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湘教版第四章第2节
区域发展战略
我国基本国情
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演变
区域发展战略
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战略性
长期性
稳定性
可持续性
你知道的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有哪些?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年份
提出改革
开放政策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确定14个沿海开放城市
上海浦东
开发
西部大开发
澳门回归
振兴东北老
工业基地
“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雄安新区
粤港澳大湾区
海南自由
贸易港
上海自由
贸易区
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
边境城市
长江沿岸
城市和内陆省会
开放开发
建立重庆
直辖市
香港回归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中部
崛起
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战略示意
阅读教材归纳:
我国宏观发展战略可分成哪几个阶段
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非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时期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非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时期
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非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
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非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时期
新时期:我国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明确提出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同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国家海洋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
阅读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进入 21 世纪后,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东北地区(3)
黑、吉、辽
东部地区(13)
京、津、冀、鲁、苏
沪、浙、闽、粤、琼
港、澳、台
中部地区(6)
晋、豫、皖、鄂、
赣、湘
西部地区(12)
内蒙古、陕、甘、宁
川、渝、云、贵、桂、
青、藏、新
我国四大地区地理现状
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东部 地理位置优越,平原为主,季风气候,光照、水分条件好,人口稠密,交通方式多样,工农业发达。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南部夏秋季节多台风。
中部 位于东西部结合带,能源、矿产丰富。 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旱涝灾害频繁。
西部 土地广阔,国境线长,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地形、气候条件复杂,工农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
东北 平原广阔,土壤肥沃,矿产、森林等资源丰富,地广人稀,海运便利、铁路发达,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重工业历史悠久。 冬季寒冷漫长,农作物生长期短,资源日益枯竭,人口流失严重,老工业区活力不足,污染严重。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系,协调四大地区互补发展。 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构筑世界影响力创新高地,引领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率先建设高水平现代经济体系。
东部地区:构筑世界创新高地
重大
战略
加大开放开发,加强内外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保护。
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政府和国企改革,大力繁荣民营经济,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强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东北地区:振兴老工业基地
加强东中西互动、协调南北发展,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构建产业创新、现代服务、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
中部地区:中部崛起
东海
各拉丹冬峰
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97千米
干流流经的11个省区: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河段划分
宜昌
湖口
上
游
中
游
下
游
开发条件 开发现状
上游 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成都平原附近土壤肥沃 三峡水利枢纽具有发电、航运、防洪等效益,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重庆为中心形成电力、钢铁等工业中心
成都平原成为重要商品粮基地
中游 多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河湖密布、水源充足 重要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重要制造业基地
下游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鱼米之乡、丝绸之乡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具有人才优势 沪宁杭综合性工业基地
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
结合区域图说出长江经济带范围
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
土地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
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阅读教材归纳长江经济带的地位
1. 说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2. 议一议,影响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哪些?
位置和交通优势: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资源优势:丰沛的淡水资源(水能资源),储量大、种类多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
产业优势:重要的工业走廊,农业基础地位高;
人力资源优势: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市场优势:人口密集,收入水平高,具有各种消费需求,对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1. 说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2. 议一议,影响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哪些?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沿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如水运和陆路运输协调性差);产业同质化;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能源资源不足。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规划。“一轴”是指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两翼”是指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依靠沪蓉和沪瑞两大通道,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三极”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
1+2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格局
长江黄金水道
一轴
沪瑞、沪蓉
两翼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三极
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多点
长江经济带涉及省份多,区域面积大,上中下游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坚强支撑。谋划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对长江沿岸的污染型工业企业进行清理,或改造提升,或关停并转。对长江岸线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湿地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推行河长制,彻底整治生产性和生活型污染源,确保蓝天白云下的一江清水。
依托长江水道,统筹岸上水上,正确处理防洪、通航、发电的矛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协调处理好上中下游的发展关系,实施“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战略,重点解决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颈”等问题,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使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益。
长江奏响绿色天籁
阅读
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内部空间结构、对外空间联系等地理背景。据此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针对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限制性因素,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内部空间结构、对外空间联系等地理背景。据此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针对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限制性因素,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对长江沿岸的污染型工业企业进行整治;
对长江岸线进行生态恢复;
统筹岸上水上,正确处理防洪、通航、发电的矛盾,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
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市场统一融合,加强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发挥各自区域产业优势,避免产业同质化,促进协同发展。
合作学习:结合上图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地理背景。
9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
疏解 北京非首都功能
控制 北京人口规模
推进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构建 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走出 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分工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首都功能,注重“瘦身健体”,传统市场向河北转移,科技企业抢滩天津和河北。
北京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侧重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
天
津
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着力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重点建设好雄安新区。
河
北
统筹规划建设 交通运输一体化
生态环境保护 产业升级转移等
重点领域突破: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
以生态型都市圈建设为载体
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
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
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
方便京津冀三地居民出行及联系。
为京津冀三地要素顺畅流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实现干支联动、优势互补、航线互联和政策共享。
思考:交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提升城市形象,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成为新区的教育和科研基地;
改善新区城市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为城市提供水资源,补充新区地下水;
净化污水,降解污染物,提升新区水质;
为新区提供新鲜的水产品;
调节流量,控制洪水,减少城市内涝发生。
合作探究:在雄安新区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