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有关光的思考》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有关光的思考》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6 18:53:2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学知识的起始课,处于光学学习的基础地位。教材通过丰富的实物图片,呈现太阳光、灯光、生物发光等多种光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聚焦 “光的来源” 这一核心问题,为后续探究光的传播、反射等规律奠定认知基础。教材内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以问题驱动探究,符合新课改 “从生活走向科学”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光有丰富的生活感知,知道太阳、电灯能发光,但对 “光源” 的科学定义缺乏清晰认知,且尚未建立 “光与视觉关系” 的科学逻辑。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小组合作经验,好奇心强,乐于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索,但抽象思维仍需借助直观形象的素材发展,符合新课改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认知发展规律” 的要求。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能准确说出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理解光对视觉感知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形成 “光 — 物体反射光 — 视觉” 的科学认知链。 科学思维 通过对不同发光 / 反光物体的比较、分类,培养归纳推理、逻辑分析的思维能力,能基于现象提炼科学概念。 探究实践 在 “判断光源” 的探究活动中,学会观察、分类、验证,能依据科学定义开展实践判断,提升科学探究的操作性与规范性。 态度责任 激发对光学现象的探究热情,养成认真观察、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体会光在生活与自然中的重要性,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探索欲。
教学重点
科学认识 “光源” 的定义(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理解 “没有光,人眼无法看到物体” 的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 “物体需反射光进入眼睛才能被看见” 的科学认知,区分 “光源发光” 与 “物体反光” 的本质差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太阳、灯光、萤火虫、月亮、汽车后视镜等图片 / 视频);红苹果实物;分类卡片(“光源”“非光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昼夜交替的延时摄影视频,提问 “白天明亮、夜晚黑暗,差异的关键是什么?光从哪里来?”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生活经验交流 “光的来源” 的初步想法。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最直观的昼夜现象切入,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体现新课改 “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驱动”。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光从哪里来?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中 “太阳光、灯光、萤火虫、烛光” 等图片,提问 “这些发光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享对 “发光物体” 的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聚焦核心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为 “光源” 概念的建构铺垫。 (二)探索:认识光源 教师活动: 讲解 “光源” 定义:“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结合图片举例(太阳、萤火虫、荧光灯等)。 发放分类卡片,展示 “月亮、汽车后视镜、发光鱼” 等图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判断是否为光源,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 倾听定义,标注关键词 “自身发光”。 小组讨论,依据定义分类卡片,上台展示并阐述判断依据(如 “月亮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所以不是光源”)。 设计意图:通过 “定义讲解 — 实践分类 — 理由阐述” 的递进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建构、验证概念,体现新课改 “做中学” 的探究理念。 (三)研讨:光与视觉的关系 问题 1: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闭眼想象 “无光世界”,提问 “能看到物体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闭眼体验后,小组交流并分享 “无光则黑暗,看不到任何物体” 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式想象,直观感受 “光对视觉的必要性”。 问题 2:黑暗中能看到红苹果吗? 教师活动:出示红苹果,模拟 “全黑房间”(用黑布遮盖苹果,仅留缝隙观察),提问 “现在能看到苹果吗?为什么?”,结合 “光 — 物体反射 — 眼睛” 的示意图讲解视觉原理。 学生活动:观察黑布下的苹果,结合示意图理解 “苹果需反射光进入眼睛才能被看见,无光则无法反射”。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演示与图示讲解,突破 “光与视觉关系” 的难点,体现新课改 “直观具象辅助抽象认知”。 (四)拓展:光的科技应用 教师活动:播放 “夜视仪工作” 的短视频,讲解 “夜视仪将不可见光转换为电子信号,帮助人在黑暗中看见物体” 的原理。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交流 “科技如何拓展人类对‘光与视觉’的利用”。 设计意图:延伸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关联,拓宽认知视野。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下列属于光源的是() A. 月亮 B. 镜子 C. 萤火虫 D. 汽车后视镜 答案:C 人眼能看到物体,关键是因为() A. 物体本身会发光 B. 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眼睛 C. 眼睛能发光 答案:B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 B. 光源必须是人造的 C.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 答案:C 判断题 点燃的蜡烛是光源。() 答案:√ 我们能看到书本,是因为书本会发光。() 答案:× 星星都是光源。() 答案:×(提示:恒星是光源,行星靠反射星光,不是光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了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像太阳、萤火虫都是光源;还明白了,没有光或者物体不反射光,我们就看不到东西。光对我们的视觉太重要啦!
板书设计
有关光的思考 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例子:太阳、萤火虫、荧光灯…… 光与视觉:物体反射光→进入眼睛→看见物体 关键:光的存在 + 物体反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以 “真实情境 + 问题驱动” 贯穿课堂,学生探究热情高; “定义讲解 — 实践分类 — 原理图示” 的环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难点突破有效; 课堂练习与板书紧密呼应,及时巩固了核心知识。 不足之处 “夜视仪原理” 的拓展环节,部分学生对 “不可见光” 的理解较模糊,讲解可更通俗; 小组讨论时,个别小组存在 “跟风回答” 现象,对个体思维的关注不足。 教学建议 对 “不可见光” 等拓展内容,可结合生活中 “红外线遥控器” 等实例辅助讲解; 小组活动中,增设 “个人思考记录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保障个体思维的深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1.1.《有关光的思考》
(教科版)五年级

1.1.《有关光的思考》
白天明亮、夜晚黑暗,差异的关键是什么?光从哪里来?”
新知导入
评估与改进
光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对光有哪些了解?
提示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探究新知
光是从光源发出的,像太阳、萤火虫、点亮的灯泡、燃烧的蜡烛等都是光源。我们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比如小孔成像、影子形成都和这有关;光还能被反射,镜子照出影像就是光的反射现象;另外,光有不同颜色,彩虹就是阳光被分解成多种颜色形成的,这些都是我们对光的常见了解。
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 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 的光源。图片中发光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哪些可称为光源
1.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2.假设你的桌前放着一个红苹果,你的朋友把门关上,并把所有的灯都关闭,房间里完全黑暗了。房间没有窗,门也没有缝隙,没有光能进入这个房间。想一想在黑暗中你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下面有三个选项供你参考,你也可以有其他的选项。
·我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在这个房间待了多长时间。
当我在这个房间待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
·当我在这个房间待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的影子。
夜视仪可以在 "黑暗" 的环境中 ,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 让我们看到物体。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属于光源的是( )
A. 月亮 B. 镜子 C. 萤火虫
D. 汽车后视镜
2.人眼能看到物体,关键是因为( )
A. 物体本身会发光
B. 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眼睛
C. 眼睛能发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
B. 光源必须是人造的
C.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
C
B
C
课堂练习
判断题
1.点燃的蜡烛是光源。( )
2.我们能看到书本,是因为书本会发光。( )
3.星星都是光源。( )

×
×
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了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像太阳、萤火虫都是光源;还明白了,没有光或者物体不反射光,我们就看不到东西。光对我们的视觉太重要啦!
有关光的思考
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例子:太阳、萤火虫、荧光灯……
光与视觉:物体反射光→进入眼睛→看见物体
关键:光的存在 + 物体反光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