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讲 沉淀溶解平衡
【复习目标】 1.了解沉淀溶解平衡。2.理解溶度积(Ksp)的含义,并能进行相关计算。3.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并能应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
考点一 沉淀溶解平衡 溶度积
1.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20 ℃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溶解性存在如下关系:
2.沉淀溶解平衡
(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溶质溶解的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
(2)特点(同其他化学平衡):逆、等、定、动、变(适用平衡移动原理)。
(3)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
①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即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
②外因: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会建立动态平衡,改变温度和某离子浓度,会使沉淀溶解平衡发生移动。
【微思考1】 以AgCl为例:AgCl(s) Ag+(aq)+Cl-(aq) ΔH>0,完成下表。
外界条件 平衡移动方向 c(Ag+)
升高温度
加水(固体有剩余)
加入少量AgNO3(s)
加入Na2S(s)
通入HCl
通入NH3
提示:右移 增大 右移 不变 左移 增大 右移 减小 左移 减小 右移 减小
3.溶度积常数
(1)溶度积常数和离子积比较
以AmBn(s) mAn+(aq)+nBm-(aq)为例:
溶度积(Ksp) 离子积(Q)
含义 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 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
表达式 Ksp(AmBn)= cm(An+)·cn(Bm-),式中的浓度是平衡浓度 Q(AmBn)= cm(An+)·cn(Bm-),式中的浓度是任意浓度
应用 判断在一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①Q>Ksp: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 ②Q=Ksp:溶液饱和,处于平衡状态; ③Q<Ksp: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
(2)Ksp的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度积与难溶电解质溶解能力的关系: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的难溶电解质,溶度积越小,其溶解能力越小;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应通过计算才能比较溶解能力。
②外因:仅与温度有关,与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无关。
【微思考2】 已知几种难溶电解质在25 ℃时的溶度积。
化学式 Ksp
AgCl 1.8×10-10
AgBr 5.4×10-13
AgI 8.5×10-17
Ag2S 6.3×10-50
Mg(OH)2 5.6×10-12
学生用书 第282页
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25 ℃时,AgCl(s)、AgBr(s)、AgI(s)溶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中c(Ag+)大小关系能否直接判断?三种物质的溶解能力由大到小如何排序?
。
(2)AgCl和Mg(OH)2相比,哪种物质更难溶?通过简单的计算阐述判断的依据。
。
提示:(1)能。溶解能力由大到小:AgCl>AgBr>AgI
(2)Ksp(AgCl)=c(Ag+)·c(Cl-)=c2(Ag+)=1.8×10-10,c(Ag+)≈1.34×10-5 mol·L-1,即AgCl的溶解浓度为1.34×10-5 mol·L-1;Ksp[Mg(OH)2]=c(Mg2+)·c2(OH-)=4c3(Mg2+)=5.6×10-12,c(Mg2+)≈1.12×10-4 mol·L-1,即Mg(OH)2的溶解浓度为1.12×10-4 mol·L-1,则AgCl更难溶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1.已知溶液中存在平衡:Ca(OH)2(s) Ca2+(aq)+2OH-(aq) ΔH<0,下列有关该平衡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②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能增大钙离子的浓度
③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钙离子,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
④恒温下,向溶液中加入CaO,溶液的pH升高
⑤给溶液加热,溶液的pH升高
⑥向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其中固体质量增加
⑦向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Ca(OH)2固体质量不变
答案:②③④⑤⑦
解析:加入碳酸钠粉末会生成CaCO3沉淀,使Ca2+浓度减小,②错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使平衡左移,有Ca(OH)2沉淀生成,但Ca(OH)2的溶度积较大,要除去Ca2+,应把Ca2+转化为更难溶的CaCO3,③错误;恒温下Ksp不变,加入CaO后,溶液仍为Ca(OH)2的饱和溶液,pH不变,④错误;加热,Ca(OH)2的溶解度减小,溶液的pH降低,⑤错误;加入Na2CO3溶液,Ca(OH)2固体转化为CaCO3固体,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固体质量增加,⑥正确;加入NaOH固体,沉淀溶解平衡向左移动,Ca(OH)2固体质量增加,⑦错误。
2.将足量AgCl(s)溶解在水中,形成悬浊液。已知:AgCl(s) Ag+(aq)+Cl-(aq) ΔH>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加热悬浊液,使其温度升高,则Ksp(AgCl)增大
B.加少量水稀释,上述平衡正向移动,c(Ag+)不变
C.向悬浊液中通入少量氨气,Q(AgCl)<Ksp(AgCl),导致平衡正向移动
D.加入NaCl固体,则AgCl的溶解度减小,Ksp(AgCl)也减小
答案:D
解析: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Ksp(AgCl)增大,故A正确;加入少量水,平衡右移,但溶液还是饱和溶液,所以Ag+浓度不变,故B正确;向悬浊液中通入少量氨气,形成[Ag(NH3)2]+,消耗Ag+,导致Q(AgCl)<Ksp(AgCl),平衡正向移动,故C正确;加入NaCl固体,温度不变,AgCl的溶解度减小,Ksp(AgCl)不变,故D错误。
溶度积的简单计算
3.(能否沉淀)25 ℃时,在1.00 L 0.03 mol·L-1 AgNO3溶液中加入0.50 L 0.06 mol·L-1的CaCl2溶液,能否生成AgCl沉淀?(已知:AgCl的Ksp=1.8×10-10)
。
答案:c(Ag+)==0.02 mol·L-1,c(Cl-)==0.04 mol·L-1,Q=c(Ag+)·c(Cl-)=0.02×0.04=8.0×10-4>Ksp,所以有AgCl沉淀生成
4.(沉淀的pH)常温下,Ksp[Cu(OH)2]=2×10-20,计算有关Cu2+沉淀的pH。
(1)某CuSO4溶液中c(Cu2+)=0.02 mol·L-1,如果生成Cu(OH)2沉淀,应调整溶液的pH,使之大于 。
(2)要使0.2 mol·L-1 CuSO4溶液中Cu2+沉淀较为完全(使Cu2+浓度降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的pH为 。
答案:(1)5 (2)6
解析:(1)根据题给信息,当c(Cu2+)·c2(OH-)=2×10-20时开始出现沉淀,则c(OH-)= mol·L-1=10-9 mol·L-1,c(H+)=10-5 mol·L-1,pH=5,所以要生成Cu(OH)2沉淀,应调整pH>5。(2)要使Cu2+浓度降至=2×10-4 mol·L-1,c(OH-)= mol·L-1=10-8 mol·L-1,c(H+)=10-6 mol·L-1,此时溶液的pH=6。
5.(沉淀的顺序)已知Ksp(AgCl)=1.56×10-10,Ksp(AgBr)=7.7×10-13,Ksp(Ag2CrO4)=9.0×10-12。某溶液中含有Cl-、Br-和Cr,浓度均为0.01 mol·L-1,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0.01 mol·L-1的AgNO3溶液时,计算三种阴离子沉淀的先后顺序。
答案:三种阴离子浓度均为0.01 mol·L-1时,分别产生AgCl、AgBr和Ag2CrO4沉淀,所需要Ag+浓度依次为
c1(Ag+)== mol·L-1=1.56×10-8 mol·L-1,
c2(Ag+)== mol·L-1=7.7×10-11 mol·L-1,
c3(Ag+)== mol·L-1=3×10-5 mol·L-1,所需Ag+浓度最小的优先沉淀,因而沉淀的顺序为Br-、Cl-、Cr
考点二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生成
(1)使溶液中的离子转化为沉淀的条件:溶液中离子积Q>Ksp。
(2)常用的方法
方法 举例 解释
调节 pH法 除去CuCl2溶液中的FeCl3,可向溶液中加入CuO[或Cu(OH)2或 CuCO3或Cu2(OH)2CO3] CuO与H+反应,促进Fe3+水解生 成Fe(OH)3沉淀
调节 pH法 除去NH4Cl溶液中的FeCl3杂质,可加入氨水 Fe3+与NH3·H2O反应生成Fe(OH)3沉淀
沉淀 剂法 以Na2S等沉淀污水中的Hg2+、Cu2+等重金属离子 Na2S与Cu2+、Hg2+反应生成沉淀
学生用书 第283页
2.沉淀的溶解
(1)原理:不断减少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使Q<Ksp,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
(2)应用实例
①Mg(OH)2难溶于水,能溶于盐酸、NH4Cl溶液中。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g(OH)2+2H+Mg2++2H2O、Mg(OH)2+2NMg2++2NH3·H2O。
②已知:PbSO4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醋酸铵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PbSO4+2CH3COONH4(CH3COO)2Pb+(NH4)2SO4,试对上述PbSO4沉淀的溶解加以解释:
PbSO4(s) Pb2+(aq)+S(aq),当加入CH3COONH4溶液时,Pb2+与CH3COO-结合生成更难电离的(CH3COO)2Pb,c(Pb2+)减小,Q(PbSO4)<Ksp(PbSO4),使PbSO4的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PbSO4溶解。
特别提醒: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形成配合物也可以降低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中的某种离子,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3.沉淀的转化
(1)原理:由一种沉淀转化为另一种沉淀的过程,实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2)沉淀转化规律
①一般来说,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如,AgNO3溶液AgClAgI,Ksp(AgCl)>Ksp(AgI)。
②一定条件下溶解度小的沉淀也可以转化成溶解度相对较大的沉淀。
重晶石[BaSO4(s)]BaCO3(s),但Ksp(BaSO4)<Ksp(BaCO3)。
(3)实际应用
①锅炉除垢:水垢中的CaSO4(s)CaCO3(s)Ca2+(aq)。离子方程式为CaSO4(s)+C(aq) CaCO3(s)+S(aq)。
②矿物转化:原生铜的硫化物 CuSO4溶液铜蓝(CuS)。
ZnS转化为CuS的离子方程式为ZnS(s)+Cu2+(aq) CuS(s)+Zn2+(aq)。
PbS转化为CuS的离子方程式为PbS(s)+Cu2+(aq) CuS(s)+Pb2+(aq)。
实验探究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1.(2024·天津模拟)取1 mL 0.1 mol·L-1 AgNO3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中所用试剂浓度均为0.1 mol·L-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①白色沉淀是难溶的AgCl
B.若按②①顺序实验,能看到白色沉淀
C.若按①③顺序实验,能看到黑色沉淀
D.由实验②说明AgI比AgCl更难溶
答案:B
解析:一般来说,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AgI的溶解度比AgCl小,所以AgI不易转化为AgCl,所以若按②①顺序实验,看不到白色沉淀,故B项错误。
2.某同学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关实验操作如下:
ⅰ.取规格相同的两支试管①和②,先向试管①中加入少量PbI2黄色固体,并插入电导率测试仪,然后向试管①②分别加入等体积PbI2饱和溶液;
ⅱ.向试管①和②中分别滴入1滴0.1 mol·L-1 KI溶液,观察沉淀变化情况,一段时间后向①中滴入少量蒸馏水,测得溶液电导率变化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滴加KI溶液①②中产生PbI2固体
B.b到c过程中①中固体质量减小
C.c点时溶液中c(Pb2+):①=②
D.b点:c(Pb2+)·c2(I-)<Ksp(PbI2)
答案:C
解析:向PbI2饱和溶液加入KI溶液,I-浓度增大,平衡PbI2(s) Pb2+(aq)+2I-(aq)逆向移动,①②中产生PbI2固体,A正确;b到c过程中加水稀释,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①中固体质量减小,B正确;向①中加水稀释c(I-)减小,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则c(Pb2+)增大,c点时溶液中c(Pb2+):①>②,C错误;b点为试管①加入蒸馏水稀释促进PbI2溶解,平衡正向移动,此时离子积小于溶度积,则Q=c(Pb2+)·c2(I-)<Ksp(PbI2),D正确。
应用Ksp定量分析沉淀溶解平衡移动
3.(沉淀能否转化)Ksp(CaCO3)=2.8×10-9、Ksp(CaSO4)=9.1×10-6,溶解能力:CaSO4大于CaCO3。
学生用书 第284页
请用数据说明溶解能力小的CaCO3能否转化为溶解能力大的CaSO4?
