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21:2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古诗三首
教材第84~85页
1.会认“返、苔”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返、望”等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山水的古诗。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借助注释、插图等方式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学习方法】
练习强化法,通过反复练习写生字,提升汉字书写能力;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法,利用想象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意境。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到过哪些地方?(生自由交流。)听说过鹿柴吗?去过天门山吗?欣赏过西湖吗?(生根据实际回答。)
2.你们知道哪些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请说一说吧!(生:说一说课前搜集到的描写山水的古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首有关山水的古诗。(板书:古诗三首)
初读课文
一、初读《鹿柴》。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强调“柴”在这里读“zhài”,同“寨”,是“栅栏”的意思。)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如纠正读音错误、强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读得流利、有节奏感。
二、初读《望天门山》。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指生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初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指生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指导书写
重点字:
断:先写“米”,再写竖折。
孤:“瓜”不要少写一点。
抹:右边是“末”,不是“未”。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指生朗读生字和三首古诗,检查掌握的情况。
2.导入:上一节课的古诗学习,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山水诗歌。
探究新知
一、品读《鹿柴》,感悟诗境。
1.学习第一、二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提问:“同学们,从‘空山不见人’这句诗中,你们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说出空荡荡的山林中看不见人的身影。
讲解:“这里的‘空山’并不是说山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而是形容山林非常幽静,好像没有人一样。”
(2)再问:“那‘但闻人语响’又是什么意思呢?”
让学生试着解释,教师补充:“‘但’是‘只,只是’的意思,‘闻’是‘听到’的意思。这句诗是说在山林中看不见人,只能听到人的说话声。”
(3)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写听到‘人语响’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总结:“通过听到的‘人语响’,更加突出了山林的寂静,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写法。就像在特别安静的时候,一点点细微的声音都会显得很清晰。”
2.学习第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展示山林中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在青苔上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看这幅图片,谁能说一说‘返景入深林’大概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这句诗是说傍晚的阳光照进了幽深的树林。
讲解:“‘返景’就是傍晚的阳光。‘复照青苔上’是说又照在青苔上。”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出阳光的微弱、树林的幽深、青苔的翠绿等特点。
3.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整首诗描绘的画面,提问:“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如安静、空灵、清幽等。
4.组织学生讨论:“诗人通过描写这样的景象,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学生讨论后发言。
教师总结:“诗人王维通过描绘山林的幽静、空寂,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在这远离尘世的山林中,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5.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教师有感情地再次朗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然后全班跟着音乐一起朗读,加深对诗歌的体会。
二、品读《望天门山》,体会诗情。
1.学习一、二两句。
(1)由“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3)由“回”字联想:江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4)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
2.学习三、四两句。
(1)你会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这两句诗?自由读,指生读。
(2)“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
(3)由“日边来”想象: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4)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三、再读《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诗情。
再读全诗,诗人描写了西湖什么时候的美景?(晴天、雨天的美景。)
1.晴天的西湖。
读第一句,对照下面的注释,说说美在哪。(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1)结合课件理解“潋滟”: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的景象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语表现水光潋滟吗?(波光闪闪、银光闪闪、亮亮晶晶、波光粼粼、银光闪烁……)
(2)诗人用哪个字概括了眼前的美景?(好。)
(3)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真是一字千金啊!
2.雨天的西湖。
忽然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1)读第二句,这个给西湖带来另一番景象的精灵多么重要,该怎样读?
(2)用心感受,此时下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此刻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轻轻的、细细的、软软的,再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时雨下大了一点——山色空蒙雨亦奇。
(3)说说这场雨让西湖产生了怎样的美景。(“空蒙”——隐隐约约的样子。)
(4)雨中的西湖是奇妙的,是空蒙神秘的——读“山色空蒙雨亦奇”;雨中的西湖又是水灵灵,生动、鲜活的——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3.赞美西湖。
(1)诗人就这样在雨中畅游着、幻想着。不知不觉雨过天晴,诗人眼前随之一亮,他又看到了什么景象?
(2)西湖是那样美不胜收,诗人自然而然想起了春秋时期的一位美女——西子。一个是人,一个是景。苏轼怎么会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较呢?(人和景都有相同的特点——美,西施淡妆浓妆都美,西湖晴天雨天都美;西施的家乡离西湖不远;都有个“西”字。)
(3)苏轼被什么陶醉了?(他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让我们和苏轼一样带着一丝醉意,读最后两句。
作业布置
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并积累。
《鹿柴》描绘了幽静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淡泊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境界的向往。
《望天门山》描写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乐观豪迈的思想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西湖的美丽多娇,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在本课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主动学习。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采用“想象训练”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祖国山山水水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首古诗的教学如何进行分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根据诗的生字、难易程度的特点,教师进行了本课的内容安排。一是集中学习生字,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鹿柴》时,教师注重字音、节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题目中“柴”的意思。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教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引导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图文并用,借助图片将古诗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古诗。但是三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他们仍需要教师进行辅助、指导,不可完全放手,否则学生将很难找到具体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