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观潮》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5 15:07:05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单元主题:自然之美
1 观 潮
活动一:助读资讯
(1)天时: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
(2)地利: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潮水易进难退,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
(3)风势: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钱塘潮的成因
观潮 食盐 据说 大堤 宽阔 薄雾
屹立 隐藏 昂首 盼望 隆隆 滚滚 顿时 鼎 沸 踮脚 逐渐 横贯 一堵 两丈 犹如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震动 霎时 余波 漫天卷地
观潮 食盐 据说 大堤 宽阔 薄雾
屹立 隐藏 昂首 盼望 隆隆 滚滚 顿时 鼎 沸 踮脚 逐渐 横贯 一堵 两丈 犹如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震动 霎时 余波 漫天卷地
dǐnɡ

bēnɡ
yán
ánɡ
dùn
ɡuàn
hào
zhèn
shà

fèi

活动二:字词识记 读一读
消除水滴













活动二:字词识记 读一读
活动二:字词识记 写一写

















báo

(薄雾)
(厚薄)(薄纱)(薄片)
(薄荷)

mēn
mèn
(闷热)
(闷雷滚动)(闷闷不乐)
lónɡ
lǒnɡ
(鸟笼)
(笼罩)

zhǎnɡ
zhànɡ
(涨潮)
(涨红)



(据说)
(拮据)

háo
hào
(号码)
(风号浪吼)

lónɡ
lōnɡ
(轰隆)
(兴隆)

guàn
guān
(观看)
(奇观)

活动二:字词识记 多音字
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全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活动三:整体感知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奇观
是全文的关键句,表明了钱塘江
大潮的特点与地位。
潮来时
潮去后
潮来前
时间顺序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结构?
总——分
农历_________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人们_____________,翘首以盼。刚开始,________________。过了一会儿,_____________,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拉长,变粗,巨浪翻滚,犹如_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令人震撼。
八月十八
登上海塘大堤
只听到隆隆的响声
响声越来越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你会填吗
活动四:品读奇观
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章哪些事物在变化?
时间在变
观潮人的反应在变
潮水的声音、样子在变
你们所提到的这些事物具体是怎么变化的呢?请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时间 潮水的形状 潮水的声音 人们的反应
过了一会儿
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 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响声越来越大
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霎时
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这一天早上
午后一点左右
过了好久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浪潮越来越近
昂首东望,等
着,盼着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顿时人声鼎沸
人群又沸腾起

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
漫天卷地般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
起来。
才恢复了平静
潮来前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平静、开阔
江面
静中有动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潮来前
从观潮者的神态、动作中传达出人们的期待,侧面突出大潮的奇特、壮观。
题目是《观潮》,为什么要写潮来前的景象呢?
通过景物描写突出潮来前的平静,体现了潮来前的静态美,与后文潮来时的惊心动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潮来时
比喻:将“潮声”比作“闷雷”,形象地写出钱塘江潮的气势宏大。
角度:声音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潮来时
比喻:将“浪花”比作“一条白线”,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望就像一条白线。。
角度:形状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大潮由远及近的变化,其实越来越壮观,浪头越来越高。
潮来时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比喻:将潮水比作千万匹战马,表现了潮来时的非凡气势。
潮来时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比喻+夸张:将潮水的声音比作山崩地裂,表现
了潮来时声音的惊心动魄。
潮来时
一条白线
逐渐拉长,变粗,
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水的形状变化
潮水的声音变化
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潮来后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潮头过后依旧气势宏大,突出壮观。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江水上涨从侧面反映了大潮的汹涌、壮观。
活动五:深入思考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你认为它奇在哪?
1.“奇”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钱塘江大潮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
2.潮来时浩浩荡荡的气势与惊心动魄的声音。
3.潮退后余波的漫天卷地、江面上风号浪吼。
活动五:深入思考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八月,浪涛呼啸而来,吼声像是从地下发出的,浪头高达数丈,撞击着两岸的山崖。顷刻间,浪涛便入海而去,在岸边卷起像雪堆一样的沙堆。
谈谈诗中大潮给你带来的感受。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写大潮之声,突出潮来的气势。
写大潮之形,体现潮的壮观。
潮来的时间及其声响、气势
潮去的情景
从课文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三点二十分光景,潮水真个来了!楼内的人万头攒动,像运动会中决胜点旁的观者。我也除去墨镜,向江口注视。但见一条同桌上的香烟一样粗细的白线,从江口慢慢向这方面延长来。延了好久,达到西兴方面,白线就模糊了。再过了好久,楼前的江水渐渐地涨起来,浸没了码头的脚。楼下的江岸上略起些波浪,有时打动了一块石头,有时淹没了一条沙堤。以后浪就平静起来,水也就渐渐退却。看潮就看好了。
——丰子恺《钱江看潮记》
丰子恺所描写的钱塘江大潮和课文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不同?
课文中的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气势充足。而丰子恺笔下的钱塘江大潮则平和多了,少了撼人的气魄。
从作者的描述中,你能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心绪?
期待落空,有小小的失落、失望。
《观潮》
总: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宽阔 笼罩薄雾
潮来时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形状:白线 拉长、变粗
水墙 战马
声音: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天下奇观
本文记叙的是一次钱塘江观潮的盛况,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