚鼐
① 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姚鼐《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为四十五里长,另外细写登山道路台阶情况的两句是: , 。
② 元旦假期,小刚跟随家人去登泰山,一路上大雾弥漫,路滑难行,石阶几乎无法攀登,这让他想到了姚鼐在《登泰山记》一文中所说的“ , ”。
③ 姚鼐《登泰山记》中,经中岭至山顶,途中遇到的“ ”被人们称为“天门”,因为天气原因,整个登山过程中都“ ”,连石阶都几乎无法攀登。
④ 姚鼐在《登泰山记》一文中,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形象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
是“ ”,表现了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 ”。
⑤ 姚鼐在《登泰山记》一文中,生动地描写了登上泰山之巅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的美景,用“ , ”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⑥ 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 ”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 ”,连石阶都几乎无法攀登相照应,再次凸显了天气的恶劣。
⑦ 姚鼐《登泰山记》,日出之前,“ , ”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其中“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
⑧ 诗人苇岸曾说“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姚鼐在《登泰山记》一文中“ , ”两句,细致描绘了“英雄诞生”最初的瑰丽画面。
⑨ 姚鼐《登泰山记》,“ , ”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⑩ 姚鼐《登泰山记》中的“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两句以诸峰来衬托日观峰的高峻,这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台四万八千丈, ”以及杜甫《望岳》中的“ ,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好的比喻往往取材于生活,巧于运思,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 ”,
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形象生动;《荀子·劝学》中的“ ”,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说理深刻。
附件一:古诗文背诵答案
曹 操 《短歌行》
①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②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③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④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⑤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⑥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⑧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⑩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 ,心念旧恩。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陶渊明 《归园田居》 (其一)
①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②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③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④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⑤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⑥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李 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①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③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④ 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
⑤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⑥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⑦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⑧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⑨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⑩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杜 甫 《登高》
①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⑦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白居易 《琵琶行》
①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
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②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⑤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⑥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⑦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⑧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⑩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苏 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①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② 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③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④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⑤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⑥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⑦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⑧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①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②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③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⑤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⑥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⑦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⑧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⑨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①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③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④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⑤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⑥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⑦ 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⑧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附件二:文言文背诵答案
荀子 《劝学》
①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 学不可以已。
③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 水为之,而寒于水。
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⑧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⑨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⑩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就有道而正焉。
韩愈 《师说》
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②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③ 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④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⑤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⑥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⑦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⑨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⑩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学不可以已,人非生而知之者。
苏轼 《赤壁赋》
①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②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③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④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⑤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⑥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⑦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⑧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⑨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⑩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姚鼐 《登泰山记》
① 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②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③ 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
④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⑤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⑥ 大风扬积雪击面,道中迷雾冰滑。
⑦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⑧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⑨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⑩ 对此欲倒东南倾,会当凌绝顶。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金就砺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