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4 22:1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青春与理想、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毛泽东的这首词创作于1925年,是其早期革命生涯中的代表作——彼时他重返湖南领导农民运动,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壮丽秋景,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与担当。
从语文核心素养看,本词是高中阶段学习古典诗词与现代革命文学衔接的重要载体:既有传统词牌的格律之美,又融合了革命者的精神气象;既包含典型的情景交融手法,又通过意象群与情感逻辑展现了青年革命者的思想深度。两课时的设计旨在通过“初读感知—精读品析—拓展升华”的阶梯式学习,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文化等多维度深入理解文本,同时关联自身成长,思考青春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积累(如《诗经》、唐诗宋词片段),但对毛泽东词“豪放中见细腻”的独特风格、革命年代的语境背景较为陌生。他们对“青春”的认知多停留在个人体验(如学业、兴趣),缺乏对“青春与责任”“个人与时代”的深度关联。此外,学生对“意象组合”“情景关系”“抒情脉络”的鉴赏能力尚在培养中,需要通过任务驱动与阶梯式问题引导,逐步提升文本细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重要字词(橘、舸、寥廓、遒、遏等),掌握词的基本常识(词牌、上下阕结构、押韵特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动词的精准运用、色彩词的对比、长短句的节奏)。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分析“湘江秋景图”的意象组合与描写手法,把握壮丽雄浑的意境特点,理解“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梳理上下阕的逻辑关联(由景生情、由忆到志),探究作者从“问天”到“立志”的情感脉络,概括词人的青春志向与精神品格。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词中“壮景—豪情—壮志”的审美层次,体会毛泽东词“雄浑豪迈中见细腻深沉”的风格特色。
联系当代青年生活,尝试以诗歌、片段写作等方式表达对“青春价值”的个性化理解。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悟革命年代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树立“青春与时代同频”的积极人生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的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理解上下阕的情感逻辑与词人的青春志向。
难点:体会“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深刻内涵;联系时代背景,感悟革命青年的责任担当与当代意义。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初读正音—精读品情—诵读升华)
问题链引导法(情境提问—任务驱动)
小组合作探究法(意象分析、情感脉络梳理)
情境联结法(联系历史背景与当代青年生活)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短视频《毛泽东青年时期影像资料》(或展示1925年湖南农民运动历史照片+现代长沙橘子洲头航拍图),提问:“1925年的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江水时,是一个怎样的年龄?他在想什么?今天,我们通过他的词作《沁园春·长沙》,穿越时空,触摸这位青年革命者的心跳。”
【学生活动】观察视频/图片,结合预习猜测词作背景,进入学习情境。
(二)初读感知:正音·节奏·整体印象
作者与词牌简介(教师补充,学生笔记)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1925年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回湖南领导农民运动,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写下此词。
词牌“沁园春”:双调114字,上阕13句四平韵,下阕12句五平韵;“长沙”为题目,提示写作地点。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词)
教师正音:橘(jú)子洲、百舸(gě)、寥(liáo)廓、苍茫、峥嵘(zhēng róng)、挥斥(chì)、遒(qiú)、遏(è)。
教师范读/音频范读(强调:豪迈中带沉思的语调,“独立寒秋”的凝重,“谁主沉浮”的深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轻蔑,“到中流击水”的激越)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节奏,初步感受词的磅礴气势)
(三)精读品析(上阕):绘“秋景”——这是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任务驱动】“词的上阕主要写景,作者如何通过文字为我们呈现一幅独特的‘湘江秋景图’?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圈画写景句(学生自主圈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思考方向,小组代表分享)
视角与层次:词人如何描写景物?(远望“万山”“层林”,近看“漫江”“百舸”;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全景“万类霜天”)
意象组合: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
色彩与动态:哪些词语最能体现画面特点?(“红遍”(暖色)、“碧透”(冷色)——色彩对比鲜明;“争流”“击”“翔”——动态活力;“遍”“尽”“透”——程度副词强化饱和度)
与传统“悲秋”的区别:古人多写“秋风萧瑟”“枯藤老树”(如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充满生机?(体现革命者的乐观精神与对自然生命力的礼赞)
关键词品析(教师点拨)
“独立”:表面写独自站立橘子洲头,实则暗示革命者的孤独与坚定(面对复杂革命形势的深思);与下阕“百侣曾游”形成呼应。
“看”字领起下文,是全词的“诗眼”之一——由“看”串联起一系列意象,形成宏大的画面。
“万类霜天竞自由”:由具体景物升华到哲理思考——万物都在秋日里竞争自由,暗喻人类社会也需争取解放。
情感概括:上阕通过壮丽秋景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更隐含对“自由”的向往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层思考。
(四)精读品析(下阕):忆“往昔”——词人的青春志向是什么?(20分钟)
【任务驱动】“下阕由景转入抒情,词人回忆了怎样的往昔?从这些回忆中,你能看出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伴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的‘志’是什么?”