。
答案:在CaCO3的饱和溶液中c(Ca2+)== mol·L-1≈5.3×10-5 mol·L-1,若向CaCO3饱和溶液中加入Na2SO4溶液,产生CaSO4(s)时S的最小浓度为c(S)== mol·L-1≈0.17 mol·L-1,则当溶液中c(S)大于0.17 mol·L-1时,CaCO3(s)可以转化为CaSO4(s)
4.可溶性钡盐有毒,医院中常用无毒硫酸钡作为内服“钡餐”造影剂。医院抢救钡离子中毒者时,除催吐外,还需要向中毒者胃中灌入硫酸钠溶液。已知:某温度下,Ksp(BaCO3)=5.1×10-9,Ksp(BaSO4)=1.1×10-10。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不用碳酸钡作为内服造影剂,是因为碳酸钡比硫酸钡更难溶
B.可以用0.36 mol·L-1的Na2SO4溶液给钡离子中毒者洗胃
C.抢救钡离子中毒者时,若没有硫酸钠也可以用碳酸钠溶液代替
D.误饮c(Ba2+)=1.0×10-5 mol·L-1的溶液时,会引起钡离子中毒
答案:B
解析:碳酸钡能与胃酸反应生成可溶性钡盐,钡离子有毒,所以不能用碳酸钡作为内服造影剂,A错误;饱和BaSO4溶液中c(Ba2+)== mol·L-1,用0.36 mol·L-1的Na2SO4溶液给钡离子中毒者洗胃,反应后c(Ba2+)= mol·L-1≈3.1×10-10 mol·L-1< mol·L-1,浓度很小,可起到解毒的作用,B正确;碳酸钡与胃酸反应转化为可溶性钡盐,起不到解毒的作用,C错误;饱和BaSO4溶液中c(Ba2+)== mol·L-1>1.0×10-5 mol·L-1,所以误饮c(Ba2+)=1.0×10-5 mol·L-1的溶液时,不会引起钡离子中毒,D错误。
沉淀转化反应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
5.在湿法炼锌的电解循环溶液中,较高浓度的Cl-会腐蚀阳极而增大电解能耗。可向溶液中同时加入Cu和CuSO4,生成CuCl沉淀从而除去Cl-。已知:Cu+Cu2+ 2Cu+ K=7.6×10-7;Ksp(CuCl)=2.0×10-6。
(1)通过计算说明上述除Cl-的反应能完全进行的原因为 。
(2)若用Zn替换Cu可加快除Cl-的速率,但需控制溶液的pH。若pH过低,除Cl-效果下降的原因是 。
答案:(1)已知:①Cu+Cu2+ 2Cu+ K=7.6×10-7;②CuCl(s) Cl-(aq)+Cu+(aq) Ksp=2.0×10-6;则①-2×②得:Cu+Cu2++2Cl- 2CuCl,此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9×105,说明此反应进行程度很大,能够完全进行
(2)若pH过低,锌会与溶液中的氢离子反应
1.(2023·浙江1月选考)碳酸钙是常见难溶物,将过量碳酸钙粉末置于水中达到溶解平衡:CaCO3(s) Ca2+(aq)+C(aq)[已知Ksp(CaCO3)=3.4×10-9,Ksp(CaSO4)=4.9×10-5,H2CO3的电离常数Ka1=4.5×10-7,Ka2=4.7×10-1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层清液中存在c(Ca2+)=c(C)
B.上层清液中含碳微粒最主要以HC形式存在
C.向体系中通入CO2气体,溶液中c(Ca2+)保持不变
D.通过加Na2SO4溶液可实现CaCO3向CaSO4的有效转化
答案:B
解析:上层清液为碳酸钙的饱和溶液,碳酸根离子水解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因此c(Ca2+)>c(C),A错误;根据Ka2==4.7×10-11,则碳酸根的水解平衡常数Kh(C)==≈2.1×10-4>Ka2,说明碳酸根的水解程度较大,上层清液中含碳微粒主要为碳酸氢根离子,B正确;向体系中通入CO2,C+CO2+H2O2HC,c(C)减小,CaCO3(s) Ca2+(aq)+C(aq)正向移动,溶液中钙离子浓度增大,C错误;由题干可知,Ksp(CaCO3)=3.4×10-9,Ksp(CaSO4)=4.9×10-5,碳酸钙比硫酸钙更难溶,加入硫酸钠后碳酸钙不会转化成硫酸钙,D错误。
2.(2024·安徽卷)环境保护工程师研究利用Na2S、FeS和H2S处理水样中的Cd2+。已知25 ℃时,H2S饱和溶液浓度约为0.1 mol·L-1,Ka1(H2S)=10-6.97,Ka2(H2S)=10-12.90,Ksp(FeS)=10-17.20,Ksp(CdS)=10-26.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a2S溶液中:c(H+)+c(Na+)=c(OH-)+c(HS-)+2c(S2-)
B.0.01 mol·L-1 Na2S溶液中:c(Na+)>c(S2-)>c(OH-)>c(HS-)
C.向c(Cd2+)=0.01 mol·L-1的溶液中加入FeS,可使c(Cd2+)<10-8 mol·L-1
D.向c(Cd2+)=0.01 mol·L-1的溶液中通入H2S气体至饱和,所得溶液中:c(H+)>c(Cd2+)
答案:B
解析:Na2S溶液中只有5种离子,分别是H+、Na+、OH-、HS-、S2-,溶液是电中性的,存在电荷守恒,可表示为c(H+)+c(Na+)=c(OH-)+c(HS-)+2c(S2-),A正确;0.01 mol·L-1 Na2S溶液中,S2-水解使溶液呈碱性,其水解常数为Kh====10-1.10,根据硫元素守恒可知c(HS-)<0.01 mol·L-1,所以>1,则c(OH-)>c(S2-),B不正确;Ksp(FeS)远远大于Ksp(CdS),向c(Cd2+)=0.01 mol·L-1的溶液中加入FeS时,可以发生沉淀的转化,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108.90 105,因此该反应可以完全进行,CdS的饱和溶液中c(Cd2+)= mol·L-1=10-13.05 mol·L-1,若加入足量FeS时可使c(Cd2+)<10-8 mol·L-1,C正确;Cd2++H2S CdS+2H+的平衡常数K====106.23 105,H2S饱和溶液中c(H2S)=0.1 mol/L,则=106.23c(H2S)=105.23,所以c2(H+)>c(Cd2+),而Ka1(H2S)=10-6.97,H2S电离度小,故c(H+)<1 mol/L,则c(H+)>c2(H+)>c(Cd2+),D正确。
3.(2023·新课标卷改编)向AgCl饱和溶液(有足量AgCl固体)中滴加氨水,发生反应Ag++NH3 [Ag(NH3)]+和[Ag(NH3)]++NH3 [Ag(NH3)2]+,lg [c(M)/(mol·L-1)]与lg [c(NH3)/(mol·L-1)]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M代表Ag+、Cl-、[Ag(NH3)]+或[Ag(NH3)2]+)。
(1)AgCl的溶度积常数Ksp= 。
(2)反应[Ag(NH3)]++NH3 [Ag(NH3)2]+的平衡常数K= 。
答案:(1)10-9.75 (2)103.81
解析:分析题图及题中信息知,曲线Ⅰ、Ⅱ、Ⅲ、Ⅳ分别表示lg c([Ag(NH3)2]+)、lg c([Ag(NH3)]+)、lg c(Ag+)、lg c(Cl-)与氨气浓度的对数的关系。(1)由题图可知,当lg c(NH3)=-1时,c(NH3)=10-1 mol/L,c(Cl-)=10-2.35 mol/L,c(Ag+)=10-7.40 mol/L,则Ksp(AgCl)=10-2.35×10-7.40=10-9.75。(2)由题图可知,lg c(NH3)=-1时,溶液中二氨合银离子和一氨合银离子的浓度分别为10-2.35 mol/L和10-5.16 mol/L,则[Ag(NH3)]++NH3 [Ag(NH3)2]+的平衡常数K===103.81。
4.(2023·北京卷节选)以银锰精矿(主要含Ag2S、MnS、FeS2)和氧化锰矿(主要含MnO2)为原料联合提取银和锰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如下。
已知:酸性条件下,MnO2的氧化性强于Fe3+。
“浸锰”过程中,发生反应MnS+2H+Mn2++H2S↑,则可推断:Ksp(MnS) (填“>”或“<”)Ksp(Ag2S)。
答案:>
解析:“浸锰”过程中,矿石中的银以Ag2S的形式残留于浸锰渣中,MnS发生反应:MnS+2H+Mn2++H2S↑,硫化锰溶于强酸而硫化银不溶于强酸,则可推断:Ksp(MnS)>Ksp(Ag2S)。
学生用书 第285页
由教材导向看命题趋向
教材导向—— 教材这样写 [教材]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科学·技术·社会”) 氟化物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 龋齿俗称蛀牙,是口腔的常见病之一。那么,龋齿是怎样发生的呢? 牙齿的表面有一薄层釉质保护着,釉质层的主要成分是难溶的羟基磷灰石[Ca5(PO4)3OH]。当人进食以后,口腔中的细菌在分解食物(特别是含糖量高的食物)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如乙酸、乳酸[CH3CH(OH)COOH]等。由于细菌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黏附膜——齿斑(或称菌斑),这些有机酸长时间与牙齿表面密切接触,产生的H+使羟基磷灰石溶解:Ca5(PO4)3OH+4H+5Ca2++3HP+H2O。 研究发现,在饮用水、食物或牙膏中添加氟化物,能起到预防龋齿的作用。这是因为氟离子能与羟基磷灰石发生反应,生成氟磷灰石[Ca5(PO4)3F]:Ca5(PO4)3OH(s)+F-(aq) Ca5(PO4)3F(s)+OH-(aq)。 上述反应使牙齿釉质层的组成发生了变化。研究证实,氟磷灰石的溶解度比羟基磷灰石的小,而且更能抵抗酸的侵蚀。此外,氟离子还能抑制口腔细菌产生酸。 教材·备考启示 服务人类美好生活是化学学科的中心任务。其中,关注人体健康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将会成为日益重视应用性考法的新高考主流命题方向之一。
