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百合花》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4 22:0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合花》教案
一、教材分析
《百合花》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主题下的经典小说,也是茹志鹃“清新俊逸”风格的代表作。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通过“我”、通讯员、新媳妇三人之间的微妙互动,以独特的细节描写、含蓄的语言和诗化的叙事,展现了战争年代中朴素而崇高的人性美、人情美。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与思考”,《百合花》的语言特色(细腻的白描、含蓄的抒情、诗意的象征)正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优质载体。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有较强的感知能力,但对“战争题材中的非战争化书写”“细节背后的深层意蕴”“含蓄语言的情感张力”等深层鉴赏能力较弱;能关注“借被子”“牺牲”等显性情节,但难以体会茹志鹃如何通过“小通讯员的衣肩破洞”“新媳妇的百合花被”等细节传递情感。需通过文本细读、语言品析、情境还原,引导学生从“看故事”转向“品语言、悟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忸怩不安”“张皇失措”“磕磕绊绊”等典型词汇,理解其在人物刻画中的精准作用;
品味小说中“细节描写”“含蓄对话”“诗化比喻”等语言形式,分析其对情感表达的独特效果。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分析“百合花被”“衣肩破洞”等核心物象的语言呈现,把握其象征意义(纯洁、情感纽带);
比较传统战争小说的宏大叙事,理解《百合花》以“小切口”展现人性美的独特构思。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小说清新、俊逸的语言风格(如“像小铃铛一样脆响的声音”“枪筒里插的野菊花”),体会诗化叙事的审美趣味;
从人物语言、动作的细微处(如新媳妇“一针一针地缝”“气汹汹地嚷”),鉴赏含蓄而深厚的情感表达。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战争年代中普通士兵与百姓之间朴素的情感联结(如信任、愧疚、敬意),感受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
关联当代青年的情感体验,思考“平凡中的崇高”对今天的启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细节描写与物象语言(百合花被、衣肩破洞)的分析,把握人物情感与主题意蕴。
难点:理解“含蓄语言”如何通过“不说破”的方式传递更深沉的情感(如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复杂情感)。
五、教学方法
文本细读法、问题链引导法、比较阅读法(对比《红岩》等宏大战争叙事)、情境还原法(模拟“借被子”“献被子”场景)。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投影】展示战争题材经典画面(如《集结号》《长津湖》中激烈战斗的场景),提问:“提到战争文学,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枪炮声、牺牲、英雄壮举)
教师引导:但有一位女作家茹志鹃,却在《百合花》中写了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激烈的冲锋,没有惨烈的牺牲,却用一床百合花被、一个衣肩破洞、一段羞涩的对话,让战争年代的人性美如春风般拂过读者的心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不一样”的战争小说。
(二)初读梳理
学生速读全文(标注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提示:抓住关键事件——“借被子”“护送”“牺牲”“献被子”)。
明确:通讯员带“我”到前沿包扎所,向新媳妇借被子遭拒;“我”帮助沟通后借到印有百合花的被子;通讯员在战斗中为救担架队员牺牲;新媳妇主动献出百合花被为通讯员殓葬。
人物关系梳理:
“我”:叙述者(文工团女同志),见证者与情感纽带;
通讯员:年轻的小战士(19岁),腼腆、朴实、善良;
新媳妇:刚过门三天的农村媳妇,羞涩、善良、深情。
(三)整体感知提问
小说标题“百合花”有什么特殊含义?(初步感知:表面指被子上的图案,实际象征纯洁的情感与人性的美好)
文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出对“小通讯员”“新媳妇”的初步印象)
(四)任务驱动:聚焦“细节中的语言力量”
活动设计:学生分组合作,从文中找出“最具表现力”的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物象),分析其语言特色与情感表达效果。教师提供以下思考方向:
细节如何通过“小动作”“微表情”刻画人物性格?
语言是直白的还是含蓄的?如何通过“不说破”传递更深的情感?
