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大统一王朝的巩固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1.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的基本史实,理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过程。(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通过学习汉武帝在经济、军事方面的巩固措施,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理解“大一统”。
新课导入
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即位,他就是汉武帝。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经过70多年的发展,在没有水旱灾害的年份,百姓家给人足,国家府库钱财充足。京师积累的铜钱很多,因年久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这些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自主学习
深度学习
1.大一统的含义
2.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背后有什么“相同”之处?
3.卫青和霍去病身上有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汉武帝削弱地方势力的背景、措施及影响?
2.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当时经济的问题及影响?
3.尊崇儒术的背景、措施及影响?
4.北击匈奴的背景、事件及结果?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汉书·王吉传》
名词解释:”大一统”
“大一统”不是地域上的“大统一”,是指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一、削弱地方势力
背景
诸侯王势力强大、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相关史事】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
【相关史事】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朝廷出兵平叛,经过数月的战争,叛乱被平定。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一、削弱地方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主父偃
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削弱地方诸侯势力措施
①颁布“推恩令”
目的
建议者
内容
结果
酎金夺爵
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
译文:九月诸侯朝见,尝酎(zhòu)献酎金时,命少府检查酎金的成色和分量,列侯由于酎金分量不足被削夺侯位的有一百多人。
——司马迁《史记 平准书》
一、削弱地方势力
②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
削弱地方诸侯势力措施
一、削弱地方势力
①将地方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削弱地方豪强侯势力措施
②建立刺史制度
相关史事: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
【知识拓展】
汉武帝确立察举制
汉文帝时,开始采用由各地推荐人才的方法,但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汉武帝在位时期,将这种新的选官方法定为制度,这就是“察举制”。察举制是由各郡国每年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经过考察,授予官职。有时汉武帝还亲自出题考察,如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而被任用的。通过察举制,西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有杰出才能的人。
③形成察举制,选拔优秀人才
一、削弱地方势力
削弱地方豪强势力措施
诸侯王势力
地方豪强势力
推恩令、削爵夺地除国
迁往京师、刺史制度
一、削弱地方势力
作用
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政治上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政治一统
二、加强经济管控
农业的发展
①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②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二、加强经济管控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相关史事
汉武帝曾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还对黄河进行治理。有一年,他征调数万人堵塞黄河决口,并亲临现场,命令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要背负薪柴参加堵口,终于成功堵住决口,止住水患。
二、加强经济管控
背景:
①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
②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
③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
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目的:
经济问题 汉武帝的具体措施
私人铸币
豪强控制盐铁经营权
农民弃农从商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由国家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影响:
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经济基础。
经济一统
二、加强经济管控
背景
三、尊崇儒术
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弛。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目的
为稳固统治
施行仁政以德治国
与民休息
无为而治
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合作探究
①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②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③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
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尊崇儒术的举措
三、尊崇儒术
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政治:
教育:
思想:
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思想一统
三、尊崇儒术
影响
合作探究
汉代讲经图
秦坑儒谷碑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背后有什么“相同”之处?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尊崇儒术”
相同:都是加强思想控制,
都是维护统治
背景
四、北击匈奴
秦末汉初
汉高祖
文帝、景帝时期
汉武帝时期
冒顿单于统一了漠北地区,不断南下袭扰。
国力不足,因此采取和亲政策,和亲、互市,都未解除匈奴袭扰的边患问题。
经过“文景之治”,西强盛起来,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汉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汉军反击
时间:
战役:
将领:
结果:
漠北战役
公元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
①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归附,部分西迁。
②西汉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
四、北击匈奴
课堂讨论
阅读教材人物扫描,说说卫青和霍去病身上有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不居功自傲、舍身为国忘家、运用正确的策略。
版图的扩展
四、北击匈奴
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夜郎、滇等,被统称为“西南夷”。汉武帝派人去联络西南夷,夜郎主动归附西汉。汉武帝还在南方越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南海、合浦、交趾(zhǐ)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
汉武帝实施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的执行与管控能力,显著提升了国力,最终实现了版图的拓展与国家的强盛。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版图拓展与其采取的巩固大一统措施有什么关系?
四、北击匈奴
项目 困局 措施 影响
政治
经济 思想 军事 ①实施推恩令(主父偃)②借口削爵夺地除国③建立刺史制度
①统一铸造五铢钱②盐铁酒官营、专卖③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征收车船税
诸侯强大
豪强横行
富商大贾
控制经济
①尊崇儒术(董仲舒)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在漠北战役中大获全胜。
思想混乱
威胁统治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南下袭扰大汉
课堂小结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素养启示
匈奴不灭,大家没有,小家何在?字里行间读到的是少年的热血沸腾,还读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种家国情怀。他给边疆带来了安宁,成就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成为中国人心中爱国爱家的少年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