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阳光中学物理教师张三,我说课的题目是《杠杆》。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课后反思等7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1节的内容,这一章是前面所学过的力的基础知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二力平衡的知识的延伸与应用。主要讲解杠杆的5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巩固了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又为后面学习的滑轮、轮轴等简单机械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强,具有强烈的动手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步提升,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但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够全面,还需要直接经验来支持。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学科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1、构建物理模型:知道生活中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称之为杠杆。
2、培养科学思维: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建立力臂的概念。
(2)能够画出不同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3、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并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
(2)通过杠杆的平衡条件,将生活中的杠杆分为三类。
4、具有科学态度与责任:学生通过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杠杆的种类划分,培养学生严谨、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力臂概念的构建和力臂大小的测量。
五、说教学方法:
杠杆是一个比较直观的物理概念,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本节课采用问题讨论法、演示实验法、观察分析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学法上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找两个同学到讲台前用不同的筷子夹同一物体,长筷子不容易夹起物体,短的很轻松夹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好奇心走进物理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们快速融入学习新知的氛围中。
环节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认识杠杆。
展示杠杆的图片,观察他们的共同特点,学生们通过预习可以轻松的回答出,他们都是可以绕固定的点旋转的杆;然后观察杠杆的形状有什么特征?教师给出杠杆的定义。
这一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对生活中的杠杆有了一定的了解,打破常规的思想,不是只有直的杆才被称作杠杆,弯的也可以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因为杠杆的五要素是教材中直接给出的,所以学生轻松可以说出,但是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我借助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画出2条辅助线,在动力的方向上画一条线,这条线叫动力作用线,在阻力的方向上画一条线叫阻力作用线,然后借助学生们的三角板,找到2个直角边,一条边与动力作用线平行,另一条边就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用L1表示,同理,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用L2表示。
力臂的模型构建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所以找到难易程度不同的题型,让学生画出力臂,在实际作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后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提供一定的初步感知。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首先,展示实验器材,让学生说出实验器材的构造。
然后小组讨论: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讨论一下,物体的平衡状态是什么状态?杠杆的平衡状态是什么状态?杠杆不同于其他物体,它可以绕着固定点旋转,所以他的平衡状态是静止和匀速转动。
最后让学生根据PPT中的提示完成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同时,并回答实验前预留的问题,为什么在实验前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加减钩码和移动钩码的位置,力争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根据记录的数据猜想力与力臂之间的关系,结合数学知识,推理归纳得出实验结论。F1×L1=F2×L2。但是也有同学发出不同的声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教师指出:在实验数值上看,这个结论可以算是正确的,但同学们忽略了一点,这是不同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是不能相加减的,在运算中,不同物理量只能乘除不能加减。
通过实验+理论分析,加深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与认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4、生活中的杠杆。
通过游戏比拼的形式引入这一部分知识,让同学们在失败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找出生活中三种不同的杠杆。
分为三部分讨论:
展示图片,每个小组任意选择2个图片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且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同学们总结出什么样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并且总结出省力杠杆的特点,同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属于省力杠杆。
再次展示图片,同样任选2个图片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且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同学们总结出什么样的杠杆是费力杠杆,并且总结出费力杠杆的特点,同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属于省力杠杆。
展示天平和定滑轮的图片,让同学们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得出等臂杠杆的特点。
通过小组讨论和画图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科学探究之路,经历问题的讨论与解决,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的价值观。在实际验证的过程中纠正以前的片面认识。巩固旧知,强化新知。反复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将结论熟记于心。
环节三:强化巩固,能力提升。
回顾课前实验,为什么调整长筷子的位置就可以轻松夹起物体了呢?这个问题在学习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种类之后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在让学生解释古人挑扁担,怎么做更省力?通过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真正做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加深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知识的理解。
环节四:回顾课堂,总结归纳。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必要时教师加以补充。最后让学生观看视频:天宫机械臂,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远大理想。
环节五、结合学情,分层作业。
结合新课标要求与双减政策,我采取分层作业的形式把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以供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选择。基础型:精选练习册中练习题,让大部分同学都能学以致用。实践型:分胡萝卜,一根胡萝卜,如何划分最合理?下节课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交流。
环节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一共三大板块,一杠杆;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三生活中的杠杆。设计的板书能清晰的展示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图形结合的方式能更快速的记住力臂的画法,和如何区分杠杆的种类。既锻炼了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七、说课后反思。
整节课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快乐。
不足之处:
1、在探究影响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预留的时间有一些不
充裕,对与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的同学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
2、在画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的力臂时,有些同学不能及时画
出,教师应该及时帮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