发掘训练—— 可能这样考 [练习] 结合上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牙齿表面由一层坚硬的、组成为羟基磷酸钙[Ca5(PO4)3OH]的物质保护着,它在唾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 Ca5(PO4)3OH(s) 5Ca2+(aq)+3P(aq)+OH-(aq) Ksp=6.8×10-37。人们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此时,牙齿就会受到腐蚀,其原因是 。 (2)在牙膏中添加适量的Ca2+或P,可以保护牙齿,其原因是 。 (3)已知氟磷酸钙比羟基磷酸钙的质地更坚固。在牙膏中加入适量氟化物添加剂,可以防止龋齿,从而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其原因是 。 (4)已知氟磷酸钙[Ca5(PO4)3F(s)]的Ksp=2.8×10-61。请你判断羟基磷酸钙和氟磷酸钙溶解度的大小,并给出相应的理由: 。 逻辑推理与论证 答案:(1)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平衡Ca5(PO4)3OH(s) 5Ca2+(aq)+3P(aq)+OH-(aq)向右移动,导致牙齿表面的保护物质破坏,因此牙齿就会受到腐蚀 (2)牙膏中添加适量的Ca2+或P会促使Ca5(PO4)3OH的溶解平衡向左进行,有利于牙齿的保护 (3)当使用含氟牙膏后,化学平衡Ca5(PO4)3OH+F- Ca5(PO4)3F+OH-正向移动,由于Ca5(PO4)3F的溶解度比Ca5(PO4)3OH更小,质地更坚固,因此使用有氟化物添加剂的牙膏能防止龋齿 (4)羟基磷酸钙的Ksp大于氟磷酸钙,两种物质阴阳离子比相同,氟磷酸钙更难溶解,其溶解度更小一些
课时测评51 沉淀溶解平衡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选择题1-10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化学原理的应用,主要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来解释的是( )
①热纯碱溶液洗涤油污的能力强 ②误将钡盐[BaCl2、Ba(NO3)2]当作食盐混用后,常用0.5%的Na2SO4溶液解毒 ③溶洞、珊瑚的形成 ④碳酸钡不能作“钡餐”而硫酸钡能 ⑤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原理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A
2.在100 mL 0.01 mol·L-1的KCl溶液中,加入1 mL 0.01 mol·L-1的AgNO3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AgCl的Ksp=1.8×10-10)( )
A.有AgCl沉淀析出 B.无AgCl沉淀析出
C.无法确定 D.有沉淀但不是AgCl
答案:A
解析:Q=c(Cl-)·c(Ag+)=0.01 mol·L-1×× 空空空×0.01 mol·L-1≈9.8×10-7>1.8×10-10=Ksp(AgCl),故有AgCl沉淀生成。
3.已知25 ℃时一些难溶物质的溶度积常数如下:
化学式 Zn(OH)2 ZnS AgCl
溶度积 5×10-17 2.5×10-22 1.8×10-10
化学式 Ag2S MgCO3 Mg(OH)2
溶度积 6.3×10-50 6.8×10-6 1.8×10-11
根据上表数据,判断下列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2AgCl+Na2S2NaCl+Ag2S
B.MgCO3+H2O Mg(OH)2+CO2↑
C.ZnS+2H2OZn(OH)2↓+H2S↑
D.Mg(HCO3)2+2Ca(OH)2Mg(OH)2↓+2CaCO3↓+2H2O
答案:C
解析:根据溶度积常数可知,溶解度:ZnS<Zn(OH)2,根据离子反应的实质,应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故C错误。
4.已知部分钡盐的溶度积如下:Ksp(BaCO3)=8.1×10-9,Ksp[Ba(IO3)2]=6.5×10-10,Ksp(BaSO4)=1.1×10-10,Ksp(BaCrO4)=1.6×10-10。一种溶液中存在相同浓度的C、Cr、I、S,且浓度均为0.001 mol·L-1,若向该溶液中逐滴滴入BaCl2溶液,首先出现的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A.Ba2++CBaCO3↓
B.Ba2++CrBaCrO4↓
C.Ba2++2IBa(IO3)2↓
D.Ba2++SBaSO4↓
答案:D
解析:根据溶度积公式及溶液中阴离子的浓度,可以计算出开始出现BaCO3、BaCrO4、Ba(IO3)2、BaSO4沉淀时c(Ba2+)分别为8.1×10-6 mol·L-1、1.6×10-7 mol·L-1、6.5×10-4 mol·L-1、1.1×10-7 mol·L-1,故最先出现的沉淀是BaSO4。
5.25 ℃时,在含有大量PbI2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PbI2(s) Pb2+(aq)+2I-(aq),加入KI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Pb2+和I-的浓度都增大
B.Ksp(PbI2)增大
C.PbI2的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
D.溶液中c(Pb2+)减小
答案:D
解析:加入KI固体,溶液中c(I-)增大,使PbI2的沉淀溶解平衡向左移动,所以溶液中c(Pb2+)减小,A、C项错误,D项正确;溶液的温度未发生改变,Ksp(PbI2)不变,B项错误。
6.化工生产中常用MnS作为沉淀剂除去工业废水中Cu2+:Cu2+(aq)+MnS(s) CuS(s)+Mn2+(aq),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nS的Ksp比CuS的Ksp大
B.该反应达平衡时c(Mn2+)=c(Cu2+)
C.往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CuSO4固体后,c(Mn2+)变大
D.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答案:B
解析:根据沉淀转化向溶度积小的方向进行,Ksp(MnS)>Ksp(CuS),A正确;该反应达平衡时c(Mn2+)、c(Cu2+)保持不变,但不一定相等,B错误;往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CuSO4固体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Mn2+)变大,C正确;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D正确。
7.已知298 K时,Ksp(CaCO3)=2.80×10-9,Ksp(CaSO4)=4.90×10-5。若用难溶盐在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其溶解度,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298 K时,CaSO4的溶解度约为7.00×10-2 mol·L-1
B.反应CaSO4(s)+C(aq)CaCO3(s)+S(aq)的平衡常数K=1.75×104
C.CaCO3、CaSO4的饱和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弱,所以它们都是弱电解质
D.升高温度,两种盐的溶度积与溶解度都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由Ksp表达式可求出CaSO4的溶解度约为7×10-3 mol·L-1,A项错误;K====1.75×104,B项正确;CaCO3、CaSO4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C项错误;升高温度,溶度积和溶解度均增大,D项错误。
8.向AgCl悬浊液中滴加氨水后可得到澄清溶液,继续滴加浓硝酸后又有沉淀生成。经查资料得知:Ag++2NH3·H2O [Ag(NH3)2]++2H2O,平衡常数记为K{[Ag(NH3)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悬浊液中存在溶解平衡:AgCl(s) Ag+(aq)+Cl-(aq)
B.实验表明实验室可用氨水洗涤附着有银的试管
C.由实验可以判断:NH3结合Ag+的能力比Cl-强
D.由资料信息可推知:加浓硝酸后生成的沉淀为AgCl
答案:B
解析:AgCl是难溶电解质,在悬浊液中存在溶解平衡:AgCl(s) Ag+(aq)+Cl-(aq),A正确。Ag+与NH3·H2O反应生成[Ag(NH3)2]+,但单质银与NH3·H2O不能反应,可用稀硝酸洗涤附着有银的试管,B错误。AgCl悬浊液中滴加氨水后可得到澄清溶液,生成[Ag(NH3)2]+,说明NH3结合Ag+的能力比Cl-强,C正确。加浓硝酸后,NH3·H2O与H+反应生成N,使平衡Ag++2NH3·H2O [Ag(NH3)2]++2H2O逆向移动,c(Ag+)增大,Ag+再与Cl-结合生成AgCl沉淀,D正确。
9.为研究沉淀的生成及转化,某小组进行如图实验。关于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浊液中存在平衡:AgSCN(s) Ag+(aq)+SCN-(aq)
B.②中颜色变化说明上层清液中含有SCN-
C.③中颜色变化说明有AgI生成
D.该实验可以证明AgI比AgSCN更难溶
答案:D
解析:A项,根据信息,白色沉淀是AgSCN,存在沉淀溶解平衡:AgSCN(s) Ag+(aq)+SCN-(aq),故说法正确;B项,取上层清液,加入Fe3+出现红色,说明生成Fe(SCN)3,说明溶液中含有SCN-,故说法正确;C项,AgI是黄色沉淀,现象是产生黄色沉淀,说明有AgI产生,故说法正确;D项,①中AgNO3过量,浊液中存在Ag+,可能是沉淀生成而不是沉淀转化,故说法错误。
10.室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NaCN溶液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1 测量0.1 mol·L-1 NaCN溶液的pH约为12
2 向20 mL 0.1 mol·L-1 NaCN溶液中加入10 mL 0.1 mol·L-1 HCl溶液,溶液pH>7
3 将浓度均为0.01 mol·L-1的NaCN溶液和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有白色AgCN沉淀生成
A.实验1溶液中存在:c(HCN)+2c(H+)=c(OH-)
B.实验2溶液中存在:2c(Cl-)=c(HCN)+c(CN-)
C.由实验2可得:(HCN)>Kw
D.由实验3可得:Ksp(AgCN)>2.5×10-5
答案:B
