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环境问题有哪些
这些环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会产生哪些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面临的主要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概念
一般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衡或者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
酸雨
酸雾
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
环境污染
水体污染
全资源短缺
水土流失
资源为什么会短缺?
生态为什么会遭到破坏?
环境为什么会被污染?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思考: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过度索取——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思考: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时,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过度排放——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生物污染
酸雨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资源减少
矿产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破坏问题
资源短缺问题
当堂检测:请将环境问题与其符合的表现连接起来
当堂检测:请将环境问题与其符合的表现连接起来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资源减少
矿产资源枯竭
生态破坏问题
资源短缺问题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生物污染
酸雨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资源减少
矿产资源枯竭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生物污染
酸雨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事件 基本情况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废气,造成数千人中毒,约60人死亡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主要污染源为汽车排放的尾气,导致约400人死亡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废气,小镇43%的居民患病,约20人死亡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污染源为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取暖燃煤排放的废气,最严重的一次5天内死亡约4000人
日本熊本县水俣病事件 1953-1961年,日本熊本县水俣病事件,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含汞废水,导致2200多人患病,1000 多人死亡
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 1955年, 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废气,患者500多人,死亡36人
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因食用米糠油受污染,导致10000多人受害,死亡15人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1931-1975年,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含镉废水,确诊患者258人,死亡200多人
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类型
环境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的问题
生态破坏
资源衰竭问题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 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产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乡村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如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乡镇企业排放废弃物;乡村经济发展,农药、化肥等大量使用;乡村生活废弃物排放
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达国家 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掠夺式开发带来生态破坏,快速工业化导致环境污染;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人地关系演变:
时期 采集渔猎时代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现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灌溉和耕作技术发展 空前提高 继续提高
主要问题 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 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 全面不协调 人地矛盾激化 自然界开始向人类报复,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地关系 既崇拜又依赖,人地关系处于原始平衡状态 基本和谐 征服环境,主宰自然,人地关系全面激化 追求人地关系和谐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②可持续发展内涵: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黄土高原地区位于 107°E-114°E,32°N-41°N 之间,是连接黄河上下游流域的关键区域(图 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结构地域差异大,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与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能源资源富集、经济发展滞后和贫困人口集聚是该区主要特征。
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范围和地形图
黄土高原农业社会时期的主要环境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林植被覆盖率达53%。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增强,植被覆盖率持续减少。春秋战国时期,黄土高原南部植被大量开垦,河谷平原地区的森林、草原逐步为耕地替代。从秦汉开始,黄土高原农业向北部和西部推进,林地和草地相继变为农田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为40%唐宋时期,下降至33%。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林草植被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森林覆盖率下降至约15%。
(1) 推测驱使人们垦荒的原因有哪些
人口递增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垦荒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获得更多的粮食。
过度垦荒引起的恶性循环
黄土高原农业社会时期的主要环境问题
(2) 图示垦荒方式有哪些?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过度垦荒引起的恶性循环
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
开垦草场: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
毁林开荒: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
垦荒方式
黄土高原农业社会时期的主要环境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林植被覆盖率达53%。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增强,植被覆盖率持续减少。春秋战国时期,黄土高原南部植被大量开垦,河谷平原地区的森林、草原逐步为耕地替代。从秦汉开始,黄土高原农业向北部和西部推进,林地和草地相继变为农田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为40%唐宋时期,下降至33%。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林草植被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森林覆盖率下降至约15%。
(3) 耕地面积大了,并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反而越垦越贫穷,说说其中的道理。
过度垦荒引起的恶性循环
过度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气候变干、水旱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作物减产、粮食不足。
黄土高原农业社会时期的主要环境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林植被覆盖率达53%。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增强,植被覆盖率持续减少。春秋战国时期,黄土高原南部植被大量开垦,河谷平原地区的森林、草原逐步为耕地替代。从秦汉开始,黄土高原农业向北部和西部推进,林地和草地相继变为农田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为40%唐宋时期,下降至33%。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林草植被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森林覆盖率下降至约15%。
(4) 这一时期,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过度垦荒引起的恶性循环
生态破坏
表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知识梳理
危害:当地(农业减产)+黄河下游(防洪难度加大、水库库容减小、地上河)
水:降水集中多暴雨(多暴雨)
