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思考1:常见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
公路
铁路
水运
(河运/海运)
航空
管道
思考2:比较五种交通运输方式,说说它们的优缺点。
提示:可从运量、运速、运费、灵活度、气象影响、连续性等角度思考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方式 优 点 缺 点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管道
运量大,运速快
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
机动灵活
运量小,运费较贵
运量大,运费低
运速慢,气象条件影响大
运速快
运量小,运费高,天气影响大
平稳安全
灵活性差
1. 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
灵活性:在运输过程中遇到某些突发状况,能否及时调整做出改变。
连续性: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之间的运行过程中,不易受其他条件影响而中断。
结合图册P.81表格
思考3:如何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案例 运输要求 运输方式选择
从哈尔滨到广州参加贸易洽谈会 次日必须报到
从重庆到武汉 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从千岛湖运2t活鱼到临安 保鲜
从太原运200吨煤到武汉 走近路降低运费
从天津运1万吨盐到宁波 选择最经济的办法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思考4: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有哪些?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城市立体
交通运输网
网络化
磁悬浮列车
设计时速600km/h
高速化
高效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是按统一尺寸标准特制的金属货箱。将大小不等、难装卸、易损坏的货物装入集装箱,便于机械化装卸和多式联运。
集装箱运输在保证货物安全、节约包装材料、简化包装和理货手续、提高运输效率、加快货物中转、降低运输成本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显著效果。
大型化
专业化
现代运输方式及其形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运量,还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交通时间,增强了原材料、产品和人口的流动性。
改变了时空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村”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比较分析两图中公路的布局与形态特征
东部四川盆地:铁路、公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方式多样,交通线路数量多、密度大,彼此交织成网状。
西部高原山地:交通运输方式少,以公路为主,且线路数量少、密度小,沿河谷呈线状分布。
课堂活动P.85:试从交通运输线的长度、密度等方面,分析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因。
西部交通:线路里程短、密度小,通达度较低。
原因:西部人口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交通修建难度大、成本高。
东部交通:线路里程长,密度大,通达度高,交通类型多样,形成网状交通运输格局;
原因: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交通需求量大;东部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交通线路修建难度低。
密度 分布\布局 形态 应注意的问题
平原 大 纵横交错 网格状 保护耕地
少占耕地
山区 小 沿河谷 与山谷 “之”字形 线状 保护生态,
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2. 交通运输的布局特点
农田
聚落
沼泽
请你设计一条从城市A到乡村B的公路,并说明理由。
避开沼泽
在山区呈“之”字型
降低线路坡度,保证行车安全
少占良田
连接居民点
方便人们出行
城市间为降低成本
选择最短路线
山坡
②
①
③
④
⑤
A
B
跨过雪山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形对交通的限制在缩小;
☆.现代交通选线(高铁、高速公路)的主导因素是经济。
地形
地质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态
自然条件
交通
线路布局
运输需求
连接居民点
少占耕地
巩固国防
民族团结
决定
因素
制约
因素
科学技术
保 障
因 素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需要思考:建在哪里?为什么建?
怎样建成本低质量好效益高?
社会经济
经济
聚落
土地
社会
施工难度、建设成本、工程量、安全性
交通运输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 1.影响城市的分布
时期 交通方式 城市分布 典例
古代 北方
南方
现代
沿陆路干道
临河分布
陆路
水运
武威、张掖、敦煌
武汉、杭州、扬州
综合运输
交通枢纽
石家庄、徐州、株洲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 1.影响城市的分布
城市趋向于沿交通线分布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 2.影响聚落(城市)形态
聚落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
交通干线成为城市的发展轴。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 3.影响城市的规模
交通通达度高,利于城市规模的扩大。
(一)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 4.影响城市发展变化
活动P.94:以扬州的兴衰为例,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繁荣,曾成为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南北漕运的咽喉,东南第一大都会。元、明两代,随着运河的几次整治,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迅速繁华起来。清代前期,扬州城市人口超过 50 万,为当时世界上著名大城市之一。自清代中叶以后,随着大运河的淤塞,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扬州城市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化陆路交通的发展,京杭运河的大规模疏浚,使古城扬州焕发了青春。随着连(连云港)淮(淮安)扬(扬州)镇(镇江)高速铁路的修建,扬州将进入全国高速铁路网中。
交通的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交通的衰弱,城市发展缓慢。
①京杭大运河淤塞,水运衰落;
②铁路运输兴起,海洋运输发展,河运地位下降。
P.90探究:郑州如何从一个小县城发展成省会城市,进而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交通发展
↓
对外联系加强
↓
服务范围(腹地)扩大
↓
经济发展
↓
城市规模扩大
↓
城市等级提升
结合图册P.84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相关产业发展
城市体系优化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交通运输的发展,形成经济带——即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1. 沿海型经济带:以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如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2. 沿河型经济带: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长江经济带。
3. 沿路型经济带: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兰新经济带。
阅读P.95-96:陇海-兰新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4%,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P.96活动1:
河运
攀枝花、重庆、武汉、南京等
主要农业区及
综合性工业走廊
海运
大连、青岛、上海、福州等
铁路
西安、西宁、
乌鲁木齐等
能源、电力、石化、装备制造等
交通运输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P.97活动2(1)指出不同交通方式(高速公路、新干线、航空)随距离增加所占份额的变化。
短距离高速公路所占比重较高;
随距离的增加高速公路比重下降,400~800千米内新干线占绝对优势;
800千米后,新干线比重下降,航空比重最高。
P.97活动2(2)从高速公路的长度、密度、连通性等方面比较 1975 年、1985 年、2014 年日本高速公路布局的变化。
1975年线路总长度短、密度小,连通主要城市,数量较少;
1985年线路总长度增加,密度增大,由沿海向内陆发展,连通城市数量增多;
2014年高速公路总长度大,密度大,形成网状交通运输。
P.97活动2(4)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和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经济对交通
依赖程度高
国内资源短缺
市场狭小
产业向沿海发展
增加运输需求
提升运输能力
〖情境材料〗2017年12月6日,西安北站首发开往成都东站的D4251次列车,标志着西成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千年来阻隔中国西北与西南的秦岭天堑由此贯通,蜀道难成为历史,西安至成都的列车最短运行时间由普快11个小时缩短为4小时。西成客专自北向南穿越关中平原、秦岭山区、汉中平原和大巴山区,穿越秦岭山区地段线路总长135千米,隧道里程高达127千米,桥隧比高达94%,地质地貌十分复杂,是国内在建的最具山区特点的高标准现代化铁路。
〖探究问题〗结合材料归纳西成高铁建设的地理意义。
①缩短时间距离;②加强区域交流与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③带动沿线相关产业发展(如旅游业);④提供就业岗位;
⑤完善交通网;⑥提高沿线居民的出行质量。
修建交通线路的地理意义:
河流航运价值的影响因素
利于航运的自然因素:
①河流径流量大(水深)、季节变化小
②地形平坦,水流平稳,河道宽阔平直
③河流无冰期或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④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
⑤水系发达,流程长,支流多、水网密布,流域面积广,通航里程长
⑥外流河,可河海联运
利于航运的社会经济因素:
①流域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客货来源广、运输需求量大
②陆上交通网完善,水陆联运便利,经济腹地广
③河流流向与人口资源流向一致,运输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