解析:实验1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c(OH-)=c(H+)+c(HCN),所以c(HCN)+2c(H+)>c(OH-),故A错误;根据元素守恒,实验2溶液中存在2c(Cl-)=c(HCN)+c(CN-),故B正确;Ka·Kh=Kw,由实验2可得Ka<Kh,所以(HCN)<Kw,故C错误;Q>Ksp(AgCN)时有沉淀生成,将浓度均为0.01 mol·L-1的NaCN溶液和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有白色AgCN沉淀生成,说明Q(AgCN)=c(Ag+)·c(CN-)=0.005 mol/L×0.005 mol/L=2.5×10-5>Ksp(AgCN),即Ksp(AgCN)<2.5×10-5,故D错误。
11.(6分)纳米FeS可去除水中微量六价铬[Cr(Ⅵ)]。在pH=4~7的水溶液中,纳米FeS颗粒表面带正电荷,Cr(Ⅵ)主要以HCr、Cr2、Cr的形式存在,纳米FeS去除水中Cr(Ⅵ)主要经过“吸附→反应→沉淀”的过程。
已知:Ksp(FeS)=6.5×10-18,Ksp[Fe(OH)2]=5.0×10-17;H2S电离常数分别为Ka1=1.1×10-7、Ka2=1.3×10-13。
(1)在弱碱性溶液中,FeS与Cr反应生成Fe(OH)3、Cr(OH)3和单质S,其离子方程式为 。
(2)在弱酸性溶液中,反应FeS+H+ Fe2++HS-的平衡常数K的数为 。
(3)在pH=4~7溶液中,pH越大,FeS去除水中Cr(Ⅵ)的速率越慢,原因是
。
答案:(1)FeS+Cr+4H2OFe(OH)3+Cr(OH)3+S+2OH-
(2)5×10-5
(3)pH越大,c(OH-)越大,FeS表面吸附的Cr(Ⅵ)的量越少,FeS溶出量越少,Cr(Ⅵ)中Cr物质的量分数越大
解析:(1)在弱碱性溶液中,FeS与Cr反应生成Fe(OH)3、Cr(OH)3和单质S的离子方程式为FeS+Cr+4H2OFe(OH)3+Cr(OH)3+S+2OH-。(2)反应FeS+H+ Fe2++HS-的平衡常数K=,由题目信息可知,Ksp(FeS)=c(Fe2+)·c(S2-)=6.5×10-18,H2S电离常数Ka2==1.3×10-13,所以K==Ksp(FeS)÷Ka2=5×10-5。(3)纳米FeS表面带正电荷,易吸附阴离子,在pH=4~7溶液中,pH越大,c(OH-)越大,FeS表面吸附的Cr(Ⅵ)的量越少,FeS溶出量越少,Cr(Ⅵ)中Cr物质的量分数越大。
12.(8分)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生活饮用水中镉的含量不超过0.005 mg·L-1。处理含镉废水可采用化学沉淀法。试回答下列问题:
(1)磷酸镉[Cd3(PO4)2]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sp= 。
(2)一定温度下,CdCO3的Ksp=4.0×10-12,Cd(OH)2的Ksp=3.2×10-14,那么它们在水中的溶解量 的较大(填化学式)。
(3)向某含镉废水中加入Na2S,当S2-浓度达到7.9×10-8 mol·L-1时,废水中Cd2+的浓度为 mol·L-1[已知:Ksp(CdS)=7.9×10-27,Mr(Cd)=112],此时是否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填“是”或“否”)。
答案:(1)c3(Cd2+)·c2(P) (2)Cd(OH)2 (3)1.0×10-19 是
解析:(1)磷酸镉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为Cd3(PO4)2(s) 3Cd2+(aq)+2P(aq),则其沉淀溶解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sp=c3(Cd2+)·c2(P)。(2)当CdCO3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有CdCO3(s) Cd2+(aq)+C(aq),则此时溶液中c(Cd2+)=2×10-6 mol·L-1,当Cd(OH)2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有Cd(OH)2(s) Cd2+(aq)+2OH-(aq),则c(Cd2+)=2×10-5 mol·L-1,据此推出在水中的溶解量较大的是Cd(OH)2。(3)向某含镉废水中加入Na2S,当S2-浓度达到7.9×10-8 mol·L-1时,溶液中c(Cd2+)==1.0×10-19 mol·L-1,则废水中Cd2+的含量为1.0×10-19×112×103 mg·L-1=1.12×10-14 mg·L-1<0.005 mg·L-1,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3.(6分)对废催化剂进行回收可有效利用金属资源。某废催化剂主要含铝(Al)、钼(Mo)、镍(Ni)等元素的氧化物,一种回收利用工艺的部分流程如下:
已知:25 ℃时,H2CO3的Ka1=4.5×10-7,Ka2=4.7×10-11;Ksp(BaMoO4)=3.5×10-8;Ksp(BaCO3)=2.6×10-9;该工艺中,pH>6.0时,溶液中Mo元素以Mo的形态存在。“沉钼”中,pH为7.0。
(1)生成 BaMoO4的离子方程式为 。
(2)若条件控制不当,BaCO3也会沉淀。为避免BaMoO4中混入BaCO3沉淀,溶液中c(HC)∶c(Mo)=
(列出算式)时,应停止加入BaCl2溶液。
答案:(1)Mo+Ba2+BaMoO4↓
(2)
解析:(1)滤液Ⅱ中含有钼酸钠,加入氯化钡溶液后生成BaMoO4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o+Ba2+BaMoO4↓。
(2)若不生成BaCO3沉淀,需Q=c(Ba2+)·c(C)=·<Ksp(BaCO3),即<=,因此,c(HC)∶c(Mo)==时,应停止加入BaCl2溶液。
学生用书 第286页(共84张PPT)
第51讲 沉淀溶解平衡
第十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人教版 (单选)
1.了解沉淀溶解平衡。
2.理解溶度积(Ksp)的含义,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3.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并能应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
复习目标
考点一 沉淀溶解平衡 溶度积
考点二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内容索引
课时测评
考教衔接
考点一
沉淀溶解平衡 溶度积
1.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20 ℃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溶解性存在如下关系:
必备知识 整合
2.沉淀溶解平衡
(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溶质溶解的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固体溶质 溶液中的溶质
(2)特点(同其他化学平衡):逆、等、定、动、变(适用平衡移动原理)。
(3)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
①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即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
②外因: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会建立动态平衡,改变温度和某离子浓度,会使沉淀溶解平衡发生移动。
1
以AgCl为例:AgCl(s) Ag+(aq)+Cl-(aq) ΔH>0,完成下表。
外界条件 平衡移动方向 c(Ag+)
升高温度
加水(固体有剩余)
加入少量AgNO3(s)
加入Na2S(s)
通入HCl
通入NH3
右移
增大
右移
不变
左移
增大
右移
减小
左移
减小
右移
减小
3.溶度积常数
(1)溶度积常数和离子积比较
以AmBn(s) mAn+(aq)+nBm-(aq)为例:
溶度积(Ksp) 离子积(Q)
含义 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 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
表达式 Ksp(AmBn)=________________,式中的浓度是平衡浓度 Q(AmBn)=__________________,式中的浓度是任意浓度
应用 判断在一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①Q>Ksp:溶液过饱和,有______析出; ②Q=Ksp:溶液饱和,处于______状态; ③Q<Ksp:溶液________,无沉淀析出
cm(An+)·cn(Bm-)
cm(An+)·cn(Bm-)
沉淀
平衡
未饱和
(2)Ksp的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度积与难溶电解质溶解能力的关系: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的难溶电解质,溶度积______,其溶解能力______;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应通过计算才能比较溶解能力。
②外因:仅与______有关,与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无关。
越小
越小
温度
2
已知几种难溶电解质在25 ℃时的溶度积。
化学式 Ksp
AgCl 1.8×10-10
AgBr 5.4×10-13
AgI 8.5×10-17
Ag2S 6.3×10-50
Mg(OH)2 5.6×10-12
2
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25 ℃时,AgCl(s)、AgBr(s)、AgI(s)溶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中c(Ag+)大小关系能否直接判断?三种物质的溶解能力由大到小如何排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溶解能力由大到小:AgCl>AgBr>AgI
2
(2)AgCl和Mg(OH)2相比,哪种物质更难溶?通过简单的计算阐述判断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____
