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光是怎样传播的》课件(13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2《光是怎样传播的》课件(13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6 18:54:55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承接 “有关光的思考” 中对光源的认识,聚焦光的传播方式。教材通过幕前听声不见人的现象引发思考,再以 “小孔实验” 引导学生探究光的传播路径,为后续学习光的反射、折射等知识奠定基础。内容注重实验探究与生活现象结合,符合新课改 “科学探究与实践”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光的传播有一定生活感知(如影子形成),但对 “光沿直线传播” 的科学规律缺乏系统认知。学生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喜欢动手探究,但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有待提升,适合通过直观实验和现象分析建构科学概念。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利用该观念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如幕前听声不见人)。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对比与分析,培养归纳推理、逻辑思辨的科学思维,能从实验结果中提炼科学规律。 探究实践 参与 “小孔实验” 的设计与操作,学会控制变量、观察记录,提升科学探究的规范性与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光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养成严谨求实、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理解并解释 “幕前听声不见人” 等现象,区分光与声音传播特点的差异。
教具准备
手电筒、矩形卡纸(4 张,3 张带小孔)、能直立的夹子、幕布(模拟幕前场景)、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创设 “幕前听声” 情境,播放幕布后说话的音频,提问:“同学们,我们能听到幕布后说话的声音,却看不到人,这是为什么呢?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倾听音频,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并交流初步想法。 设计意图:从生活现象切入,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光传播方式的兴趣,体现新课改 “从生活走向科学” 的理念。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光的传播有何特点?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中幕前听声不见人的图片,提问:“结合声音能绕过幕布传播,推测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享对光传播特点的猜想(如光可能沿直线传播,无法绕过物体)。 设计意图:关联声音传播,引导学生基于对比进行猜想,培养科学思维的逻辑性。 (二)探索:小孔实验探究光的传播 教师活动: 讲解实验步骤:将带小孔的三张卡纸用夹子固定,小孔在同一直线,最后一张无孔卡纸作屏;关闭灯光,用手电筒光穿小孔,观察屏上光斑;再移动中间卡纸,观察光斑变化。 发放实验材料,强调安全与规范操作,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倾听并明确实验步骤与要求。 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卡纸移动前后,屏上光斑的变化”,在记录单上绘制光的传播路径。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培养探究实践能力,落实新课改 “科学探究与实践” 的核心素养。 (三)研讨:分析实验与解释现象 问题 1: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如何解释? 教师活动:组织小组展示实验记录,提问:“卡纸移动前,光斑在屏上;移动后,光斑消失或偏移,这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得出 “光沿直线传播,卡纸移动后小孔不在同一直线,光无法穿过,所以光斑变化”。 问题 2:解释幕前听声不见人,对比光与声音传播特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结论和声音传播知识,提问:“声音能绕过物体传播,光沿直线传播,所以会出现听声不见人的现象,对吗?”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总结 “声音传播可绕过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光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会被遮挡”。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帮助学生将实验结论与生活现象关联,提升逻辑推理与解释能力,深化科学观念。 (四)拓展: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应用 教师活动:展示 “激光准直、皮影戏、排队对齐” 等图片,提问:“这些现象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并分享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应用,让学生体会科学规律的实用价值,增强对科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光在()中沿直线传播。 A. 同种均匀介质 B. 所有介质 C. 空气 答案:A 下列现象能用 “光沿直线传播” 解释的是()。 A. 水中的筷子变弯 B. 影子的形成 C. 镜子成像 答案:B 幕前能听到声音却看不到人,是因为()。 A. 光沿直线传播,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 B. 光和声音都沿直线传播 C. 光向四面八方传播,声音沿直线传播 答案:A 判断题 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答案:× 小孔实验中,卡纸移动后光斑消失,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答案:√ 声音和光的传播方式是一样的。() 答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声音能向四面八方传播,而光沿直线传播,所以会有幕前听声不见人的现象。生活中很多现象都用到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呢。
板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探究:小孔实验→光沿直线传播 现象解释:幕前听声不见人→光沿直线传播,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 生活应用:激光准直、皮影戏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以生活现象导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小孔实验设计规范,学生能通过直观现象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能较好地解释相关现象,落实核心素养。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对变量控制的理解需加强; 拓展环节时间较紧,对光沿直线传播应用的讨论不够充分。 教学建议 提前让学生熟悉实验器材与操作步骤,增加预演环节; 适当延长拓展讨论时间,鼓励学生多列举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4张PPT)
1.2《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科版)五年级

1.2《光是怎样传播的》
同学们,我们能听到幕布后说话的声音,却看不到人,这是为什么呢?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什么不同?
新知导入
评估与改进
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探究新知
我们能听到幕后声音却看不见人,是因为声音能绕过障碍物传播,而光沿直线传播,被幕布挡住就无法到达我们眼中。和声音比,光的传播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光沿直线传播,二是光传播不需要介质,能在真空中传播,且传播速度比声音快得多。
在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 直 径约1厘米; 用夹子分别固定卡纸, 并直立在桌子上; 卡纸之间的间隔约15厘米, 保持所有的小孔在一条直线 上; 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处, 直立一张没有打 孔的卡纸作为屏;关闭所有灯光, 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把手电筒放在离你最近的卡纸 前, 保持一定距离, 使手电筒 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观察纸屏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 行进的路线。
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 移动大约5厘米, 再观察纸屏 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卡纸移动前,纸屏上的光斑清晰且大小、形状较固定;卡纸移动(尤其是改变与光源或纸屏的距离、位置)后,光斑可能变大、变小、模糊或位置改变。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卡纸位置变化会改变光的传播路径,导致到达纸屏的光的范围、集中度变化,从而使光斑发生改变。
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屏幕会挡住光线,光无法到达我们眼中,所以看不见人;而声音能绕过屏幕传播,故能听到声音。与声音相比,光的传播特点是沿直线传播,且不需要介质,能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也远快于声音。
1.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2.你能利用光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了吗?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课堂练习
选择题
光在( )中沿直线传播。
A. 同种均匀介质
B. 所有介质
C. 空气
下列现象能用 “光沿直线传播” 解释的是( )。
A. 水中的筷子变弯
B. 影子的形成
C. 镜子成像
幕前能听到声音却看不到人,是因为( )。
A. 光沿直线传播,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
B. 光和声音都沿直线传播
C. 光向四面八方传播,声音沿直线传播
A
B
A
课堂练习
判断题
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
小孔实验中,卡纸移动后光斑消失,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
声音和光的传播方式是一样的。( )

×
×
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声音能向四面八方传播,而光沿直线传播,所以会有幕前听声不见人的现象。生活中很多现象都用到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呢。
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探究:小孔实验→光沿直线传播
现象解释:幕前听声不见人→光沿直线传播,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
生活应用:激光准直、皮影戏等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