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课件(3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课件(30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5 07:0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的表现形式
01
02
03
04
05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劳动力从第一产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注:城镇人口数量大不代表城镇化水平高
(如:发展中国家的城镇人口数量已超过了发达国家,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仍然较发达国家低)
城镇化的动力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经济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
经济越落后,城市化水平越低
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工业加速了非农产业和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城镇化的人口和产业集聚为工业化带来规模效应,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世界城镇化推进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800
1850
1900
1950
2000
初期阶段
加速阶段
后期阶段
发展较慢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水平
高,速度减缓
起步晚,水平
低,速度加快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大约在75%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90%。
人口高度集中
现代交通和互联网
营造高质量人居环境
城镇绿化率、历史文化
特征: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市区范围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
出现高水平的大城市带
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
影响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现象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成因
人口:乡村→城市
地域:农村→城市
人口:市区、农村→郊区
城市→小城镇、乡村
市区人口减少
人口迁回市区
城市拉力
乡村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乡村和小城镇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总结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原因
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①生活成本上升;
②环境质量下降。
1、中心城区的推力:
2、乡村的拉力:
①环境质量好;
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3、阻力减小:
交通条件的改善,私家小汽车的普及。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特征:
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
“虚假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
即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我国的城镇化
特征:
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1978-2017年平均每年增长1.0个百分点。
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1亿,市辖区人口超过100万城市达到165个。
我国的城镇化
意义:
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
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就业机会
提高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①推动区域工业、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厦门地铁3号线3标首个地下车站主体封顶
②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镇建筑密集、人口居住集中,水、电、天然气可集中供应。
有利于提高土地、水等资源供应效率。
香港密集住宅区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深圳市宝安区老虎坑垃圾焚烧发电站
有利于对污染物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南京河西城市生态公园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4)促进社会和谐
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完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缩小城乡收入、受教育程度差距。
室外健身器材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剩余劳动力
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城镇化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人口迁入城镇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城市建设用地
当城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时,区域城镇化和经济就会出问题。
城镇问题的本质:众多的人口VS有限的空间和资源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大气污染
解决措施
合理布局(搬迁)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
实行集中供暖
发展公共交通
建立绿化隔离带
▲华能汕头电厂距离城市建成区不足2公里,且位于城市夏季风上风向,电厂排放的废气、浮尘对城区造成了污染。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水污染
解决措施
治理水污染
建立污水处理厂
强化法制管理
落实污水达标排放
▲近10年南澳岛周边海域水质状况站位比例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土壤污染
解决措施
治理土壤污染
强化法制管理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远离居民区、河流
▲汕头市Cr含量表层空间分布图(大部分土壤为无富集和轻微富集,分别占 66.34%和 33.66%,无显著污染状况)
采矿、冶炼、电镀、造纸、制革、施肥、污灌等活动都会导致土壤中的Cr 含量上升。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垃圾污染
解决措施
清理垃圾,强化管理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汕头某村落河涌边堆放大量生活垃圾,该村河流工业废弃物随意倾倒,河涌发黑发臭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噪声污染
解决措施
治理噪声污染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
建立绿化隔离带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光污染
解决措施
加强城市管理
建立暗夜公园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热岛效应
解决措施
提高城市绿化面积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汕头市热岛效应季节尺度变化(T汕头为市区站点,T澄海为郊区站点,T南澳为海岛站点)
城市人为释放废热多。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过度抽取地下水引发的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
解决措施
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
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
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贫富差距
城市:
开普敦(南非首都)
问题:
由于种族隔离政策缺乏整体规划,造成贫富差距大、广大贫民窟。 
解决措施
合理规划城市
改善居住条件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开普敦种族隔离城市规划图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就业困难
内比都(缅甸首都)
土地闲置、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现象弱。
城市:
问题:
解决措施
建立与城镇经济相适应的城镇发展机制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交通拥堵
东京(日本首都)
经济繁荣,但因人口众多,而产生居住空间有限、交通拥堵等问题。
城市:
问题:
解决措施
控制城市人口数量
发展公共交通
限行
建设潮汐车道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住房紧张
深圳
城中村“一线天”,“握手楼”,60%多人口居住在城中村。
城市:
问题:
解决措施
控制城市人口数量
建设城市保障性住房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疏解非核心职能
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
假如你是一名“城市医生”,请你针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出“处方”。
科室 诊断 处方
城市 环境科 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
城市 交通科 交通拥堵、 交通事故频发
城市 住宅科 房价高、居住质量差
人力 资源科 就业困难、失业增加
①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建立绿化隔离带;
②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③对垃圾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④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
①改善城市路网结构,增加城市交通线路;②鼓励公共出行;③促进地下交通发展。
①建设卫星城,开发城市新区;②保障住宅供应,控制房价;③老旧小区改造。
加快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
解决城市病
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