___ __ _
__ 。
Ksp(AgCl)=c(Ag+)·c(Cl-)=c2(Ag+)=1.8×10-10,c(Ag+)≈1.34×10-5 mol·L-1,即AgCl的溶解浓度为1.34×10-5 mol·L-1;Ksp[Mg(OH)2]=c(Mg2+)·c2(OH-)=4c3(Mg2+)=5.6×10-12,c(Mg2+)≈1.12×10-4 mol·L-1,即Mg(OH)2的溶解浓度为1.12×10-4 mol·L-1,则AgCl更难溶
考向1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1.已知溶液中存在平衡:Ca(OH)2(s) Ca2+(aq)+2OH-(aq) ΔH<0,下列有关该平衡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②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能增大钙离子的浓度
③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钙离子,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
④恒温下,向溶液中加入CaO,溶液的pH升高
⑤给溶液加热,溶液的pH升高
⑥向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其中固体质量增加
⑦向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Ca(OH)2固体质量不变
关键能力 提升
②③④⑤⑦
加入碳酸钠粉末会生成CaCO3沉淀,使Ca2+浓度减小,②错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使平衡左移,有Ca(OH)2沉淀生成,但Ca(OH)2的溶度积较大,要除去Ca2+,应把Ca2+转化为更难溶的CaCO3,③错误;恒温下Ksp不变,加入CaO后,溶液仍为Ca(OH)2的饱和溶液,pH不变,④错误;加热,Ca(OH)2的溶解度减小,溶液的pH降低,⑤错误;加入Na2CO3溶液,Ca(OH)2固体转化为CaCO3固体,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固体质量增加,⑥正确;加入NaOH固体,沉淀溶解平衡向左移动,Ca(OH)2固体质量增加,⑦错误。
2.将足量AgCl(s)溶解在水中,形成悬浊液。已知:AgCl(s) Ag+(aq)+Cl-(aq) ΔH>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加热悬浊液,使其温度升高,则Ksp(AgCl)增大
B.加少量水稀释,上述平衡正向移动,c(Ag+)不变
C.向悬浊液中通入少量氨气,Q(AgCl)<Ksp(AgCl),导致平衡正向移动
D.加入NaCl固体,则AgCl的溶解度减小,Ksp(AgCl)也减小
√
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Ksp(AgCl)增大,故A正确;加入少量水,平衡右移,但溶液还是饱和溶液,所以Ag+浓度不变,故B正确;向悬浊液中通入少量氨气,形成[Ag(NH3)2]+,消耗Ag+,导致Q(AgCl)<Ksp(AgCl),平衡正向移动,故C正确;加入NaCl固体,温度不变,AgCl的溶解度减小,Ksp(AgCl)不变,故D错误。
考向2 溶度积的简单计算
3.(能否沉淀)25 ℃时,在1.00 L 0.03 mol·L-1 AgNO3溶液中加入0.50 L 0.06 mol·L-1的CaCl2溶液,能否生成AgCl沉淀?(已知:AgCl的Ksp=1.8×10-10)
——————————————————————————————————————————————————————————————————————— 。
c(Ag+)==0.02 mol·L-1,c(Cl-)==0.04 mol·L-1,Q=c(Ag+)·c(Cl-)=0.02×0.04=8.0×10-4>Ksp,所以有AgCl沉淀生成
4.(沉淀的pH)常温下,Ksp[Cu(OH)2]=2×10-20,计算有关Cu2+沉淀的pH。
(1)某CuSO4溶液中c(Cu2+)=0.02 mol·L-1,如果生成Cu(OH)2沉淀,应调整溶液的pH,使之大于 。
5
根据题给信息,当c(Cu2+)·c2(OH-)=2×10-20时开始出现沉淀,则c(OH-)= mol·L-1=10-9 mol·L-1,c(H+)=10-5 mol·L-1,pH=5,所以要生成Cu(OH)2沉淀,应调整pH>5。
(2)要使0.2 mol·L-1 CuSO4溶液中Cu2+沉淀较为完全(使Cu2+浓度降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的pH为 。
6
要使Cu2+浓度降至=2×10-4 mol·L-1,c(OH-)= mol·L-1=10-8 mol·L-1,c(H+)=10-6 mol·L-1,此时溶液的pH=6。
5.(沉淀的顺序)已知Ksp(AgCl)=1.56×10-10,Ksp(AgBr)=7.7×10-13,Ksp(Ag2CrO4)=9.0×10-12。某溶液中含有Cl-、Br-和Cr,浓度均为0.01 mol·L-1,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0.01 mol·L-1的AgNO3溶液时,计算三种阴离子沉淀的先后顺序。
答案:三种阴离子浓度均为0.01 mol·L-1时,分别产生AgCl、AgBr和Ag2CrO4沉淀,所需要Ag+浓度依次为
c1(Ag+)== mol·L-1=1.56×10-8 mol·L-1,
c2(Ag+)== mol·L-1=7.7×10-11 mol·L-1,
c3(Ag+)== mol·L-1=3×10-5 mol·L-1,所需Ag+浓度最小的优先沉淀,因而沉淀的顺序为Br-、Cl-、Cr
返回
考点二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生成
(1)使溶液中的离子转化为沉淀的条件:溶液中离子积Q>Ksp。
(2)常用的方法
必备知识 整合
方法 举例 解释
调节 pH法 除去CuCl2溶液中的FeCl3,可向溶液中加入CuO[或Cu(OH)2或CuCO3或Cu2(OH)2CO3] CuO与H+反应,促进Fe3+水解生
成Fe(OH)3沉淀
除去NH4Cl溶液中的FeCl3杂质,可加入氨水 Fe3+与NH3·H2O反应生成Fe(OH)3
沉淀
沉淀 剂法 以Na2S等沉淀污水中的Hg2+、Cu2+等重金属离子 Na2S与Cu2+、Hg2+反应生成沉淀
2.沉淀的溶解
(1)原理:不断减少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使Q____Ksp,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移动。
(2)应用实例
①Mg(OH)2难溶于水,能溶于盐酸、NH4Cl溶液中。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沉淀溶解的方向
Mg(OH)2+2H+Mg2++2H2O、Mg(OH)2+2NMg2++2NH3·H2O
②已知:PbSO4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醋酸铵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PbSO4+2CH3COONH4(CH3COO)2Pb+(NH4)2SO4,试对上述PbSO4沉淀的溶解加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bSO4(s) Pb2+(aq)+S(aq),当加入CH3COONH4溶液时,Pb2+与CH3COO-结合生成更难电离的(CH3COO)2Pb,c(Pb2+)减小,Q(PbSO4)<Ksp(PbSO4),使PbSO4的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PbSO4溶解
特别提醒: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形成配合物也可以降低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中的某种离子,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3.沉淀的转化
(1)原理:由一种沉淀转化为另一种沉淀的过程,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2)沉淀转化规律
①一般来说,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如,AgNO3溶液AgClAgI,Ksp(AgCl)____Ksp(AgI)。
②一定条件下溶解度小的沉淀也可以转化成溶解度相对较大的沉淀。
重晶石[BaSO4(s)]BaCO3(s),但Ksp(BaSO4)____ Ksp(BaCO3)。
<
沉淀溶解平衡的
移动
>
(3)实际应用
①锅炉除垢:水垢中的CaSO4(s) CaCO3(s)Ca2+(aq)。离子方程式为CaSO4(s)+C(aq) CaCO3(s)+S(aq)。
②矿物转化:原生铜的硫化物 CuSO4溶液铜蓝(CuS)。
ZnS转化为CuS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bS转化为CuS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nS(s)+Cu2+(aq) CuS(s)+Zn2+(aq)
PbS(s)+Cu2+(aq) CuS(s)+Pb2+(aq)
考向1 实验探究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1.(2024·天津模拟)取1 mL 0.1 mol·L-1 AgNO3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中所用试剂浓度均为0.1 mol·L-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白色沉淀是难溶的AgCl
B.若按②①顺序实验,能看到白色沉淀
C.若按①③顺序实验,能看到黑色沉淀
D.由实验②说明AgI比AgCl更难溶
关键能力 提升
√
一般来说,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AgI的溶解度比AgCl小,所以AgI不易转化为AgCl,所以若按②①顺序实验,看不到白色沉淀,故B项错误。
2.某同学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关实验操作如下:
