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城市空间结构
城乡空间结构
P.27课堂探究:
1. 说一说城市、镇和乡村的景观各有什么特点。
3. 从乡村演变成城市,基本动力有哪些?在景观和布局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钱江新城
临安某村
聚落规模 交通特点 人口密度 建筑特点 生产方式
乡村
城镇
小
大
不发达
发达
小
大
分散,低层建筑
密集,多高层
农业为主
非农业活动
耕地
Cultivated
林地
Woodland
草地
Grassland
水域
Water area
一、城乡土地利用
1.城乡用地的类型
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乡 村
1.城乡用地的类型
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工业用地
居住用地
商业用地
交通用地
城镇
P.29活动1:乡村与城镇所占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原因
一、城乡土地利用
2.城乡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土地利用反映布局形态(分布状况)与空间功能差异。
城镇以建设用地为主;城镇类型不同(工业城镇、旅游城镇),土地利用方式也不相同。乡村以农用地为主。
二、城乡功能分区和城乡空间结构
1.城乡功能分区及其影响因素
类型: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
成因: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竞争。
特征:区域内呈现连片分布;功能区之间无明显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乡功能分区和城乡空间结构
1.城乡功能分区及其影响因素
读临安区城市总体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说出青山工业园区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形态特征;
②指出临安城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③说明商业区的形态与分布特征。
功能区 占地面积 形 态 位 置
工业区
住宅区 商业区
大
最大
集聚
最基本、最广泛的功能区,分高级和低级?
城市外围,沿交通干线?
二、城乡功能分区和城乡空间结构
1.城乡功能分区及其影响因素
降低生产成本(地价)
保护城市环境
原料、产品运输需求
高级居住区
居住者多为高收入阶层
多建设在城市外缘(高处)
房屋面积较大
有的是独立庭院、环境优美
公共配套设施完善
与文化区联系紧密
低级居住区
居住者多为低收入阶层
面积狭小、拥挤密集
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
与低地、工业区联系紧密
环境较差、配套不完善
功能区 占地面积 形 态 位 置
工业区
住宅区 商业区
大
小
最大
集聚
最基本、最广泛的功能区,分高级和低级?
团块状或条状
市中心,街道两侧
城市外围,沿交通干线?
二、城乡功能分区和城乡空间结构
1.城乡功能分区及其影响因素
中心商务区(CBD)的特征:
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交通通达度高;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内部的垂直分区明显。
降低生产成本(地价)
保护城市环境
原料、产品运输需求
二、城乡功能分区和城乡空间结构
1. 城乡功能分区及其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功能用地类型取决于付出租金的多少。
P.31-32课堂活动:
1.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类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类经济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以得到这一土地。
(1)影响城区地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距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
(2)就城区来看,不同类型用地的地租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距市中心越远,地租越低。
不同:3类经济活动的地租水平下降速度不同,商业用地下降最快, 工业用地下降最慢。
某城市各类用地租金水平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P.31-32课堂活动:
(3)如果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那么图中 OA、AB、BC 分别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标注在图上,并说明理由。
付租能力决定土地的用途。
OA、AB、BC分别最有可能成为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
某城市各类用地租金水平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思考:交通通达度对地租水平的影响如何表现?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
交通通达度对地租水平的影响
PART2
地租最高峰:市中心有多条公路穿过,交通通达性最优。
地租次高峰:城市公路干线与环线的交汇处。
地租低地:市中心附近,但远离主干道的地区。
二、城乡功能分区和城乡空间结构
1. 城乡功能分区及其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功能用地类型取决于付出租金的多少。
地租理论: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沈阳)
(2)自然地理条件:土地面积与形状、地形地势、水文、气象等,一般平原地形的城市功能区分布集中、紧凑(成都);
(3)历史文化因素:继承、保护与改变之间的选择(北京);
(4)社会与政策因素:种族(纽约唐人街) 、宗教(西安回民街)等的影响。
P.32课堂活动:
2(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成都市的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2)结合交通运输干线的引导和集聚功能,分析沈阳市的空间结构特点。
(3)大都市中心区地租水平较高,为集约利用土地,通常高楼大厦林立,而北京市故宫附近的建筑都不高,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二、城乡功能分区和城乡空间结构
2.城乡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较小的城市多表现为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大的城市多表现为多核心状、棋盘格状等。
同心圆状 扇状 多核心状
同心圆模式
Concentric zone model
特点: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团块状,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成因:在平原地形条件下,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地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城市:成都、北京、东京、芝加哥
成都市城市鸟瞰图
同心圆模式
PART2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20]
特点:城市各功能区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成因:河流山脉阻隔,城市海陆分布影响,交通运输的发展
城市:烟台、沈阳、青岛
扇形模式
PART2
特点: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城市交通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运距较长
成因:沿河流或交通线分布
城市:洛阳、西宁、延安、兰州
条带式模式
PART2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
特点: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
成因:受山川、地形及河流自然因素,地价、交通和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城市:重庆、武汉、上海
多核心模式
PART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会不会
随着城市发展而变化?
