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课件(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课件(3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5 07: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e
1987年,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近些年,陆家嘴房价均价飙到了每平米8万元左右,有些地段甚至每平米20万元。
上海市土地利用的变化
图例
黄色:耕地 棕褐色:城市建设用地及工矿用地
1608.6万人
2302.7万人
2488.2万人
一、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的表现
城镇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P.49活动1: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异:珠三角→侨乡投资;毗邻港澳,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
长三角→城市间(城市群)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珠三角模式
对外开放
外资企业建立
城镇化的几种模式:
温州模式
小商品经营
个体私营企业
苏南模式
大城扩散
乡镇企业发展
东北模式
资源开发
国有企业建立
城市化
一、城镇化
3、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剩余
劳动力
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率提高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镇化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则城市化水平高。
社会经济
发展
P.47探究:
1. 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2. 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美国东北部
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北美五大湖沿岸
大都市带
世界大都市城市带分布图
Distribution map of metropolitan areas in the world
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
英格兰大都市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长江三角洲
大都市带
城市群是指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组成的城市群体,城市之间明确分工、密切联系,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大都市带具备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强大的辐射功能,成为经济中枢。
我国城市群地区分布图
Regional distribution map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城市群的发展要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目的是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起步早
水平高、速度慢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特征:
人口高度集中于城市
现代交通和互联网
营造高质量人居环境
影响:
中心城区居住环境渐趋恶化
人口、产业向边缘区迁移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P.53活动2: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镇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全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吞并”,成为大伦敦的一部分(上图)。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也在迅速扩大,而且相互越来越接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市地域,称“英格兰城市带”(下图)。
20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减少的趋势:1961~1971年间人口减少了0.8%,1971~1981年间人口减少了10.1%。英国的其他大城市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伴随着这一过程,这些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人口比例下降等现象。
面对城市人口的减少,英国的政府和规划师着力开发大城市的中心衰落区,并改善其生活环境,吸引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回城工作和居住,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
城镇化起步阶段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现象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成因
人口:乡村→城市
地域:农村→城市
人口:市区、农村→郊区
城市→小城镇、乡村
市区人口减少
人口迁回市区
城市拉力
乡村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
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乡村和小城镇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开发中心区
高科技、第三产业的发展
总结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原因
巴西的“虚假城市化”
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但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不能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从而在城市里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在城市里生活极其艰难。大量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形成规模巨大的“贫民窟”,使得南美很多城市既有富有的一面,又有贫穷的一面。
滞后城市化
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城镇的集聚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城镇发展无序。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1. 起步晚,但近期发展快
原因: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
2. 城市化水平低(50%左右)
3.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出现虚假城市化(南美;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滞后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
(三)我国的城镇化
起步晚,速度快
水平较低(2023年66.16%)
P.53阅读: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人为核心
意义: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小结:P.54活动3
快,呈加速趋势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相互促进;工增加就业岗位,为服务业提供发展空间
(1)从城市化发展速度和阶段的角度,指出巴西、印度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6分)
巴西城市化进程速度快,目前已处于城市化后期阶段;印度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目前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前期较缓慢,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较快,目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中期)。
课堂练习1: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其大规模的城市数量增长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到21世纪,快速的城市化和城市数量增长将对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和人口趋势产生深刻的影响。下表为巴西、印度和中国城市化水平进程统计表。
(2)说明巴西、印度两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分)
巴西:城市化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城市人口比重高,加剧了交通、就业和环境的压力,城市中社会问题突出,管理难度大。
印度: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人口比重低,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课堂练习1: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其大规模的城市数量增长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到21世纪,快速的城市化和城市数量增长将对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和人口趋势产生深刻的影响。下表为巴西、印度和中国城市化水平进程统计表。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镇化的利与弊
利:缩小城乡差距、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形成城市文明等。
弊(城市病):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困难(房价昂贵)、就业困难、社会治安问题等。
废气→大气污染
①产生“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干扰和破坏所在地的生态环境
废水→水污染
废渣→固体废弃物污染
②改变原有的地表形态,使地表趋向于平坦
③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容易产生城市内涝
①来水多 ②去水少 ③蓄水空间不足
①城市人为热源多
②建筑物高大密集,散热不足
③下垫面比热容小,升温快
①城市热岛效应气流上升,水汽易凝结;
②废气排放多,凝结核多;
③高楼建筑阻慢云团移动,延长降雨时间。
④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形成城市风,产生热岛、雨岛效应
城市建设→地面硬化
→减少蒸腾与蒸发量,减少下渗与地下径流量,增加地表径流
→趋向干旱,加剧内涝
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植被减少
地形变平坦地面硬化
水文
地形
植被
大气
地表径流增加
缺水
内涝
河网填埋断流、水污染
热岛、雨岛效应
多极端天气
下渗减少
大气污染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镇化的利与弊
2、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
开发新区,建设卫星城
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
P.55阅读:智慧城市
通过智能化管理能够破解“城市病”,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克服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
P.56活动:田园城市、绿心发展模式
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 疏散城市职能,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P.57-58活动:“大树移植”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在城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