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一、教材分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中的一首现代诗,选自郭沫若诗集《女神》。《女神》作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创新的诗歌形式,集中体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文化品格。本诗创作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诗人身处日本,遥望祖国,以澎湃的激情描绘了“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狂暴的太平洋”等宏大意象,通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想象,抒发了对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的赞美,展现了“五四”青年特有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聚焦“文学阅读与写作”,核心目标是“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志士和模范人物的青春风采,体会他们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不朽的精神境界”,同时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获得审美体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为单元内唯一一首现代新诗,既是“五四”精神的诗意呈现,也是理解中国新诗诞生初期“破旧立新”特质的关键文本。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有一定的接触(如初中学习的《天上的街市》),但对“五四”时期的文化语境和新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较浅;他们能感受到诗歌中的“激情”,但可能难以准确把握“站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象征意义,以及“怒涌”“狂暴”等意象背后蕴含的时代力量;对诗歌形式(如自由体、节奏)的创新特点也缺乏系统认知。因此,教学需结合“五四”背景,通过情境创设、意象分析和诵读体验,引导学生从“感性共鸣”走向“理性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律吕”“放号”等词语,理解诗歌中关键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等)的象征意义;
体会自由体新诗的语言特点(如短句、感叹词重复、节奏的奔放),学习通过语言表达强烈情感的方法。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联系“五四”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雄强之力”的内涵(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力量);
探究“站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超越个体视角、立足全球的宏大想象。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诗歌中宏大意象与强烈情感交织形成的雄奇奔放的审美风格;
通过诵读与想象,体会诗歌“自由宏阔”的意境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女神》作为“五四”时代精神载体的意义,体会诗歌中对自由、创造、破坏旧秩序的呼唤;
感悟“五四”青年“破旧立新”的青春价值,思考新时代青年如何继承“创造之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意象的象征意义(白云、北冰洋、太平洋等)与“雄强之力”的内涵;自由体新诗的语言与形式特征。
难点:“站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象征意义;结合“五四”背景理解诗歌对“破坏与创造”的辩证表达。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五四”历史场景)、诵读法(通过朗读体会情感与节奏)、问题引导法(探究意象与主题)、比较阅读法(与《女神》其他诗作或同时期诗歌对比)。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活动设计:播放“五四”运动历史影像片段(如学生游行、演讲),展示鲁迅《〈呐喊〉自序》中“铁屋子”的比喻,提问:
如果你是1919年的中国青年,面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国家的积贫积弱,最想发出怎样的声音?
教师引导:80多年前的“五四”青年,用呐喊唤醒沉睡的中国;而诗人郭沫若,站在地球的“边上”,用诗歌放声呼唤——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听一听那跨越百年的“青春之声”。
(板书课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二)初读感知:触摸诗歌的“激情”
任务1:自由朗读,标注“情感关键词”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提示:注意语气、节奏),圈画出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如“啊啊”“力哟!力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任务2:分享初读感受
提问:读完这首诗,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预设:激情/豪迈/震撼/力量感)
教师总结:这首诗像一声声“呐喊”,像一股股“奔涌的洪流”,传递出一种“破坏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磅礴之力——这就是“五四”精神的诗意表达。
(三)精读探究:解码诗歌的“密码”
活动1:走进“五四”背景,理解创作动机
资料助读(投影):
创作时间:1919年9、10月间,正值“五四”运动高潮后,青年知识分子高呼“民主”“科学”,呼吁打破封建枷锁;
诗人经历:郭沫若当时在日本留学,遥望祖国,内心充满对“新生中国”的渴望;
《女神》特质:中国新诗的奠基作,以“狂飙突进”的姿态反对旧格律,追求“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郭沫若语)。
提问:为什么诗人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边上”是一个实际的位置吗?