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和服务业的兴起,城镇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
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案例:上海世博园区(图册P.34)
二、城乡功能分区和城乡空间结构
2. 城乡空间结构
密集型
分散型
半聚集型
乡村空间结构:
(1)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
(2)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3)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 P.33课堂阅读)
二、城乡功能分区和城乡空间结构
3.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城乡发展一体化
意义:①提高土地利用率;②节省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运行效率;③促进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阅读P.34:合理利用城市空间
阅读小笔记:①确定不同时期城市扩张的边界(规模);
②合理的功能分区(工业区、交通线布局);
③从平面变为立体。
课堂练习1:小微绿地是斑块状散布在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如图示意我国不同区域小微绿地的探索和实践。结合实例,论述不同区域尺度合理利用小微绿地对拓展城市空间的意义。(4分)
②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小气候和生态环境;
③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生活条件;
④有利于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知名度,利于带动旅游业发展。
①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三、城乡区位分析
1. 城镇区位的概念
区位(区域位置):既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绝对区位,如经纬度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相对区位)。
城镇区位:重点关注城镇与外部的自然、社会、经济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2. 自然地理区位:地形、气候、水文等
三、城乡区位分析
2. 自然地理区位:地形、气候、水文等
(1)地形:
平原: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
高原:热带地区城市的优良场所
河谷或冲积扇:山区丘陵地区的选择
相对平坦,如陕西的渭河平原
2. 自然地理区位:地形、气候、水文等
回顾:人口分布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三、城乡区位分析
2. 自然地理区位:地形、气候、水文等
(2)气候:
气温——中低纬度地带
降水——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沿海)
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人口)很少。
2. 自然地理区位:地形、气候、水文等
三、城乡区位分析
2. 自然地理区位:地形、气候、水文等
(3)水文: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数量较多
城镇用水(河湖提供水源)
水运交通 :
河流交汇处、河流水运起止点、入海口
军事防卫(古代):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
三、城乡区位分析
2. 自然地理区位:地形、气候、水文等
3. 社会经济区位:矿产资源、交通、政治、科技、军事、宗教、旅游和文化等
古代:大河、大道交汇处;我国交通特征“南船北马”
典例:扬州
现代:公路、铁路枢纽;港口
典例:石家庄、株洲(火车拉来的城市)等。
P.37课堂活动:
2. 纽约位于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处,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从地理区位的角度,分析纽约成为世界著名大都市的主要原因。
3. 深圳的崛起与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深圳与香港两个城市应当怎样互相促进和协调发展?
三、城乡区位分析
2.自然地理区位:地形、气候、水文等
3.社会经济区位:矿产资源、交通、政治、 科技、军事、宗教、旅游和文化等
☆阅读P.35-36:城镇空间布局指向
4.区位因素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军事、宗教影响力下降,自然资源、交通则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案例:西欧东南部的村庄
西欧东南部的村庄,多为不设围墙、相对开放的集村。多数村落坐落在平原盆地,或河流湖泊之畔,或道路通衢之处,建有教堂和广场。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阅读P.36)
在干旱地区的村庄,如阿拉伯的传统村落,多位于河流或泉水附近,以清真寺为核心,形成较大广场。广场周围的房屋相对密集,配套有商贸饮食行业。
案例:阿拉伯的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