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朱德
我
的
母
亲
回
忆
第一课时
学校纪念馆将新设置一块展览场地,主题为“榜样人物纪念”。小语同学为这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他听说同学们正好要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想和我们一起探究学习。
情境创设
核心素养
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梳理文章的结构,感受母亲的伟大品格。
01
品析文章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02
诵读文章中的议论和抒情句,理解其含义,体会其表达作用。
03
理解母亲对“我”精神品格形成的重要影响,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04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主线,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件,把握母亲形象,感受母亲品格。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追悼大会。逝者既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也不是著名的抗日英雄,而是一位平凡、普通的母亲。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参加追悼大会并亲笔题写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对她朴实而光辉的一生进行高度评价。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仪式,她就是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锺太夫人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她为何会获得如此殊荣?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
走近作者
(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朱德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944年2月1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逝世。朱德同志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回忆性文章。本文原以《母亲的回忆》为题,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上。1983年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出版了《朱德选集》,改题为《回忆我的母亲》。
文体知识
回忆录
(1)概念:是一种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忆本人或本人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叙事性文体。
(2)表现形式:可以记述人物一生的事迹,也可以讲述人物故事中的一个片段;可以追述一个历史阶段,也可以描写一个生活侧面。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格式不一。
(3)文体特点:
①真实,就是真实记录人物的经历和思想;
②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经历,而且要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与之有关的人和事;
③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主要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
任务壹
忆
往
事
,
颂
其
德
字词清单
溺(nì)死
佃(diàn)农
仪陇(lǒng)
庚(gēng)子
私塾(shú)
劳碌(lù)
周济(jì)
宽厚
仁慈
连夜
慰勉
衙(yá)门
字词清单
妯娌(zhóu li)
东挪(nuó)西借
豪绅(shēn)
为富不仁
不辍(chuò)
任劳任怨
多音字
( rèn )任劳任怨
任
( rén )姓任
( tiáo)调料
调
( diào )调查
( jǐ )济南
济
( jì )周济
( qiǎng )勉强
强 ( jiàng )倔强
( qiáng )强大
形近字
碌( lù )劳碌
禄( lù )俸禄
塾( shú )私塾
熟( shú )熟悉
辍( chuò )不辍
啜( chuò )啜泣
缀( zhuì )点缀
籍( jí )祖籍
藉( jí )狼藉
蔼( ǎi )和蔼
霭( ǎi )雾霭
词语理解
佃农
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客籍人
寄居本地的外地人,与“土著”相对。
和蔼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不终止,不停止。
不辍
任劳任怨
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
只顾发财致富,不讲仁义。
节衣缩食
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初读清单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其大意。
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是总领全篇的段落。
第一部分(1)
对母亲“勤劳一生”中“很多事情”的具体回忆。
第二部分(2-13)
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
第三部分(14-17)
聪明能干、任劳任怨
勤劳俭朴、爱憎分明
支持革命、深明大义
朱德的母亲给朱德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圈画出文中表现母亲性格和品质的词语,并概括总结出文中没有直接写明的性格、品质。
再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再读课文,说说母亲的性格与品质在文中是通过哪些事件表现出来的?并完成下列表格。
关于母亲的事件(经历) 表现母亲的性格品质
关于母亲的事件(经历) 表现母亲的性格品质
“整日劳碌着”,煮饭,种田,种菜,喂猪……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
想办法维系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聪明能干、勤俭持家
接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宽厚仁慈、同情贫苦
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
坚强不屈、爱憎分明
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
识大体、明事理
关于母亲的事件(经历) 表现母亲的性格品质
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年老仍不辍劳作
深明大义
勤劳朴实
坚韧顽强、勤劳能干
理解、支持革命
热爱劳动
阅读第1自然段,体会第1自然段的作用。
点明写作缘由
点明写作对象
点明写作基调
点明叙事线索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记忆的。
以时间为序,以母亲“勤劳一生”为主线,选取母亲一生中的典型事件来表现母亲的性格与品质,纵横交织,层次分明,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课文是怎样将这些琐碎的事件有序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朱德
我
的
母
亲
回
忆
第二课时
任务贰
感
母
恩
,
爱
其
情
说说挽联中共有的关键词是什么?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台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旗。灵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的挽联是“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为什么大家都用“劳动”概括朱德母亲的一生?
①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②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作为回忆性散文,文章除了表现母亲“勤劳一生"爱憎分明"深明大义”的特点外,还写了母亲对“我”的影响。请你浏览文章第 2-13 段,摘录写母亲在行动上影响“我”的句子,然后说说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影响。
③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④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⑤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影响:
1、母亲勤劳、能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2、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
3、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4、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
朱德母亲的言行、鼓励和支持,是朱德人生观、价值观和革命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正因为朱德母亲对朱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才有了朱德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
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感谢“一词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感谢之情。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只是”突出母亲的平凡,“继续尽忠"抒发了作者忠于人民、报答母亲的决心。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任务叁
品
儿
语
,
写
其
思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整日”说明母亲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从这句话可看出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
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看也不看”与“有滋味”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与赞美。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对母亲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表现出母子情深,也表达出我对母亲深刻的怀念。
朗读第14—17自然段,体会作者感情。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感谢母亲;无法补偿的哀痛;尽忠民族和人民以报答母亲;祈愿母亲安息。
课堂小结
寄其哀,述其功,颂其德,作者就是怀着这样的情感,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深明大义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光辉女性形象,她就像一座丰碑,不仅活在朱德的心中,也活在了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1)谈到母亲,每个人都有一份特殊的情愫,很多名人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中的片段。
拓展延伸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小说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讲的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邹韬奋《我的母亲》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久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洁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始终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劳碌中老舍母亲还把院子屋中整理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缺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久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很多花。
——老舍《我的母亲》
(2)国学经典诵读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孝经》
拓展延伸
1、请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母亲的一个优秀品质,并举例说明,不少于250字。
2、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