流: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陡)
土:土质疏松(土壤松)
失:植被稀少(植被少)
成因
黄土高原的
水土流失
治理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保塬--平整土地,营造用材林与果林;护坡--缓坡修梯田,陡坡种草、固沟--打坝,营造防护林);工程、生物、农业技术三结合;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尖锐的
人地矛盾
过渡地带,生态脆弱
滥伐、轮荒、过牧、开矿
考点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知识梳理
考点二: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措施
知识梳理
考点二: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措施
沟头防护工程
水平沟
鱼鳞坑
打坝淤地
治沟造地
黄土高原防治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
沟
陡坡
三峡库区陡坡防治水土流失--等高活篱笆技术
水土流失的治理
知识梳理
考点三:我国荒漠化(水土流失)分布
西北荒漠化
青藏寒漠化
云贵
石漠化
次生盐碱化
江南
红漠化
知识梳理
考点四:我国荒漠化原因
知识梳理
考点四:我国荒漠化原因
二、环境问题——生态破坏
(1)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地球上的生命已经存在了30多亿年。随着地球环境的演化,产生过也灭绝过许多物种,但这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通常是相当缓慢的。
黄土高原工业社会时期的主要环境问题
材料二: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煤炭开采的方式包括井工开采和露天开采,井工开采的矿区存在CO溢出问题,同时地下水遭到破坏。露天开采的煤矿产生严重的粉尘污染物,造成空气污染问题。煤化工和电力开发过程中,电厂和化工厂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污水排放造成水体污染,排矸厂肆意堆放未做处理的煤矸对当地土壤产生严重的重金属污染。过渡开采煤炭,导致黄土高原上很多城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例如铜川市,据报道再有30年,铜川将无煤可采。
(1)材料中体现了哪些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资源短缺
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1) 大气污染事件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
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1) 大气污染
成因:
燃料开采与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危害:
措施:
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
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植树造林、加强绿化;
合理布局工业生产等等
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2) 水污染事件
工业化之前,泰晤士河两岸绿树成荫,景色优美,不仅盛产各类水果,而且是众多禽鸟的天然栖息场所;河中众多肥美的水产,是豪门盛宴的必备佳肴。工业化彻底改变了泰晤士河的命运。随着可流两岸众多工厂及居民区的建立,工业、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入河中,河水变得污浊不堪,并发出阵阵臭气,泰晤士河也被称为“臭河”。
1953~1956年日本熊县水俣市,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了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38%,汞中毒者达238人,其中60多人死亡。
泰晤士河水污染事件
日本水俣病事件 1952年
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2) 水污染
成因: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
危害:
措施:
影响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影响动植物生长繁殖。
保护水源,限制污水排放;
建污水处理厂;
合理布局工业生产;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3) 土壤污染事件
1955年,由于日本富士山县农民长期使用神通川上游铅锌冶炼厂的含镉废水灌溉农田,导致土壤和稻米中的镉含量增加。人们长期食用这种稻米,镉就在人体内逐渐蓄积,从而引发全身性神经痛、关节痛、肾损害和骨折,以至死亡。
日本“镐米事件”
土壤污染来源示意图
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3) 土壤污染
成因:
工矿业的废水、烟尘、残渣中所含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
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成分。
土壤污染来源示意图
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3) 土壤污染
危害:
措施:
土壤污染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植物生长;
危害食品安全,威胁人们的健康;
污染水质,威胁水资源安全;
降低土地经济价值;
引发气味异样,危害社会公共安全。
物理修复:生物炭吸附可以有效地去除或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
化学修复:添加化学试剂将土壤污染物转化为低毒或无毒价态;
生物修复:生物本身的吸收、代谢和分解等作用,将土壤中的重金属转化为无害物质等。
三、环境问题——资源短缺
表现形式:
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能源短缺等。
成因:
措施:
资源的有限性;
人口过快增长,经济规模扩大;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保护力度不够,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开源:开发、勘探可替代资源的储量等;
节流: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循环利用等;
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全球性环境问题
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
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酸雨
臭氧层破坏
全球变暖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水体污染
知识梳理
考点五:沙尘暴的利弊
沙尘暴的利与弊(天使与魔鬼)
利
沙尘暴会破坏草原、耕地,影响大气质量,
严重时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出行,干扰人们生活。
塑造了黄土高原,促进了物质迁移;
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饵料;
抑制酸雨(沙尘呈弱碱性);
缓解全球变暖。
弊
难点突破--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化、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难点突破--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
②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
从环境效益来看,清洁生产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
从经济效益来看,清洁生产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从社会效益来看,清洁生产可以加强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
难点突破--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
②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
难点突破--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
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生态农业
含义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发展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 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开发新能源 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综合利用 实行综合循环利用 效益 生态方面 大大减少了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土壤肥力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生物资源锐减等生态破坏问题 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方面 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共生、相养规律,减少了化肥、农药和动力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难点突破--循环经济
2.循环经济模式图的判读
关键环节法
第一,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第二,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第三,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第四,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快问题的解决;
第五,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难点突破--循环经济
2.循环经济模式图的判读
代入尝试法
第一,要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第三,关联图中若有填空,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得越少就越容易填,填时最好采用试填法;
第四,完成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读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