ⅰ.取规格相同的两支试管①和②,先向试管①中加入少量PbI2黄色固体,并插入电导率测试仪,然后向试管①②分别加入等体积PbI2饱和溶液;
ⅱ.向试管①和②中分别滴入1滴0.1 mol·L-1 KI溶液,观察沉淀变化情况,一段时间后向①中滴入少量蒸馏水,测得溶液电导率变化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滴加KI溶液①②中产生PbI2固体
B.b到c过程中①中固体质量减小
C.c点时溶液中c(Pb2+):①=②
D.b点:c(Pb2+)·c2(I-)<Ksp(PbI2)
√
向PbI2饱和溶液加入KI溶液,I-浓度增大,平衡PbI2(s) Pb2+(aq)+2I-(aq)逆向移动,①②中产生PbI2固体,A正确;b到c过程中加水稀释,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①中固体质量减小,B正确;向①中加水稀释c(I-)减小,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则c(Pb2+)增大,c点时溶液中c(Pb2+):①>②,C错误;b点为试管①加入蒸馏水稀释促进PbI2溶解,平衡正向移动,此时离子积小于溶度积,则Q=c(Pb2+)·c2(I-)<Ksp(PbI2),D正确。
考向2 应用Ksp定量分析沉淀溶解平衡移动
3.(沉淀能否转化)Ksp(CaCO3)=2.8×10-9、Ksp(CaSO4)=9.1×10-6,溶解能力:CaSO4大于CaCO3。
请用数据说明溶解能力小的CaCO3能否转化为溶解能力大的CaSO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CaCO3的饱和溶液中c(Ca2+)== mol·L-1≈5.3×10-5 mol·L-1,若向CaCO3饱和溶液中加入Na2SO4溶液,产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SO4(s)时S的最小浓度为c(S)== mol·L-1≈0.17 mol·L-1,则当溶液中c(S)大于0.17 mol·L-1时,CaCO3(s)可以转化为CaSO4(s)
4.可溶性钡盐有毒,医院中常用无毒硫酸钡作为内服“钡餐”造影剂。医院抢救钡离子中毒者时,除催吐外,还需要向中毒者胃中灌入硫酸钠溶液。已知:某温度下,Ksp(BaCO3)=5.1×10-9,Ksp(BaSO4)=1.1×10-10。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不用碳酸钡作为内服造影剂,是因为碳酸钡比硫酸钡更难溶
B.可以用0.36 mol·L-1的Na2SO4溶液给钡离子中毒者洗胃
C.抢救钡离子中毒者时,若没有硫酸钠也可以用碳酸钠溶液代替
D.误饮c(Ba2+)=1.0×10-5 mol·L-1的溶液时,会引起钡离子中毒
√
碳酸钡能与胃酸反应生成可溶性钡盐,钡离子有毒,所以不能用碳酸钡作为内服造影剂,A错误;饱和BaSO4溶液中c(Ba2+)== mol·L-1,用0.36 mol·L-1的Na2SO4溶液给钡离子中毒者洗胃,反应后c(Ba2+)= mol·L-1≈3.1×10-10 mol·L-1< mol·L-1,浓度很小,可起到解毒的作用,B正确;碳酸钡与胃酸反应转化为可溶性钡盐,起不到解毒的作用,C错误;饱和BaSO4溶液中c(Ba2+)== mol·L-1>1.0×10-5 mol·L-1,所以误饮c(Ba2+)=1.0×10-5 mol·L-1的溶液时,不会引起钡离子中毒,D错误。
考向3 沉淀转化反应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
5.在湿法炼锌的电解循环溶液中,较高浓度的Cl-会腐蚀阳极而增大电解能耗。可向溶液中同时加入Cu和CuSO4,生成CuCl沉淀从而除去Cl-。已知:Cu+Cu2+ 2Cu+ K=7.6×10-7;Ksp(CuCl)=2.0×10-6。
(1)通过计算说明上述除Cl-的反应能完全进行的原因为———————— ———— ——
—— —
已知:①Cu+Cu2+ 2Cu+ K=7.6×10-7;②CuCl(s) Cl-(aq)+Cu+(aq) Ksp=2.0×10-6;则①-2×②得:Cu+Cu2++2Cl- 2CuCl,此反应的平
衡常数为==1.9×105,说明此反应进行程度很大,能够完全进行
——————。
(2)若用Zn替换Cu可加快除Cl-的速率,但需控制溶液的pH。若pH过低,除Cl-效果下降的原因是 。
若pH过低,锌会与溶液中的氢离子反应
1.(2023·浙江1月选考)碳酸钙是常见难溶物,将过量碳酸钙粉末置于水中达到溶解平衡:CaCO3(s) Ca2+(aq)+C(aq)[已知Ksp(CaCO3)=3.4×10-9,Ksp(CaSO4)=4.9×10-5,H2CO3的电离常数Ka1=4.5×10-7,Ka2=4.7×10-1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层清液中存在c(Ca2+)=c(C)
B.上层清液中含碳微粒最主要以HC形式存在
C.向体系中通入CO2气体,溶液中c(Ca2+)保持不变
D.通过加Na2SO4溶液可实现CaCO3向CaSO4的有效转化
高考真题 感悟
√
上层清液为碳酸钙的饱和溶液,碳酸根离子水解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因此c(Ca2+)>c(C),A错误;根据Ka2==4.7×10-11,则碳酸根的水解平衡常数Kh(C)==≈2.1×10-4>Ka2,说明碳酸根的水解程度较大,上层清液中含碳微粒主要为碳酸氢根离子,B正确;向体系中通入CO2,C+CO2+H2O2HC,c(C)减小,CaCO3(s) Ca2+(aq)+C(aq)正向移动,溶液中钙离子浓度增大,C错误;由题干可知,Ksp(CaCO3)=3.4×10-9,Ksp(CaSO4)=4.9×10-5,碳酸钙比硫酸钙更难溶,加入硫酸钠后碳酸钙不会转化成硫酸钙,D
错误。
2.(2024·安徽卷)环境保护工程师研究利用Na2S、FeS和H2S处理水样中的Cd2+。已知25 ℃时,H2S饱和溶液浓度约为0.1 mol·L-1,Ka1(H2S)=10-6.97,Ka2(H2S)=10-12.90,Ksp(FeS)=10-17.20,Ksp(CdS)=10-26.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a2S溶液中:c(H+)+c(Na+)=c(OH-)+c(HS-)+2c(S2-)
B.0.01 mol·L-1 Na2S溶液中:c(Na+)>c(S2-)>c(OH-)>c(HS-)
C.向c(Cd2+)=0.01 mol·L-1的溶液中加入FeS,可使c(Cd2+)<10-8 mol·L-1
D.向c(Cd2+)=0.01 mol·L-1的溶液中通入H2S气体至饱和,所得溶液中:c(H+)>c(Cd2+)
√
Na2S溶液中只有5种离子,分别是H+、Na+、OH-、HS-、S2-,溶液是电中性的,存在电荷守恒,可表示为c(H+)+c(Na+)=c(OH-)+c(HS-)+2c(S2-),A正确;0.01 mol·L-1 Na2S溶液中,S2-水解使溶液呈碱性,其水解常数为Kh====10-1.10,根据硫元素守恒可知c(HS-)<0.01 mol·L-1,所以>1,则c(OH-)>c(S2-),B不正确;Ksp(FeS)远远大于Ksp(CdS),向c(Cd2+)=0.01 mol·L-1的溶液中加入FeS时,可以发生沉淀的转化,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
==108.90 105,因此该反应可以完全进行,CdS的饱和溶液中c(Cd2+)= mol·L-1=10-13.05 mol·L-1,若加入足量FeS时可使c(Cd2+)<10-8 mol·L-1,C正确;Cd2++H2S CdS+2H+的平衡常数K====106.23 105,H2S饱和溶液中c(H2S)=0.1 mol/L,则=106.23c(H2S)=105.23,所以c2(H+)>c(Cd2+),而Ka1(H2S)=10-6.97,H2S电离度小,故c(H+)<1 mol/L,则c(H+)>c2(H+)>c(Cd2+),D正确。
3.(2023·新课标卷改编)向AgCl饱和溶液(有足量AgCl固体)中滴加氨水,发生反应Ag++NH3 [Ag(NH3)]+和[Ag(NH3)]++NH3 [Ag(NH3)2]+,lg [c(M)/(mol·L-1)]与lg [c(NH3)/(mol·L-1)]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M代表Ag+、Cl-、[Ag(NH3)]+或[Ag(NH3)2]+)。
(1)AgCl的溶度积常数Ksp= 。
10-9.75
分析题图及题中信息知,曲线Ⅰ、Ⅱ、Ⅲ、Ⅳ分别表示lg c([Ag(NH3)2]+)、lg c([Ag(NH3)]+)、lg c(Ag+)、lg c(Cl-)与氨气浓度的对数的关系。由题图可知,当lg c(NH3)=-1时,c(NH3)=10-1 mol/L,c(Cl-)=10-2.35 mol/L,c(Ag+)=10-7.40 mol/L,则Ksp(AgCl)=10-2.35×10-7.40=10-9.75。
(2)反应[Ag(NH3)]++NH3 [Ag(NH3)2]+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
103.81
分析题图及题中信息知,曲线Ⅰ、Ⅱ、Ⅲ、Ⅳ分别表示lg c([Ag(NH3)2]+)、lg c([Ag(NH3)]+)、lg c(Ag+)、lg c(Cl-)与氨气浓度的对数的关系。由题图可知,lg c(NH3)=-1时,溶液中二氨合银离子和一氨合银离子的浓度分别为10-2.35 mol/L和10-5.16 mol/L,则[Ag(NH3)]++NH3 [Ag(NH3)2]+的平衡常数K===103.81。
4.(2023·北京卷节选)以银锰精矿(主要含Ag2S、MnS、FeS2)和氧化锰矿(主要含MnO2)为原料联合提取银和锰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如下。
已知:酸性条件下,MnO2的氧化性强于Fe3+。
“浸锰”过程中,发生反应MnS+2H+Mn2++H2S↑,则可推断:Ksp(MnS) (填“>”或“<”)Ksp(Ag2S)。
>
“浸锰”过程中,矿石中的银以Ag2S的形式残留于浸锰渣中,MnS发生反应:MnS+2H+Mn2++H2S↑,硫化锰溶于强酸而硫化银不溶于强酸,则可推断:Ksp(MnS)>Ksp(Ag2S)。
返回
考教衔接8
由教材导向看命题趋向
教材导向—— 教材这样写 [教材]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科学·技术·社会”)
氟化物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
龋齿俗称蛀牙,是口腔的常见病之一。那么,龋齿是怎样发生
的呢?
