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红烛》教案
一、教材分析
《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主题下的经典诗作,也是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理论的早期实践。本诗以“蜡炬”这一古典意象为核心,通过诗人与红烛的深情对话,将传统的“奉献”主题与五四青年的青春困惑、理想追求相融合,在形式上注重情感的节奏美与视觉的绘画美,是新诗史上“旧意象新生命”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有一定接触,但对“意象的情感转化”“古典与现代的融合”“诗歌形式与内容的互动”等深层鉴赏能力较弱;能感知“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表层意义,但难以理解闻一多如何通过红烛的“矛盾挣扎”传递青春的复杂心绪。需通过情境引导、诵读品析、合作探究,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红烛”“烧蜡成灰”“泪流”等核心意象,理解其古典渊源与现代新意;
品味感叹词(“红烛啊!”)、长短句交错的语言节奏,体会诗歌的抒情张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诗人与红烛“对话”的结构,梳理红烛从“自焚困惑”到“甘愿奉献”的情感脉络;
对比古典“蜡炬”意象(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理解闻一多对传统意象的创造性转化。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诗中幻想与情绪的渲染(如“红烛啊!这样红的烛!”的反复咏叹),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赏析诗句长短错落(如短句的急促、长句的绵长)形成的节奏美,理解形式如何服务于情感表达。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五四时期青年“以自我燃烧唤醒世界”的理想主义精神,关联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理解“奉献”不仅是牺牲,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主动确认。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话”结构梳理红烛的情感变化,把握“烧蜡成灰”中奉献与矛盾的双重意蕴。
难点:理解诗人如何将青春的困惑(如“为何必须烧蜡?”)升华为对理想的坚毅追求(如“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个体读、齐读、分角色读)、问题链引导法、比较阅读法(对比李商隐《无题》)、情境创设法(模拟“红烛与诗人对话”)。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投影】展示古诗中“蜡炬”意象的经典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温馨思念)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执着深情)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离别哀伤)
教师引导:千年来,“蜡炬”常被赋予思念、深情或哀伤的意味。但闻一多在1923年创作《红烛》时,却让这抹红色迸发出全新的光芒——它不仅是爱情的象征,更成为“青春的火炬”“理想的灯塔”。今天,我们通过诵读与对话,走进这首“红烛的独白”。
(二)初读感知:红烛的“颜色”与“声音”
自由诵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圈画出最触动自己的词句(提示:注意语气、重音)。
整体感知提问:
这首诗的“主角”是谁?(红烛——但实际是诗人与红烛的“对话”)
诗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是什么?(“红烛啊!”——共9次,如同一声声呼唤与追问)
若用一个颜色概括红烛,你会选什么?为什么?(红色——热烈、赤诚、燃烧的生命)
教师范读(重点示范感叹词“红烛啊!”的激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的沉郁、“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坚定),学生标注节奏与情感变化。
(三)精读探究:对话中的“困惑”与“觉醒”
任务一:梳理“对话”脉络——红烛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活动设计:学生分组合作,按诗节划分红烛的情感阶段(提示:关注“红烛啊!”后的内容变化),完成表格。
诗节 红烛的状态/诗人追问 情感关键词 核心诗句举例
1-2节 红烛的“红”与“泪” 惊叹/疑惑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3-4节 自焚的矛盾与痛苦 困惑/挣扎 “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5-6节 燃烧的意义被点亮 觉醒/坚定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7-8节 奉献的升华 超越/使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教师点拨:
初始惊叹(1-2节):诗人被红烛的“红”震撼——“红”是赤诚、热血,是青春的颜色;“泪”却暗示燃烧的代价(古典中“蜡炬泪”是悲伤,此处却是奉献的印记)。
矛盾挣扎(3-4节):诗人代红烛发问——“为何必须烧蜡成灰?”这是青春对“牺牲”的本能抗拒(联想到学生自身:“如果付出没有回报,还要坚持吗?”),但最终红烛呐喊“烧罢!烧罢!”,矛盾中孕育觉醒。
意义明晰(5-6节):红烛的燃烧不再是自我毁灭,而是“烧破世人的梦”(唤醒麻木)、“烧沸世人的血”(点燃激情),从“小我”的困惑升华为“大我”的担当。
终极超越(7-8节):呼应五四精神——“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奉献本身即是价值,如同种子不必追问开花的结果,只需奋力破土。
任务二:古典意象的新生命——与传统“蜡炬”有何不同?
活动设计:对比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与闻一多《红烛》,小组讨论:两首诗中的“蜡炬”都象征奉献,但情感内核有何差异?
预设结论:
李商隐的“蜡炬”:隐晦含蓄,奉献中带着爱情的缠绵与无奈(“泪”是相思之泪,“成灰”是生命的消逝),更多是个人情感的投射。
闻一多的“红烛”:炽热直接,奉献中交织着青春的困惑与理想的坚毅(“泪”是燃烧的印记,也是唤醒的力量),“红”是主动的选择(“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代表一代青年“以自我燃烧照亮黑暗”的使命感。
任务三:形式之美——如何让情感更有“冲击力”?
活动设计:聚焦诗歌的语言形式,从三个角度赏析:
感叹词的回环:“红烛啊!”(共9次)——如同心跳的鼓点,既是诗人对红烛的呼唤,也是自我内心的叩问,强化了抒情浓度。
诗句长短错落:短句(如“烧罢!烧罢!”“红!红!”)急促有力,如火焰跳动;长句(如“既制了,便烧着!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绵长深沉,如内心独白。节奏的变化呼应情感的起伏(困惑时的凝滞→觉醒时的喷薄)。
幻想与情绪渲染:“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红烛拟人化,赋予其哲人的口吻;“烧沸世人的血”等夸张表达,让抽象的“理想”具象化为可感的“火焰”,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
(四)拓展联读:青春的“红烛”精神
情境任务:如果闻一多穿越到今天,会对当代青年说什么?请结合诗句与生活体验,用一句话分享你的理解。
学生分享示例:
“红烛的‘烧’不是毁灭,而是用热爱点燃平凡——就像志愿者用每一次服务照亮他人。”
“‘莫问收获’教会我:专注耕耘的过程,本身就是青春的意义。”
“红烛的‘红’是热血的颜色,提醒我们:即使迷茫,也要勇敢发光。”
(五)作业设计(分层可选)
基础层:背诵全诗,摘抄3处最打动你的诗句并批注情感。
进阶层:以“__的对话”为题(如“我与未来的对话”“青春与责任的对话”),模仿《红烛》的“呼告+意象”形式,创作一首3-4节的小诗(要求用1个核心意象贯穿)。
拓展层:阅读闻一多《死水》,对比其与《红烛》中“热情”与“冷峻”的不同风格,思考诗人对“美与丑”“奉献与批判”的双重思考。
板书设计
《红烛》闻一多
一、意象:红烛(古典新解)——赤诚、燃烧、奉献
二、结构:对话红烛→ 困惑(为何烧?)→ 觉醒(为光照!)→ 升华(莫问收获)
三、语言:感叹词(回环)+ 长短句(节奏)+ 幻想渲染(激情)
四、主旨:青春的困惑与希望→ 理想的坚毅追求
教学反思:
需关注学生对“矛盾挣扎”阶段的理解(可能忽略“烧蜡成灰”的痛苦与必然),可通过联系自身“为目标付出的艰难时刻”引发共鸣;形式美的赏析需结合具体诗句诵读,避免抽象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