学生讨论(引导:结合“五四”青年“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视野)
明确:“地球边上”是诗人的想象视角——并非真实的地理边缘,而是超越个体局限、站在全球高度俯瞰世界的象征。诗人借此表达:要以更宏大的格局,呼唤全人类的“新生之力”。
活动2:聚焦意象,分析“雄强之力”的内涵
任务1:圈画核心意象,描述画面
学生默读诗歌,圈出主要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力),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场景:
我仿佛看到(画面),听到(声音),感受到________(情绪)。
示例引导: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怒涌”赋予白云动态与力量,不是轻柔的云,而是像海浪般翻腾的“怒云”;
“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北冰洋的“壮丽”、太平洋的“无限”与“推倒地球”的狂暴,展现自然的巨大力量。
任务2:探究意象的象征意义
提问:这些意象仅仅是自然景观吗?它们象征着什么?
小组讨论(提示:联系“五四”时期对“旧世界”的批判与对“新力量”的呼唤)
明确:“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狂暴的太平洋”——象征着“五四”时期被唤醒的“自然之力”与“人性之力”,是摧毁封建礼教、旧秩序的“破坏之力”;
“无限的力”“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是核心,既包含对旧世界的“破坏”(推倒地球的隐喻),更指向对“新生活”的“创造”(推动世界前进的能量)。
教师总结:诗人通过宏大意象,将自然之力升华为时代精神之力——这是“五四”青年对“破旧立新”的呐喊,是对“青春创造”的礼赞。
活动3:品味语言,感受自由诗的形式特征
任务:对比传统格律诗,分析本诗的语言形式
投影示例(传统格律诗《登鹳雀楼》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选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工整对仗,平仄规范)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短句、感叹词、无拘束的排比)
提问:本诗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形式自由:无固定格律、无押韵限制,句式长短交错(如“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情感奔放:大量使用感叹词(“啊啊!”)、重复(“力哟!力哟!”)、短促有力的句式,强化了激情的宣泄;
节奏铿锵:“滚滚的洪涛”“不断的毁坏”等短语,通过叠词与动词的叠加,形成如鼓点般的节奏感。
明确:这种“自由体”形式,打破了旧诗的束缚,与“五四”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精神高度契合。
(四)拓展联读:深化“青春与创造”的主题
任务1:联系“五四”精神,思考“放号”的深层含义
提问:“放号”仅仅是“呼喊”吗?诗人想通过这声“号角”传递什么?
学生交流(引导:结合“五四”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德先生与赛先生”)
明确:“放号”是唤醒——唤醒民众打破封建枷锁;是号召——号召青年以“雄强之力”创造新世界;是宣言——宣告中国青年对自由、进步的追求。
任务2:联读《女神·凤凰涅槃》片段(投影),比较主题
“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节选)
提问: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相比,这两首诗共同表达了怎样的“五四”精神?
明确:都赞美“毁灭与重生”的力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呼唤“破坏旧世界”的力,《凤凰涅槃》歌颂“浴火重生”的希望,共同体现了“五四”青年对“新生中国”的坚定信念。(五)总结与作业(5分钟)
课堂总结:
这首诗是“五四”精神的诗意浓缩——诗人站在“地球边上”,以宏大的想象、奔放的语言,呼唤摧毁旧秩序的“破坏之力”与创造新生活的“建设之力”。它告诉我们:青春的价值,在于以激情拥抱时代,以创造推动进步。
分层作业:
基础层:背诵全诗,摘抄3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雄强之力”的诗句,并批注理由;
发展层:以“青春的呐喊”为主题,仿写一段短诗(要求:使用意象+感叹句,体现情感的奔放);
拓展层:阅读《女神》中的《天狗》《炉中煤》,比较三首诗中“自我形象”的异同(如“天狗”的吞噬、“炉中煤”的燃烧与本诗中“立在地球边”的视角)。
板书设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意象:怒涌的白云、北冰洋、太平洋→ 自然之力→时代之力
情感:啊啊!力哟!力哟!→ 激情奔放 → 青春呐喊
主题:破坏旧世界,创造新生活→ “五四”精神 → 青春价值
形式:自由体(短句/感叹/无拘束) → 破旧立新 → 诗体革新
教学反思
需关注学生对“五四”背景的理解深度,可通过补充史料(如《新青年》宣言、学生运动报道)辅助;对“站在地球边上”的象征意义,可引导学生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现代视角进一步拓展,深化“青春与人类进步”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