牙齿的表面有一薄层釉质保护着,釉质层的主要成分是难溶的羟基磷灰石[Ca5(PO4)3OH]。当人进食以后,口腔中的细菌在分解食物
(特别是含糖量高的食物)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如乙酸、乳酸[CH3CH(OH)COOH]等。由于细菌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黏附膜——齿斑(或称菌斑),这些有机酸长时间与牙齿表面密切接触,产生的H+使羟基磷灰石溶解:Ca5(PO4)3OH+4H+5Ca2++3HP+H2O。
教材导向—— 教材这样写 研究发现,在饮用水、食物或牙膏中添加氟化物,能起到预防龋齿的作用。这是因为氟离子能与羟基磷灰石发生反应,生成氟磷灰石[Ca5(PO4)3F]:Ca5(PO4)3OH(s)+F-(aq) Ca5(PO4)3F(s)+OH-(aq)。
上述反应使牙齿釉质层的组成发生了变化。研究证实,氟磷灰石的溶解度比羟基磷灰石的小,而且更能抵抗酸的侵蚀。此外,氟离子还能抑制口腔细菌产生酸。
教材导向—— 教材这样写 教材·备考启示
服务人类美好生活是化学学科的中心任务。其中,关注人体健康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将会成为日益重视应用性考法的新高考主流命题方向之一。
发掘训练—— 可能这样考 [练习] 结合上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牙齿表面由一层坚硬的、组成为羟基磷酸钙[Ca5(PO4)3OH]的物质保护着,它在唾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 Ca5(PO4)3OH(s) 5Ca2+(aq)+3P(aq)+OH-(aq) Ksp=6.8×10-37。人们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此时,牙齿就会受到腐蚀,其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牙膏中添加适量的Ca2+或P,可以保护牙齿,其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平衡Ca5(PO4)3OH(s) 5Ca2+(aq)+3P(aq)+OH-(aq)向右移动,导致牙齿表面的保护物质破坏,因此牙齿就会受到腐蚀
牙膏中添加适量的Ca2+或P会促使Ca5(PO4)3OH的溶解平衡向左进行,有利于牙齿的保护
发掘训练—— 可能这样考 (3)已知氟磷酸钙比羟基磷酸钙的质地更坚固。在牙膏中加入适量氟化物添加剂,可以防止龋齿,从而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其原因是—————————————————————————————————————————————————————————— ——————— 。
(4)已知氟磷酸钙[Ca5(PO4)3F(s)]的Ksp=2.8×10-61。请你判断羟基磷酸钙和氟磷酸钙溶解度的大小,并给出相应的理由:———————————————————————————————————————————————。
当使用含氟牙膏后,化学平衡Ca5(PO4)3OH+F- Ca5(PO4)3F+OH-正向移动,由于Ca5(PO4)3F的溶解度比Ca5(PO4)3OH更小,质地更坚固,因此使用有氟化物添加剂的牙膏能防止龋齿
羟基磷酸钙的Ksp大于氟磷酸钙,两种物质阴阳离子比相同,氟磷酸钙更难溶解,其溶解度更小一些
返回
课 时 测 评
1.下列化学原理的应用,主要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来解释的是
①热纯碱溶液洗涤油污的能力强 ②误将钡盐[BaCl2、Ba(NO3)2]当作食盐混用后,常用0.5%的Na2SO4溶液解毒 ③溶洞、珊瑚的形成 ④碳酸钡不能作“钡餐”而硫酸钡能 ⑤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原理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
2.在100 mL 0.01 mol·L-1的KCl溶液中,加入1 mL 0.01 mol·L-1的AgNO3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AgCl的Ksp=1.8×10-10)
A.有AgCl沉淀析出
B.无AgCl沉淀析出
C.无法确定
D.有沉淀但不是AgCl
Q=c(Cl-)·c(Ag+)=0.01 mol·L-1×× 空空空×0.01 mol·L-1≈9.8×10-7>1.8×10-10=Ksp(AgCl),故有AgCl沉淀生成。
√
3.已知25 ℃时一些难溶物质的溶度积常数如下:
根据上表数据,判断下列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2AgCl+Na2S2NaCl+Ag2S
B.MgCO3+H2O Mg(OH)2+CO2↑
C.ZnS+2H2OZn(OH)2↓+H2S↑
D.Mg(HCO3)2+2Ca(OH)2Mg(OH)2↓+2CaCO3↓+2H2O
√
化学式 Zn(OH)2 ZnS AgCl
溶度积 5×10-17 2.5×10-22 1.8×10-10
化学式 Ag2S MgCO3 Mg(OH)2
溶度积 6.3×10-50 6.8×10-6 1.8×10-11
根据溶度积常数可知,溶解度:ZnS<Zn(OH)2,根据离子反应的实质,应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故C错误。
化学式 Zn(OH)2 ZnS AgCl
溶度积 5×10-17 2.5×10-22 1.8×10-10
化学式 Ag2S MgCO3 Mg(OH)2
溶度积 6.3×10-50 6.8×10-6 1.8×10-11
4.已知部分钡盐的溶度积如下:Ksp(BaCO3)=8.1×10-9,Ksp[Ba(IO3)2]=6.5×10-10,Ksp(BaSO4)=1.1×10-10,Ksp(BaCrO4)=1.6×10-10。一种溶液中存在相同浓度的C、Cr、I、S,且浓度均为0.001 mol·L-1,若向该溶液中逐滴滴入BaCl2溶液,首先出现的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Ba2++CBaCO3↓
B.Ba2++CrBaCrO4↓
C.Ba2++2IBa(IO3)2↓
D.Ba2++SBaSO4↓
√
根据溶度积公式及溶液中阴离子的浓度,可以计算出开始出现BaCO3、BaCrO4、Ba(IO3)2、BaSO4沉淀时c(Ba2+)分别为8.1×10-6 mol·L-1、1.6×10-7 mol·L-1、6.5×10-4 mol·L-1、1.1×10-7 mol·L-1,故最先出现的沉淀是BaSO4。
5.25 ℃时,在含有大量PbI2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PbI2(s) Pb2+(aq)+2I-(aq),加入KI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Pb2+和I-的浓度都增大
B.Ksp(PbI2)增大
C.PbI2的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
D.溶液中c(Pb2+)减小
加入KI固体,溶液中c(I-)增大,使PbI2的沉淀溶解平衡向左移动,所以溶液中c(Pb2+)减小,A、C项错误,D项正确;溶液的温度未发生改变,Ksp(PbI2)不变,B项错误。
√
6.化工生产中常用MnS作为沉淀剂除去工业废水中Cu2+:Cu2+(aq)+MnS(s) CuS(s)+Mn2+(aq),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nS的Ksp比CuS的Ksp大
B.该反应达平衡时c(Mn2+)=c(Cu2+)
C.往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CuSO4固体后,c(Mn2+)变大
D.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
根据沉淀转化向溶度积小的方向进行,Ksp(MnS)>Ksp(CuS),A正确;该反应达平衡时c(Mn2+)、c(Cu2+)保持不变,但不一定相等,B错误;往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CuSO4固体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Mn2+)变大,C正确;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D正确。
7.已知298 K时,Ksp(CaCO3)=2.80×10-9,Ksp(CaSO4)=4.90×10-5。若用难溶盐在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其溶解度,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298 K时,CaSO4的溶解度约为7.00×10-2 mol·L-1
B.反应CaSO4(s)+C(aq)CaCO3(s)+S(aq)的平衡常数K=1.75×104
C.CaCO3、CaSO4的饱和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弱,所以它们都是弱电解质
D.升高温度,两种盐的溶度积与溶解度都保持不变
√
由Ksp表达式可求出CaSO4的溶解度约为7×10-3 mol·L-1,A项错误;K====1.75×104,B项正确;CaCO3、CaSO4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C项错误;升高温度,溶度积和溶解度均增大,D项错误。
