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 “地球表面的变化” 单元的起始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形,了解地形的多样性,为后续探究地形变化的原因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展示地球图片、世界地形图以及不同地形的实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思考地形形成的原因,体现了 “基于观察与探究认识自然” 的科学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有一定的生活认知(如知道高山、平原),但缺乏系统、科学的地形分类与特征认识,也较少思考地形形成的原因。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图片、讨论交流,具备初步的观察和归纳能力,适合通过直观材料和合作探究开展学习。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主要地形,了解不同地形的基本特点。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和实景图,培养归纳、概括不同地形特征的科学思维能力,能从多样的地形现象中提炼共同特点。 探究实践 在观察、描述地球表面地形的活动中,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实景图获取信息,提升观察与探究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地球表面地形的探究兴趣,培养热爱地球、关注自然的科学态度,认识到地球表面地形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了解它们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区分不同地形,理解地形形成原因的复杂性(为后续学习铺垫)。
教具准备
世界地形图、不同地形(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的实景图片或视频;地形地貌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地球的整体图片,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是完全平坦的吗?”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交流对地球表面的初步认识,如知道有高山、大海等。 设计意图:从地球整体形象入手,引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思考,激发探究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地球表面的样子与成因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初步思考。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与猜测。 设计意图:聚焦核心问题,激活学生已有认知,为后续探索明确方向。 (二)探索:观察与描述地球表面 观察世界地形图 教师活动:发放世界地形图,指导学生观察,提问:“从地形图上,你能看到地球表面有哪些不同的形态?颜色的变化代表了什么?”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形图,小组内交流发现,如不同颜色代表不同高度,有大片的蓝色(海洋)、不同颜色的陆地板块等。 设计意图:通过地形图,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分布与差异。 观察实景图,填写地形地貌记录表 教师活动:展示黄土高原沟壑、黄河入海口沙洲等不同地形的实景图片,讲解地形地貌记录表的填写方法,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地形特点并猜测形成原因,填写到记录表中。 学生活动:观察实景图片,小组合作完成地形地貌记录表的填写,如描述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猜测可能与流水侵蚀有关等。 设计意图:结合实景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不同地形的特征,同时培养观察、记录与猜测推理的能力。 (三)研讨:地形的类型与影响因素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及特点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汇报地形地貌记录表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并结合图片讲解每种地形的特点(如高原海拔高、地面开阔;山地地势高、起伏大等)。 学生活动:倾听教师讲解,结合自己的观察,明确不同地形的特点,区分不同地形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与讲解,系统构建学生对主要地形类型及特点的科学认识。 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教师活动:提问 “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猜测以及生活常识(如地震、河流侵蚀等)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享对地形变化影响因素的看法,如认为有自然力量(地震、火山、流水等),也可能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地形变化原因的思考,为后续单元学习埋下伏笔。 (四)拓展:地形与生活的关系 教师活动:展示不同地形地区人们生活的图片(如平原地区的农耕、山地的林业等),提问:“不同的地形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交流讨论地形与生活的关系,如平原适合种植,山地适合发展林业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地形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对地球环境的关注。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下列地形中,海拔较高、地面开阔的是()。 A. 平原 B. 高原 C. 丘陵 答案:B 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是()。 A. 陆地 B. 海洋 C. 山地 答案:B 地势高、起伏大的地形是()。 A. 山地 B. 平原 C. 盆地 答案:A 判断题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一成不变的。() 答案:× 平原的海拔一般比较低,地势平坦。() 答案:√ 盆地是四周低、中间高的地形。() 答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它们各有不同特点。地球表面地形多样,而且还在不断变化,影响它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后面我们会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地球的表面 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地形特点:(结合每种地形简单标注,如高原:海拔高、地面开阔) 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自然力量、人类活动(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地形图和实景图的结合,学生能直观认识不同地形,课堂参与度高;研讨环节有效帮助学生归纳地形类型与特点,构建了清晰的科学观念。 不足之处 对地形形成原因的探讨较浅,部分学生区分地形类型仍有困难;课堂练习时间稍显紧张,个别学生答题不够充分。 教学建议 后续教学可增加地形模型或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地形形成;适当增加课堂练习时间,确保学生扎实掌握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2.1《地球的表面》
(教科版)五年级
上
2.1《地球的表面》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是完全平坦的吗?
新知导入
评估与改进
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 是 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探究新知
地球表面有平原、山地、海洋、高原等多样形态,并非本来就如此。内力和外力共同塑造了它:内力如板块运动、火山喷发,让地表隆起或凹陷;外力如流水冲刷、风力侵蚀,慢慢改变地表形态,比如河流冲成峡谷,风堆出沙丘,经过漫长时间形成现在的面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
如果我们乘坐交通工具在广袤的地球表面长途旅行, 有可能看到雄伟的 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 以及四周群山 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 ,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地球表面的面貌 生物和人类的活动对地球表面会造成影响吗
观察世界地形图, 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2.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 1 )观察我国的地形图, 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2)观察下面几幅图片呈现出的地形地貌, 描述它们的特点。
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地球表面主要地形有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海拔较低)、山地(地势高耸,坡度陡,海拔高)、高原(地势平坦,海拔较高,边缘陡)、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丘陵(地势起伏和缓,海拔较低)。
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分内力(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地震,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和外力(流水、风力、冰川等的侵蚀、搬运、堆积,缓慢改变地表)。
课堂练习
选择题
下列地形中,海拔较高、地面开阔的是( )。
A. 平原
B. 高原
C. 丘陵
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是( )。
A. 陆地
B. 海洋
C. 山地
地势高、起伏大的地形是( )。
A. 山地
B. 平原
C. 盆地
B
A
B
课堂练习
判断题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一成不变的。( )
平原的海拔一般比较低,地势平坦。( )
盆地是四周低、中间高的地形。( )
√
×
×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它们各有不同特点。地球表面地形多样,而且还在不断变化,影响它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后面我们会继续探究。
地球的表面
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地形特点:(结合每种地形简单标注,如高原:海拔高、地面开阔)
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自然力量、人类活动(初步认识)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