圈画抒情句(学生自主圈画):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思考方向,小组代表分享)
过渡与回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峥嵘岁月”指怎样的岁月?(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宣传、组织活动的火热时光,“稠”突出经历丰富。)
青年群像:“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抓住修饰词:“风华正茂”(青春活力)、“书生意气”(纯真热情)、“挥斥方遒”(慷慨激昂,发表激昂议论)、“指点江山”(评说国家大事)、“激扬文字”(用文字批判黑暗现实)、“粪土当年万户侯”(视反动军阀如粪土)。
这群青年有何特点?(有理想、有激情、有胆识、敢斗争的革命先锋;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
主旨呼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答案是什么?(“同学少年”这类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斗争的青年,才是国家命运的主宰!)
象征性结尾:“曾记否……浪遏飞舟?”
“中流击水”:表面写游泳,实则象征在时代洪流中奋勇搏击;化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祖逖北伐时敲桨立誓收复中原)。
“浪遏飞舟”:激起的浪花能阻挡飞速前进的船——象征青年革命者的力量足以扭转乾坤,回应“谁主沉浮”的追问。
情感脉络梳理(教师点拨):
独立秋江(凝思)→ 看壮丽秋景(生情)→ 问“谁主沉浮”(深思)→ 忆同学少年(怀旧)→ 赞青年壮举(自豪)→ 以“中流击水”明志(升华)。
(五)拓展升华:青春的价值——跨越时空的对话
【情境任务】“如果1925年的毛泽东和今天的你隔空对话,他想对当代青年说什么?你想对当年的‘同学少年’或自己说什么?”
小组讨论(提供思考支架):
当年的“同学少年”:年龄与你们相仿(多为20岁左右),却已扛起革命重任——他们的青春关键词是什么?(责任、担当、行动)
当代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发展的时代,青春是否还需要“主沉浮”的担当?如何理解“青春价值”?(可联系“强国有我”“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现实案例)
分享交流(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示例1:“当年的他们用热血探索救国路,今天的我们当以知识续写担当——青春不仅是自我成长,更是与时代同频共振。”
示例2:“‘中流击水’的精神永不过时,我们的‘浪’可能是学业的压力、未来的迷茫,但只要勇于拼搏,就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教师总结:从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到今天的“强国有我”,青春的意义从未改变——它是热血的、是思考的、更是行动的。愿同学们从这首词中汲取力量,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做“主沉浮”的奋斗者!
(六)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必做):
背诵并默写全词;整理“上阕秋景图”与“下阕青年群像”的对应关系表(意象/特点→情感/志向)。
拓展作业(选做):
任务一:以“我的青春关键词”为题,写一篇300字随笔,结合词中青年形象谈谈对青春的理解。
任务二:对比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分析两首词中“风流人物”的异同,体会词人不同阶段的豪情。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上阕:绘秋景(独立寒秋→万类竞自由)→ 景:壮丽生机 → 情:对自由/国家的深思
↓(谁主沉浮?)
下阕:忆往昔(同学少年→中流击水)→ 人:青春担当 → 志:以天下为己任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需重点落实诵读与意象分析,避免学生对“革命语境”的理解流于表面,可通过补充历史背景(如1925年农民运动、军阀压迫)辅助解读。
第二课时的“青春价值”讨论需联系学生实际,避免空泛;可通过具体案例(如当代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科技攻关)让主题落地。
两课时均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鼓励从语言细节(如动词、色彩词)出发,培养文本细读能力与审美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