8.向AgCl悬浊液中滴加氨水后可得到澄清溶液,继续滴加浓硝酸后又有沉淀生成。经查资料得知:Ag++2NH3·H2O [Ag(NH3)2]++2H2O,平衡常数记为K{[Ag(NH3)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悬浊液中存在溶解平衡:AgCl(s) Ag+(aq)+Cl-(aq)
B.实验表明实验室可用氨水洗涤附着有银的试管
C.由实验可以判断:NH3结合Ag+的能力比Cl-强
D.由资料信息可推知:加浓硝酸后生成的沉淀为AgCl
√
AgCl是难溶电解质,在悬浊液中存在溶解平衡:AgCl(s) Ag+(aq)+Cl-(aq),A正确。Ag+与NH3·H2O反应生成[Ag(NH3)2]+,但单质银与NH3·H2O不能反应,可用稀硝酸洗涤附着有银的试管,B错误。AgCl悬浊液中滴加氨水后可得到澄清溶液,生成[Ag(NH3)2]+,说明NH3结合Ag+的能力比Cl-强,C正确。加浓硝酸后,NH3·H2O与H+反应生成N,使平衡Ag++2NH3·H2O [Ag(NH3)2]++2H2O逆向移动,c(Ag+)增大,Ag+再与Cl-结合生成AgCl沉淀,D正确。
9.为研究沉淀的生成及转化,某小组进行如图实验。关于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浊液中存在平衡:AgSCN(s) Ag+(aq)+SCN-(aq)
B.②中颜色变化说明上层清液中含有SCN-
C.③中颜色变化说明有AgI生成
D.该实验可以证明AgI比AgSCN更难溶
√
A项,根据信息,白色沉淀是AgSCN,存在沉淀溶解平衡:AgSCN(s)
Ag+(aq)+SCN-(aq),故说法正确;B项,取上层清液,加入Fe3+出现红色,说明生成Fe(SCN)3,说明溶液中含有SCN-,故说法正确;C项,AgI是黄色沉淀,现象是产生黄色沉淀,说明有AgI产生,故说法正确;D项,①中AgNO3过量,浊液中存在Ag+,可能是沉淀生成而不是沉淀转化,故说法错误。
10.室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NaCN溶液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1溶液中存在:c(HCN)+2c(H+)=c(OH-)
B.实验2溶液中存在:2c(Cl-)=c(HCN)+c(CN-)
C.由实验2可得:(HCN)>Kw
D.由实验3可得:Ksp(AgCN)>2.5×10-5
√
实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1 测量0.1 mol·L-1 NaCN溶液的pH约为12
2 向20 mL 0.1 mol·L-1 NaCN溶液中加入10 mL 0.1 mol·L-1 HCl溶液,溶液pH>7
3 将浓度均为0.01 mol·L-1的NaCN溶液和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有白色AgCN沉淀生成
实验1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c(OH-)=c(H+)+c(HCN),所以c(HCN)+2c(H+)>c(OH-),故A错误;根据元素守恒,实验2溶液中存在2c(Cl-)=c(HCN)+c(CN-),故B正确;Ka·Kh=Kw,由实验2可得Ka<Kh,所
实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1 测量0.1 mol·L-1 NaCN溶液的pH约为12
2 向20 mL 0.1 mol·L-1 NaCN溶液中加入10 mL 0.1 mol·L-1 HCl溶液,溶液pH>7
3 将浓度均为0.01 mol·L-1的NaCN溶液和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有白色AgCN沉淀生成
以(HCN)<Kw,故C错误;Q>Ksp(AgCN)时有沉淀生成,将浓度均为0.01 mol·L-1的NaCN溶液和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有白色AgCN沉淀生成,说明Q(AgCN)=c(Ag+)·c(CN-)=0.005 mol/L×0.005 mol/L=2.5×10-5>Ksp(AgCN),即Ksp(AgCN)<2.5×10-5,故D错误。
实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1 测量0.1 mol·L-1 NaCN溶液的pH约为12
2 向20 mL 0.1 mol·L-1 NaCN溶液中加入10 mL 0.1 mol·L-1 HCl溶液,溶液pH>7
3 将浓度均为0.01 mol·L-1的NaCN溶液和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有白色AgCN沉淀生成
11.(6分)纳米FeS可去除水中微量六价铬[Cr(Ⅵ)]。在pH=4~7的水溶液中,纳米FeS颗粒表面带正电荷,Cr(Ⅵ)主要以HCr、Cr2、Cr的形式存在,纳米FeS去除水中Cr(Ⅵ)主要经过“吸附→反应→沉淀”的过程。
已知:Ksp(FeS)=6.5×10-18,Ksp[Fe(OH)2]=5.0×10-17;H2S电离常数分别为Ka1=1.1×10-7、Ka2=1.3×10-13。
(1)在弱碱性溶液中,FeS与Cr反应生成Fe(OH)3、Cr(OH)3和单质S,其离子方程式为————————————————————————。
FeS+Cr+4H2OFe(OH)3+Cr(OH)3+S+2OH-
在弱碱性溶液中,FeS与Cr反应生成Fe(OH)3、Cr(OH)3和单质S的离子方程式为FeS+Cr+4H2OFe(OH)3+Cr(OH)3+S+2OH-。
(2)在弱酸性溶液中,反应FeS+H+ Fe2++HS-的平衡常数K的数为 。
5×10-5
反应FeS+H+ Fe2++HS-的平衡常数K=,由题目信息可知,Ksp(FeS)=c(Fe2+)·c(S2-)=6.5×10-18,H2S电离常数Ka2==1.3×10-13,所以K==Ksp(FeS)÷Ka2=5×10-5。
(3)在pH=4~7溶液中,pH越大,FeS去除水中Cr(Ⅵ)的速率越慢,原因是——————————————————————————————————————————————————。
pH越大,c(OH-)越大,FeS表面吸附的Cr(Ⅵ)的量越少,FeS溶出量越少,Cr(Ⅵ)中Cr物质的量分数越大
纳米FeS表面带正电荷,易吸附阴离子,在pH=4~7溶液中,pH越大,c(OH-)越大,FeS表面吸附的Cr(Ⅵ)的量越少,FeS溶出量越少,Cr(Ⅵ)中Cr物质的量分数越大。
12.(8分)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生活饮用水中镉的含量不超过0.005 mg·L-1。处理含镉废水可采用化学沉淀法。试回答下列问题:
(1)磷酸镉[Cd3(PO4)2]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sp=___________________。
c3(Cd2+)·c2(P)
磷酸镉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为Cd3(PO4)2(s) 3Cd2+(aq)+2P(aq),则其沉淀溶解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sp=c3(Cd2+)·c2(P)。
(2)一定温度下,CdCO3的Ksp=4.0×10-12,Cd(OH)2的Ksp=3.2×10-14,那么它们在水中的溶解量 的较大(填化学式)。
Cd(OH)2
当CdCO3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有CdCO3(s) Cd2+(aq)+C(aq),则此时溶液中c(Cd2+)=2×10-6 mol·L-1,当Cd(OH)2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有Cd(OH)2(s) Cd2+(aq)+2OH-(aq),则c(Cd2+)=2×10-5 mol·L-1,据此推出在水中的溶解量较大的是Cd(OH)2。
(3)向某含镉废水中加入Na2S,当S2-浓度达到7.9×10-8 mol·L-1时,废水中Cd2+的浓度为 mol·L-1[已知:Ksp(CdS)=7.9×10-27,Mr(Cd)=112],此时是否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填“是”或“否”)。
1.0×10-19
是
向某含镉废水中加入Na2S,当S2-浓度达到7.9×10-8 mol·L-1时,溶液中c(Cd2+)==1.0×10-19 mol·L-1,则废水中Cd2+的含量为1.0×10-19×112×103 mg·L-1=1.12×10-14 mg·L-1<0.005 mg·L-1,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3.(6分)对废催化剂进行回收可有效利用金属资源。某废催化剂主要含铝(Al)、钼(Mo)、镍(Ni)等元素的氧化物,一种回收利用工艺的部分流程
如下:
已知:25 ℃时,H2CO3的Ka1=4.5×10-7,Ka2=4.7×10-11;Ksp(BaMoO4)=3.5×10-8;Ksp(BaCO3)=2.6×10-9;该工艺中,pH>6.0时,溶液中Mo元素以Mo的形态存在。“沉钼”中,pH为7.0。
(1)生成 BaMoO4的离子方程式为 。
Mo+Ba2+BaMoO4↓
滤液Ⅱ中含有钼酸钠,加入氯化钡溶液后生成BaMoO4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o+Ba2+BaMoO4↓。
(2)若条件控制不当,BaCO3也会沉淀。为避免BaMoO4中混入BaCO3沉
淀,溶液中c(HC)∶c(Mo)=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出算式)时,应停止加入BaCl2溶液。
若不生成BaCO3沉淀,需Q=c(Ba2+)·c(C)=·<Ksp(BaCO3),即<=,因此,c(HC)∶c(Mo)==时,应停止加入BaCl2溶液。
返回
谢 谢 观 看
沉淀溶解平衡