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1.3 人口容量 课件(2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1.3 人口容量 课件(2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5 06:4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人口容量
一、人口增长
1. 人口增长的特征
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J”型曲线
人口数量上升,增长速度加快
在图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一、人口增长
2. 人口增长的计算方式
世界人口增长: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5.944 6.946 10.082 11.337 12.426 13.397
3.7 3.934 2.228 2.106 1.403 1.19
1.4 1.156 0.66 0.667 0.645 0.71
2.3 2.778 1.568 1.439 0.758 0.48
P.19活动:
一、人口增长
3. 世界人口增长的不均衡分布
自然增长率 >1% 属高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其中俄罗斯和德国为负增长(中国在2022年也开始出现负增长)。
总体而言,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课堂练:
1.下图中,仅考虑人口增长,该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时间是
A.M B.N C.P D.Q
2.仅考虑人口增长,该地区人口数量最少的时间是
A.M B.N C.P D.Q
自然增长率为正值,总人口数会增加
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总人口数会下降
案例:某国人口1.5亿,自然增长率为5‰,但每年净增人口不是750万,而是约为1000万,为什么?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
由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共同决定
思考:该地区人口机械增长情况如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图为2010-2018年我国东部沿海某港口城市人口情况
2012年人口由迁入转变为迁出。
原因:该地区经济发达,推测人口流失的类型以普通劳动力为主。
这主要与该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
课堂活动P.19:
1. 读图1-13,指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变化的原因。
原因:医疗水平提高,死亡率降低,寿命延长,导致自然增长率升高。
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 自然资源的概念:(思考完成课堂活动)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按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2. 自然资源对人口的限制性
课堂活动P.21:
1(2)就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而言,将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随着科技发展,可以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领域和范国,增加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
1(3)议一议,人类社会是否会因资源的短缺而面临崩溃?说出你的理由。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科技只能增加资源的可采量;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可能会因资源短缺而面临崩溃。
人口增长
农药化肥用量增加
人均耕地减少
粮食需求加大
城市膨胀
建设用地增加
开垦新耕地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
粮食产量下降
土壤污染加剧
工矿规模扩大
耕地总面积减少
土地荒漠化
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对人口的增长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课堂活动P.21:
三、人口合理容量
1. 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三、人口合理容量
1. 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2. 人口容量:
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3. 人口合理容量:
合理的+健康的+不妨碍未来→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课堂活动P.22:
2. 阅读下列材料,这三派人口观点,你同意哪一派?试说明理由。
乐观派依据:还有大量资源可供开发;海洋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有足够的力量遏制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
悲观派依据: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食物和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频繁出现;资源枯竭为期不远;须考虑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
人越少越好吗?
阅读P.23-24《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对日本未来发展的影响》,谈谈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政府和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发展养老保障制度、鼓励生育、提高生育率、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等。
1. 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2. 劳动力供应减少;
3. 经济增长放缓;
4. 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应对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5. 社会结构和家庭经济和精神压力增大;
6. 老年人社会参与度降低……
假设情景-A
在人口数量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前,可以努力控制人口,最终人口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持稳定。
人口数量
时间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控制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确定数字吗?
假设情景-B
人口增长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由于饥荒、疾病、污染和资源枯竭,造成人口大量减少,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重新建立。
人口数量
时间
原环境承载力
人口激增
新环境承载力
饥荒
疾病
污染
资源枯竭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确定数字吗?
案例:读云贵高原地区某市水资源、能源、建设用地、耕地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统计表。该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
A.300万人 B.900万人 C.420万人 D.289万人
资 源 承载人口数量/万人
水资源 300
能源 900
建设用地 420
耕地 289
如果要提高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该怎么办?
三、人口合理容量
4.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解决“短板”问题
4.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①科技发展 → 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发现新的资源 → 扩大环境承载力
②经济发展 → 交通运输快速发展 → 促进区域间贸易往来 → 获取其他地区资源 → 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
③对外开放(与②类似)
案例:日本国土面积与我国云南省(人口4693万人)面积相似,是资源小国,人口大国,如果只靠本国的资源不可能养活1.25亿人。
三、人口合理容量
4.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
科技发展水平
经济水平
对外开放程度
消费水平
负相关因素
正相关因素
首要因素
5. 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课堂阅读→临界性、相对性、警界性
课堂活动P.24-25:
1(1)分析占里侗寨人口长期保持在 700 左右的原因。
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生育率较低;当地的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
1(2)占里侗寨寨规规定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的依据是什么?
土地资源不足,减轻人口过多造成的资源、生态等环境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
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
过冷
过干
高寒缺氧
课堂探究P.17:鱼池中的鱼
在一个天然的池塘生态系统中,鱼的数量与承载力及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11 所示,其增长曲线形态呈英文字母“S”形,故称 S 形曲线。随着鱼群数量的增加,对空间、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需求必然加剧,进而影响到鱼的数量。受这些限制因素的影响,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课堂探究P.17:鱼池中的鱼
1.天然池塘中,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其原因是什么?
受空间、食物、氧气等因素限制的影响,使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2. 在人类社会中,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受自然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等因素影响。
3. 议一议,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超过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课堂练习1:陕西省地形总的特点是:南北多山,中部多川。从北向南构成三个各具特点的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关中平原以渭河平原为依托,贯穿其中的各级交通网连接全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陕南秦巴山地,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因此陕西又被称为“三秦大地”。
(1)简述陕西省人口的分布特征。(3分)
分布不均衡;南北少,中部多;
集中分布在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地区。
课堂练习1:陕西省地形总的特点是:南北多山,中部多川。从北向南构成三个各具特点的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关中平原以渭河平原为依托,贯穿其中的各级交通网连接全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陕南秦巴山地,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因此陕西又被称为“三秦大地”。
(2)分析关中平原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大的原因。(5分)
降水量较多,气候资源优越;有渭河流经,水资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地资源多;交通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水平较高。
课堂练习2:如图是我国2020年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近年来,从其他省区来新疆的流动人口已突破200万人,主要为乡村人口,箭头表示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省份。
(1)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东部较西部______(填大或小),与我国人口密度的分布规律成_______(填正或负)相关。(2分)


课堂练习2:如图是我国2020年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近年来,从其他省区来新疆的流动人口已突破200万人,主要为乡村人口,箭头表示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省份。
(2)河南和新疆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都比较大,但原因不尽相同,请分析两省成因的差异。(4分)
河南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
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容量小。
(3)简析流动人口奔赴新疆的拉力因素。(4分)
新疆地广人稀,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政策支持力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