物象(如百合花被、衣肩破洞)在语言呈现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1. 细节一:“衣肩上的破洞”(语言:白描与重复)
【投影原文】: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牺牲后)“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我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学生讨论:
“衣肩破洞”的细节出现了几次?(借被子时被门钩刮破→牺牲后新媳妇坚持缝补)
语言特点:作者没有直接写通讯员的“羞涩”或新媳妇的“深情”,而是通过“数摸扣眼”“忸怩笑”“缝破洞”等动作白描,让情感自然流露。
象征意义:破洞是两人初次接触的“痕迹”,也是情感联结的起点;新媳妇缝补破洞的动作,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愧疚的弥补(“我原先不肯借,现在却用被子为他送行”)。
2. 细节二:“百合花被”(语言:物象的诗化呈现)
【投影原文】: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学生讨论:
“百合花”的颜色与图案有什么特点?(白色象征纯洁,红色底色象征热烈,整体清新淡雅)
语言特点:作者没有直接说“新媳妇很爱通讯员”,而是通过“庄严而虔诚地拭身子”“轻轻移过油灯”“缝破洞”“献出被子”等一系列动作,配合“百合花”的物象,含蓄地表达了她对通讯员从“生疏”到“敬意”的情感转变。
象征意义:百合花被是军民情感的纽带,也是人性美的载体——它从“新媳妇的嫁妆”变成“通讯员的殓被”,见证了普通人之间最朴素的信任与深情。
3. 细节三:“小通讯员的语言与神态”(语言:含蓄与稚拙)
【投影原文】: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他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儿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丈把远。”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
学生讨论:
通讯员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老百姓死封建”是直白的抱怨,但结合后文他“借被子被拒”的尴尬,能感受到他的单纯;“你看着我穿上”等话语带着年轻人的羞涩)
神态与动作:“保持丈把远的距离”“飞红了脸”“数摸扣眼”——通过“距离感”和“小动作”,生动刻画了一个19岁小战士的腼腆、不擅与女性相处,却真诚善良的形象。
(五)语言风格总结
教师引导:茹志鹃的语言被称为“清新俊逸”,这种风格体现在——
细节的白描:不用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数摸扣眼”“缝破洞”“轻轻移过油灯”等细微动作,让情感“自然流淌”;
含蓄的抒情:不直接说“感动”“敬佩”,而是通过“庄严而虔诚”“细细地密密地缝”等动作,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澜;
诗意的象征:百合花被、野菊花、衣肩破洞等物象,都被赋予了纯洁、青春、情感的象征意义,使小说如散文诗般隽永。
(六)问题链探究:语言如何服务于主题?
核心问题:为什么茹志鹃选择用如此“细腻”“含蓄”的语言来写战争中的故事?这种语言特色与“人性美、人情美”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方向:
对比传统战争小说:多数战争文学聚焦“战斗场面”“英雄壮举”,语言往往宏大、激昂;而《百合花》写“借被子”“缝破洞”“献被子”,语言琐碎却温暖——这种“小切口”更能展现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真实情感(如通讯员的善良、新媳妇的淳朴)。
含蓄语言的力量:作者不直接喊“赞美人性”,而是通过细节让读者自己体会(如新媳妇“气汹汹地嚷”其实是因为心疼通讯员,最后“庄严缝补”是对生命的敬意)——这种“不说破”的含蓄,让情感更有回味的空间。
青春与崇高的联结:通讯员19岁的生命定格在救人瞬间,新媳妇用自己唯一的嫁妆为他送行——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因“平凡中的选择”显得格外崇高。语言的清新,恰恰衬托出这种“朴素崇高”的珍贵。
(七)拓展联读:语言中的“人性之光”
情境任务:如果《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或“新媳妇”穿越到今天,他们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以其中一人物的口吻,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现代对话(要求保留原文“含蓄而真挚”的语言风格)。
示例(通讯员视角):
“姐,今天借被子又碰钉子了……那大嫂瞪我,说‘死封建’。其实我不是怪她,就是想着咱伤员躺光光的门板上,多冷啊。你帮我再说说?我保证不跟她吵!”(保留了原文的“抱怨”与“善良”的矛盾,语言稚拙而真诚)
(八)作业设计(分层可选)
基础层:整理文中5处典型细节描写(如“衣肩破洞”“百合花被”“野菊花”),批注其语言特色与情感作用。
进阶层:以“细节中的深情”为题,写一篇300字赏析短文,结合《百合花》与《红烛》(或其他文本),分析不同文体中“细节”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拓展层:阅读茹志鹃另一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对比其与《百合花》的语言风格异同,思考作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人性”的书写变化。
板书设计
《百合花》茹志鹃
一、核心细节:衣肩破洞(羞涩→愧疚)、百合花被(借→献)、野菊花(青春)
二、语言特色: 1. 白描式动作(数摸扣眼、缝破洞)→ 刻画性格 2. 含蓄式抒情(不说破的情感)→ 更显深厚 3. 诗化象征(百合花=纯洁,野菊花=青春)→ 升华主题
三、主题:战争中的“人性美、人情美”——平凡中的崇高
教学反思:
需关注学生对“含蓄语言”的理解(可能习惯直白的抒情),可通过对比“直接说‘我很感动’”与“新媳妇缝破洞”的不同效果引发思考;细节分析需紧扣文本原文,避免脱离语言空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